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精选推荐

阅读: 评论:0

客家⽂化
地理位置漳州土楼
宁化⽯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新路⼗来公⾥)处的⽯壁镇⽯礕村。“北有⼤槐树,南有⽯礕村”,⽯壁是客家摇篮、客家⼈的祖地。
椐中国《何⽒族谱总谱》记载,⾟亥⾰命元⽼、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何⼦渊为宁化⽯壁南迁梅州,何⽒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涉⽔回到客家祖
地“⽯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起源及发展
古之⽯壁⼈原本中原汉⼈,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批中原汉⼈举家南迁。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度汇聚在⽯壁。古之⽯壁是⼀个⼭环抱的开阔盆地,这⾥⼟壤肥沃,森林茂密,从⾼处望去,像⼀堵绿⾊的屏障,故古⽯壁素有“⽟屏”之称。南迁中的汉⼈在此"避风港"⾥垦荒拓殖,⽣息繁衍,不断与当地⼟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精深的客家⽂化,形成了独具特⾊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
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此后,这批客家⼈及其⼦孙把这⾥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遍南国,及⾄中原,⽽后⼜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洋。如今1.2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世界客家⼈多称其⼀世祖来⾃宁化⽯壁,⽯壁便成为世界客家⼈的祖籍地和客家⽂化的发祥地。
客家祖地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曾定居⽯壁(或宁化其他地⽅)的客家祖先有130姓⽒以上。他们的后裔⽴⾜世界各地,英才辈出,开拓进取,业绩辉煌。客家⼈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改⾰开放以来,随着“客家热”的逐渐升温,⽯壁客家祖地建设也⽇见规模。1992年以来,宁
化县政府斥资、四海乡贤襄助,在⽯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屏堂、碑林、⽂博阁、客海寺等设施,⾯积12000平⽅⽶,总投资890万元。⽯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坐落于⽯壁村⼟楼⼭上,后倚武夷⼭脉,前瞰⽯壁盆地,近⼭匀称,远⼭环抱。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拱,雕梁画
栋,⽓势雄伟,蔚为壮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建筑⾯积5000多平⽅⽶,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次可供三百多⼈同时祭祖。后厅称⽂博阁,为展⽰客家⽂化、珍藏谱牒及⽂物资料,供观赏、查、阅览之⽤。
公祠概况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光⼤字。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公祠左侧的客海寺⾦碧辉煌、⾹⽕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游的理想场所,其主体建筑基本完⼯。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碑、游览、观赏。公祠正下⽅,有⼀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着⼀⽅⼤⽯碑,正⾯镌刻太平绅⼠、客家贤达姚美良先⽣题撰的“客家魂”,背⽯镌刻祠记。距公祠五百⽶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场,在公祠的通道⼝,屹⽴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体。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接。“客家之路”长500多⽶,由马来西亚局绅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
山西最有钱的十个县
⼈⼝分布
有⼈估计,现在海内外客家⼈约有⼀亿⼆千万左右,其中在⾹港有三分之⼀的华⼈是客家⼈;在台湾
有五分之⼀到四分之⼀的⼈⼝是客家⼈。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利亚、美国、加拿⼤,也都有很多客家⼈。
社会意义
宁化⽯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届世界客属⽯壁祖地祭祖⼤典,并将每年公历10⽉定为“祭祖⽉”,⾄今已成功举办了⼗⼀届。⼗⼀年来,⽯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国内19 个省、直辖市、⾃治区及海外3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37万⼈次,其
中海外寻根祭祖团180个,33864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中的知名度⽇渐提⾼,回祖地⽯壁寻根祭祖的络绎不绝,年年攀升,宁化⽯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公认为客家⼈的“麦加”,客家⼈的“朝圣中⼼”。
宁化⽯壁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属中原汉⼈。由于战乱,⼤量中原汉⼈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壁为中⼼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壁居住的客家⼈,来⾃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客家⼈从四⾯⼋⽅集中到宁化(⽯壁),主要原因有2条:⼀是⾃然条件。⽯壁是⼀个拥有200平⽅公⾥的平坦盆地,⼟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息条件。客家⼈主
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相隔,⽯城到⽯壁的隘⼝⽐其它闽赣交界的隘⼝更为低矮,交通⽅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路交通便利。⼆是⼈为条件。宁化,特别是⽯壁,开发较早,这⼀地域在南宋之前⽆战乱,社会。唐末黄巢起义军⾃北⽽南,⾃江西、浙江进⼊福建、⼴东,⽽⼜北上江西,转了⼀⼤圈,并未进⼊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所以这⼀批逃难的⼈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迁居以⽯壁为中⼼的客家⼈,在的环境⾥,⽣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的⽂化、语⾔同当地的⽂化、语⾔相结合,产⽣了⼀种既保留中原古风⼜有新变化的⼀种⽂化、语⾔,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化、语⾔,⽽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它客家地区。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化、语⾔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地域",⽽且也被称为"客家⽂化、语⾔的摇篮"。
客家民系的发展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由于战乱、政府奖掖及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原因,客家⼈开始以⽯壁为中⼼的闽赣地区向国内外迁徙,⽽今遍布五⼤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亿⼈⼝。客家⼈不仅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化、客家语⾔,同时也涌现了众多显赫⼈物,如宋代⽂学家范仲淹、理学家朱熹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亥⾰命领袖孙中⼭;⾟亥⾰命元⽼、中国现代教育奠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何⼦渊;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邓⼩平、朱德、叶剑英,现代伟⼤⽂学家郭沫若,马来西亚⾸任国王叶莱、圭亚那前总理张西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及台湾李登辉等。
⽯壁客家祖地建设
随着"客家热"的逐渐升温,⽯壁客家祖地建设也⽇渐规模。1992年以来,宁化县⼈民政府斥资、四海乡贤襄助,在⽯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屏堂、碑林、⽂博阁、客海寺等设施,⾯积1万余平⽅⽶,总投资790万元。⽯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座落于⽯壁村⼟楼⼭上,后倚武夷⼭脉,前瞰⽯壁盆地,近⼭匀称,远⼭环抱。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拱,雕梁画栋,⽓势雄伟,蔚为壮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建筑⾯积5000多平⽅⽶,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次可供三百多⼈同时祭祖。后厅称⽂博阁,为展⽰客家⽂化、珍藏谱牒及⽂物资料,供观赏、查、阅览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光⼤字。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公祠左侧的客海寺⾦碧辉煌、⾹⽕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游的理想场所,其主体建筑基本完⼯。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碑、游览、观赏。公祠正下⽅,有⼀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着⼀⽅⼤⽯碑,正⾯镌刻太平绅⼠、客家贤达
姚美良先⽣题撰的"客家魂",背⽯镌刻祠记。距公祠五百⽶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场,在公祠的通道⼝,屹⽴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体。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接。"客家之路"长500多⽶,由马来西亚局绅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
张掖旅游景点排名⽯壁正是由于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受到客家⼈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以致视为"圣地"、"图腾"。近年来海内外客家⼈、学者、新闻界⼈⼠纷纷前来寻根谒祖、考察研究。
客家风情旅游专线
客家⼈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改⾰开放以来,在海外掀起了⼀股"客家寻根"热潮。1992年开始,宁化县⼈民政府为满⾜众多海内外客属乡亲的"寻根谒祖"需求,在⽯壁村兴建了⼀座仿古建筑--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从此拥有⾃⼰的总家庙。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今,每年都举办⼀届"世界客属⽯壁祖地祭祖⼤典",并将每年的10⽉定为"祭祖⽉"。祭祖⼤典期间(每年阳历10⽉15⽇-17⽇),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寻根,共聚⽯壁、虔诚谒祖,⼀起参加盛⼤的祭祖仪式,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仪式等五项程序,⽽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壁擂茶,欣赏客家⼭歌、舞蹈等艺术表演,祭祖⼤典庄严肃
穆、场⾯宏⼤、古典性强、民间⽂艺节⽬丰富多彩、客乡情结浓郁。1997年还举办了"福建省⾸届客
家⽂化旅游节"活动。⼗年来,⽯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国内19个省、直辖市、⾃治区及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27万⼈次,其中海外寻根祭祖团207个,14309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尤其在2004年,隆重举办了第⼗届世界客属⽯壁祖地祭祖⼤典暨⽯壁客家公祠建竣⼗周年"双庆"活动,世界客属⼗九届恳亲⼤会在江西赣州举⾏,⽯壁祖地祭祖⼤典作为恳亲⼤会的⼀项重要内容,其规模和声势⼤⼤超过历届的祭祖⼤典,特别是新华⽹的介⼊,不仅现场直播了"双庆"盛况,⽽且将⽯壁历次祭祖活动、历史定位等全⽅位宣传宁化,此届祭祖⼤典在海内外客家⼈中引起了轰动效应。如今,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断升温,前来⽯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络绎不绝,⽯壁客家祖地⽇益成为五洲四海客家⼈的朝圣中⼼。同时,以宁化客家祖地为主要内容的"客家风情旅游专线"已列⼊福建省三⼤联合促销线路之⼀,"客家祖地"品牌亦成为三明旅游三⼤知名品牌之⼀。
客家名菜
麒麟脱胎
取刚出⽣10到15天、重约⼀⽄半、尚未开⽬的⼩狗⼀只,宰好去内脏,卷成⼀团。再选⼀中等⼤⼩新鲜猪肚,洗涤⼲净,⼀
端切开⼩⼝,把⼩狗放⼊猪肚内,再投⼊五⽚⽼⽣姜、少量⾷盐和⽶黄酒。然后,⽤⼩绳线缠住切开的猪肚⼝,将整个猪肚放⼊陶钵内,加盖封密,置钵于锅中,盖紧锅盖,隔⽔⽂⽕炖1⼩时即成。开
席时,把陶钵放在桌上,揭开封盖,⽴刻⼀股浓⾹夺钵⽽出。宾客趁热品尝,味厚⽽不腻,⾹浓⽽不燥,昔称“麒麟投胎”,为客家地区珍品菜肴之⼀,尤以长汀为最。
⽩斩河⽥鸡
是最负盛名的客家名菜,被誉为“客家第⼀⼤菜”。选⽤产于长汀河⽥镇的“中国名鸡”河⽥鸡加客家⽶酒烹制,⽪黄脆、⾁⽩嫩、味⾹。这是长汀年节喜庆宴席中必有的⼀道菜,也是海内外⼈⼠到长汀必品尝的⼀道菜,正所谓“不吃河⽥鸡不算到长汀”。
涮九品
俗称“涮九门头”,是连城⼀道药膳兼济的佳肴,已列⼊全国名菜谱。涮九品,系选⽤⽜⾝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即⽜⾆峰、百叶肚、⽜⼼冠、⽜肚尖、⽜⾥瘠⾁、⽜峰肚、⽜⼼⾎管、⽜腰、⽜肚壁,经过严格选料、精细⼑功,辅以佐料、⽶酒和数味中草药烹制,鲜嫩脆爽,汤味馨⾹,有
健胃补肾、祛寒去湿之攻效。因⾷⽤⽜⾝上九个部位的⾁,⼏乎囊括⽜⾝主要精华,故⼜有“⼀餐吃了⼀头⽜”之说。
梅菜扣⾁
韩国的首都
永定名菜。⽤三层⾁或少量瘦⾁,先炸或煎后,加蒜仁再放点糯⽶酒、酱油后,将永定菜⼲倒进锅,加点糖拌匀铲起,⽤钵⼦装好放进锅⾥蒸到⾁烂、⽓味浓⾹为度。⾁酥菜嫩,鲜⾹醇厚。
四堡漾⾖腐
相传,四堡漾⾖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四堡的⽊刻雕版印刷业⾮常繁荣。由于油炸煎炒过的⾷物易⽕⽓上⾝,⽽⽇夜劳作的印刷⼯⼈讲究清⼼润胃,滋阴养元。⾖腐⽂化在四堡就有了历史起源。它以境内独有的(五⽉黄)⾖为主原料,⽤熟⽯膏调煮⾖浆做成⽩⾖腐。佐料要精选新鲜猪瘦⾁和⽆筋膜的嫩⽜⾁,加⼊少许红菇、⾹菇、葱⽩等剁烂成鲜⾁酱为馅。取团状⾁馅塞⼊⽤⼩指啄成窟隆的⼀块块⽅⼨⼤的鲜⾖腐块中。锅中猪油煎热后将⾁馅朝上的⾖腐轻放⼊锅,添⼊新鲜鸡汤、撒少许乌⾖⿎,以⽂⽕微焖⾄熟时揭开锅盖,只见锅内⾖腐微黄见⽩,⽂⽕中似摇似动。此时撒少许胡椒粉、⼩葱花,待汤⽔全被⾖腐汲收时起锅,(赶滚)(即趁热)品尝。那⽩中淡黄,似摇似动的盘中⾖腐谓之为(漾⾖腐)。
其他⽂化重庆万盛黑山谷生态旅游区
宁化⽯壁是客家民俗⽂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形成,最古⽼的客家民间艺术、⼭歌、戏曲从这⾥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产⽣,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延续。宁化及其⽯壁⽅⾔,保存着中原许多古汉语的成份,同时在⾳系、词汇、语法等⽅⾯,⼜发⽣了变化,⽽成为⼀种新
语系-客家话,客家话随着客家先民的流迁⽽不断演变,但现代的客家话的浊母清化是在⽯壁形成的,宁化及其⽯壁⽅⾔成为客家话的源头。宁化客家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这⾥可寻觅中原⽂化的古⽼痕迹,⼜具客家特⾊。尤其是久盛不衰的客家民歌⼭歌,诸如"曲棚"、"道⼠⾳乐"都为客家⼈所喜闻乐见,都是⽯壁传统⽂化的瑰宝。客家⾳乐内容丰富,有怀古歌、劝世歌、情歌、⾰命⼭歌等。现今⽯壁⼀带的村村寨寨,仍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民间歌⼿,从⽼⼈到娃娃,都能即兴⽽发,唱上⼏曲地道的客家⼭歌。宁化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的服饰特点,但也融⼊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过去⼥⼈多梳髻⼦(船形)以五件⾦、银簪⼦插牢,并穿"掩腹⼦"(围裙),上部有绣花或桃花图案,脚穿绣花鞋,中⽼年⼈的绣花鞋多为蓝、绿⾊。⼩孩则有"绣花肚兜"载鱼尾帽、凉圈⼦或狗头帽,上⾯都有绣花,⾝佩"包袱⼦",项挂长命锁或⽟佩;男⼈过去
丰顺龙归寨瀑布多系腰带和"荷包"。宁化客家礼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传统,⼜与南⽅⼭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如其重孝悌、讲仁义、重教育、讲卫⽣、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风⽓。[1]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5:4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241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客家   宁化   祭祖   祖地   中原   世界   形成   主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