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与有效应对

阅读: 评论:0

2020.04
庐山如琴湖
金堂县公众信息网
周边游哪里好玩二日游
森林属于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并非仅是“生态平衡的核心”,还有“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之称,为林业建设过程里应得到重点保护的对象,唯有安全健康的森林资源,方可确保林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故而森林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1],火灾则是威胁森林安全的主要危险因子,出现森林火灾后会导致树木、植被等遭到大面积烧毁,一旦烧毁后植被恢复非常困难。另外,森林火灾发生后会为附近环境造成影响,诱发森林病虫害等生态问题。故而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灭在保障生态环境中有积极意义。1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1.1 人为因素所致
火锅加盟第一,生产性火源。包括林、农、牧业生产用火、工
矿运输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等等;非生产性火源:包括做饭、烧纸、野外吸烟等[2]。
第二,故意纵火。因人为火源所致的火灾里,由吸烟、开垦烧荒等所致的森林火灾发生率更多。1.2 自然气候因素
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
加,导致温室效应严重,干燥天气阳光照射强度大,让树冠或林地里枯枝腐叶温度偏高而导致树木自燃,为火灾的出现创造了良好条件[3]。同时,干燥多风的天气除了会提升火灾发生率,并且会加剧火势蔓延速度,导致消防员无法及时将火势扑灭,增加救火难度。此外,雷雨天然同样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一项重要因素,雷击中树干引起自燃(如2019年3与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所发生的森林火灾则是因雷击产生闪电火引起)。2 如何正确应对与预防森林火灾
2.1 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在《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
上还应进行一系列长效机制制定,具体包括:第一,制定出完善的、受法律保护的资金投入机制与资金使用机制,
贵州省景区有哪些地方利于森林资源的长治久安,确保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均可有序推进[4];第二,完善森林防火责任追究与问责制度。森林防火工作里发生的领导不作为、责任未落实到位、失职渎职、火情发生后隐瞒不报、救治开展不到位等引起严重损失或为社会稳定性造成影响的,需结合相关规定给予查处。并且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以及森林公安干警需强化火灾惩罚力度,到坟山墓地、山头地块等展开一一排查,
针对可能会诱发森林火灾的情况给予严厉惩罚,该追究形式责任的需依法追责,达到警示之效;第三,严格值班制度。应坚持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通畅。2.2 多措并举执行,开展宣传教育
全面加强众性宣传教育,促其防火意识增强。宣
传工作的开展需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大力加强野外火灾管理,根据不同季节的防火工作开展要点,通过多种举措(如电视、、广播、网站、宣传车、短信、办墙报、刷写标语、印发通告和宣传资料、组织文艺演出、制订村规民约、签订责任书、发放宣传画等)灵活性的进行宣传教育,为公众讲解与森林火灾相关的知识以及违法纵火引起火灾应负的法律责任,进行防火控火氛围营造,确保众防火管火意识增强。
2.3 加强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
森林火灾高风险期应禁止所有野外用火,做好火灾
隐患消除。入山管理方面,杜绝各类火种入山;野外火源控制方面做到宁紧勿松、宁严勿宽。对于现有的野外用火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得不在林区开展生产用火的,需得到主管部门批准,获得《用火许可证》后才能按照规定用火。景区内部对应区域应进行森林防火检查站设置,任何人均严禁携带火源入内,进入景区的车辆与人员均应实名登记,做好火灾隐患的消除。林区主要路面与林草密集地
段需增设多处显眼的防火警示牌,达到提示与警醒的效果,确保防火工作取得长效性。2.4 林火预测预报,科学有效预防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与有效应对
杨镇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临翔管护分局,云南 临沧 677000)
摘 要:
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为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方可确保和谐稳定社会的实现。而森林火灾为世界上危害大、发生面广,扑灭救助处理难的自然灾害,受到全球经济变暖、人们意识低下等因素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为国家、社会与民众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故而明确森林火灾发生原因,总结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很有必要。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重庆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生产用火

本文发布于:2023-06-17 17:5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79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森林   火灾   防火   发生   确保   火源   工作   引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