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帖

阅读: 评论:0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帖
打开文本图片集
北宋米芾(1051—约1108),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土、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成“米芾拜石”典故,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元丰五年(1082)以后,米芾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得到王献之《中秋帖》。这幅经典名帖,对米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言“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据说米芾学过东晋羊欣,北宋词人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祐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
米书并没有因此定型,其在元祐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仅一个半月内,风格却出现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大概在五十岁以后,“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米芾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不过,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
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后人认为,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米友仁者也不免有失“艰狂”。
学者考证,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米芾名气之盛,因“绍兴天子访求其书,始贵重于天下”,于是“天下翕然学米”。从高宗刻“绍兴米帖”和起用米友仁作书画鉴定人两事可见端倪。吴琚、张孝祥、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皆有可观的成绩。其他参合苏、米的陆游、朱敦儒等更不在少数。韩侂胄刻《阅古堂帖》置苏、米于同等地位,此时二公的影响已势均力敌了。北方的金国,吴激、王庭筠都是学米芾的好手,王尤为突出。元人“燕人王铎字振之,嗜石成癖,慕元章为人,以贿求为襄阳令。后果得之,号‘王襄阳’”(元陆友《研北杂记》)。元代赵子昂、鲜于枢都收藏过米芾书法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学米芾者有白珽、张铎、李元珪等人。入明,学米芾最为踊跃,如张弼、李应桢、祝允明、文徴明、陈淳、莫是龙、徐渭、邢侗、米万钟等,无不取一瓣心香。尤以王觉斯为突出。至清,崇拜者益众,但大多由董(其昌)入米,加之后来碑学中兴,米家书法便
有些不显山不显水了。近世学米芾又日渐增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多幅米芾书帖,让我们细细观之。
米芾《知府帖》(图1),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9.6厘米。
释文: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知府大夫丈棨下。
此为致知府大夫书札。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有学者认为书写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整个布局上,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地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
“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而放在了一起。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图2),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
释文:(前补书: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芾顿首启:画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书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纸紫赤黄,所注真字褊(扁),草字上有为人模墨,透印损痕。末有二字来戏,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钱。
或能白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顿首上,伯修老兄司长。不记得也。在纸尾。来戏,才字。
米芾的用笔,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尤以尺牍真性情,代表作如《致伯修老兄尺牍》。从《致伯修老兄尺牍》单字“透”、“纸”、“老”等字,足见米字沉着痛快的风味。米芾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米芾《晋纸帖》(翰牍九帖之三,图3),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
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
米芾在三十余岁所书的《叔晦帖》,曾提过他钟爱的三个儿子:“鳌儿、洞阳、三雄”,而“鳌儿”是指长子米友仁,“三雄”则为幼子米友知。米芾在年过五十岁后,遭逢前所未有的家庭变故,先是小女儿于1100年过世,接着更沉重的打击则是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早卒,《晋纸帖》就提到这段遭遇。
据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说法,晋代的北纸用横帘抄纸,所以纸纹为横向,质地松而厚,称为侧理纸。南纸用竖帘,因此纹路为竖。二王真迹多使用会稽竖纹竹纸,纸的高度约一尺许,长度约一尺半。
《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图4),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
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丹阳”乃润州古称。据专家考证,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
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
从文字看来,已有《世说新语》中晋人名士风度。
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
米芾《致伯充尺牍》(翰牍九帖之七,又称《业镜帖》,图5),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1.6
厘米。
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
《致伯充尺牍》为信札,是写给赵叔盎的信。《致伯充尺牍》与米芾其他书作相比,有一种长话短说的效果。他写得匆匆忙忙,字里行间带过的意味太多,有些字形原是米芾潇洒得峭拔一些的好材料,但在此间,均以回环转折牵扯而过,无心作开张横撑。因此,轻盈的用笔居多,有时似蜻蜓点水,纯以笔尖跳跃舔过,使用露锋尤多,顺应笔尖,直截了当戳入,各种形式、角度的兰叶描取代于横、点、捺的位置上,这些笔画短小轻盈,点缀着整幅生动无比。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图6),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
释文:芾顿首再启。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东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之西为致爽轩。环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垂荫一亩,真一亩之居也。四月末,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运致宝晋桐杉之间。五月望,甘露满石次,林木焦苇莫不沾,洁白如玉珠。郡中图去,至今未止。云欲上,既不请,亦不止也。芾顿首再拜。

本文发布于:2023-05-04 05:2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77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尺牍   书法   用笔   书写   老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