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

阅读: 评论:0

砀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
摘要针对砀山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的资源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配套设施等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砀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到大自然中去已成为当今旅游的时尚,生态旅游是当今社会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据估算,生态旅游的年增长率在20%以上,是各种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砀山县生态旅游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它拥有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如何做好生态旅游是今后砀山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从解剖砀山生态旅游的优势与问题入手,对砀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1.1丰富的果树资源
砀山县地处黄淮平原,境内无山少水,但却是一个全国少有的果树生产大县。全县果树总面积约4.7hm2,其中梨面积2.67 hm2,桃面积1.0 hm2,苹果面积0.87 hm2,各种杂果面积0.2 hm2。据农业科技人员调查,砀山县果树种质资源共有37,分属1120[1]。而适宜栽培的水果品种更是多达数百个,名闻天下的砀山酥梨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可以到北方落叶果树几乎所有的种类,是全国最大的连片果园之一,曾有学者撰文盛赞砀山是中国的果海梨都。每逢阳春三月,这里都是一片花的海洋,梨花欺雪,桃花若霞,麦苗凝翠,菜花如金。大面积五彩缤纷的花朵如雪似雾,绵延百里,登高远眺,花海如潮。穿行于林间,恍若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的人间幻境,四方游客、八方客商络绎不绝。
1.2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砀山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黄河故道横贯东西,形成大片的砂土及砂质壤土,非常适宜于北方落叶果树及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经过砀山人民数千年的耕耘,这片土地目前森林覆盖率约73%,其中木本植物198,分属4780;草本植物273,分属46;留鸟和侯鸟96,分属1330,主要种类有四声杜鹃、金腰燕、黑枕黄鹂、鸳鸯、燕隼、雀鹰等。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另外,还有
大片的黄河故道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蒲草等。据专家调查,湿地中分布有藻类42,浮游动物56,水生高等植物31,两栖动物22,鱼类40,物种多样,鸟儿翔集,河水清澈,鱼儿潜底,蓝天碧水,空气清新。几乎皖北所有的动、植物种类在这里都可以到踪迹。砀山是动、植物的乐园、天堂。优质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的生态旅游之地。
1.3历史悠久
为古汉字,现仅用于地名。唐颜师古注释:“,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现砀城东南有山,芒、砀。至今山中仍遗有当年古采石塘1座。又可解释为溢出、振荡、冲撞、广大等意。砀山夏属豫州,西周属宋国,古时砀山地处宋齐魏楚之间,轩车齐集,文人骚客摩肩接踵,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魏楚齐三国灭而瓜分,故其地民俗同时具有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彩。秦时置砀郡、砀县,西汉时属梁国。绵绵几千年,砀山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今。砀山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美丽富饶之地,人民勤劳朴实。司马迁《史记》载:“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至其蓄藏。这一古朴厚重之遗风,虽历千年而不变。汉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抗击暴秦,将砀郡兵,打下一片汉朝江山。后人又常把这里称为千古龙兴之地,至今仍为砀山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
砀山植梨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之初,据《史记》记载:“梁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余里。据传当时的平台即在砀城以东。其苑中建有吹台、文雅台、忘忧馆、燕池、竹园、金梨园等。唐天宝三年(公元744),诗人李白游砀,砀山县令刘某于宴嬉台设宴,并泛舟台下燕池。李白写下明宰试舟橄,张灯宴华池……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的诗句。诗中华池即为燕池,至今砀山仍有宴嬉台古迹。唐朝诗人岑参作《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诗:“……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园雪下时。可以看出,当时的砀山已是梨花如雪、初具规模。今梁王宫苑已成灰土,唯独留下大片梨花如雪的梨园。砀山历史典籍现存极少,从可以到的零星资料中仍可看出当年砀山植梨的盛况:如明万历五年(1577)徐州府志有砀山产梨的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铜山县志有黄里的石榴砀山的梨,义安柿子居满集的描述;清同治徐州府志载:“梨、兔头燕顶者甘脆,今出砀山者佳”;清乾隆砀山县志也有砀山大面积栽培梨的记载。可以肯定,砀山人工栽培梨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初年,唐宋年间得以发展,明清时期大面积栽培成为当地特产。至今砀山仍遗存有树龄200年以上古梨树6万余株,并能正常开花结果。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2]。悠久的文化积淀与数千年的植梨历史为砀山生态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以梨为主的地方特文化
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孕育了砀山梨的发展,砀山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无不刻上梨的烙印,形成了砀山以梨为主的地方特文化。砀山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依据独特的社会实践、生态环境,滋养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的砀山梨文化。如铿锵有力的梨花大鼓,高吭委婉的四平调小戏,滋阴润肺的百炼梨膏糖,香味俱佳的酥梨宴,万世流芳的宴嬉台灯火,争奇斗艳的梨乡剪纸,春日的斗狗、斗鸡、斗羊,无处不在的唢呐声声、朴实无华的蓝印花布,千奇百怪的梨乡传说,长期植梨而又自成一家的栽培技术等,这些无不和梨花、梨乡、梨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安徽财经大学曹天生教授提到:“其实砀山梨文化,就是砀山人民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是平凡的生活。
2存在的问题
2.1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强
砀山县生态旅游虽然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及浓郁的地方特,但是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强,基本还停留在春日观花、秋天采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多样性,许多旅游景点过分依赖时令和季节。春天花开时游人如织,其余时间清冷无人,远未形成稳定的游客体。旅游商品粗糙,品种单一,缺少富含地方特。由游客参与、融合、体验的观光型、休闲型、民俗型生
态旅游还处初始阶段。生态旅游在砀山还未形成产业。
2.2经营管理粗放
多数乡镇旅游业的经营属于自发、分散、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模式,许多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生事物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农家乐经营档次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的归属不清楚,更谈不上对旅游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由于游客的季节分布和缺乏投入,砀山的生态旅游还属于缺乏基本管理的初级阶段。
2.3旅游基础设施差
砀山不缺乏生态旅游景点,但各景点旅游设施落后,许多景点吃、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不配套,道路狭窄,停车点稀少,卫生条件差。游客在砀山旅游期间缺乏必要的保证,高层次的特产品不多。砀山生态旅游建设基本上是低投入或无投入,市场宣传、销售等服务未形成体系,使游客处于一种停不下、游不好、留不住的状态,回头率低[4]
3发展对策
3.1整合各种旅游资源
政府部门应将砀山优秀的生态资源与酥梨文化资源加以整合、评价、分类,在最适宜的地方进行规划与建设,形成各具特的乡村生态旅游区景点,避免放任自流、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树立生态旅游是将来砀山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的意识,应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资源开发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充分体现与自然的和谐,展现砀山生态的天然风貌和地方特,突出天然、朴实,强调闲趣与野趣[5]
3.2提高人员素质,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砀山的生态旅游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必须全方位地提升旅游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以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培训内容应包括服务水平、卫生知识、文化特、旅游接待能力等。对于旅游产品要确保地方特文化,防止乡土特的丧失,围绕文化主线配置旅游景点和设施,开发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使游客在舒适地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具有浓郁地方特的砀山酥梨文化[6]
3.3加快改善配套设施
改善县内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设施,加大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投入,如水、电、路、卫生、
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等。提高景区综合环境质量,力争创建一批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生态旅游景点。全方位提升砀山生态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砀山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确立环境成本与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大量环境建设投入的意识[7],争取将砀山生态旅游业纳入到一条有序、法制、文明的轨道上。
4参考文献
[1] 徐义流.砀山酥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曹天生.砀山酥梨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鸿运.魅力砀山[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4] 葛德光.砀山生态旅游成为果业经济发展新亮点[J].中国果业信息,2009,26(7):42.
[5] 李丹.砀山县水果产业化现状分析与持续发展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83-84,112.
[6] 周芸萍.安徽省砀山县:打造中国梨都[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3):39-40.
[7] 周芸萍.砀山县水果加工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09(11):39-41.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05:3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825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砀山   生态旅游   文化   发展   旅游   生态   特色   资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