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

阅读: 评论:0

第12卷第1期2005年3月
安全与环境工程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 ineer ing
Vol.12No.1
M ar.2005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
马亚杰,苏幼坡,刘瑞兴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唐山063009)
摘要:阐述了城市防灾公园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环境安全评价、规模安全评价、设施安全评价、道路安全评价)以及防灾公园体系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城市防灾公园;安全评价;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X91314;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56(2005)01-0050-03*
Assessment of Safety of Urban Park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MA Ya-jie,SU You-po,LIU Ru-i x ing
(Ear 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 ch Center of H ebei Pr ovince,Tangshan063009,China) Abstract:The necessity to assess the safety o f urban parke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is of great concern.The assessment of safet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deals w ith a v ar iety o f contents,including env ir onm ent,scale, facilities and roads.T herefo re,it is necessar y to build the safety guar antee sy stem to pr otect the systemic safety of urban park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Key words:par ks for disaster pr eventio n;safety assessment;safety guarantee
0引言
城市公园是地震、水灾、海啸等严重灾害的重要避难场所。1976年唐山大地震,位于地震中心的唐山市区,数万名居民在凤凰山公园、人民公园(现大钊公园)等公园绿地搭建窝棚或简易房作固定避难场所[1]。在这次地震中,北京市仅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就涌入17.4万人避难[2]。1999年我国台湾省集集地震,丰原市、大里市和东势镇共有4.4万多人疏散在51个避难所避难,其中公园的避难面积占1/3左右,东势镇在公园绿地避难的人口占避难总人口的56.3%[3]。2003年我国第一座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在北京建成[4],成为我国防灾公园的示范性工程。
1防灾公园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避震疏散是临灾预报发布后或灾害发生时把居民从危险性大的住所或活动场所紧急撤离并安置到预定的更安全的场所。避震疏散的主要目的是灾害发生后减少、消除居民的危险性,提高、确保居民的安全性。避难是受灾人从不安全的场所向更安全的场所转移。因此,应当对防灾公园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得出满足避难疏散安全性要求的确切结论。如果防灾公园不具备更安全的条件,也就失去了到防灾公园避难的必要性。
影响防灾公园安全性的因素比较多。为确保防灾公园的安全性,必须充分研究安全保障体系、环境、防灾减灾设施与措施、防火性能与消防能力、避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与防疫条件、灾后救援活动功能以及避难疏散途中的安全等。由于防灾公园安全性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复杂化,不进行安全评价,单凭主观判断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安全评价为进一步采取安全措施提供依据。避难疏散必须克服盲目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危险性,提高科学性、准确性、规划性、有序性、安全性。通过安全评价发现问题,健全安全措施,消除隐患。
*收稿日期:2004-02-24
作者简介:马亚杰(1975)),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综合防灾研究。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直接震亡1300人,而震后两个月内就因防震棚发生火灾造成424人死亡,接近直接震亡人数的1/3[5]。1923年关东大地震,220处大火连续燃烧3天,70%的居民房屋烧失,地震中死亡的14万人中, 50%左右死于次生火灾。关东大地震大火的熄灭除了消防灭火外,自然熄火也是主要原因。公园绿地起了延缓大火燃烧速度与防止燃烧的作用,60%的大火自然熄火于广场、山崖和包括公园绿地在内的自由空间[6]。因此,防灾公园必须进行安全评价。
2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2.1环境安全评价
(1)地质环境。防灾公园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严重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源,远离地震滑坡或山崩危害区,特别注意避开未来可能是震中的地带。
(2)自然环境。防灾公园应设在地势较高,场地平坦、开阔的地带,不会被地震次生水灾(决堤)和洪水淹没,不受海啸袭击,北方应避开风口,有防寒措施,南方应避开烂泥地、低洼地以及沟渠和水塘较多的地带,周边有树林带,园中有水池、水流等。
(3)人工环境。防灾公园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有较好的交通环境和较高的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有防火隔离带、消防设施与消防通道,
且符否安全避难的要求;有突发次生灾害的应急撤退路线和伤病人员及时与转移的能力;有确保避难者基本生活条件的储备与运输能力;交通工具可以顺畅地进出公园。
2.2规模安全评价
规模决定防灾公园的类型与避难的安全性。
总面积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内设救灾指挥机构、中心医疗机构、救灾部队的营地、直升飞机坪、大型汽车停车场和居民避难区等,即使公园四周发生严重火灾,位于公园中心避难区的避难人依然安全。
固定防灾公园供避难者较长时间避难。若总面积25hm2,公园两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受到火灾威胁时,向无火灾的两边转移,避难人有安全保障;若总面积10hm2,公园一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也有安全保障。
总面积011hm2以下的临时防灾公园主要用作避难者临时避难或作避难的道路,各个家庭或单位的避难者在临时防灾公园集合后向固定防灾公园或其他紧急避难所转移。与固定防灾园、中心防灾公园比较,临时防灾公园的安全性低,不适宜作固定防灾公园。
公园的规模也是影响避难者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外的地震避难实践[7~9],固定避
难每位避难者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所应在2 m2以上,最少不能低于1m2。人均有效避难面积适宜,不仅给避难者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卫生防疫条件,也便于安全疏散和管理,特别是防灾公园突发次生灾害避难人需要紧急撤离时有更高的安全性。
公园的规模决定公园的服务半径大小。临时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500m左右,步行大约10min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防灾公园3000m左右,步行大约1h之内可以到达。半径越大,避难者到达防灾公园的时间越长,避难途中的危险性越大。
2.3设施安全评价
防灾设施是防灾公园具有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主要防灾设施有情报设施(灾时广播设备、通信设备和标识、情报设备)、水设施(抗灾贮水槽、灾时用水井、散水设备以及水池、水流等)、能源与照明设施(各种备用电源与太阳能照明设备)、防灾树林等植被、灾后用厕所、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内存确保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紧急救灾物资,例如灾后居民3天所需的饮用水,每天不能少于3kg等)以及公园内的道路与广场(包括直升飞机坪)等;应当充分开发普通公园设施(景观设施、休闲设施、运动场所、教育设施、管理设施、餐饮设施、停车场等)的防灾与救援功能。规划防灾设施应当考虑防灾减灾性能、美观与安全,有利于平时利用,方便残疾人与伤病员,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和电器设备的备用手工启动,易于检修与管理等。
214道路安全评价
防灾公园的道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居民住宅到临时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另一种是固定防灾公园或中心防灾公园内部的避难疏散道路、消防通道。临时防灾公园内外的避震疏散道路宽8~12m或更宽,固定防灾公园内外的避震疏散路线则应宽于15m。按照城市消防要求规划建设消防通道,绘制各防灾公园以及各个避难疏散场所之间的避难疏散道路图;疏散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倒塌后废墟不应覆盖避难道路,避难疏散道路两边应有防火措施。
51
第1期马亚杰等: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
东欧旅游攻略城市街道应当成相互贯通的网络状,即使部分街道堵塞,也可以通过迂回线路到达目的地,不影响居民避震疏散和抢险救援工作的展开;街道狭窄的老城区在旧城改造时,应当增辟干道,拓宽路面,裁弯取直,打通丁字路,形成网络道路系统;由于地震灾害发生后人流、车流密度都很大,为确保人员安全与交通畅通,避难路线与救灾通道不宜混用,而且在人流、车流高峰期实施交通管制,在避震疏散道路与救灾通道交叉处设岗指挥交通;建筑物倒塌后废墟的高度按建筑物高度的1/2计算;避难疏散道路应当避开易燃建筑物和可能发生的火源。
此外,还应当对安全指挥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防范体系进行安全评价。
3构建防灾公园体系客运汽车查询班次
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临时防灾公园形成防灾系统,充分发挥各类公园的综合防灾功能,是安全避难的重要保证,也是防灾公园安全评价不容忽视的内容。
各类防灾公园在灾后不同的避难时序发挥不同的作用。灾害发生后,住宅中的居民或正在上班的职员从住宅或工作场所紧急到邻近的临时防灾公园避难,这些避难场所应具有防火的安全保障,并能提供急需的部分救灾物资,随后,集体或以家庭、单位为单元通过避难道路转移到固定防灾公园或中心防灾公园。防灾隔离绿地的主要防灾作用是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后,减少或消除灾害对避难人的生命财产威胁。防灾公园的规模越大,容纳的避难者人数越多,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救灾物资集中性储备,救灾设施与设备的集中性配置,也有利于对避难者的集中性救援和避难者的安全生活。综合利用各类防灾公园的功能可以形成综合安全防灾体系或综合防灾安全链,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
防灾公园的防灾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充分发挥各类防灾公园的防灾作用。突出中心防灾公园在安全避难中的中心地位,确定了固定防灾公园的固定避难场地的功能,明确了临时防灾公园的主要用途是供避难者临时避难或作安全避难通道,这样的功能划分符合震后居民避难疏散的时序性、安全性,有利于有组织的、有序的避难疏散和集中性的救援。黄河口信息港招聘
②分级配置、按需配置抗震救灾设施、设备与物资。防灾隔离带不设抗震救灾设施,只作避难者暂时停留的场所;临时防灾公园不仅设消防设施,还可以紧急供应居民急需的部分物品与饮用水;固定防灾公园则设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震后救援的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③符合避难疏散的基本规律。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扒救埋压在废墟中的灾民和避难疏散是两项极其紧急的任务,通常是先扒救,再避难疏散,或者两者同时进行,如果是临震预报则只组织避难疏散。无论是哪种情况,居民必须在住宅附近的绿地或空地上集合,家人团聚或居民聚齐后,经由预先确定的安全避难道路,到固定避难场所避难。依序由临时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或中心防灾公园的转移过程符合避难疏散的基本规律,有较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安全性。④满足避难疏散的安全要求。防灾公园防灾系统的居民避难疏散过程是从数量多的临时防灾公园向数量少的固定防灾公园转移,避难圈和避难道路是预先确定的,又经过防灾减灾的教育与演习,可以消除避难居民避难疏散的恐慌心理、不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洪金祥,崔雅君1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J].中国园林,
1999,15(3):57-58.
[2]九三学社北京委员会1关于加强北京市抗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建
议[DB/OL].w ww./tian/ding/js/W g201.
htm,1/3
[3]肖江碧1921集集震灾都市防灾调查研究报告总结报告[R]1台
湾省/内政部0建筑研究所,19991
[4]李佳鹏1应急避难场所:撑起人民生命的保护伞[N].中国建设
报,2003-11-21.
[5]冯力1地震火灾防治对策[J].安全,1999,(6):15-17.
[6]柏原士郎,上野淳,森田孝夫,阪神#淡路大震灾K*1k避难
张家界景区电话所N研究[M]1大阪:大阪大学出版社,19981
[7]苏幼坡,刘瑞兴1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时序特性分析[J].
广州长隆一日游攻略要多少钱灾害学,2000,15(2):33-37.
四川雅安大熊猫基地旅游攻略
[8]周天颖,简甫任1紧急避难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
[J].水土保护研究,2001,8(1):17-24.
[9]何明锦,蔡绰芳1从九二一地震灾后探讨台湾都市防灾规划与
改善对策[DB/OL]./arch ive/ns c/eidc/ 1/t2.h tm l.
52安全与环境工程第12卷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16:3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14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防灾   公园   避难   疏散   地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