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简介

阅读: 评论:0

律宗”简介
  作者:《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者:《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中国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称为四分律宗。
  据僧史记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曹魏·嘉平年中(249253)。当时中天竺昙诃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僧人只剪落须发而没有受戒,于是译出《僧祇戒心》,即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梵僧建立羯磨法(即受戒规则)创行受戒。不久又有安息沙门昙谛,于正元年中(254255)来到洛阳,译出昙无德部的受戒作法。此后又经过二
百余年,印度流传的《十诵律》等四部广律,也先后在中国译出。所谓“律分五部”,只有迦叶遗部的广律没有传来。接着解释广律的论著也陆续译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毗尼母论》等五种。所以此宗的典据通称为“四律五论”。
  四律是:
  (1)《十诵律》:六十一卷,萨婆多部律,姚秦时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
  (2)《四分律》:六十卷,昙无德部律,姚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3)《摩诃僧祇律》:四十卷,窟内上座部律,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4)《五分律》:三十卷,弥沙塞部律,刘宋时佛陀什、竺道生译。
  五论是:
  (1)《毗尼母论》:八卷,昙无德部,失译人名,早期的佛经目录书都把它附在姚秦译经的条目内。
  (2)《摩得勒伽论》:十卷,萨婆多部,刘宋时僧伽跋摩译。
  (3)《善见论》:十八卷,南方昙无德部,南齐时僧伽跋陀罗译。
  (4)《萨婆多论》:九卷,萨婆多部,失译人名,早期佛经目录书都把它附在姚秦译经条内。
  (5)《明了论》:一卷,正量部,陈时真谛译。
  四律译出后,流行于南北各地,但其后弘通独盛蔚为一宗的,只有《四分律》。此律译出六十多年后(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先有法聪,在平城开讲此律,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六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到了慧光(468537),对《四分律》的研习弘通才逐渐盛行。慧光由佛陀扇多的启示,造《四分律疏》一二0纸,并删定《羯磨戒本》,奠立了此宗的基础。慧光的弟子中,继起的有道云、道晖、洪理、昙隐。道云奉慧光遗命专弘律部,撰《四分律疏》九卷。道晖又把道云所撰之疏加以整理,略为七卷。洪理撰《四分律钞》二卷。昙隐起初宗奉道覆,听受律部,后来更从慧光采撷精要。道云之下有道洪、洪遵两系。道洪之下有智首、慧进、慧休、道杰等;洪遵之下有洪渊、慧琎、玄琬等;而形成四分律宗的,是智首的法系。智首(567635),漳滨人,幼年从僧稠的弟子智旻出家,后从道洪听受律学,概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于是研核古今学说,撰《
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又以道云《疏》为基础,概括各部同异,决定去取,撰成《四分律疏》若干卷,世称广疏(一称大疏)。智首弘扬律学三十余年,唐代的律学者大都受了他的影响。他的弟子道宣继承他的遗范,广事著述,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大兴四分一宗。道宣(596667),吴兴人(一说丹徒人),十五岁出家,从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部,既而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三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后来学者称为三大部;又把他所著的《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合称五大部。因道宣住终南山,后人又称他这一学系为南山宗。他的弟子有大慈、文纲、名恪、周秀、灵萼、融济及新罗·智仁等。就中继承法系的,是周秀。和道宣同门的有道世(?~683),也于律学深有研究,经常和道宣一同敷扬律部,著有《四分律讨要》及《四分律尼钞》,大体和道宣的学说相同,所以也属于南山宗。
  与道宣同时并宏《四分律》学的,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开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东塔宗;与道宣并称律宗三家。法砺(569635),冀州赵郡人,起初师事灵裕,后从静洪学《四分》,更就洪渊听受《四分》大义,又穷究《十诵》,开拓异闻,参考经论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他的学说盛行于相州一带,所以称为相部
宗。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怀素(625698)是道成的弟子,京兆人,幼年出家,曾入玄奘门下,参加译事,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采用新译有部《婆沙》、《俱舍》等论的解释,弹斥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也称新疏,而称法砺之疏为旧疏,后来又撰《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等。并自讲新疏五十余遍。怀素住西太原寺的东塔,所以称为东塔宗。唐代律宗三系间互有争论,而相部和东塔的争论最烈。开元年中(713741),法砺门下西塔满意的弟子定宾,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卷,详解法砺疏;更撰《破迷执记》一卷,救法砺的大义,破怀素的异解。满意的再传弟子昙一,又撰《四分律发正义记》十卷,“斥破南山”。到了大历十三年(778),代宗敕令三系学者十四人,在安国寺律院集合,决定新旧两疏的是非,佥定一本流行。结果,如净等写成〈敕佥定四分律疏〉进呈,同时仍请新旧两疏并行,也得到许可。后来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继承道宣法系的周秀,以次递传道恒(撰有《行事钞记》十卷)、省躬(撰有《行事钞顺正记》十卷)、慧正、玄畅(世称法宝大师,撰有《行事钞显正记》)、元表(撰有《行事钞义记》五卷)、守言、元解、法荣、处元(一称处云,撰有《拾遗记》三卷)、择悟(撰有《义苑记》七卷)、允堪、择其、元照等。律宗到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1005
1061),钱塘人,尝住持西湖菩提寺,专弘律部,宋·庆历、皇祐年中(10411053),依照戒律在杭州大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秀州精严寺建立戒坛,每年度僧。所有道宣的重要着述,他都作了记解,有《行事钞会正记》、《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教诫仪通衍记》、《净心诫观发真钞》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元照(10481116),余杭人,初依祥符寺慧鉴出家,专学毗尼。后来从天台宗学者处谦探究天台教观,并博究宗,而以律为本。最后三十年间,住持杭州的灵芝寺,广事讲说及述作,着有《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共一百余卷。他用天台宗的教义作《资持记》,以阐明道宣的学说,和允堪的《会正记》也有区别,于是南山一系分作会正、资持两家。其后,律宗又衰,只元照下有智交、准一、法政、法久、了宏、妙莲,次第相承。元明之际,法系传承几乎无闻,到明末清初,才有如馨在金陵的灵谷寺传戒说法,重兴南山律宗。其弟子有寂光,初习贤首教观,次就如馨传受毗尼,后在金陵的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再传有读体、戒润。读体(16021679)继承寂光的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自此以后,依律受戒,结界安居,著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剃度正范》、《僧行轨则》、《三归五八戒正范》、《教诫尼正范》、《毗尼日用切要》、《黑白布萨》各一卷。
读体的弟子,以德基、书玉为最着。德基著有《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戒本会义》十二卷、《毗尼关要》十六卷等。书玉住持杭州昭庆寺,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律》八卷、《毗尼日用切要乳香记》、《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各二卷。德基下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召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戒润弘律宗于常州天宁寺,着《楞伽经贯珠》十卷,传承不详。
  此外,唐·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688763)于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其时有日僧荣睿、普照等来中国求法,于天宝元年(742)到扬州礼请他到日本传弘戒律,于是和比丘思托等东行,从天宝元年到十二年(753)间,渡海六次,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到了当时日本的都城奈良,筑坛传戒。自此以后,就在日本敷弘律藏。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律宗将佛陀所制的一切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二类,以比丘、比丘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为“止持”戒,以安居、说戒、悔过等行持轨则为“作持”戒。《四分律》中,前半部解释僧尼二众的别解脱戒:比丘戒中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
堕、九十单提、四提舍尼、百众学法、七灭诤;比丘尼戒中有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七八单提、八提舍尼、百众学法、七灭诤,这些即止持门。《四分律》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安居、自恣、皮革、衣、药、迦絺那衣、拘睒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房舍、杂二十种犍度(意译为“聚”),这些都是作持门。南山五大部内容也不出此二类。《戒本疏》说明止持,《羯磨疏》说明一持。《行事钞》上下二卷说明作持,中卷说明止持。《拾毗尼义钞》多说明止持,《比丘尼钞》说明比丘尼止作二持。
  律宗主要的学说是戒体论,三家的分歧也就在此。依《行事钞》等所说,一切诸戒都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制的各种戒律;戒体是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行是受戒后随顺戒体防止三业罪恶的如法行为;戒相是由于戒行坚固而表现于外可作为轨范的相状。此中戒体,旧译称“无作”,新译称“无表”。古德多依《成实论》,以“无作”戒体为非非心的“不相应行法”,相部法砺即依此立说,唱非非心戒体论。东塔怀素则依《俱舍论》,以“无表业”为法,唱法戒体论。南山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以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为戒体。它和法戒体、非非心法戒体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南山律宗把释迦一代的教法区分作化、制(或行)二教,以化教为如来教化众生使其发生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如四阿含等经、《发智》、“六足”等论。制教为如来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诵》等律。此宗更把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把制教分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性空教、实法教、假名宗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是说直下从诸法的当体观察真空无相的教法,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是说观察诸法外尘本无“唯有识心”性相圆融的教法,摄大乘《华严》、《楞伽》、《法华》、《涅槃》。制教三宗中: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实有的萨婆多部等,此宗以法为戒体。假名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此宗以非非心法为戒体。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此宗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说,起于慧光,道宣更在《羯磨疏》里,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其说。其一“沓婆回心”,这在解释“僧残”的律文中,说到无根谤戒,沓婆比丘得了罗汉果之后,发生厌弃此身无常之心,欲修利他行,求牢固法;此可为回心向大的很好说明。其二“施生成佛”,在戒本尾回向文有“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两句,和《华严》、《法华》圆顿之意相通。其三“相召佛子”,在律序中一再说“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
佛子的称呼简直和《梵网》大戒一样。其四“舍财用轻”,并解释“舍堕”戒中,所舍的财物如果僧用不还,只犯“突吉罗”轻罪,这和大乘戒以意业分判轻重相通。其五“识了尘境”,在解释“单提法”中妄语戒的见闻觉知,说眼识能见等,这也和大乘毗昙的说法相通。由《四分》通大乘的看法,更进一步建立三学圆融无碍说。此即大小二乘各立三学,就大乘圆教三学说:戒是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三聚净戒;把心停止在诸法都以识为根本的看法上是定;详细观察它是慧。这三学圆融互摄,随便一种就含摄其余的两种。三聚净戒也是大乘圆融行,互相含摄。用这种意思去推论,对于小乘戒也可圆融无碍。像杀生一种戒,就三聚具备:止息各种杀缘是摄律仪戒,经常从事生命的保护是摄善法戒,保护众生的生命是摄众生戒。杀生一种戒如此,不盗、不淫等无量的戒品,也都如此。所以一戒一行,圆融观解,就具足一切行。这样成为大乘妙行。(黄忏华)
  [参考资料] 凝然《八宗纲要》;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律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1}、{88}、{89});德田明本着·印海译《律宗概论》;佐藤达玄《中国佛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
  日本南都六宗之一。以戒律为根本思想的宗派。此宗依据《四分律》,主张受持菩萨三聚净戒为成佛之要义。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唐代道宣三传弟子鉴真抵达日本,传四分律宗。翌年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设戒坛,为天皇、上皇等四百四十余人受菩萨戒,灵福、贤憬等八十人亦重新受戒,又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创建唐招提寺,筑戒坛。天平宝字五年,下野药师寺、筑紫观世音寺亦设戒坛。由是律法大兴,以鉴真为日本律宗之祖。
  鉴真的弟子有法进、法载、如宝等三十余人,以唐招提寺等处为中心以弘宣律宗。平安中期以后渐衰。镰仓时代,俊■(11661227)、昙照(11871259)入宋,传南山律之正统,后回日本于京都复兴北京(京都)律。中川实范(1144殁)则为南京(奈良)律的复兴者。其后弘宣者有觉盛、睿尊等人。睿尊兼修密教,为真言律宗之祖,开西大寺流,教势颇盛。及明治年间(18681912),真言律宗以西大寺为本山而独立。
  ◎附一: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一期第十一章(摘录)
  日本律宗的教义就是四分律。《四分律》六十一卷是本宗所依据的原书。因为四分律本来是小乘戒而非大乘戒,所以律宗对于四分律属于小乘还是属于大乘,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然而认为南山宗是应用大乘的教理解释小乘律的。按照道宣律师的意思,僧的仪式尽管是大乘的,但也不能不依据小乘的戒律。《四分律》的戒法原来是属于小乘的,但如果以大乘的理想受戒,就可成为大乘戒。所以戒的大小完全是根据受戒者的理想如何而定。道宣律师以大乘的教理解释《四分律》,使小乘戒成为大乘戒,为此,他在判释教相时,指出大的分为“化”、“制”二教,而小的可区别为“三观”、“三宗”。其意如下。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10:5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74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律宗   受戒   戒体   弟子   南山   日本   解释   戒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