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教案

阅读: 评论:0

A读教材,知晓书楼常识,激发疑惑附近旅游团报名两日游
一,导入,交待学习目标
同学们好,今天要敲一敲南国书城天一阁的门,谁有兴趣?你有兴趣,你也有兴趣?你对这堂课有没有期待?你想怎么上?老师这一节课这样安排的,你们也听听,第一部分,我们读教材,知晓天一阁的一些常识。第二部分,我们看视频,我们看看天一阁范氏后人那些个藏书故事。第三部分,我们画画天一阁的标志,做个书签,啊,沾点书香气。我这样安排,同学们觉得如何?
二、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天一常识,并质疑
既然,大家对我的安排都表示认可,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天一阁之旅吧,出示幻灯片
“天一阁在这里——宁波市海曙区  路  弄  号”
1、学生自主学习
六人小组围坐,
读书要求:
1、默读教材,看一看,教材共几页?分为哪几个部分?
2、读书,包括边边角角,有哪些些感兴趣的知识,请你把它划下来,记一记。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3、还有哪些不明白?或者希望了解更多的,请你打个问号,写个疑问。你比书本了解得更多的,关于天一阁的知识,你也可以记一记,等一下交流。
云南5天4晚旅游攻略 时间 约 
2、交流学习收获
1、师问:教材分为哪几部分?
2、刚才同学们都学习得津津有味,现在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的兴趣点和你的疑惑的地方。然后选出讲得最好的一个代表来发言,针对其中一块内容来谈谈收获以及疑惑。
3、学生交流刘
4、小组派代表发言  选三个组,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发言是否针对一块内容,是否有条理地将课文的常识讲解清楚,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天一阁藏书楼的地位,范钦创建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久而不散”的原因,禁牌,建筑防火结构  天一阁命名的内涵  “天一生水,地六  ”这是一个重点,补充一张图片,“宝书楼”的格局,一段文字。
天一阁与历代名人的故事。
疑惑:天一阁有哪些防火的有利结构?  天一阁有哪些禁牌?  女子不能登楼
发言的小组由组长分发徽章
3、教师梳理疑惑,补充小故事,主抓第二块“久而不散”
为了保护藏书,使之“久而不散”,范钦以及后人做出了近乎苛刻不近人情的禁令。烟酒不得登楼,那是第一条,最起码的。女子不得登楼,因为说女子经常在厨房,身上有烟火气,不得登楼,这真是憋屈死了。传说钱秀云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才女,她做梦都想登上天
一阁,为了能一睹天一阁藏书,于是就托人做媒,嫁进范家,心想,但凡你有怎样的禁令,只要进了这一家,成了范家的媳妇,还会没有看到书的机会。她如愿嫁进范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范家人为保护藏书,禁令如军令,天一阁简直固若金汤,禁牌上写了,女子不能登楼就是不能登楼,最终,这位美丽才女终因不能与思慕已久的藏书相见,郁郁而终。
由此,至少可以看出一点,范家后人对藏书楼的的禁令的执行是多么的严格,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B看视频,感受藏书精神,触动心绪
一导入,看“天一之劫”,感受天一藏书精神
1、看视频
——有了范氏后人如此用心地地守护,440年,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而这月湖之畔的天一阁依然屹立,仿佛它从来没有被打搅过,如此宁静,祥和。然而,天一阁这一路走来是不是如我们所看到的那般风平浪静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天一阁之劫。时间:
2、交流观看感受。
看完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话?
华山门票预约天一阁不易
藏书人不易
藏书精神不易  中国人祖祖辈辈对文化的尊崇,对文明的呵护,对读书的虔诚,值得我们一辈辈传承下去。
鼓励,赠与徽章
C做书签,仰望登楼之人,立读书志
一、中国的很多读书人其实一直是有藏书的喜好,我们在座的小秀才们,有没有自己的藏书啊?——总结了一下,爱藏书,有藏书的人,肯定是个爱读书的人。你爱不爱读书?读
什么书?读书好啊!你看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天一阁的名句,都是登上过天一阁的那几个著名学者说的。你们看看喜欢不喜欢。
读书难,藏书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黄宗羲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 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顾廷龙。(大门口柱联,钟鼎文)、
“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郭沫若(大门联)
“建阁阅四百载 藏书数第一家”——沙孟海(大门背面柱联
“圆妙洞庭三百颗 高奇太上五千言”——冯幵(东明草堂门外柱联)
“家酿满瓶书满架 山花如绣草如茵”——莪亭范永祺(家室住房门口柱联)
7、“峥嵘一阁东南美 书卷长藏天地间”——苏澜(尊经阁门联,1978年题)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沈之魁书(尊经阁内柱联,现代)。——此联出自曲阜孔庙大成门,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皇帝撰题。、
“此地有崇山俊岭茂林修竹 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无落款(原天一阁门前池边亭子柱联)
10、“天下藏书此一家 人间庋阁足千古”——清御史姚伯昂撰书,后毁,复由屠继烈书题,现由陈从周书写。(原天一阁门外柱联)
“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 赐书一万卷抱残守缺犹傲公侯”——宗源瀚撰书,现为沙孟海1980年所书(原天一阁门前壁联)
  “天章特奖图书富 世泽长期子姓贤”——何凌漠(原天一阁内壁联)
“十万卷籖题缃帙班班笑绿竹绛云之未博 三百年清秘祥光昞昞接东楼碧沚以非遥”——全祖望(原天一阁内壁联)
资料
藏书千万卷,增智九州人
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
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宗羲对聚书的态度:“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他石园先生。汉族,浙江鄞州人。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博通诸史,尤精明史。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年表》等。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
福建福州旅游线路推荐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如果你也很想有自己的藏书,首先让自己做个读书人吧!可写自己的志向,可写登楼名人的名句。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当一回导游,好伐?目的地——天一阁。南国书城天一阁。板书。
范钦一生对丰氏万卷楼失火一直铭刻于心。好友丰坊对其踏上仕宦之路有颇多帮助,一次月湖夜游后丰坊回家秉烛上万卷楼临摹古人书法,酒性渐发,忘吹蜡烛导致万卷楼失火。
因此,范钦从历代藏书楼多毁于火灾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建阁中,无论从书楼形制、命名,还是从建筑的设计布局、设施的配套上都能从防火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
    范钦不但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两字名阁,而且还取“地六生水”的意思,来进行书楼的布局设计。其楼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旁筑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面的阁栅里,绘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期望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从中体现了主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天一阁长期来严格实行禁止烟火入阁的制度。至今,楼梯边仍挂着一块“烟酒切忌登楼”的大字禁牌。从现有资料来看,清道光九年八月,天一阁还订立过管理细则十一条,其中的规定已经考虑到在紧急情况下要保证道路畅通。清光绪三十四年,缪荃孙随宁波太守夏闰枝去天一阁看书,“范氏派二庠生衣冠迎太守,茶毕登阁,约不携星火。”就足以说明其防火制度之严,连当地的太守也不许违背。注重防火是天一阁能够保存长久的一个首要原因。印第安纳步行者
    天一阁建筑防火设计的理念呈现出符合现代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一是生活区
与藏书楼分开。二是生活区与藏书楼之间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火墙为没有门、窗,没有可燃建筑构件外露的实体墙。虽然范氏故居与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间距分隔的二堵墙中有门,但是门与门之间不直接相对,都是错开位置的,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建筑防火设计中的智慧。三是藏书楼及周边设置足够的安全出口用于安全疏散。四是阁前凿一水池,蓄水备用,相传天一池与月湖相通,池水终年不涸。上述这些说明主人在建楼之初从书楼的布局、结构和设施配套都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
    天一阁注重防火的种种举措,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二百多年前,乾隆在考虑建造庋藏《四库全书》的书楼时,就想到要借鉴天一阁的防火经验。他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的上谕中说:“闻其家藏书处曰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重久远”。当时乾隆特派杭州织造寅著到天一阁查看书楼建筑和书架款式。寅著在奏章中详细报告了天一阁书楼的构造、书架的排列等情况,并且再明丈尺,绘图呈览。后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等七阁,就是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建造的。
    天一阁管理部门还数十年如一日做好日常安全工作。继承前人烟酒切忌登楼的规定,至
今藏书楼不通电以确保安全。现在虽然有了现代化的通讯、报警、灭火等设备,但仍然坚持全天24小时值班制,并在此基础上配专人进行巡逻,制订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实地演习,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保证这座历史文献宝库的安全。(金永定)敲开天一阁的门,敲开的是读书人精神的大门,敲开天一阁二楼宝书楼的门。
宁波历来为浙东名城,素有文献之邦的美称,文脉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藏书享誉海内外。有文献记载的藏书之事,始自北宋楼郁,历朝繁衍不衰,至明清已蔚然成风,前后计百余家。虽经沧桑变幻,兵燹水火,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天一阁、五桂楼、伏跗室等藏书楼,珍藏古文献和地方文献逾40万卷,在我国藏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宁波历代藏书楼按藏书量和社会影响来看,北宋以楼郁和陈谧为最;南宋以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为最,开创了浙东私人藏书风气之先河;元以袁桷的“清容居”甲浙东;明初以丰坊的“万卷楼”居魁首,后数范钦的“天一阁”为第一,范大澈的“卧云山房”、陈朝辅的“四香居”、陆宝的“南轩”次之,而朱勋的“五岳轩”则以图书法物甲天下;清黄宗泰的“续抄堂”、万斯同的“寒松斋”、郑性的“二老阁”,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姚燮的“大梅山馆”、黄澄量的“五桂楼”、徐时栋的“烟屿楼”、蔡鸿鉴的“墨海楼”、董沛的“六
一山房”等一批藏书楼,其藏书量均在五万卷至十万卷左右;后起于民国年间而较有影响的有张寿镛的“约园”、秦润卿的“抹云楼”、李庆城的“宣荫楼”、张之铭的“古欢室”、曹炳章的“集古阁”、孙家淮的“蜗寄庐”、朱鼎煦的“别宥斋”、冯贞的“伏跗室”、林集虚的“藜照卢”、张季言的“樵斋”、马廉的“不登大雅之堂”、童保喧的“止园”、徐履廉的“夕可轩”等十多家,其藏书除传统古籍外,有的贮存许多说部,戏文,有的收藏不少现代图书,有的已发展为专门学科藏书,有的已打破旧的封闭状态而乐于对外开放。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9:5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567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书楼   登楼   防火   建筑   教材   读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