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现象的心理效应与应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阅读: 评论:0

2020年第4期(总第181期)
㊀㊀㊀㊀㊀㊀
黑龙江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
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20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81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污名现象的心理效应与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俞国良aꎬ张亚利b
(中国人民大学a.心理研究所ꎻb.教育学院ꎬ北京100872)
摘㊀要:疫情期间的污名现象包括贴标签㊁消极刻板印象㊁孤立㊁地位损失和歧视等重要特征ꎬ存在身体污名㊁行为污名与族污名等多种表现形式ꎬ并且背后主要反映了政治权利㊁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作用ꎮ污名现象会提升施加污名者的自尊感和优越感ꎬ增强体内认同以及强化其特定社会㊁政治㊁经济地位的合理性ꎻ也会给承受污名者带来 内伤 ㊁成长或冲突ꎻ还会使局外人受到污名行径的蛊惑ꎬ产生恐慌或受到污名行为的激惹ꎬ产生不满ꎮ通过采取健全法律机制㊁加强公众教育并强化媒体责任ꎬ合理地标记特定的对象ꎻ锻炼承受能力并有理㊁有据㊁有节地回应现实关切以及让事实说话的策略ꎬ对于污名现象的应对和化解大有帮助ꎮ
关键词:污名ꎻ污名化ꎻ心理效应ꎻ应对ꎻ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C9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0)04-0082-07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
作者简介:俞国良ꎬ1963年生ꎬ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张亚利ꎬ1991年生ꎬ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㊀㊀2019年冬季ꎬ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地区出现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ꎬ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疫情防控的全民战㊁总体战㊁阻击战ꎮ目前ꎬ战疫已取得良好效果ꎬ疫情发展态势得以扭转ꎮ反观国外某些国家ꎬ不仅未能有效遏制新冠疫情的蔓延ꎬ甚至还在百般贬损㊁ 污名化 我国的疫情防控ꎮ 污名 包含社会刻板印象㊁偏见及歧视等内容ꎬ对被污名者有着深刻而长期的创伤影响ꎬ因为它总是与较差的精神健康状态㊁生理疾病㊁违法犯罪ꎬ较低的社会地位㊁经济收入㊁贫穷贫困ꎬ以及较少的住房㊁教育和工作机会相联系ꎮ被污名者经常会遭到社会主流体的厌恶㊁歧视和回避ꎬ甚至排斥㊁敌视ꎬ给其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ꎮ此次新冠疫情出现之际ꎬ西方部分政客对中国疫情的污名化做法ꎬ使得疫情期间在国内外旅行㊁工作的湖北人㊁武汉人乃至中国人都遭到切肤之痛ꎮ这种给特定现象或人贴上耻辱标签的做
法ꎬ不仅给人际之间的信任带来巨大破坏ꎬ也使国家之间的民族情感蒙上巨大阴霾ꎮ因此ꎬ如何正确判断和看待污名现象ꎬ又如何恰当并巧妙地应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ꎬ还世人心理宁静㊁社会和谐稳定ꎬ对于个体和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ꎮ㊀㊀一㊁对污名现象的正确理解
污名这一称谓实际属于一种舶来品ꎬ是国内对英文词汇stigma的一种翻译ꎬ多出现于心理学㊁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ꎬ但由于对该现象理解的不同ꎬ在医学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ꎬ该词又被翻译为病耻感㊁耻辱或羞辱等ꎮ无论如何命名ꎬ该现象都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ꎬ比如ꎬ在2019年末我国新冠疫情初期ꎬ伴随着病毒的无情入侵ꎬ污名现象也再次以波涛汹涌的姿态映入人们的眼帘ꎮ其实ꎬSt
igma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ꎬ是指采用烫烙的方式在侍奉神人的人身上留下的一种印记ꎬ并没有任何贬义的成分ꎬ后来ꎬ就慢慢转变为指以刺刻或烫烙的方式标记于奴隶㊁罪犯或叛徒体表的记号ꎬ以表示其身份卑微㊁社会等级低下ꎬ带有 耻辱 的意味[1]ꎮ
直到1963年ꎬ戈夫曼才将其引入到社会心理
28
学的研究中ꎬ虽然仍未给出清晰的定义ꎬ却初步对
其概念进行了诠释ꎬ把污名置于人际互动的背景
下ꎬ将其视为个体异于常人的一种非正常特
征[2]ꎮ此类特征把难以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或不能成功扮演社会角的人与正常人区别开来ꎬ
在区别的过程中相当于给某些个体或体贴上贬
损性和歧视性的标签ꎬ小觑了他们的社会功能和
价值ꎬ使其从一个正常的㊁有价值的人变成了一个
有缺陷和丧失了部分价值的人[3]ꎮ此后ꎬ又出现了含义相似的定义ꎬ并把 污名 的对象更多指向于体ꎬ普遍认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体的贬损性或侮辱性的标签ꎬ可与躯体和外貌㊁心理与行为或者社会特征相联系ꎬ并存在于特定对象(如残障人士㊁精神障碍患者㊁癌症患者㊁艾滋病人㊁非洲黑人等)中[4]ꎮ从该定义来看ꎬ我国新冠疫情初现期间所承受的个别国家的无端指责和猜疑可完全归属于污名现象ꎬ例如ꎬ个别媒体在报道中曾称ꎬ武汉 封城 的做法是 侵犯人权  反应过度 并强调了隔离带来的异化ꎬ报道中以中国武汉为标签㊁以 封城 为标记物ꎬ在罔顾事实和科学真理的前提下对中国抗疫实施的有效举措进行污名化操作ꎮ
实际上ꎬ以戈夫曼对污名的诠释和当下研究
者对污名的主流界定来判断和理解污名现象仍存
在一定的困难ꎬ因为其缺乏明确的操作性ꎮ 污
名 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ꎬ想要深入了
解并准确识别ꎬ需要综合考虑该现象中包括的各
种体以及他们的地位和关系ꎬ社会文化在污名
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该体被污名的过程ꎬ也即全
面考察 污名 现象中包含的基本元素[5][6]ꎮ首先ꎬ需要确定是否存在贴标签行为ꎬ即是否采用带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称呼将某一现象或体凸显出来ꎮ例如ꎬ国外个别政客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ꎬ一边称目前还不知道病毒源头ꎬ一边暗示是武汉实验室泄漏的生物武器并使用 武汉病毒 一词ꎮ当新冠病毒被类似人员炮制为 武汉病毒 或 中国病毒 时就出现了典型的贴标签行为ꎬ初步具备了污名化的特点ꎬ开启了污名化的进程ꎮ
其次ꎬ需要确定是否存在消极刻板印象ꎬ即是
否对某一类人或事物存在概括㊁笼统且固化的消极看法ꎮ例如ꎬ国外个别刊物曾借助新冠肺炎疫情公然发布歧视性文章«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ꎬ借助疫情污蔑中国战 疫 的巨大努力和有效举措ꎮ由此可见ꎬ少数西方人士仍然无法清除印刻在脑子里的思想毒瘤ꎬ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积贫积弱的清代末年ꎬ这种消极的刻板印象也构成了污名化的事实ꎮ实际上ꎬ当中国吹起民族复兴的号角时ꎬ就已经脱胎换骨ꎬ不再是100年前积贫积弱㊁任人凌辱的弱国ꎮ
再次ꎬ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孤立现象ꎬ即把 他们 归为异类以区别于 我们 进而孤立 他们 ꎮ例如ꎬ我国新冠疫情出现之际ꎬ个别国家在言论自由的幌子下ꎬ发表的不当言论中提到了 中国病毒  武汉病毒 等ꎬ将中国公民置于异类的眼光中ꎬ并撺掇他国对中国以及中国公民进行孤立和排斥ꎬ似为避免新冠病毒引火上身ꎬ这堪称彻头彻尾的污名化操作ꎮ此外ꎬ还要确定是否存在地位损失ꎬ即是否存在社会贬低现象ꎮ例如
ꎬ国外个别政客声称ꎬ自己国家在防疫工作上 落后 是因为中国不公开㊁不透明ꎬ该举动可看作典型的社会贬损ꎮ最后ꎬ需要确定是否存在歧视现象ꎮ即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某些事物或人ꎮ如曾有西方媒体针对新冠疫情中的封城举措发布推文ꎬ点评中国封城 给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带来了巨大损失 ꎬ国外封城则是 为遏制冠状病毒肺炎ꎬ冒着经济风险 ꎬ在这种双重标准下充满了对中国抗疫举措的歧视ꎮ凡此种种皆是污名现象的典型表现ꎬ如若上述五个相关特征表露明显时ꎬ污名现象就已确定无疑ꎮ
污名现象存在诸多类型ꎬ最典型的为身体污名㊁行为污名与族污名[7]ꎮ身体污名是指对生理㊁躯体及外貌方面的污名化ꎬ如对艾滋病毒携带者㊁肥胖症人㊁残障人士等对象的污名化均可归为此列ꎮ值得注意的是ꎬ新冠肺炎在中国大地肆虐之初ꎬ部分中国公民以及华人华侨ꎬ尤其是武汉地区的中国公民最初也曾招致非议ꎬ遭受身体污名ꎮ例如ꎬ在最初没有成熟的病毒检测的标准和手段时ꎬ武汉人在外地曾被 刮目相看 ꎬ被怀疑为新冠病毒的携带者ꎬ并加以贬损和排斥甚至谩骂和攻击ꎬ尤其是在武汉封城前夕约有500万人离开武汉ꎬ此类人中个别人受到的污名打击很
38
大ꎮ在国际社会中ꎬ新冠疫情暴发初期ꎬ海外的武汉人甚至个别的中国公民也被扣上了新冠病毒携带者的帽子ꎬ遭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㊁排斥和孤立ꎮ不仅如此ꎬ在中国疫情初步稳定㊁有条不紊地推动复工复产之际ꎬ个别武汉人在求职过程中也曾受到不公正对待ꎬ而就在2月21日解除隔离后返回温哥华
的首批华裔人中ꎬ有人也坦言背负了不受欢迎的 疫区人士 标签ꎮ另一种污名类型是行为污名ꎬ涉及与主流的规范和价值相冲突的行为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ꎬ我国就遭受到了一系列的行为污名ꎮ例如ꎬ为避免病毒扩散㊁传播和大面积流行ꎬ我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果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ꎬ迅速建立起抗疫和防疫联防联控机制ꎬ 封闭离汉交通 ㊁打造方舱医院㊁限制人员流动㊁禁止人员聚集等ꎬ有效切断了病毒的扩散渠道ꎬ从而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ꎮ然而ꎬ以美国为首的国外一些政客和媒体ꎬ却对中国的抗疫举措进行了污名化ꎬ声称是 彻头彻尾的倒退 ㊁是对人权的 镇压 和 对人身自由的损害 ꎬ其中尽显污蔑㊁嘲讽和指责ꎮ不仅如此ꎬ在疫情信息的发布方面ꎬ我国本着负责㊁公开和透明的原则ꎬ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了疫情信息ꎬ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等重要数据ꎬ并在防控过程中及时向外界传达有效的经验和举措ꎬ为全球抗疫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ꎮ然而ꎬ个别政客却罔顾事实ꎬ指责我国在疫情信息上 不公开㊁不透明 ꎬ声称公开的是 有瑕疵的数据 ꎬ甚至污蔑我国故意掩盖疫情真相ꎬ致使疫情在全球暴发ꎬ种种行径将污名化演绎得淋漓尽致ꎮ最后一种类型是族污名ꎬ多针对种族㊁民族和宗教等ꎬ比较典型的就是历史上的 黄祸论 ꎮ无独有偶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ꎬ某些西方国家试图给病毒和疫情贴上地区㊁种族标签ꎻ称新冠肺炎为 黄种人的病  新冠病毒只攻击亚裔免疫系统 ꎬ堪称国际社会 污名 的公害ꎮ
为何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ꎬ还会出现如此经不起丝毫推敲的污名现象?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者给出了多种解释ꎮ以阿尔伯特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认为ꎬ污名的产生可归结为客体自身存在的非正常特征和
主体的人性缺陷两个因素[8][9]ꎮ污名化客体的非正常特征如犯罪经历㊁疾病困扰㊁先天发育不良等因素使其从正常体中凸显ꎬ成为污名现象的土壤ꎬ而污名化主体的人格缺陷如嫉妒㊁冷酷㊁无情㊁缺乏同情心㊁自我中心主义等成为污名化的养料ꎬ助推了污名化的实现ꎮ该观点重点强调了污名化双方的自身原因ꎬ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污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ꎬ尤其是关于客体原因的归咎ꎬ使得污名似乎成为被污名者本身的问题ꎬ因而不够全面ꎮ从应用的角度看ꎬ似乎更适合用来解释个体污名现象ꎮ社会学派的解释则跨越了微观视角的限制ꎬ着重强调了政治权利㊁经济㊁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污名产生的作用ꎬ更适合用来解释体污名现象ꎬ其认为污名是不同社会地位㊁阶层权利冲突和不平等的体现ꎬ主要表现为权力优势阶层对弱势体的污名[4][10]ꎮ放眼世界ꎬ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ꎬ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对等也决定了权利分配的不均衡ꎮ此次疫情期间ꎬ中国抗疫的迅速反应㊁高效策略和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ꎬ并且我国先后组织实施了对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紧急援助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了大国形象和历史担当ꎬ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ꎬ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ꎮ在个别发达国家看来ꎬ这已构成了对西方模式以及自身权利和地位的挑战ꎮ因而ꎬ他们企图通过污名化的手段来极力诋毁㊁贬低㊁抹黑㊁攻击和打压中国ꎬ以达到孤立中国的目的ꎬ从而维护自身的世界霸权地位ꎮ
㊀㊀二、污名现象的心理效应
污名现象会对施加污名者产生影响ꎬ有利于突出其心理上的优势地位ꎬ主要表现为提升自尊感和优越感㊁增强体内认同以及强化其特定社会㊁政治㊁经济地位的合理性[11][12]ꎮ
首先ꎬ污名他人会提升污名者的自尊感和个人优越感ꎮ新冠病毒流行期间ꎬ美国炮制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甚至亚裔人的污名化言行ꎬ先是将新冠病毒蓄意称呼为 中国病毒 ꎬ此后部分美国政客和媒体又称新冠病毒 只喜欢东亚㊁只攻击黑发㊁只针对亚裔免疫系统 ꎬ甚至叫嚣中国是真正的 亚洲病夫 ꎬ一时间中国成为众矢之的ꎮ但世界卫生组织早有呼吁ꎬ即不能把病毒跟特定
48
的地方㊁国家和民族㊁体㊁个人联系起来ꎮ反对给病毒贴上标签ꎬ这已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共识ꎬ病毒没有国界ꎬ它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ꎮ但个别西方政客和媒体却千方百计地将病毒与中国联系起来ꎬ仿佛认为病毒是天生为中国人准备的ꎮ这种贬损他人的行为目的就是突出自己的优越感ꎬ而这背后也反映了某些西方国家的种族偏见和歧视ꎮ随着新冠病毒的扩散和传播ꎬ客观事实最终证明ꎬ通过贬低㊁嘲讽和攻击他人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自尊感和种族优越性ꎬ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ꎬ短暂的激情过后个别国家不得不面对病毒在本国肆虐的残酷现实ꎮ
其次ꎬ污名他人会增强污名者的体内认同ꎮ疫情期间ꎬ某些政客借助新冠疫情的幌子将中国污名为世界的公敌ꎬ先后抛出了 中国起源论
中国责任论 和 中国赔偿论 等荒谬论调ꎬ进一步强化了西方盟友对他们的认同感ꎮ
最后ꎬ污名他人会强化污名者特定社会㊁政治㊁经济地位的合理性ꎮ面对新冠病毒ꎬ当中国意识到传播的高风险时采取封城等策略切断病毒扩散途径ꎬ避免了大面积的暴发和扩散ꎬ为世界人民抗疫防疫赢得宝贵的窗口期ꎬ但这一成功的伟大实践ꎬ被某些媒体污名为人权的践踏ꎬ武汉这样一座英雄的城市也被某些媒体污名为 集中营  鬼城 ꎬ韩国大邱成为 民主社会的范本 ꎬ意大利的 佛系 更成为否定中国的论据ꎬ不断强调其资本主义制度下标榜的民主权利和自由ꎬ置国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ꎮ一言以蔽之ꎬ虽然污名他人会让施加污名者有利可图ꎬ但这种获益方式无异于在他人头上泼脏水ꎬ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ꎬ幸福了自己却伤害了他人ꎬ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自利劣根性的表现ꎬ因而应当予以批判和抛弃ꎮ
污名现象还会对承受污名者产生影响ꎬ这种影响取决于承受污名者对污名的态度和反应方式ꎬ默许反应将会带来内伤ꎬ理性反应会带来成长ꎬ激进反应则会带来冲突[13]ꎮ
首先ꎬ默许反应往往是污名现象发生时的初期反应ꎬ但也往往是大多数体最终逃不掉的 厄运 ꎮ因为污名对于承受污名者是一种应激源ꎬ存在突发性且往往像病毒一样具有快速传染性和不易消除的特点ꎬ会给承受污名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ꎬ甚至会使其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ꎬ最终导致污名内化ꎬ形成 内伤 [14]ꎮ新冠肺炎在中国大地肆虐之初ꎬ丹麦«日德兰邮报»关于中国疫情的报道中就曾刊登畸形漫画ꎬ一个戴着有眼镜的先锋(尼尔斯 博 博耶森)用冠状病毒取代了中国国旗的五个黄星星ꎮ此举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ꎬ使海外华人招致大量非议和排斥ꎮ此外ꎬ疫情初期国外个别政客接连抛出的 东亚病夫 以及 中国道歉论 等污名化言行ꎬ极大损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ꎬ
使部分未分清事实的华人内化了污名ꎬ变相承认了污名的合理性ꎬ在心灵上产生了自卑感㊁羞耻感和罪恶感ꎮ
其次ꎬ污名给承受污名者带来的并非都是不良后果ꎬ如果理性地看待和应对还会带来积极效果ꎬ从而化险为夷ꎬ促进自身成长和提升[15]ꎮ此次疫情期间ꎬ个别媒体和政客对中国的污名化行为ꎬ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抗疫必胜的决心ꎮ中国政府沉着冷静㊁不卑不亢ꎬ一边秉持严谨负责的原则和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态度ꎬ加紧应对新冠病毒的侵袭ꎻ一边积极深化国际合作ꎬ对其他抗疫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ꎬ传授抗疫经验ꎬ共同抗击病毒ꎮ用真真切切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抗疫战绩有利回击了对中国的污名化行为ꎬ彰显了大国风范ꎬ也赢得了国际赞誉ꎬ在污名化的阴霾下实现了逆袭和成长ꎮ
最后ꎬ面对污名现象如果采用激进式应对则会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ꎬ有招致冲突的可能[16]ꎮ新冠疫情期间ꎬ面对无端的指责和嘲讽ꎬ如果选择以其人之道还之彼身的激进策略ꎬ不仅不利于全球合作抗疫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全球命运共同体机制建设的顺利实现ꎬ还会有失国体ꎬ也会给自身带来舆论危机和潜在的冲突ꎬ甚至会影响和平氛围ꎬ扰乱国际秩序ꎮ
污名现象还会对局外人产生影响ꎮ局外人主要是指除了污名实施者和污名承受者之外的社会公众ꎮ社会公众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存在着很大差异ꎬ因而污名现象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ꎬ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大众受到污名行径蛊惑ꎬ产生恐慌ꎬ成为污名行为的传播者ꎻ另外一类则是大众受到污名行为的激惹ꎬ产生不
58
满ꎬ成为污名行为的澄清者[17]ꎮ污名现象对于部分公众具有蛊惑性ꎬ使其产生恐慌ꎬ恰好能够达到污名实施者妖言惑众的目的[17]ꎮ在疫情发生初期ꎬ大部分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都极为有限ꎬ而正是在一个新型传染病刚刚出现㊁医学界对其还没有充分认知的空档里ꎬ公众也最容易受到污名现象的蛊惑ꎬ成为 污名化病毒 的传播者ꎮ该部分公众虽然也会表现出污名化的行为ꎬ但有别于污名现象的始作俑者ꎬ他们本身并没有特意的目的ꎬ仅仅是受到 忽悠 之后ꎬ出于本能的恐惧和安全的需要对污名化行为的一种 引用 ꎬ很大程度上并未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属于污名化ꎬ因而该部分公众既可气又可悲ꎮ比如当网络中抛出 武汉人自重 等污名化言行时ꎬ部分不明真相的众就受到了感染和蛊惑ꎬ对其进行了点赞和转发ꎮ但与之相反ꎬ部分公众会受到污名行为的激惹ꎬ成为污名行为的澄清者[18]ꎮ连日来ꎬ新冠肺炎逐渐在全球肆虐ꎬ而美国则变成了当下疫情最为严峻的地区ꎬ但其却并不关心持续增加的感染人数ꎬ反而借助本国的疫情变本加厉地对中国实施污名化操作ꎬ此举也招致了部分公众的不满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发声ꎮ例如ꎬ世界卫生组织为防止新冠病毒污名化而正式将其命名为 COVID-2019 ꎻ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不止一次强调ꎬ污名化比病毒更可怕ꎬ乱抹黑才是最大的敌人ꎮ此外ꎬ污名化中国的行为也激起了东南亚国家的不满ꎬ新加坡㊁泰国㊁菲律宾等国的政界㊁学界㊁主流媒体等通过各种形式纷纷为中国鸣不平ꎬ对中国短时间内成功控制国内疫情ꎬ并及时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及实施人道主义援助表示赞赏的同时ꎬ坚决反对利用疫情对中国进行污名化㊁政治化操作ꎮ不仅如此ꎬ
2020年的G7峰会中ꎬ个别国家试图把 武汉病毒 写入联合声明ꎬ就连其盟友也对其污名化行为不予苟同ꎬG7国家中有6个表示了反对ꎮ总之ꎬ污名现象既能对公众形成蛊惑也能够激起公众的不满ꎬ澄清事实ꎬ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ꎮ
㊀㊀三、污名现象的应对与缓解
污名现象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就是对某一现象的标签化称呼ꎬ因而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对污名化的举措之一就是使用合理的称谓标记特定的对象ꎮ要落实这一举措ꎬ需要健全法律机制㊁加强公众教育㊁强化媒体责任[19]ꎮ
首先ꎬ需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ꎬ禁止污名化行为的产生和肆虐ꎮ事实上ꎬ为避免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中污名化现象的产生ꎬ在关于疾病或新型病毒命名时ꎬ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制定了明确㊁统一适用的法律原则ꎬ即在疾病名称中应避免使用地理方位㊁人名㊁动物或食物种ꎬ涉及文化㊁人口㊁工业或职业和可煽动过度恐慌的术语ꎮ因为历史上曾经以国名或地名冠名疾病的实例ꎬ如西班牙流感㊁日本脑炎等ꎬ这些命名是当时落后时代的产物ꎬ对特定族以及旅行㊁商业和贸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ꎬ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㊁有害的ꎮ所以ꎬ此次新冠病毒爆发之际ꎬ面对国际社会存在的病毒污名化的苗头ꎬ世卫组织于2020年2月11日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 COVID-19 ꎬ有效阻止了西方某些国家和政客将其命名为 中国病毒 的污名化行为ꎮ就某一个国家或团体组织而言ꎬ也应该仿效世界卫
生组织的做法ꎬ加强立法建设或规章制度建设ꎬ以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形式坚决杜绝污名化行为的产生ꎮ其次ꎬ需要强化公众教育ꎬ普及科学知识ꎮ大部分公众面对特定公共卫生事件时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慌ꎬ因而政府和团体组织应该向公众传递科学的知识ꎬ让众了解事实的真相ꎬ降低负面刻板印象对众的误导ꎬ尤其是需要强化公众的法制规范意识和公民责任感ꎬ面对特定的事物增强同理心ꎬ避免贴上歧视性标签ꎮ
第三ꎬ还要强化媒体责任ꎬ加强新闻伦理ꎮ媒体中使用更加人性化的词汇标定特定现象更加重要ꎬ贴标签㊁过度注重个人行为以及患者对传播病毒的责任可能会增加污名化ꎮ例如ꎬ一些媒体专注于推断新冠病毒的来源ꎬ试图确认每个国家的 零号病人 ꎬ而新冠病毒最早在中国集中出现ꎬ无意之中将网民的舆论战火引至中国ꎬ助力了污名行为的肆虐ꎮ更有甚者ꎬ通过媒体公然对中国贴上污名化标签ꎬ无论是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宣传的 中国病毒 言论ꎬ还是丹麦«日德兰邮报»发布的畸形漫画ꎬ所作所为使媒体责任尽失ꎬ新闻伦理荡然无存ꎬ一度对污名化中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68

本文发布于:2023-05-09 15:5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910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污名   中国   病毒   现象   疫情   新冠   社会   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