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

阅读: 评论:0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圆满落幕后,如何利用好亚运遗产,尤其是利用好亚运场馆成为广大市民和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亚运场馆赛后利用不仅面临如何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还面临创新亚运场馆管理模式,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拓宽全民健身空间的问题。《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也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经广泛征询亚组委、市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兄弟城市成功的经验,按照“规划前瞻性、布局合理性、功能多样性、建设实用性、管理科学性、使用效应性”的思路和“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现制定总体方案如下:
一、亚运场馆的现状
    广州亚运场馆共70个,其中市属、区属主要亚运场馆37个。按照“因地制宜、分散建设”的
原则建设,亚运场馆布局呈现多中心、多功能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亚运城、大学城体育中心等场馆为中心,同时辐射到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以及周边城市。
(一)亚运场馆建设和使用情况
  玛雅文明十大预言第一阶段(规划设计):20047黄山市周边景点自驾游1日,广州成功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后,广州市政府马上启动亚运场馆建设空间布局的规划,提出了文化广州,岭南古郡;商贸广州,国际都会;活力广州,体育强市;生态广州,山水名城亚运城市形象以及两心四城的亚运会重点发展地区空间格局,其中两心为天河新城市中心和广州新城中心,位置地图四城为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随后六年,广州全面开展各项建设,着力打造亚运城市形象。
第二阶段(建设使用):千岛湖旅游地图70个亚运场馆,其中12个为新建场馆,58个为旧场馆改造升级。新建场馆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问题,在体育设施不足的海珠、南沙、萝岗、从化等区和县级市建设新的场馆,改善了这些地区开展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条件,同时填补了广州无自行车、马术、飞碟、棋类比赛专用场馆的空白。对旧场馆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巧妙规划和精
心布局,使场馆既能满足赛事需要,又兼顾了赛后利用。
广州亚运会期间,各场馆共承担了42个竞赛大项、476个小项比赛任务,接待参赛运动员9704名,注册参会人员38555名,接待870多批共14600多名国内外重要贵宾。广州亚运场馆以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以及环保设计,向亚洲各国展现了广州的体育设施水平,让世人赞叹不已。
第三阶段(赛后规划): 市委、市政府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问题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作出指示,要求通过用好亚运遗产,造福于广州百姓。为此,各有关部门赛前及早启动亚运场馆赛后利用规划,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场馆空间布局、场馆功能配套以及赛后需要、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制定相应规划。例如:亚组委场馆器材部委托华南理工大学编制了《第16届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专题研究咨询服务项目》。市体育局专门组织人员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征询意见,编制了《第16届亚运会比赛场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书》,并结合场馆功能、特点,制定了符合大众体育服务需求的赛后利用实施方案。
(二)亚运场馆效益分析
1西安到北京的高铁时刻表查询.亚运场馆社会效益分析
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积极向社会开放,为举办大型赛事、体活动、公益活动、体育培训等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007年至2010年,广州市24个主要体育场馆举办高水平体育竞赛148场次,观众人数达183.84万人次,运动训练2,244,234小时,训练789,094人次,对社会开放149,442小时,669.76万人次参与众体育活动。开放时间最长、活动人数最多的是天河体育中心平面,日均开放14小时以上,共有210万人次在该场参加活动。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2010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未安排比赛和训练任务的13个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累计进场人数超32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达8483小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肯定。与此同时,广州市体育场馆还承担着专业运动队的训练任务。
丽江古城客栈多少钱一晚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01:4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002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场馆   广州   利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