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Q-TA

阅读: 评论:0

   
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    西宁  810012
摘要:我国在青藏高原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中,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给予了重视。曾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和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了高山生理的研究。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物资源成为研究人类适应的理想之地,而这里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又构成了研究的“体优势”。我国学者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初步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几个水平上研究了青藏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模式和生理学机制,证明居住高原历史最长的藏族在世界高原人中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这表现在藏族具有完善的氧传送和氧利用系统,从而为人类低氧适应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对高原人健康、劳动力保护和高原病防治都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正迎接新世纪高原生命科学的挑战,一项深入到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涉及人类低氧适应的综合研究已经启动,这一定会更深刻地揭示低氧适应的奥秘和更好地为高原人民提供健康保障。
  关键词:青藏高原,人类体,藏族,低氧适应
  一、概述
关于高原高山的“环境、资源和人类生存”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联合国大会确定2002年为“国际高山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Mountains, UN),其宗旨是:促进高山地区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高山和平原人良好的生存。为了实践这一目的,很显然涉及到高原高山人类健康问题,包括各个水平上和各个领域的研究(汝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ISMM2002)。
我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医学的重要内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high altitude adaptive physiology)受到了重视,因为环境、资源和开发都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低氧环境,不同高原人(世居和移居)的低氧适应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高原环境与人类进化、遗传、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疾病状态等一系列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藏高原作为人类和医学地理学(human and medical geography)的研究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Ward, 1990)。
万岁山大宋武侠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曾会同上海生理所、第四军医大学和中国登山队等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先后于1966-19681975年开展了高山生物和高山生理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辑(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1975)。
1980525~31日,由中科院在北京召开的“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上,高山生理作为一个专题加以讨论,当时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起步研究已引起国际关注,英国珠峰登山队首席医学家M.P. Ward从会上获得许多信息并充实到他的专著“High Altitude Medicine and Physiology”一书中去(新华社,1980Ward etal, 1989),我国对这方面(包括高山生理)的成果,辑成两大文集,在国内外同时出版(Liu, 1981)。
其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CSTP)主持召开的许多学术会议,如1995815~22日在西宁召开的“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CSTP1996),1998621~24老虎滩海洋公园门票优惠政策日在西宁召开的“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Zheng and Zhu, 2000),和2000729~30日在兰州召开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中科院寒旱所等,2002),均有青藏高原人类适应、高原病防治及劳动力保护的学术内容,并引起与会者的兴趣。
在我国,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有更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在青藏高原有一千万长住居民(孙鸿烈,郑度,1998),其中特别是世居藏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海拔地区,在459万藏族中53%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而在青南——羌塘地区约有60万藏胞生活在海拔4500m左右(Wu, 2001),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低氧影响的挑战。而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国防建设的迫切要求。将有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青藏高原的建设,例如作为西部大开发标誌性工程的青藏铁路建设,全长1,118公里,在世界屋脊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上修建,76%的路段在海拔4000m以上,从2001年起数万员工在此奋战,已反映出大量的人体获得性适应(习服)问题及较高的各型高原病发生率,许多问题迫待研究解决,而长期驻站点员工及火车过往乘客的高原低氧防护研究也已迫在眉睫。青藏高原有储量丰富的锂、铬、金、玉石、煤等矿产,但多座落在海拔鼓岭一日游图文攻略4100~5800m,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是一场高海拔特殊的生产斗争,对高原劳动力保护的研究至关重要。
二、青藏高原的人类体
高原人类体(high-altitude human populations)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从生理学上涉及人
低氧习服——适应的机制及规律,从医学上涉及到某些高原病的危险人,从生理学角度则涉及人类在低氧环境中的进化及遗传适应(genetic adaptation)这一本质问题(吴天一,2001)。当前的高原医学研究,往往集生理学、临床学、流行学、人类学和生物学为一个整体,相互交义印证,最后获得综合性的理论,来解决人类高原适应和高原病防治问题。
1、人的民族构成
我国青藏高原的人民族构成是以藏族和汉族为主体。据1990年的统计,高原总人口中,藏族人口为439.2东营广饶天气万人,占48.2%;汉族人口为339.6万人,占37.3%。其它少数民族有蒙、回、土、撒拉、羌、纳西、门巴、珞巴、哈萨克等及夏尔巴人和登人,共132.5万人,占14.5%
藏族人口中一半以上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东部藏区(指阿坝、甘孜、迪庆、甘南、四川)分别占22%27.6%。而汉族人口则有2/3分布在青海省;东部藏区其次,占21.6%;西藏自治区境内最少,仅占2.4%(严茂超,1998)。
青藏高原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为研究高原人类低氧适应形成了一种“体优势”。因为藏族为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高原人(native population),而移居高原的汉族大多数定居下来,在此安家落户,衍续后代,从而可以观察到环境作用(stimulus)和机体反应(response)的连续动态过程,这在世界上是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例如在南美洲,15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安第斯,并与当地人产生许多混血后代,西班牙语称Mistizo,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期混杂使种族的血统谱系很难查清(Garruto, Dutt, 1983),因此在高原适应生理研究时,从人类学观点很难到一个理想的高原移居体,以和世居体对比研究,这是南美高原体研究中的一个不足。而青藏高原恰恰是研究高原人低氧适应的理想之地。
2、青藏高原世居藏族
    占国土陆地面积26%250Km2)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居民就是藏族,由于历史上曾建立过吐番王国,在国际上习称他们为Tibetan。关于藏族的起源有许多学说,有人认为藏族源于西羌,有人认为藏族源于印度释迦王系,但更多倾向于藏族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即藏族祖先起源于西藏本土。近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分析,认为是属于中国北部的晚期智人(张振标等,1989)。结合人类学研究,藏族无疑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通过对线粒体DNA及核基因标志物的研究,提示藏族与朝鲜人,西伯利亚人、蒙古人、日本阿依奴人,中国北方汉族可能共同出于亚洲的古代人类体(Moore, 2001)。这一点在此较生理学和比较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关于藏族在青藏高原上生存发展历史,也有不同的论证。西方学者多数引证意大利人类学家Morpurgo提出的即50万年(Morpurgo et al, 1976)。美国人类生理学家Moore1992)认为根据古生物学考证喜马拉雅地区(包括西藏)人类最早存在于25,000年前。
我国学者提出了更为确凿的依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上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的藏北羌塘、阿里、那曲和可可西里等地区采集多种古人类打制石器,有形制稍大石片石器,有制作精制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至1976年,又在西藏定日县苏热、申札县多格则、珠洛勒和日土县扎布、普兰县霍尔区等五个地点发现大量打制石器,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边刮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1990年在希夏邦玛峰北坡的吉隆县境内先后发现两处旧石器地点。根据上述石器的制形、制造技术和同周围地区旧
石器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年代在距今5万年~1万年之间(赵萍,续文辉,2000)。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在很高海拔活动,如在藏北申扎和双湖出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系在海拔4500~5200m,距今约2.5~5万年(Zhimin, 1982)。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也先后在沱沱河沿岸(天津游轮豪华游价格4300m),小柴旦湖东南岸及东昆仑山中(4000m)等处发掘出旧石器,距今为1~3万年(格桑本等,1998,崔永红等,1999)。从以上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看,可以推论几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就是藏族的祖先。总之,我国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在世界高原人中是历史最长居住海拔最高的体,这一点在认识藏族低氧适应特点上是至关重要的(Wu, 2001)。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19:5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483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原   研究   人类   青藏高原   适应   低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