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阅读: 评论:0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  )
A.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
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
D.华夷观念被打破
解析:材料分别描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人的观点,不是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
42年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与魏源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魏源仍称西方为“夷”,可见没有打破华夷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2.“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  )
中国十大快捷酒店排名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
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醉白池公园介绍
3.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干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4.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5.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 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说明此人认可中学的地位;材料“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说明此人认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是“昌明”中学,故选C项。
答案:C
6.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日本旅游团价格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1902年(20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世纪,故排除①③,本题选B项。
答案:B
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维新派宣传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8.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  )
A.《变法通议》    B.《劝学篇》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依据题干“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说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故C项正确;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为宣传变法提出理论依据,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促使国人思想解放,但是不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
11.在《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向读者声明:“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那么,其旨在(  )
A.推动思想启蒙    B.鼓吹政治革命
C.倡导文学革命    D.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依据材料“《青年杂志》”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
中国石油今日油价是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传统儒家思想,解放人民的思想,因此陈独秀向读者声明:“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新文化运动史实,排除;倡导文学革命是思想启蒙的内容之一,故C项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转向,《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故D项错误。
答案:A
12.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灵渠简介和历史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解析:材料强调了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之间的共同主张,洋务派强调发展经济,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也强调政治改革,但主张废君主而实行民主共和,他们的共同目的相同,即如何实现救亡图存,故B正确;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同主张,排除;C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的主张,
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
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解析:(1)据材料一“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才持续不断起来”可知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据材料“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和魏源、严复的宣传可知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结合材料一“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可知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可知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结合材料一“中国皇帝……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可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内容、时代特征、媒介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启示”从不同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establish答案:(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19:1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654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思想   材料   主张   维新   进行   西学   结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