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俗世人间”

阅读: 评论:0

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俗世人间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秦岭山脉的西端,因为山形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著名的“东方雕塑馆”。开窟年代大约为公元384--417年,属于中国历史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秦又称为姚秦,当朝皇帝姚兴将高僧鸠摩罗什强留在了长安,而后大量兴建佛寺,开窟造像。而鸠摩罗什极重修禅,在所译经文中有“当与静处,若冢间,若林树下,若阿练若处,修行甚深诸圣贤道。”所以地理位置绝佳的麦积山当然就变成了僧人修行的圣地,因而大规模开窟造像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引来了著名的高僧玄高、昙弘在麦积山讲经说法,当时聚集在麦积山的僧人多达百人之数。而后的麦积山几经兴衰,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来到麦积山,写下了《山寺》一诗:
南戴河天气预报15天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桂林美食介绍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一、麦积山概况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载:“瑞应院在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龛万像,转为崖阁,乃秦州胜景。”(瑞应院即为现在的瑞应寺,在麦积山脚下)。麦积山目前保存着从后秦开窟到明
清时期的窟龛221个,各类造像约7000余件,各个朝代均有造像存留,展示了历朝历代造像的不同特点,其中以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作品数量较多,保存完好,雕塑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麦积山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特。
其实,在四大石窟中,大约名气最小的就是麦积山石窟了。的确,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炫目的壁画,出土的经卷和近百年来沧桑的经历而为世人所熟知;龙门石窟因为其奉先寺“皇家开窟”的“卢舍那大佛”和武则天的关系而显得极具魅力;云冈石窟以自己非常具有早期外来形象、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而出现在各种资料中,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而麦积山近代以来却悄无声息,默然安静,在山掩映下遗世独立。直至1941年被当时的陇上学者冯国瑞先生再一次将麦积山推到了世人的眼前,人们才知道在茫茫林海之中,还藏着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宝库。
二、麦积山各时期造像风格特征
麦积山石窟是典型的佛教石窟寺,所有的造像和壁画都在山中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目的是为了让四方的信徒们看到他们心中的“西方极乐净土”具体的样子。造像都保留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的印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伴随着朝代更迭,麦积山上塑像形成了一个没有断代的完
整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造像风格的变迁。从后秦时期开窟开始,如78窟右壁坐佛有明显的早期西域犍陀罗造像的特点(水波纹高肉髻、高鼻深目、衣纹采用阴刻线,线条细密,平直而贴体,与
云冈石窟极为相似);到了北魏时期造像特点变成了明显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如44窟西魏主佛鹅蛋脸型,双眉细长,双眼如若丹凤,清秀狭长,膝下衣纹线条流畅,下垂感强,造型优美,被称为最美的坐佛;再到隋唐时期主佛造像威严、菩萨像姿态婀娜,形象丰腴,如第五窟存留的隋朝彩塑和踏牛天王像;到宋代造像神情内敛严肃,写实功力超凡。在这些造像中,无论是诸佛、菩萨还是弟子,甚至飞天、供养人,大多都是超脱凡俗、远离尘世的面容与神情,或微笑、或慈眉善目、或宝相庄严、用悲天悯人的眼神俯瞰人间。
三、部分带有“人间味”的独特造像和壁画
但是,笔者却在麦积山石窟的一部分造像中到了别的石窟寺所少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藏在“佛国世界”中的“世俗人间”,用宗教的主题表现人的生活、人的感情。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无论形态、神情、主题内容总让人在恍惚见好像看到千百年前的人间的样子。
在山的西面崖壁上第123窟前左壁和右壁有童男像和童女像各一尊,此两尊塑像均为西魏作品。童男像身高1.14米,面相浑圆,头戴毡帽,发型生动别致,嘴角微微翘起,笑容满面,活生生一个体态健
美,憨厚淳朴的北朝少年的形象。塑像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魏泥塑的佳作。而童女像位于窟内右前侧,与童男相向而立,身高1.14米,头梳双环丫髻,面容秀丽,眉如新月,双眼微闭,嘴角内收,依然是一副甜美的微笑。人物衣饰
为当时北朝少数民族的服装样式,简单朴素,美观大方,人物形象优美,真是妙手天成。看到这两尊塑像,我们能够想象到,在一千五百年前,生活在天水地區的孩子大约就是这种模样,他们的精神面貌,特殊的发型,服饰风格明显带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内乱时期,伴随着常年内乱,朝代更替,少数民族内徙,带来了一次的民族大融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文化都和汉族相融合,又保留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于是这样的作品,就把当时的社会特点清晰的重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从塑像中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承与融合的过程。
比干庙简介在第142窟,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母子供养人像”。这尊雕塑为母子二人,母像高0.24米,子像高0.12米,属于袖珍塑像。这组造像采用贴塑的方式出现于该窟正壁佛右侧泥塑小台上,侧身向右,母亲头戴冠,面容和蔼,穿宽敞的通肩大衣,裙裾覆脚,右手举着供器,左手牵小儿右臂。小儿头梳小髻,穿圆领衣,左臂下垂,身体紧贴母亲,探出头来偷偷地观看。这种组合的供养人塑像在麦积山也不多见,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简单的动态将世俗中的母亲的温柔虔诚的性格,孩子的好奇可爱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妈妈带着孩子场景,和千百年前的妈妈带着孩子的样子别无二致,所以这组小贴塑无疑又是一个表现俗世人间的例子。
在著名的第133窟,这个洞窟里有着用纯净微笑征服了世界的小沙弥像,有被专家学者推崇之极的10号造像碑——佛传碑,
订高铁票的
而一进入洞窟就能看到一组非常特别的雕塑作品“罗睺罗授记”。这组造像选择了佛祖释迦摩尼得道归来后第一次见到儿子罗睺罗的场景,极富有感染力,为宋代雕塑之佳作。
释迦摩尼立佛高3.1米,罗睺罗像高1.44米,两尊塑像均为圆雕作品。释迦摩尼像身形高大魁伟,让观看者不自觉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感。佛像头部微微向下俯视,左手施印,右臂柔和地抬起,右手伸出垂于罗睺罗头顶的上方,像是有无限的慈爱之情从手指的动态中流露而出,要去抚摸自己的孩子,此时的佛陀就像是现实生活中一个父亲一般,宝相庄严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是父亲的怜爱。而羅睺罗像双手合十,虔诚而敬畏,微微低着头,大约在想“这是未曾见过的父亲,也是心中精神的导师”,这样的心态和身份也是很特别的,父子相见,满是情怀。此类题材在佛教题材中较为少见,千年前的不知名的雕塑家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父子感情的歌颂用这样的办法表现出来,让我们也能感觉到其实佛祖也是真正存在过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
在麦积山西面崖壁上层的第121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存留者两组非常特别的造像。
窟内正壁左侧与左壁右侧的夹角处,有胁侍螺髻梵王与菩萨像一组。两身菩萨头部紧贴,梵王俯首下视,眉目细长,菩萨像头微微侧转,让这两尊塑像看起来摆脱了常见的端正严肃的模样,有了些互动重庆地图全图高清版最新版
的意思。而在相对而立的另一侧,有一组弟子与菩萨像,像均高1.22米,两身塑像前倾相互依靠,头部抵在一起,神
杭州攻略二日游

本文发布于:2023-06-16 10:4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77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造像   塑像   时期   孩子   人间   神情   开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