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阅读: 评论:0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一、 实践目的:1.培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培养网络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马尔代夫什么时候去最好
              3.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 实践步骤:1.根据调查对象拟好提纲
              2.收集相关资料
              3.整理资料和报告编写
西宁市地理位置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内海拔2275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市人口与民族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129.24万人, 乡村人口86.12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
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市历史沿革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四五月份适合去哪里旅游国内
洛阳龙潭大峡谷一日游西宁市自然环境丰宁坝上草原自驾攻略
西宁周围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4.9新五丰,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凉风习习,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宁市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游览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宅邸等,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宁市151公里。青藏高原复杂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系统,造就了独特的山水自然之美。西宁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中原大地,具有仰观高原,俯察东南之势。集高山平湖与田园风光、江南水与辽阔莽原,金海洋与丹霞赤壁为一隅,构成西宁独有的山水特。两山对峙,三水汇聚,四川相连,又构筑了西宁主城山水小格局。看山,南山山峦绵延,柔滑起伏,似温柔怀抱,拥城而来,暗含阴柔;北山丹霞地貌,壁立坚劲,彰显阳刚之气。观水,三水汇聚,绕城而去,河滩湿地,草木茂盛,滔滔湟水为西宁增添灵动之象。论川,四川相通,水为纽带,山为依靠,山的轮廓似界限,但却增强了人在川中的归属感,造就了人、川、山的情景呼应。可谓,南山阴柔,北山阳刚,山存刚柔兼济,仁德之相;水聚三川,润而不争,有上善灵动之气;山、水、川、城相亲相融。
西宁市城市发展
西宁市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发展遵循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点地发展特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把西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设施完善,并具有地方特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近年来,西宁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相互协作的产业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西宁市经济发展
十一旅游去哪里好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从西部十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看,西宁市GDP增速位次比较稳定,2005年增长14.8%,位居西部十省会城市第二位;2006年、2007年分别以14.5%、15.3%的增长速度居第四位;2008年增长14.7%,居第三位。
  固定资产投资。与西部省会城市相比,增速位次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05年增长17.34%,居第七位;2006年增长21.98%,居第五位;2007年增长26.9%,居第二位;2008年增长23.69%,居第六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增长13.94%,居第七位;2006年和2007分别以14.50%和16.30%的增速居第九、十位;2008年增速位次有所上升,以22.31%的增速居第七位,高于银川、兰州和成都。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逐年提高,位次呈上升趋势。2005年增长17.5%,居第七位;2006年增长20.1%,居第六位;2007年增长30%,居第四位;2008年为27.3%,居第六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2006年分别为8397元、9335元,均居末位;2007年突破万元为10636元并超过兰州,居第九位;2008年为11929元,高出兰州市252元,从增速位次来看,昆明和西安处于前两位,西宁位居第八。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为2593元,排在末位; 2006和2007年超过兰州,居第九位;2008年为3944元,高出兰州市469元,从增速位次来看,贵阳和西安处于前两位,西宁居第三位。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8:2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530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西宁   城市   青藏高原   西宁市   发展   高原   增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