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麻风病流行形势、防治措施与效果

阅读: 评论:0

大巴车安徽省麻风病流行形势、防治措施与效果
郑虎; 钮娟娟; 冯丽; 李延庆; 王强
【期刊名称】《《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通辽草原旅游景点大全【年(卷),期】2019(017)003
【总页数】4页(P136-139)
【关键词】麻风病; 流行形势; 防控措施; 效果
【作 者】郑虎; 钮娟娟; 冯丽; 李延庆; 王强
【作者单位】230031合肥市 安徽省皮肤病防治所
【正文语种】九寨沟黄龙机场中 文
【中图分类】R755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流行历史,曾与梅毒、结核并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麻风杆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可导致严重畸残,影响劳动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按照“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策略,实施了“查、收、治、管、研、宣”的综合防治措施,麻风病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年来一直稳定在较低流行状态。为总结经验、展望未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麻风病防治策略,现对全省麻风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成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流行情况
安徽省麻风病疫情在全国属中低流行省份,病例主要分布在以无为县为中心的长江流行带、以淮南市为中心的淮河流行带以及江淮之间区域。至2018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人8 166例,临床治愈7 532例,年底现症病人66例,愈后存活者1 973例。
1.发现率
发现率最高的年份集中在1958~1966年,其中1965年(1.3/10万)是麻风病病人发现率
最高的一年,这与当年全省组织开展大规模调查有关,随后发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十余年,发现率维持在0.02/10万左右,无明显下降趋势。见图1。
2.患病率
由于防治初期较高的发现率和较低的治愈率,患病率自20世纪50年代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于1975年达到最高(9.3/10万),随后逐年下降,尤其是1986年联合化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杀菌性化学药物,主要药物为RFP、B663、DDS)的实施,麻风病患者很快得到治愈,1989年前后患病率快速下降至1/10万以下。近十余年来患病率维持在0.1/10万左右,无明显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1949~2018年安徽省麻风病发现率和患病率
3.型别构成
盈江天气预报累计发现的病人中,按照五级分类法[2]:未定类麻风(I)67例(0.8%),结核样型麻风(TT)4 003例(49.0%),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674例(8.3%),中间界限类麻风(BB)223例(2.7%),界限类偏瘤型麻风(BL)717例(8.8%),瘤型麻风(LL)
2 482(30.4%);按照WHO联合化疗方案简易分类:多菌型(MB)3 422例(41.9%),少菌型(PB)4 744例(58.1%)。随着流行程度的降低,多菌型(MB)病例占比升高,见表1。
4.人分布
男性患者6 485例(79.4%),女性患者1 681例(20.6%),男女性别比为3.9∶1。发病年龄集中在17~47岁,有5 793例(70.9%);平均发病年龄31.49岁。
5.传染来源
家内传染840例(10.3%),家外传染1 717例(21%),传染源不明为5 609例(68.7%)。
6.地区分布
全省8 166例麻风病例,分布在16个地市,104个县(市、区),仅有六安市叶集区未发现病例。病例最多的是无为县,累计病人823例,病例较少的黟县只有1例。
7.新发病例2级畸残率及平均确诊延迟期
在8 166例新发病例中有3 381例患者发生2级畸残,占41.4%;新发病例平均确诊延迟期52.67个月。
表1 1949~2018年安徽省麻风病流行情况年份  新发现病例数2级畸残病例数和构成比[n(%)]多菌型病例占比(%)性别比(男∶女)明确传染源例数和构成比[n(%)]儿童病例数1949~ 134 79(59.0) 58.2 8.6 37(27.6)8 1955~ 1003 512(51.0) 46.4 5.4 271(27.0) 41 1960~ 1150 517(45.0) 37.7 4.3 373(32.4) 46 1965~ 1526 737(48.3) 39.3 4.5 433(28.4) 38 1970~ 1521 625(41.1) 31.8 3.5 477(31.4) 28 1975~ 1020 388(38.0) 37.1 4.0 301(29.5) 27 1980~ 558 181(32.4) 43.4 3.7 191(34.2) 3 1985~ 457 126(27.6) 54.9 3.6 204(44.6) 6 1990~ 265 88(33.2) 63.0 2.4 120(45.3) 10 1995~ 179 26(14.5) 68.2 2.3 46(25.7) 3 2000~ 109 17(15.6) 78.9 1.9 26(23.9) 4 2005~ 126 33(26.2) 74.6 1.3 45(35.7) 3 2010~ 76 33(43.4) 72.3 1.9 23(30.3) 1 2015~2018 42 19(45.2) 90.4 2.2 10(23.8) 1合计 8166 3381(41.4%) 41.9 3.9 2557(31.3)219
二、防治措施与成效
(一)防治措施
伊朗地图高清版大图
1.建立专业防治机构,完善防治网络
江西省最富前十县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按照“边建设、边调查、边隔离、边”的麻风病防治策略,1956~1973年共建立35所麻风村(院),对发现的2 846例多菌型麻风患者就近隔离,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网络,通过这种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的防治措施,对全省麻风疫情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后,随着联合化疗的实施,新发病例不再隔离而是居家,麻风防治工作重心也逐步转变为以社会综合防治为主。有的麻风村(院)先后撤并至当地防疫站或血防所,有的麻风村(院)在城镇设立皮肤病防治所(站),承担麻风病社会防治工作。至2018年底,全省仍留存15所麻风村(院),有273位愈后存活者住村(院)休养,由当地民政和卫生健康部门承担其生活和医疗保障。没有麻风病专业防治机构的市县,其麻风病防治工作均由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血防站或地病站)负责,全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麻风病防治网络。
2.开展多种形式流行病学调查,促进病例发现
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指导方针,1956~1975年底,安徽省先后组织开展四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以线索调查为主,对重点区域采取过滤性普查,对患者家属和治愈者进行检查排查等方式[3],累计主动发现病例2 165例,占同期全部病例的40.6%(2 165/5 334),基本摸清全省麻风病流行及分布情况。1990~1994年,按照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工作要求,全省各地又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麻风病调查。2004年以来,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麻风病防治项目资金支持,在金寨县等3个县(市)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在无为县等44个县(市、区)开展可疑线索调查项目,有的县(市、区)连续开展多次,每年对新发病例开展疫点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筛查等方式,主动发现了一些早期病例,约占同期发现病例数的30%。2017年以来,在蚌埠、芜湖等12个市、县逐步推广实施麻风病症状监测项目,根据浙江、山东等省市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这将是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病例早期发现较为有效的方式。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6:5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28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麻风病   防治   流行   病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