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精选推荐

阅读: 评论:0

呼麦
中国声乐专家22日说,被称为“天籁之音”、“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呼麦”演唱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拯救行动“时间紧迫”。“目前,中国能唱呼麦的大约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对记者说。2005年底,中国文化部已将呼麦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权的13名呼麦艺术主要传承人之一,胡格吉勒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学生、录制新作、参加演出时表演呼麦。“我要让更多人了解呼麦。”他说。
新疆天山天池景点介绍国际呼麦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格日勒图博士说,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目前,胡格吉勒图正在筹办内蒙古呼麦协会,作为举办各种中外呼麦研讨会和比赛的大本营。许多涉外演出都将呼麦列入“原生态民歌”的保留曲目。2005年10月,呼麦登上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文化节”,美国观众为之倾倒。
胡格吉勒图说,原生态呼麦要竭力保留,同时,呼麦也可以借助midi、摇滚,融入现代元素,俄罗
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就有“摇滚呼麦”,年轻人喜欢才有助于推广。他建议有条件的音乐院校设立呼麦专业,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避免“野马式”拜师学艺的弊端,还建议中国作曲家写一些中国自己的呼麦曲目,改变现在多数呼麦歌曲来自蒙古的现状。
格日勒图博士说,目前已发现中国的29个民族有多声部合唱音乐形态,如侗族大歌、壮族大歌、藏族多声部合唱、蒙古族呼麦等,形态各异,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世界音乐宝库有重要意义,麦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内蒙古草原节上听到一种很好听的喉音,那就是“呼麦”。“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呼麦的概念
呼麦(图瓦语Х殚мей,蒙古语:Х殚мий,古蒙古文:kцgemi“咽喉”),又名“浩林·潮尔”,从一条喉管,同时唱出旋律与和声两条声线,不同的音高与音,一条和着另一条,以达到一人演唱二重唱的效果的演唱方法,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也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的发展和升华。“呼麦”一词的蒙古语的原意是“喉”,所以,它也被称作为一种“喉音艺术”。所以我想呼麦被称
为双声更恰当些.首先,演唱者让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与此同时,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将气以不同方式由嘴唇呼出,从而激发出两个八度的泛音旋律,这个泛音就是高音声部。
呼麦探源
至于呼麦技法的确切产生年代,现在已很难考证,相传在公元十三世纪——即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的时代——呼麦即已盛行。据说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当中,也曾有过呼麦的形式,但现已濒临失传。音乐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艺术——“啸”,就是(呼
麦)“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或前身,如果此一结论成立的话,那么呼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300年以前,这样一来,人类复音音乐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将被重新改写。甚至,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很可能反而成为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发源地。事实上,关于呼麦之起源,蒙古人自己也有两种颇耐人寻味的说法,一是,说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时,见到瀑布飞泻、山谷回音达数十里,于是大家加以模仿,这样便慢慢形成了呼麦。二是,古代蒙古人在作战前必须高声合唱潮尔(狩猎成功后也是如此),在气势磅礴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神妙的泛音,勤劳、聪明的蒙古人经过长期摸索,就将此灵感与合唱艺术里的基本要素移植到一个人身上,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
总之,呼麦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是对声学规律之认识与掌握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结后、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呼麦的练习技巧和多样化表现方式
呼麦(呼麦也叫喉音)在练习和演唱时,肺脏、喉头、舌头、上颚、牙齿、喉结、嘴唇和嘴角等发音器官全部参与,共同协作,运用特殊的发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单体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部。”
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为持续低音,时而变化音高;高声部则是一条旋律线,分有词、无词两种。高音部的音高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在演唱时,高、低两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达六个八度音程,而高音声部的旋律音则时如口哨,时似金属声,因此它也常常可以达到伴奏乐器的效果,使它的表演形式不仅限于独唱。事实上,呼麦被蒙古人形象地称作“人声马头琴”。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它与马头琴彼此呼应、使声音错落有置,尤其前者的高音区在马头琴的衬托下,经常给人以错觉,以为那是行走于草原上的笛音。演唱时,在低音声部铺垫好的厚重而富节奏感的背景里,高音区悠扬而出、自成一体,恰似箭一般具有穿透性,仿佛来自背景外的天籁回音,打开了辽阔与自由的空间之门,同时也赋予整个歌曲生动的表情和立体感,让听者莫名坠入其中,并随
之共舞……而在富于变化的蒙古“长调” (一种长而徐缓的歌)里,呼麦的运用所带来的哨音旋律,则有如一种安抚,像月光下的从地平线处飘来的会唱歌的微风——一缕纯粹的美丽。听者往往被这种弥漫开来的草原气息深深打动,不能自已。“呼麦”不仅是一种独唱的艺术,而且也可用来伴奏,如图瓦自治共和国名闻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纳姆切拉克在她的独唱中就曾采用“呼麦”来为她的歌声伴奏,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呼麦的表现能力非常多样化,总能恰如其分地凸现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透射出蒙古民族的宽广胸襟和万缕柔情。
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或世界名曲。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而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这种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然,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乃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龙缸景区门票价格
艺术--“啸”,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如此,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这并非玄说、臆断,仅从“潮尔”的蒙语发音与西方复音音乐的合唱、
和声和弦诸多民族文字对比,即可窥见其内在联系。潮尔,蒙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同其相关的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合唱、众赞歌等术语分别是chorus(英)、chord(法)、chor(德),其词根如此惊人的相同,绝非巧合。但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的历史,却从未记载有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复音音乐起源。那么,究竟复音音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阿尔泰地区(新疆)辐射到西方?事实是,“啸”--潮尔(chor)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西方复音音乐最早产生于11O0年前的9世纪。合唱、众赞歌的兴盛则已到了14-17世纪。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实际来可能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
呼麦的分类
“呼麦”分为抒情性和硬性两类: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
郑州方特欢乐世界项目而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三种主要的风格是呼麦(喉音唱法)、卡基拉(假声带唱法)和西奇(哨音唱法)。还有一些公认的变种风格,包括保班纳地(滚动式唱法)、chylandyk(蟋蟀唱法)、
dumchuktaar(闭嘴喉声法)、伊泽哥勒(马镫式唱法)和kanzip。但所有图瓦的喉声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状来产生泛音,同声带的发声共鸣,从而可以同时唱出多个声部。
卡基拉(Kargyraa)是呼麦的其中一个演唱技巧,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假声带来发出超级低音。
澳洲著名大学排行榜假声带振动的频率特别低,约50赫兹,是声带所达不到的低音(声带基音最低的限制是65赫兹)。卡基拉的技巧是在假声带的固定基音的基础上,控制口腔的形状来选择特定的泛音.依次唱出的泛音形成一条旋律线。
西奇(Sygyt)也是图瓦人喉音唱法(呼麦)的一种技法,它利用一個中音域的基音來發出高頻且具穿透性的泛音哨音。此技巧和一般呼麦的不同處在於基音完全被衰減,只發出高頻的泛音。
长调,意为“悠长的歌曲”,是蒙古草原上的一种歌曲形式。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长调歌唱的主题通常是和草原,骏马,白云相关。
呼麦(hoomi)与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的区别
在藏川佛教中,也有一种喉音,我们把其称为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与呼麦虽然同为喉音,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深圳邮编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象死亡金属主唱唱歌时那样owu——般运气,使用喉音,利用胸腔、口腔甚至颅腔等部位的共鸣,发出低沉、宏大、神秘、威严的声音,让身体感觉象是在振动,发出如大型猫科动物的吼声。泛音最低可达200赫兹.特点是声音颗粒小、混沌、绵长.在练习时声音从喉结以下直接出来的,没有舌头什么事,不顶上颚,不下压,不收缩舌根。吐气方法是用力地、彻底地、从腹腔开始直接经过喉部把气吐出来,就像酒徒在酗酒之后经常作的那样,吐。然后把这种吼声尽可能拉长,变成尽可能低沉粗壮的长音,让它变的神秘,抽象些。追求低、大声、音奇特为造诣,一般都要练得喉咙发痒、咳嗽,直到失声,休息几天后就开始具备了声音的雏形。有记载云擅长发这种声音的人在房间里发声的时候,连窗户纸都会震动。
正确的练法:先张开口,让声音从嗓子深处出来,发出深深的“a—ao—”,然后嘴唇慢慢收缩,像把声音包了起来,保持简单的口腔共鸣;然后像80年代流行歌曲的气声唱法,努力呼气,同时保持喉部深处的振动,一点点加强这个振动,提高它的强度。
蒙古-图瓦的双声:主要靠假声带振动,声带有时振动(浑厚)有时不振动(响亮),胸腔共振,泛音最低可达50赫兹。强烈、有力,如果音高保持在不太低的位置,则更猛,更强,更具打击力。特点是声音颗粒大、清晰、剧烈。练习和演唱时是在在胸腔共振的基础上,调整口腔的形状,可以同时产生几个不同的声音。
蒙古的呼麦艺术
人们首次听说“呼麦”时,往往是不会相信的,即便听了唱片和录音中的“呼麦”恐怕也还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提到存在着一个人能同时唱两个声部的音乐,在全球广阔无边的音乐大海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奇特的音乐现象。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图瓦呼麦音乐团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呼麦”音乐已风靡欧美各国,唱片也大量畅销,在美国还成立了"图瓦之友协会"。
正因如此,为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所幸,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提高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而早在80年代,我区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O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呼麦”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我国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各国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化艺术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大批的呼麦艺人与电脑科技合作,与时髦制作人和先锋音乐家合作……从东方走向西方,走向国外音乐节,走向HMV与CD Tower,走向它该去的方向。
去迪拜旅游需要多少钱

本文发布于:2023-06-15 16:3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76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呼麦
标签:音乐   艺术   声音   民族   潮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