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地理学术语

阅读: 评论:0

定义

广义湿地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红树林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7处,但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加入《湿地公约》二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大部分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良玉强调,中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各级各方面要把湿地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统筹考虑,落实好湿地保护责任。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建立湿地保护长效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要切实加大投入,实施好湿地保护恢复重大工程,不断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改善生态和民生。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公约责任,与《湿地公约》秘书处、其它各缔约国及有关国际组织深化合作,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行动,相互学习借鉴,为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

湿地2-谭翃晶国画作品湿地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 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人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全国湿地类型空间分布图

狭义湿地

湿地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

(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

(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分类

海域

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潮下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 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珊瑚礁。

潮间海域: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碎石海滩;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

河口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潮下河口: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

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

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

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

河流

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湖泊

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平方公里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平方公里以上)。

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平方公里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沼泽

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的泥炭沼泽。

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米、郁闭度≥0.2的木本植物落沼泽。

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盖度≥30%。

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人工水面

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

系统

组成要素

非生物要素

1-水

2-土壤

3-气候

生物要素

红荷湿地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湿地植物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湿地微生物

湿地生物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中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中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植物

地理知识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横跨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湿地分布广,是世界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63.7%,25.6%,7.7%(表1)。全国湿地 调查将全国的湿地植被划分为7组、16个植被型、180个系(严承高等,2005)。

湿地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约有 100 种。如亚热带的水松,江南湿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湿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报草、斑唇马先蒿,三江平原的绶草、大花马先蒿,南部沿海红树林湿地的水椰、木榄、红榄李等都是濒危、渐危或稀有种。

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湿地野生植物有 6 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莼草、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

由于各植物带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湿地植物区系比较复杂。中国湿地植物归属于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中国特有、北极高山分布(表2)。

高等植物

类别科数属数种数
苔草植物64139267
蕨类植物274270
裸子植物4920
被子植物1306251919
合 计2258152276
分布区型类型占总属数(%)
世界分布38
温带分布泥炭藓、赤茎藓、苔草、芦苇、50
泛热带分布10
中国特有水松、水杉、垂头菊1
北极高山分布1

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其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其次是世界分布,包括藓类中泥炭藓、水藓等,水生沉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睡莲等,挺 水植物芦苇、香蒲等,沼生植物如苔草等。泛热带分布如红树属、海漆属、海桑属等,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沿海。

湿地中有分布广泛的广布种。广布种指普遍分布于世界,或几乎遍布世界的种。广布种主要属于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生植物。前两大类多属于湿生植物,如挺水植物芦苇、宽叶香蒲、狭叶香蒲,浮生植物如浮萍(有 15 种) ,沉水植物如蓖齿眼子菜、菹草、金鱼藻、轮叶狐尾藻、大茨藻、角茨藻、轮叶黑藻,沼生植物如莎草、藨草、灯心草等,均为世界广布种。

我国的第三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松和世界珍稀古老树种、白垩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杉这两个特有 物种,水松只生长在东起福建、香港,向西至广西(临桂) ,北到江西庐山,南至广东茂名,主 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杉分布在湖北省利川县,武汉市武昌区东湖。

北极高山分布,如杜鹃属、越橘属,常见我国东北山地落叶松泥炭沼泽中。

功能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另外,七里海可利用水面达10000亩,年产河蟹2000吨,是著名的七里海河蟹的产地。

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米。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例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 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 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印度卡尔库塔市(Calcutta)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该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东郊的一个经过改造的湿地复合体中。这些污水被用来养鱼,鱼产量每年每公顷可达2.4吨;也可用来灌溉稻田,每公顷年产水稻2吨左右。另外,还在倾倒固体垃圾的地方种植蔬菜,并用这些污水来浇灌。大量的营养物以食物形式从污水中排除出去。卡尔库塔城东的湿地成为一个如此低费用处理生活污水并能同时获得食物的世界性典范。

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

局部小气候

以天津市东北部的宁河县为例: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使宁河县成为天津市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之一。

公约分类

天然湿地

(一)海洋/海岸湿地(12类)

A - 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包括海湾和海峡。

B - 海草层:包括潮下藻类、海草、热带海草植物生长区。

C - 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 - 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 - 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州、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F - 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 - 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沼泽。

H - 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

沼泽I - 潮间带森林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和海岸淡水沼泽森林。

J - 咸水、碱水泻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碱水泻湖。K - 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

Zk(a) - 海滨岩溶洞穴水系。滨海岩溶洞穴

(二)内陆湿地(20类)

L - 永久性内陆三角洲:内陆河流三角洲。

M - 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

N -时令河:季节性、间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小河。

O - 湖泊:面积大于8公顷永久性淡水湖,包括大的牛轭湖。

P - 时令湖:大于8公顷的季节性、间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滩湖泊。

Q - 盐湖: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

R - 时令盐湖: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及其浅滩。

Sp - 内陆盐沼: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Ss - 时令碱、咸水盐沼: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性沼泽、泡沼。

Tp - 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草本沼泽及面积小于8公顷泡沼,无泥炭积累,大部分生长季节伴生浮水植物。

Ts - 泛滥地:季节性、间歇性洪泛地,湿草甸和面积小于8公顷的泡沼。

U - 草本泥炭地。无林泥炭地,包括藓类泥炭地和草本泥炭地。

Va - 高山湿地:包括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t -苔原湿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W - 灌丛湿地:灌丛沼泽、灌丛为主的淡水沼泽,无泥炭积累。

Xf - 淡水森林沼泽:包括淡水森林沼泽、季节泛滥森林沼泽、无泥炭积累的森林沼泽。

Xp - 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泽。

Y - 淡水泉及绿洲。

Zg - 地热湿地。温泉。

Zk(b) - 内陆岩溶洞穴水系。地下溶洞水系。

注:“漫滩”是一个宽泛的术语指一种或多种湿地类型,可能包括R、Ss、Ts、W、Xf、Xp或其它湿地类型的范例。漫滩的一些范例为季节性淹没草地(包括天然湿草地)、灌丛林地、林地和森林。漫滩湿地在此不作为一种具体的湿地类型。

人工湿地

1 - 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2 - 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公顷。

3 - 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4 - 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5 - 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6 - 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公顷的储水区。

7 - 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8 - 废水处理场所。污水场、处理池、氧化池等。

9 - 运河、排水渠。输水渠系。

Zk(c) - 地下输水系统。人工管护的岩溶洞穴水系等。

重要标准

《湿地公约》第二条规定,每个缔约方必须把本国至少1块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且被纳入的湿地必须符合标准。

标准1:如果一块湿地包含适当生物地理区内一个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的一处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范例,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2: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3: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和/动物种,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4:如果一块湿地在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支持动植物种或在不利条件下对其提供庇护场所,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7:如果一块湿地栖息着绝大部分本地鱼类亚种、种或科,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种间和/或种间的关系对湿地效益和/或价值具有代表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截至2009年,中国共有37块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可参看“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公益项目

湿地国际联盟(WIU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ILEC)、联合国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遗产基金会等多个国际组织及公益基金与中国湿地联盟(WAP公益保护组织)、中湿绿联国际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在全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世界遗产保护及环境教育等。湿地联盟(WAP组织)已经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受理和评估所需保护规划的湿地项目,社会个人及当地湿地都可向湿地联盟提出“公益保护”,国际组织各方代表们与公益投融资保护专家曾德才先生已对多个区域性湿地保护提供项目评估与国际公益基金的配套保护。

该组织正开展区域性及地方“湿地保护申请”的受理中。该保护联盟正在对多个“受威胁”和“正在消失”的湿地开展公益投融资服务、负责任旅游、生态人居、环境教育、国际生态经济圈计划、数字低碳旅游经济(电子低碳门票系统)等等保护研究与规划工作。

主题纪念日

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开展纪念活动,每年有一个主题。从1997年以来历年湿地日的主题如下:

• 1997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 199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 1999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 200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 2001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 200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 2003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 2004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 2005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 2006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 2007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 200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 2009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 201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 2011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森林

• 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

• 2013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水资源

• 2014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农业

• 2015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我们的未来

• 2016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 2017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减少灾害风险(wetland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 201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Wetlands: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公园名称

• 安徽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江苏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江苏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内蒙古白狼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宁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山东滨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湖南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湖北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江西孔目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吉林磨盘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辽宁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青海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 广东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为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 宁夏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

• 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

• 河南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 洛阳龙门湿地公园

•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

• 湖北省浠水县策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要保护区

湿地公园数量中国已经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共44处。希望大家关心和保护湿地。

1.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2.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3.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4.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6.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7.香港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8.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

9.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内蒙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12.内蒙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

13.辽宁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14.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15.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

16.湖南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17.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

18.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19.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22.辽宁双台河口湿地;

23.云南大山包湿地;

24.云南碧塔海湿地;

25.云南纳帕海湿地;

26.云南拉市海湿地;

27.青海鄂凌湖湿地;

28.青海扎凌湖湿地;

29.西藏麦地卡湿地;

30.西藏玛旁雍错湿地;

31.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32.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3.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4.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35.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36.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7.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38.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

39.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

40.新疆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

41.黑龙江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42.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3.黑龙江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44.黑龙江大庆龙凤国家湿地公园。,

人为破坏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保护主要依靠立法,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履约能力的全国性工作。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立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组织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等等。至1999年12月我国已经建成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省级392个,市级84个,县级326个)、173个重要湿地。

破坏因素

近几百年来,湿地遭到了严重破坏。虽说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失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

(1)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

(2)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营养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坏,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物及鸟类的死亡

(3)围湖、围海造田。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当今地洞庭湖面积与几百年前的形成鲜明对比

(4)河流改道。这一类工程虽说大大地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就破坏了一些湖泊。

墨西哥湾油污抵达路易斯安那湿地

墨西哥湾上的油污已经漂到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湿地,部分漏油进入强劲的洋流区,可能会被带到佛罗里达甚至更远的地方。

墨西哥湾海底的油井还在继续漏油,这对沿墨西哥湾的美国各州及附近地区的生态和经济都是一场灾难。首当其冲的就是路易斯安那,当地的沿海湿地是鱼虾蟹贝的孕育场,丰富的海产是路易斯安那经济的重要支柱。

受到漏油污染,沿海一大片区域已经禁止捕渔。另外,气象单位说,有部分油污进入了强劲的洋流区,它有可能被带到佛罗里达礁岛、甚至古巴和美国东岸。

肇事公司英国石油在环境灾难制造者的黑名单上,排名恐怕已经超越了爱克森美孚石油。不过,英国石油说,它们几天前装置的吸油设备效果不错,每天大约可以吸出三千桶原油,另一方面,向油井灌注泥浆的作业,最快星期天就可以展开。

湿地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巴西中部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Pantanal),面积达2500万公顷。

恢复生态

恢复的定义

湿地恢复包括湿地的恢复、湿地改建以及湿地重建,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恢复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实施时首先必须考虑湿地恢复的可行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优先性和稀缺性原则

尽管任何一个恢复项目的目的都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并阻止其退化过程,但湿地恢复的优先性并不一样,在实施湿地恢复前必须明确恢复工作的轻重缓急稀缺性就是指在恢复过程中,要优先考虑针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种或稀有落的恢复

恢复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原则

湿地恢复是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富有弹性,能自我维持,能承受一定的环境压力及变化,其主要生态状况在一定的自然变化范围内运转正常

流域管理原则

湿地恢复设计要考虑整个湿地区域,甚至整个流域,而非仅仅退化区域应从流域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集水区或流域内影响工程项目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因子,系统规划设计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美学原则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应注重对美学的追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

自我维持设计和自然恢复原则

保持恢复湿地的永久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人为维护活动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在恢复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恢复的方法

自然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过程就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通常自然恢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被动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人工促进恢复方法

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涉及到自然干预,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人工促进恢复方法是一个最佳的恢复模式人工促进恢复方法的设计、监督、建设和花费都是比较可观的

恢复的流程

4.1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及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4.2 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要选择一个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因素

4.3 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4 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的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的湿地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还有的目标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等

4.5 使用参照地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替代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4.6 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地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4.7 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规划和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4.8 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性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以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样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恢复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4.9 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4.10 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水域或植被覆盖度测量系统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含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恢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恢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恢复的措施

湿地恢复的实施过程是根据湿地规划和设计进行对恢复地点进行恢复、改善和提高的自然过程根据湿地类型、恢复目标以及退化程度的不同,湿地恢复实施过程中的恢复措施也不相同,典型的湿地恢复的实施措施可分为土壤基质的恢复、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有害生物防控和火生态控制等七个方面。

恢复的案例

(1)美国大沼地湿地恢复

(2)马来西亚PayaIndah湿地恢复

(3)瑞典的泥炭地恢复

(4)荷兰的湿地恢复

(5)韩国城市湿地的恢复

科研

刊物与文献

• 《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

• 《水体生态学》

• 《湿地学报》(Wetlands)

• 《湿地科学》(Wetland Science,中国)

• 《湿地科学与管理》(中国)

• 《中国湿地百科全书》(中国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际组织

• 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 简称WIUN)

• 湿地联盟(The Wetlands Alliance Programme 简称WAP)

• 湿地科学家学会(The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 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

• 国际水禽湿地调查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

•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 人与生物圈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网络雁鸭类迁飞网络

研究机构

中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KLWEE)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湿地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湿地生态研究中心

美国:

美国国家湿地研究中心(NWRC)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湿地研究中心

国土调查数据

2021年2月2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中国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全面提升,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2021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中国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印发《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发布《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9处。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全国湿地2346.93万公顷(35203.99万亩),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增加了2.6亿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包括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不含养殖水面)、沟渠、浅海水域等。

研究成果

2022年6月26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其中包括,创制典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理论与技术。揭示湿地关键脱氮微生物类及其作用机制、低温反应及“基质—水”界面磷的吸附解析过程,研发无死区无堵塞的净化新技术,突破长期稳定净化的难题,为人工净化湿地的建设和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发布于:2022-11-19 19:0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0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湿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