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比较阅读的两大好处

阅读: 评论:0

诗词比较阅读的两大好处
作者:林贵鑫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12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赏优汰劣和触类旁通两个方面。
        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比较阅读引进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的识别它们在正误、优劣、雅俗、得失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因为通过比较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将诗中的故事及诗后的情趣传达给学生,既引其入胜又加深印象,因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鉴赏优、雅,批汰劣、俗。只有当学生有了赏优汰劣的基础,才能促使他们追求优、雅的心理及行动成为一种自觉,从而逐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试举唐代诗人崔颢《长干曲》其一、其二为例,看一看不作比较与作比较的不同效果:
        长干曲(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长干曲(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认识。
        教材仅选了《长干曲》(其一),一般的阅读教学,不外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两个角度作一番讲解: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浓郁的乡情;抓住了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彩映衬,似墨笔画;总而言之,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这样的讲解,就传授知识而言,没有任何错误;就传达趣味而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枯燥,学生就越没有兴趣去接受它,何谈消化和吸收?至于有的老师
还要在灌输中加上这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而以朴素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之类的话,就更让学生觉得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下面我们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拿其一其二作一下比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传统的看法认为其二紧承其一,是对其一中那个人问话的问答,我们的比较也在这一前提下进行——作者注),先让他们看看两首诗在叙事上的不同。
        两首诗都确实有民歌的特点,语言朴素,字面上的东西好理解,稍作比较,学生就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其二第一句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第二句来回九江侧表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飘零他乡;第三句同是长干人落实了或恐是同乡的疑问。前三句的口吻,都是直线条的,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有第四句,作者不说今日幸相识之类的场面话,却翻作生小未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小时不认识,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则突出今日的相逢恨晚;而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显出此时萍水相逢的弥足珍贵——只有这一翻,才避免了全诗都是平铺直叙,才使整首诗多了一点意象外的意蕴。
        相比之下,其一,则曲折得多。第一句询问对方家住何处,却既不叙述为何发问,也不点明对方是什么人,给人以突兀的感觉;第二句不待对方回答即自报家门,似嫌冒失。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茫无头绪:点明对方是男性,横塘告知主人公自己的性别与居处,加上第三句以停舟表明是水上相遇,第四句以或恐是同乡交代询问的原因,人物、事件、地点、原因等都清楚了:一个家住横塘却寄身江上的姑娘,听见一位男子说话的声音,于是停下船来问一下,或许那个人是我老乡呢!——这一比,学生不仅知道了其一诗中的故事比其二诗中的故事要生动,而且其一的叙事有悬念,有波澜,远比其二韵味悠长。
        不仅如此,其一故事后的情趣也比其二丰富得多。很多同学读到一、二两句,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封建社会不是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吗?白居易笔下的歌女尚需千呼万唤始出来(见白居易《琵琶行》),这位女主人公怎么会主动和陌生男人搭话?她是不是太老了?或者干脆就是个?如果老师告诉学生,那是个少女,学生还会有问题:根据是什么?这么多疑问,只要拿其二放在一起读,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其二中那位男子的无限惋惜,足以证明她正值妙龄,而且清纯可爱!回头再推敲其一,虽然没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其一)]的描写,但仅以不等对方回答即全盘
相托的叙述,也足见女主人公的年少和天真无邪。假定是一位老妪,诗情画意不免要大打折扣;又假定是一个,那是多么的煞风景啊!——这再一比,学生就会发现,其一确实良多趣味。还不止如此,女主人乍闻乡音便急于停舟相问,不揣冒昧,可以想见她背井离乡已久,且孤苦无伴,所以她听闻乡音,才会那样的喜出望外。其二中的主人公是男子,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况来去九江侧,说不定还可以常回家看看;而其一中的一个女孩子孤身在外,生存的艰难何啻百倍!对家乡的思念又岂是一次停舟借问所能释怀!——这又一比,学生便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一浓缩了女孩子的多少乡情,又融注了作者的多少同情!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21:0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75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没有   阅读   对方   教学   认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