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守国宝的海峡两岸故宫人

阅读: 评论:0

上海世博会典守国宝的海峡两岸故宫
天津必去的十大景点    76年前,为了保护中华国宝不受日寇侵掠,北平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被迫避寇南迁。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文物大迁移,历经16年的不断辗转数万里,文物没有什么大的损坏。这在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环境下,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今年是原北平故宫博物院部分抗战南迁文物运台60周年。随着海峡的改善,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带团到大陆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率团赴台北,专程访问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是对周功鑫院长首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回访。时隔60年,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之间首度开启了相互交流活动。
    中华民族的子孙对自己老祖宗的文物非常热爱,当祖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全民族都在尽己之力保护它。76年前,为了保护中华国宝不受日寇侵掠,北平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被迫避寇南迁。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文物大迁移,历经16年,辗转数万里,文物没有什么大的损坏。这在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环境下,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了护卫民族遗产,有多少前辈故宫人为此而贡献毕生精力,甚至有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业
绩和功德已永垂青史,永远让后人感念。
丰宁坝上草原两日游
    故宫文物南迁父子态度大相径庭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运。隔年,日军攻占热河、进逼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要求故宫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精华装箱储置,准备南运。消息经报纸披露后,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支持者认为,国土沦丧犹可力图恢复,任何文物之损失,终将万劫不复,有必要把故宫重要文物转移到南方安全地带。反对者则认为,迁运文物犹如弃国土于不顾,势将造成民心浮动,社会不安。当时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胡适、鲁迅等,也纷纷表示反对文物南迁。鲁迅曾写有“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及“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的讽刺诗句。更有意思的是,正当时任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先生为文物南迁操劳时,他的次公子马彦祥却以笔名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反对故宫文物南迁。
清远十大温泉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几将斋主人。金石学家,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1924年11月,入故宫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清点清宫文物工作。1933年至1952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马彦祥(1907--1988)原名马履,马衡之子,戏剧家。
    马彦祥在天津《益事报》自己主编的“语林”副刊上,载文《旧事重提说古物》中这样说:“因古物之值钱,结果弄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束手无策,这种现象,想起来实在有点好笑。我们国难一来的时候,不是大家都众口一词地说‘宁为玉碎,勿为瓦全’么?现在为了一点古物,便这样手忙脚乱,还说什么牺牲一切,决心抵抗?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
    后来马彦祥又化名“尼一”,发表了《禁娼与古物南运》、《为古董建一议》、 《乌盆说话》、《古物入医院有感》等文,对故宫文物南迁一事,进行批评和讥讽,可谓言辞激烈且十分难听。而他的父亲马衡先生和当时主张故宫文物南迁的故宫人则认为:“国土沦丧将来有收复之日,文物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一旦被毁,将永不复存”。马彦祥把文物简单地视为古董、古物,以币值论价而忽略了文物乃民族之遗产国之瑰宝的价值。今日看来马彦祥当年也是依仗年轻气盛,而妄加评论矣!其时,马衡先生正在和故宫同人忙于文物清点装箱,他主持的古物馆装箱难度最大,例如瓷器,有的其薄如纸,有的其大如缸;又如铜器,看起来似乎坚强,可是一碰就碎,其他脆弱微细之物尚多,装时各有困难。古物
馆同人集思广议,并请来有经验的古董商,向他们虚心学习求教,终于一一克服了困难,保证了包装质量并按时完成任务。
    集中装箱的以书画、铜器、瓷器、玉器为主,数量也最多,同时装箱的象牙、雕刻、珐琅、漆器、文具、陈设等工艺类文物也占相当数量,共计2631箱,*****件,其中仅瓷器就达1746箱,*****件。又如石鼓,石鼓是人人知道的国宝,原存国子监,由故宫代运。11箱石鼓(含1箱石碑),每个重约一吨,鼓上的字是在石皮上,石皮与鼓身早已分离,稍有不慎就会脱落。马衡负责石鼓的迁运,他亲自研究装运办法,并在《跋北宋石鼓文》一文中记载了此事:“余鉴于此种情况,及既往之事实,知保护石皮为当务之急。乃先就存字之处,糊之以纸,总是石皮脱落,犹可黏合,次乃裹以絮被,缠以绠,其外复以木箱函之,今日之南迁,或较胜于当日之北徙也。”这个办法是成功的,以后屡次开箱检查,都没有新的伤损。
    1933年2月6日,故宫文物终于分5批次踏上了惊天动地,历时16年的万里大迁移的征途。
    这次中国史上的国宝大迁移,习惯上统称“南迁”,实际是分南迁和西迁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南迁上海是在易培基院长主持下进行的,准备工作始自1932年初,于1933年2月5日夜装车,6日起运至5月15日分5批次先后运抵上海,共计*****箱(其中含替北平古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国子监代运代管6066箱),存放在法租界内一所库房。5批文物押运主要负责人依次为: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吴瀛(1933年2月6日起运),古物馆副馆长马衡(1933年3月15日起运),图书馆馆长袁同礼(1933年3月28日起运),文献馆副馆长沈兼士(1933年4月19日起运),总务处长俞星枢(1933年5月15日起运)。由于当时的战火主要限于东三省境内,每次押运又有军队护卫,因此南迁可以说是在和平环境中较为顺利完成的。凤凰县人民政府网站
    庄尚严坐镇华严洞徐森玉舍子护国宝
    1933年7月,易培基院长辞职,马衡任代故宫博物院院长;1944年4月马衡实授院长。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南京。1937年1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南京危在旦夕,故宫南迁文物在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和马衡院长领导下,于南京沦陷前抢运出三批运往西南大后方。1937年8月14日,80箱曾参加英伦展出的故宫重要文物最先出发,史称南路。这一路由副院长兼古物馆馆长徐森玉带领庄尚严、傅振伦、朱家济等,车船兼程,先由南京水路运至汉口,再用火车运到长沙,
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因日军对湖北、湖南空袭,12月,文物又向贵阳转移。迁走不到一个月,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机炸平,文物因及早转移,而免受损失。1938年1月,文物经广西桂林、柳州转运到贵阳,1938年10月,日机屡犯贵阳,国民政府行政院令故宫博物院将存放贵阳的文物,寻洞窟存放,以策安全。马衡奉命携朱家济、傅振伦、曾湛瑶等一同四处寻山洞。贵阳周围山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13:3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829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物   故宫博物院   故宫   古物   院长   北平   南京   装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