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安徽黄山市下辖县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黟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原称黝县。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载:“秦并天下置黝、歙二县,属鄣郡。”

黟县当地风景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县属荆国,后改属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隶属扬州,黝县属丹阳郡。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黝县建广德王国,立中山宪王弟孙云客为广德王,鸿嘉三年逝世,无子继承,国遂废。平帝元始二年(2年)四月,复以广德故国(黝县)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王,传子赤。

王莽篡位,贬赤为公,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废,改黟为愬卤。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原歙县划分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黟县、始新共六县从丹阳郡分出,置新都郡,从此改黝字为黟。

晋灭吴,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黟县属新安郡。

隋朝改郡为州,开皇九年(589年)黟县并入海宁,属婺州。十一年复置黟县,属宣州。十二年置歙州,州治设在黟县,领黟、歙、海宁三县。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十二年,歙人汪华据黟,称吴王,增置黟州于黟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黟县属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干元元年(758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黟仍属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划黟县的赤山镇及其六乡和饶州的浮梁地置祁门县,次年,又划黟县、秋浦、浮梁一部分置石埭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黟县属徽州。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为路,黟属徽州路。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黟县属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袭不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留县,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划归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3月,直隶国民政府皖南行署,8月,划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9日,黟县解放。5月13日,黟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0年,石台县的柯村乡、美溪乡,太平县的宏潭乡划入黟县,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9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黟县并入祁门县。

1958年1月2日,黟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奉令迁至祁门县合并办公。1959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黟县建置。

1961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置黟县,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徽州地区。现为黄山市(原徽州地区)所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端,位于东经117°38′30″至118°6′,北纬29°47′至30°11′30″之间。东自兴岭、罗岭、三府尖到阜岭与黄山区、休宁县为邻,南以排岭、楠玛岭、霸王尖、南屏山至陶岭与休宁县、祁门县相接,西起西武岭、沿钓鱼岭、黄金尖到琅山与祁门县毗邻,北自石门坑、犁壁拱、佘岭、殷溪岭至棠棣岭与石台县、黄山区相依。县城距黄山市府屯溪54KM,距省会合肥463KM。县城南北最长距离47.8KM,东西最宽44KM,总面积857.8182平方公里,折合128.6727万亩。

地形地貌

黟县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

黟县当地风景黟县地貌的发育形态,是在地壳变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约在距今八亿五千万年左右,经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系地层全面褶皱,构成了黄山山脉的基本地貌轮廓,以后大部处于上升时期。约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至四亿一千万年间,加里东期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运动。大约到了距今一亿九千五百万年至二亿八千万年的时期,印支运动形成北东向的线性褶皱,构成北东向延伸的山体,从此,黟县地貌形态趋于基本定型。由于黄山山脉的影响,黟县分割为南北二块丘陵地。当到了八千万年前的燕山期,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此时孕育了拜年山、大佛堂、三府尖、芳茅岭、兴岭等五大高峰的胚胎,以及渔亭的古陆内的凹陷带,继承性地发展了该县地貌。八千万年以来的燕山运动,尤其是近二百万年来的第四系期间,表现为强烈的间歇性上升,侵蚀构造地形发育,河流向源侵蚀和下切作用强烈,发育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

气候特征

黟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最低气温15.4℃(1976、198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16.4℃(1978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出现在1967年的7月和1月,分别为40.0℃和—12.2℃。≥0℃活动积温年平均5784.9℃。≥10℃活动积温年平均4948.7℃。u003e10℃的有效积温年平均2638.7℃。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冬秋和盛夏气温变化小。县内中部中山的南坡比北坡平均气温高0.6℃,≥10℃活动积温多184.8℃。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10℃活动积温减少170℃。

3月下旬和4月上旬,常出现“倒春寒”,日最低气温小于O℃;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10℃,连阴雨3~4天或4天以上,日照时数连续4天小于2小时,出现机率达58%。秋季常出现“秋分寒”,连续3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0℃,9月中旬以前出现机率达50%。

水文

黟县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中部中山,分属于青弋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北水入石台县境,经黄山市过太平湖汇入青弋江;南水经横江过屯溪汇入新安江。

县内河流,发育方向一般多为310°~340°,局部为南北向,水系型式有三种:放射状,以强烈侵蚀的中山区较常见,尤其是三府尖、拜年山、大佛堂地区最为明显;树枝状,是黟县最常见一种水系型式,主要分布在低山与高丘陵地区;网状,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地区和县境盆地中。山区和高丘陵区的河流河床狭窄,比降大,流速快,河水浅,礁石多,水位随降水而频繁升降,暴涨暴落,除清溪河、旋溪河、漳溪河可放运木排外,一般均不通航。除清溪河、柯村河、漳水各有一支流发源于祁门县。皆发源于黟县境内,河水全部外流出境。全县主要河流有漳水、虞山溪、漳溪、清溪4条,10公里以上河流12条,10公里以下的河流共117条。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全县有维管束植物175科,751属,1522种,11亚种,170变种,16变型(共1719种)。其中蕨类植物25科,

45属,58种,3变种;裸子植物3科,19属,21种,7变种;被子植物142科,687属,1433种,11亚种,170变种,16变型。县内有乔、灌木树种7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二、三

黟县当地风景类珍稀树木10多种。

优良用材林树种有银杏、杉木、柳杉、金钱松、马尾松,柏木,鹅掌楸、厚朴、青钱柳、黄檀、樟、檫、青冈栎、紫楠、红楠、苦槠、绵槠,甜槠、枫香及毛竹、短穗竹等。

经济林树种有油桐、油茶、乌桕,山苍籽、三桠乌药、薄荷、留兰香、猕猴桃、栓皮栎、板栗、青檀、桑、天竺桂等。

药用植物已知中草药680种,其中珍贵药材20种,有黄连、皖贝母、鲜石斛、明党参、西芎、梭罗子、栀子、枳壳(实)、木瓜、金银花、望春花、梅花、红花、半夏、贡菊花、黄山前胡、天门冬、钩藤、杜仲、厚朴等。

动物资源

兽类有豹、豺、狼、野猪、野山羊、鹿、獐麂、短尾猴、狸、豪猪、獭、野兔、穿山甲、松鼠、黄鼬、香灵猫等。

鸟类有鹰、鹁鸪、啄木鸟、鸬鹚、白鹇、白头翁、山雉、虎皮鹦鹉、黄鹂、画眉、绶带鸟、相思鸟、八哥、乌鸦、麻雀、喜鹊、灰喜鹊、杜鹃、草鸮、猫头鹰等。

鱼类有荷包鲤、鳊、鲶、乌鳢、鳗、黄鳝、泥鳅、鲫、青、草、鲢、鳙等。

非鱼类水生动物有娃娃鱼、龟、鳖、虾、螺、棘胸蛙等。

动物药材共68种,其中珍贵药材21种,有鹿茸、鹿角、鹿筋、豹骨、猴骨、牛黄、干蟾皮、蟾酥、蝉蜕、水獭肝、鳖甲、僵蚕、鸡内金、穿山甲、蕲蛇、乌蛇、白花蛇、蛇蜕、香灵猫等。

矿产资源

黟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金属矿产有褐铁矿、赤铁矿、钒矿、铀矿、铅锌矿;非金属矿产有石煤、石灰石,瓷土、大理石、花岗岩、萤石、粘土等16个矿(床)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南部和北部洪星乡等地。另外在泗溪乡、东源乡一带,有砂金、辰砂异常区分布。

金属矿产——宏潭褐铁矿,矿化产于寒武系华严寺组中,矿体长3至4米,宽0.5至1米。矿物成份有褐铁矿、黄铁矿等,目估含铁15%。成因属于风化淋虑型。

土地资源

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土地数据:

(一)耕地5903.53公顷(88552.95亩)。其中,水田5023.34公顷(75350.10亩),占85.09%;水浇地5.09公顷(76.35亩),占0.09%;旱地875.10公顷(13126.50亩),占14.82%。

(二)种植园地5790.78公顷(86861.70亩)。其中,果园82.86公顷(1242.9亩),占1.43%;茶园4686.70公顷(70300.50亩),占80.93%;其他园地1021.22公顷(15318.30亩),占17.64%。      

(三)林地68929.23公顷(1033938.45亩)。其中,乔木林地56480.48公顷(847207.20亩),占81.94%;竹林地9170.88公顷(137563.20亩),占13.31%;灌木林地83.93公顷(1258.95亩),占0.12%;其他林地3193.94公顷(47909.10亩),占4.63%。

(四)草地51.44公顷(771.60亩)。其中,其他草地51.44公顷(771.60亩),占100.00%。

(五)湿地114.06公顷(1710.90亩)。其中,内陆滩涂114.06公顷(1710.90亩),占100.0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48.71公顷(35230.65亩)。其中,建制镇用地570.11公顷(8551.65亩),占24.27%;村庄用地1709.00公顷(25635.00亩),占72.77%;采矿用地51.47公顷(772.05亩),占2.19%;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8.13公顷(271.95亩),占0.77%。

(七)交通运输用地720.17公顷(10802.55亩)。其中,铁路用地67.48公顷(1012.20亩),占9.37%;公路用地382.61公顷(5739.15亩),占53.13%;农村道路270.08公顷(4051.20亩),占37.50%。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69.26公顷(23538.90亩)。其中,河流水面641.25公顷(9618.75亩),占40.86%;水库水面272.43公顷(4086.45亩),占17.36%;坑塘水面253.09公顷(3796.35亩),占16.13%;沟渠386.13公顷(5791.95亩),占24.61%;水工建筑用地16.36公顷(245.4亩),占1.04%。

(九)其他土地314.65公顷(4719.75亩)。其中,设施农用地22.14公顷(332.10亩),占7.04%;田坎285.71公顷(4285.65亩),占90.80%;裸土地2.34公顷(35.10亩),占0.74%;裸岩石砾地4.46公顷(66.90亩),占1.42%。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黟县改设5个区:
1959年4月,黟县与祁门县合并,原黟县辖黟城、东风、美溪3个公社,渔亭乡并入祁门县金字牌公社。1961年4月,恢复黟县建制,全县划分为城关、阳光、碧山、西武、渔亭、东源、际联、红星、美溪、柯村、宏潭11个公社。
1964年3月,黟县设向阳镇,城关公社改称高歧公社。1972年3月,甲溪、一心、双联三个大队从际联公社划出,设立泗溪公社,全县共有12个公社1个镇。
1983年至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镇)人民政府。渔亭改乡为镇,全县行政区划至此稳定为11个乡两个镇,向阳镇复称碧阳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黟县下辖5个镇、3个乡
美溪乡、宏潭乡、洪星乡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黟县户籍户数34902户,比上年减少373户,下降1.1%,年末总人口93670人,比上年减少595人,下降0.6%。其中,0—17岁人口占总人口13.2%;18—34岁人口占21.7%;35—59岁人口占42.3%;60岁以上人口占22.8%。其中,城镇人口25549人,增长2.9%,乡村人口68121人,下降1.9%。其中,男性48016人,女性45654人。当年全县出生893人,其中:男孩452人,女孩441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5,人口出生率为9.50‰。当年死亡1018人(含以往年度死亡人口未销户而于2017年销户的人数),死亡率为10.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全县平均人口为93968人。

2021年6月,黄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黟县常住人口76211人。

经济

综述

初步核算,2019年黟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9.2:32.1:58.7。(依据我国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修订,2018年全县GDP为38.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9.7:31.3:59.0)。

2017年,黟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15292万元,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82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6186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41624万元,增长7.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9%。按照户籍年均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3553元,比上年增长7.6%。

2017年,黟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8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8.2%。一般预算收入45907万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36994万元,增长3.8%。分部门看,财政20993万元,增长18.5%,国税13205万元,增长53.6%,地税11709万元,下降29.3%。全县税收收入24138万元,下降1.2%,其中,增值税增长57.2%,营业税下降97.4%,企业所得税下降16.3%,个人所得税增长15.3%。全县非税收入44711万元,增长58.1%,其中,专项收入1633万元,增长67.1%,行政性收费1587万元,增长98.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11263万元,增长2.4%,政府性基金收入22942万元,增长133.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385万元,增长13.1%。

2017年,黟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9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1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15840元,增长11.8%,经营性收入5439元,下降4.0%;财产性收入812元,增长7.7%,转移性收入5210元,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642元,增长14.5%。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2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5896元,增长18.5%,经营性收入5213元,增长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12元,增长4.5%。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完成45.6亿元(注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15.0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26.1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9.2:31.7:59.1调整为9.8:32.9:57.3。人均GDP49131元,比上年增加3008元,增长6.5%。

2021年,黟县生产总值(GDP)完成5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8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17.06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28.96亿元,增长8.2%。

第一产业

2017年,黟县粮食种植面积5295公顷,比上年增长1.6%,其中,稻谷3968公顷,增长3.1%;玉米252公顷,增长0.8%;豆类583公顷,增长0.3%;薯类488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2726公顷,下降0.6%。蔬菜1570公顷,增长0.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253吨,下降4.0%,农药使用量169吨,下降10.1%,农村用电量2706万千瓦小时,增长19.7%。

2017年,黟县粮食总产量28176吨,增长1.9%;油料4232吨,增长0.2%;豆类933吨,增长0.4%;茶叶2262吨,增长3.8%;蔬菜21836吨,增长0.8%;水果产量2443吨,增长1.2%;肉类总产量5962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731吨,增长3.2%;蚕茧1082吨,下降7.2%。

2017年,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7340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8815万元,增长3.4%;林业产值15869万元,增长3.4%;牧业产值18521万元,增长2.1%;渔业产值735万元,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400万元,增长2.9%。

第二产业

2017年,黟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04355万元,比上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41户,与上年持平,其中,亏损企业2户,同比减少1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其中:轻工业生产增长2.6%,重工业生产增长28.3%;国有经济增长10.7%,股份制企业增长10.4%,外商企业增长21.7%,其它经济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2%,利税增长18%,利润总额增长17.7%。全县战略新兴性产业产值比上年下降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3%。

2017年,黟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家,建筑业总产值183469万元,比上年增长4.9%。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1831万元,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288万元,增长9.9%。

第三产业

2017年,黟县房地产投资9059万元,增长146.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840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224平方米,增长26.5%;商品房销售额23886万元,比上年增加9777万元,增长69.3%。

2017年,黟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2114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镇100796万元,增长12.1%;乡村31318万元,增长12.5%。其中,批发业完成8439万元,增长7.8%,零售业完成86507万元,增长12.4%,住宿业完成8831万元,增长10.2%,餐饮业完成28337万元,增长13.9%。全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79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2017年,黟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64339万元,比年初增加58257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39770万元,比年初增加31075万元,增长7.6%。人均存款46800元,比上年增加3440元,增长7.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1302万元,比年初增加642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金融机构贷存比为0.6944,比上年提高0.0394。

2017年,黟县旅游接待游客103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西递景点103.6万人次,增长3.7%,宏村景点227万人次,增长11.0%。全年入境游客44.5万人次,增长10.9%。旅游总收入完成88.68亿元,增长13.2%,其中,旅游创汇10754万美元,增长12.7%。

文化

黟县建制于秦朝,自宋隶属古徽州,是“徽文化节”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浓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极具浓厚地域文化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篆刻、徽州祠祭、徽州彩绘壁画、余香石笛制作技艺、利源手工制麻技艺、徽州楹联匾额等已成功入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九名民间艺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木雕黟县,历史悠久,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癸巳类稿》、《癸巳存稿》,被誉为名着;“西泠四家”之一奚冈的金石书画,“黟山派”篆刻鼻祖黄士陵的篆刻艺术,也相当有名。

民国时期,黟县先后曾设立过民众教育馆、青年图书馆、县立图书馆等文化机构,规模很小,设备简陋。

建国后,黟县的文化工作,由县人民政府文教科领导。1956年6月,成立黟县人民委员会文化科。1957年4月,

复与教育科合并为文教科。1968年,文化单位改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领导。1977年3月,成立黟县文化局至今。

黟县的文化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建立了文化、新闻、电影、戏剧及图书等机构;戏剧、文学、美术、摄影等方面,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作品。五十年代挖掘整理的民间舞蹈“凤舞”、“跳童”(又名“游太阳”),被列为安徽省优秀民间舞蹈节目;六十年代,县创作的现代黄梅戏《翠林春潮》剧目,参加了华东现代戏会演;七十年代创作的现代黄梅戏《高山红医》、《起点》等剧本,代表徽州地区参加安徽省现代戏创作剧目的调演、会演。1982年创作的黄梅戏剧本《幽兰吐芳》,被选为安徽省和全国戏剧调演节目,并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演出;黄梅戏讽刺喜剧《母老虎上轿》,在1984年安徽省戏剧节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和文明演出奖,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将此剧拍摄为戏曲故事片。《海外赤子爱故乡》长篇通讯,1980年评为省级好新闻稿,获二等奖;《县长插禁牌》报道,1983年被评为省级好新闻稿,获一等奖。摄影作品《山乡秀》选入全国林业系统摄影展览。

2011年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实施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工程,建成8个乡镇文化站,66家农家书屋,县图书馆成功入选国家三级馆,被列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国家十二五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宏村阿菊》实景演出正式公演,秀里影视村、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基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碧山村农家书屋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点”。《出地方》民间舞蹈荣获“第九届浙闽皖赣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唯一金奖。新版《黟县志》出版发行。基层医改巩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2012年末,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家,拥有图书藏量6.21万册,文化馆1家,并新增美术馆1家,电影院1家,网吧13家,歌舞娱乐厅9家,音像制品经营2家,图书出租经营3家,打字复印15家,印刷厂4家。图书馆、文化馆均成功入选国家三级馆。当年新建成农家书屋4家,全县各行政村、社区及2个村民组均建立了农家书屋,总共72家,有力推动了黟县农村农民文化健康发展。

古诗民谣

黟县民谣很多,代表有:

1.十二月花名歌(山歌)

2.入黟吟

3.卜宅

民居

黟县古民居的建筑结构,明朝跟清朝各有特点:明朝一般是五间式的,厅堂两侧有连珠房,还有梭形月梁、丁头拱、梭形柱,装饰古朴;清朝一般是三间或四合式的,稍大的二进或三进,前后序列,房侧设有偏房、跨院。

影视

些年来,上级宣传部门为宣传黟县而拍摄的电影、电视有:《徽州小桃源黟县》、《古黟西递》、《雕栏玉砌今犹在》、《黟县三雕》、《中国画里的乡村》、《百岁健康老人》等。

戏剧

《母老虎上轿》是黟县人余治淮创作的黄梅戏剧本,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于1986年10月20日在黟县举行首映式,然后在全国上映,并向东南亚国家发行。

交通

黟县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车,总长599.6公里。

安徽省中部南北贯通线的组成部分的黟太公路于1988年10月正式通车;位于黟太公路上的羊栈岭隧道,全长372米,高8米,宽6.5米,是安徽省第一条公路隧道,于1984年12月建成。皖赣铁黟县河道路于县城区外围13公里处经过,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近而不进;铁路黟县站,原名渔亭站,站址在安徽省黟县渔亭镇,现为五等站。

2012年,黟县公路密度达66.5公里/百平方公里,两条省道(S326和S218线)46.7公里成“丁”字形穿过黟县,有县道161.5公里,乡、村级公路391.4公里。黟县境内有省二级汽车站一个,社会客运站7个,拥有客运车辆65台,其中专业旅游车辆12台(大中型12台),全县已有跨省客运线路5条,省内客运线路23条,县内客运线路24条,日发班车160多台次,可直达上海、杭州、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和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牯牛降等旅游景区。

2017年,歙黟一级公路黟县段建设完成投资365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3%。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0.57千米,其中,县级畅通24.1千米,乡级畅通工程17千米,贫困村3.6千米,撤并建制村5.4千米,完成投资67924万元。将G530焦村至东亭改建工程黟县西递至屏山段、西递至儒村等公路和西递、宏村客运站建设等项目列入了省、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渔阳高速已进入线位规划阶段。基本落实“安池黄”、“黄景昌”高铁项目将黟县纳入走线及设立站点方案。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入214.7万元,其中:日常养护资金66.7万元,养护工程资金148万元。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16265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4.1%,完成客运周转量47458万人/千米,增长2.8%。年底全县通公路里程达631千米,其中:高等级公路220.53千米。

2020年末我县公路里程达到698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0.6公里,等级公路687.4公里。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条,城乡公交7条,8个乡镇开通客车率达到100%,完成县级中心1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8个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66个。

社会

教育

截至2017年末,黟县有普高1所,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独立初中3所,完小以上小学9所,教学点19个,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1所。全县现有教职工659人,专任教师632人。全县在校普通高中学生781人,中职生771人,初中生1410人,小学生3497人,在园班适龄幼儿童1953人。2017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0%;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班)率100%,学前三年入园(班)率92%;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1072人;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重达93%以上。

科技

2017年,黟县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支出92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7%。尚义橡塑公司等4家企业承担的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申报获得省、市立项,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55万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占GDP比重)达到0.56,增长80%。白云机械等三家公司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支持旺荣电子公司、弋江源茶叶公司申报黄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共申请各项专利40件,比上年增长81.8%,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21件;外观设计2件。授权专利共16件,比上年下降48.4%,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10件,外观设计4件。全年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和技能培训200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3000份,投入6万元在校园、社区、乡村建立3个“科普e站”。组团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5个奖项。

文化事业

2017年,黟县举办文艺辅导培训班30余场,培训480人。2个图书馆接待读者8.4万人次,外借流动书刊3.8万余册,免费办理读者借阅证200张。66个村和4个社区农家书屋、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对外免费开放服务。全年开展66个村送戏66场演出活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804场。组织黟县首届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通报表彰10件优秀作品。年末全县公共图书馆2家,其中少儿图书馆1家,拥有图书藏量92637册,比上年增长2.4%。

体育

2017年,黟县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第八届黟县徒步露营大会,承办安徽省第一届健身休闲大会体验项目动力滑翔伞活动;有体育组织协会10个。

卫生医疗

截至2017年,黟县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8所,与上年持平。卫生机构床位数233床,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23床,与上年持平。卫生机构人员数418人,比上年增加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2人,增加5人;医生194人,减少5人;执业(助理)医师133人,增加3人;注册护士183人,减少2人;卫生防疫人员22人,与上年持平。全年婴儿死亡率为0.47%,比上年提高0.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59%,比上年提高0.2%。推进家庭医疗签约服务,全县有偿签约11721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3935人,签约率100%。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72978人,参合率达100.1%。平稳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计生统计年度出生882人,同比增加102人,其中二孩出生382人,同比增加134人。全县出生人口总政策符合率为97.5%。

法治建设

2020年7月31日,安徽省黟县(县域旅游综合执法)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旅游

风景名胜

黟县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名人荟萃,汪勃、张小泉、俞正燮、赛金花、黄士陵、汪大燮、舒绣文等均出自于此。西递、宏村、南屏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屏山和赛金花故居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9名民间艺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黟县山场面积7.2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5.27%,森林复盖率达84.6%,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十分优美,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绿小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五溪山、木坑竹海入选省级森林公园。

全县共有景区13个:西递(世界文化遗产、AAAAA级景区),宏村(世界文化遗产、AAAAA级景区),赛金花故居、南屏景区、打鼓岭景区(AAAA级景区),木坑竹海、龙池湾农耕文化园(AAA级景区),屏山、关麓、木雕楼、十里桃花长廊、深冲、五里等。

西递

西递村位于皖南黟县东南部,处于皖南“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内,距县城8公里,离黄山火车站52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距黄山南大门43公里。西递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24幢、祠堂4幢、牌楼1座,素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和“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鸳鸯谷自然风景区,位于西递古民居东北方向4公里处,鸳鸯谷曲折幽深,千姿百态。河滩多潭池,绝壁多深洞,大小池潭、山洞各有二、三十余个。

西递古民居,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2000年11月30日西递作为“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的具体体现,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25日,西递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继荣获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宏村

宏村,位于黄山南麓宏村镇,以其田园风光、古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

涵而闻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给予其高度评价:“像宏村这样美丽的乡村水街景观可以说是举世无双”。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宏村于2000年11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文明风景区”等诸多殊荣。

塔川

随着2005年前后自驾游的逐渐升温,许多原本小而散的绝美景点也越来越多被驴友们发现和传播开来。

塔川红叶秋韵浓隶属于黟县宏村镇的塔川村,它位于黟县桃花源著名旅游景点--宏村到木坑竹海景点途中,距宏村仅2公里,是黟县小桃源众多美丽富绕的自然村落中一个独具魅力的山间村落。漫步于村中,既可以领略到山间村民

古朴纯情的生活乐趣,又可以观赏到“溪绕前屋”、“竹山莺啼”’、“塔川洞天”等绝妙景观。尤其是塔川秋,是众多画家、摄影家创作的基地。

塔川村又名塔上。塔川村依山而建,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好象一座宝塔矗立在山谷之中,此为“塔”之来历;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潺潺流过,给小村带来无穷灵气,此为“川”之来历。合起来,即为“塔川”。

土特名产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黟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

豆腐,称作“腊八豆腐”。成品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

食桃

黟县民间,每年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遵照习俗蒸“食桃”,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枣木、桃木精制雕刻而成,外形为桃的形状,上面图案各异,有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食桃冷却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变质。可整个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丝炒,鸡蛋炒,虾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鲜美,耐饥饿。古时黟县人外出经商,多带食桃。

野生苦丁茶

黄山市黟泗古黟苦丁茶,采用深山天然野苦丁茶叶精制而成,采摘精细,加工技术精湛、产品外形乌绿,茶汤杏绿,爽口耐泡,先苦后醇、经科研单位测定,苦丁茶富含多酚类、三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皂甙、熊果酸、蛇麻脂醇、蒲公英赛醇及多种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营养与药理成分丰富。苦丁茶茶药兼用。对防治心脑血管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苦丁茶有着“天然保健美操茶”、“益寿茶”、“减肥美容茶”的美称。

香榧

香榧黄山香榧是中国的珍稀干果,黄山市黟县泗溪乡是全国闻名正宗香榧产地。它早就以壳薄、肉满、味美、香脆可口,品质特佳、深受消费者欢迎。早在明朝时期被精选为皇宫“贡榧”,黄山香榧除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外,还远销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各国。泗溪乡栽培香榧树已有千年历史,素有“千年榧树三代果”之称。香榧仁肉有丰实的脂肪、蛋白质、糖份及碳水化合物,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葛粉

泗溪乡深处高山密林,云雾缭绕。生长于高山上的野生葛草经科学加工后的葛粉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所加工的野生葛粉呈白条状,无污,营养价值高,食法简单,是清热毒的理想食品。

苦丁茶、香榧、葛粉就生产在此地,被当地人们称为“泗溪三宝”。

代表人物

俞正燮,字理初,黟县城中人。着述还有《续行水金鉴》156卷、《说文部纬》、《校补海外纪闻》、《顾氏方舆纪要》等10余种。还参加了《两湖通志》的撰修,并编撰了嘉庆版《黟县志》。

黄士陵,中国晚清时期成就很高的书画篆刻家。黄士陵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师承皖派邓石如,融皖、浙两家之长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黟山派”。

赛金花,晚清名妓,原名郑彩云,黟县二都上轴郑村人。

张小泉,明末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获得银牌奖;1915年在美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奖。解放后张小泉剪刀,在全国三次民用剪评比中均获冠军。

获得荣誉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

2020年,荣获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位列第23位。

2020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0年12月18日,入选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名单。

2021年6月,国务院同意将安徽黟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7月,“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榜单发布,安徽黟县排名第33位。

2021年8月,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1年11月,被水利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择优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21 年拟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6月,位居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榜单第27位。

本文发布于:2022-11-20 19:3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3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黟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