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中民宿营造策略分析

阅读: 评论: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宿业的产生与发展追溯根源,在于近几年迅速兴起的乡村旅游,是响应国家政策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但其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复兴传统文化、开发乡村新业态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浙江民宿的兴起较早,迄今也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在沿海、风景区、乡村、古镇、城郊等区域生成形态规模不一的民宿区,有的已经发展相当成熟,有了一定的集效应,产生了品牌与规模,但浙中地域民宿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亟需分类指导、提升内涵。
1 民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民宿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积极带动作用,能有效推动“逆城镇化”,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做出向心引导,是乡村发展很好的推手。
1.1 民宿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国家解决了乡村改革中的通讯、交通、用电等需迫切整改的问题,这也加速了乡村信息化,农村与城镇界限消除,信息流通与交通非常便利。开办民宿投入相对较小,可以利用自有资产,自我运营建设,可实现性强。民宿业的发展解决了人流偏向的问题,农民也可成为创业者,原来的环境劣势翻转为优势条件,借用新乡村建设,吸引旅游者。民宿的发展,一路摸索,从农家乐到普通民宿,再学习升级,发展为精品民宿,甚至演变为精品主题性酒店,其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
浙江的民宿发展朝着集式发展,慢慢形成各种主题性民宿综合体,例如田园式、乡村式。同时,带动了乡村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1.2 民宿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复兴、提升文化自信。
名宿的发展依赖地理人文的地域性,通过区域性特征吸引外来客,感受当地传统民宿文化、人文历史、独特的地域样貌。民宿的建设与营造依托了这些特征与符号,在建筑营建、材料运用、饮食文化、乡村活动等方面无不体现,这在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重塑,对文化复兴起到积极作用。生活中的各种符号与元素,成为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就变成外来人向往的情境。相反,城里人带来碰撞的新理念,以及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新思想,这在传统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审美层次、文明交流传播等方面起到了提升作用。因民宿的地域特,更能体现当地文化与风情,提升乡村的独特文化自信。
1.3 民宿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的有效途径
发展民宿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的优美环境与新鲜空气成为城市人追求的梦田,远离尘嚣归园田居的慢生活也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城市人的下乡生活,对乡村而言,亦成为一种互动。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农村开启了“厕所变革”、垃圾分类、排污治理升级等有效方法,再通过乡镇政府的“房前屋后绿化”、环境整理与规划、古建筑修葺完善等结合,现在的乡村有了新面貌,民宿的发
展,带动了道路、建筑、消防安全、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居民素质的有效提升。城里人的参与,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明的传播者,也无形中成为对自身素养提升的一种约束。
1.4 民宿发展带动人的实质性回归
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联动了人与乡村的关系,带动人的实质性回归,回心里的本真。越来越多的人返乡自己创业,同时,一批具备前瞻性的城里人也加入到乡村民宿的营建中来。一方面,寻到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借助自身拥有的资本、技术、专业文化等实现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新型的谋生职业。另外,一些建筑师、艺术者、投资者、设计师、自媒体人等来到乡村,通过资源整合,让民宿呈现出艺术性、专业性,给本土的乡村面貌营造新鲜景象,实现文化传承更新。他们成为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浙中民宿营造现状
浙中地区民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提升成绩可睹,不仅制定了行业相关标准与规范,对民宿做了等级评定,也开发了管理平台,这一系列举措可圈可点。在政府鼓励帮持下,浙中民宿的发展道路更宽,整体水平在迅速提升,产业链越发完善。
2.1 民宿业态分布区域性明显
从分布来看,浙江省内民宿区域性特征明显:一是,依托名胜风景区发展的民宿,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如优美环境、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等,吸引的人流推动了民宿发展,也是民宿发展最早也最成熟的地段,像莫干山景区即如此;二是,地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中民宿营造策略分析
郭冬梅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浙江民宿经过10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分化出形态不同的民宿集聚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但浙中地域民宿产业发展较慢,亟需分类指导、提升内涵,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阐述浙中民宿营造现状,并提出浙中区域乡村民宿营建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宿;营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11-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中地区民宿营造研究”(项目编号:Y201941611);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金华传统村落民宿开发对策研究”(编号:YB2020070)。
[作者简介]郭冬梅(1983—),女,山东潍坊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装饰与设计。
-159-
理人文风格独特的地域,依托独有条件优势,营造别具一格主题民宿,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比如沿海地区的城市舟山、宁波、温州、台州等,外来者追求形态明确,定位为海洋文旅体验;三是,主打江南水乡特的地区,像绍兴、湖州等均为此,还有丽水的松阳、金华浦江磐安等都产生了具有独特风味与影响力的民宿。
2.2 “多元化”经营模式亟需提升
民宿是在最初的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区别于前身的是,除了提供休息与吃饭,民宿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在独特的乡村文化基础上,提供一种乡村慢享的生活方式,着眼点是文化吸引力。如果将民宿营建为千篇一律的形式,必定失去原本的内涵,失去客源,其发展与维持必定不好。安吉的民宿位居深山,但与原有的农家乐形成联动,成为“景区+农家客栈”的经营模式;绍兴的“民宿+农事体验”也别具一格;丽水云和,形成“民宿+梯田日出”的生活体验方式。
2.3 单体民宿居多,缺乏集效应
浙中地势多山,民宿依山而建,同时也成为一种景观特。民宿多为单体形式,户与户间相隔较远,联系不紧密。单一户客房数量基本在7~10间,比例占43%,客房数为11~15间的比例为19%,浙中民宿发展品牌化、集化不够明显。经研究,名宿的良好发展,需要集化联动模式营造,由此衍生关联产业,拓展产业生态系统,比较普遍的有建筑设计、风味餐饮、网络服务平台、营销产业、融资业、培训业、产品供应业等,另外也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创意休闲、环保、文化创意、养老、体育、度假疗养等服务业,不断丰富产业链。前期集化发展较成熟的民宿,例如莫干山、安吉、金华磐安等。浙中区域民宿营建缺乏设计感,大多数的民宿都是由经营者自行设计,缺乏专业设计人员的指导。
2.4 乡村民宿空心化、文脉断层、缺乏科学指导
传统村落中有外出务工的人员,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困境,而传统村落中也必然出现一些空心化的问题。同时由于外界现代文化的介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在浙中地区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同时,许多传统村落盲目跟风建设,一些旅游资源被浪费,村落的过度商业化使当地的民宿行业难以提升服务质量。“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愈发明显,城市人趋于乡村生活,向往慢生活的方式。民宿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乡村的空心化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
是,浙中民宿的发展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上缺少延续性,一些特有的文化传承日渐式微,出现文脉断层迹象。
3 浙中乡村民宿营建策略
3.1 促进民宿品牌化与集聚化
民宿集聚化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可能性,民宿的发展,其趋势在于集聚化路径,同时为了增强民宿的辨识度,可融入品牌策略。民宿品牌化与集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在比较成熟的如莫干山的民宿集聚、丽水、临安的乡宿等,集聚化的结果为带动了周边生态产业,带动乡村的活力复苏。
为促进民宿集聚化,政府应了解乡村民宿行业的发展情况,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向乡村民宿业倾斜,给予民宿运营者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出台乡村旅游和民宿行业发展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引导村民加强精品化、品牌化民宿发展的意识,辅助民宿经营者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提高当地民宿的知名度。
3.2 鼓励“民宿+”多元化营造模式
在民宿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民宿标准,但标准化往往与个性化冲突,这也是为民宿发展出的一个考题。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保留个性化特,挖掘民宿内涵,将民宿生活提升高度,营造物质为基础、
精神做升华的内涵,将山川风光、民宿设施、独特美食、文化衍传等整合起来,多方面发展产业,整体性满足民众需求,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多方面功能。展现地区文化深度,体现于民宿营造各个环节,做有特民宿,在理念上提升,拓展周边产业与产品,“民宿+”发展模式需要继续完善,让民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 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乡村也应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但同时要坚守“耕地的红线”,在保障第一产业稳定效率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第二、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其次,政府在大力发展产业、改善乡村经济条件的同时,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民宿发展中应避免过多的“商业化”。在民宿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民宿、民宿设计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而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目标。最后,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发挥村民在民宿运营中的良性作用。因为村民对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了解较多,素质较高、见闻广博的村庄氛围将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增强游客的回购意愿,进而推动民宿的发展。
3.4 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民宿中的活化更新
(1)传统村落中的空心户建筑,使乡村文化与社会活动之间出现断层。而浙江中部地区的空心村也很多,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安排建筑师下乡,改变村落建筑的机理,为传统村落增加动
态的现代功能,使其更有市场优势。
(2)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传统村落中的新型建筑,但外来投资人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偏离传统文化,因此当地部门领衔督造,更适合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
(3)民宿的经营者缺乏空间设计意识与美感,在设计过程中达不到研究深度,这是导致乡村民宿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原因。民宿营建要从整体入手,考虑民宿规划布局、空间尺度与规模、空间格局与设计、独立空间的特点与关联等,在这些主要的功能区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互动的效应,才能建设独具当地风格的优质民宿。
[参考文献]
[1] 谢光瑶.乡村民宿设计要素浅析[D].深圳大学,2018(02).
[2] 黄鹏.乡村民宿营建与传统村落更新的互动研究[D].昆明理工大
学,2018(08).
[3] 翟健,王竹.精品乡村民宿的生态系统营建研究[J].建筑与文
化,2016(08).
[4] 傅嘉言,贺勇,孙姣姣.浙江民宿的乡村性解析与营建策略[J].西部人居
环境学刊,2018(03).
-160-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03:3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73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宿   乡村   发展   文化   传统   浙中   提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