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本子

阅读: 评论:0

旧时鲁西南地区,有一种妇女用来夹放鞋样子或绣花花样、花线的小书册,叫“鞋样本子”,也叫“鞋样子本”。它是把一些不足尺长的小型木版画装订成或厚或薄的本子,用一整块家织蓝染布像包书皮一样制成封面封底,封面上再钉缀扣鼻扣眼儿和布盘扣,书脊处用白棉线“装订”,其外形俨然一本装帧精美的线装书,当地人称它为“书本子”。在我们当地方言中,“书”通常被读作“福”,所以“书本子”也就念成了“福本子”,又增添了“幸福之本”的含义。
  当地有个风俗,儿媳妇“过门”后,婆婆要准备五样女红用具送给她:鞋样本子的蓝布封皮、针线活筐子、纺花车子(纺车)、包囊子(针线包)和剪子。儿媳妇也随即向婆婆请取丈夫的鞋样和袜样,婆婆从自己的鞋样本子里取出,一起交给儿媳。从此,作娘的就算把儿子今后的一切打算全部移交给儿媳了,媳妇就将丈夫的鞋样与袜样收取在自己的“鞋样本子”里,伴随一生。
  别看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婚嫁用品,但却是由男女两家来共同完成的。娘家给准备书本子,就是里面的画册,由新娘婚礼这天作为嫁妆带过去。仪式举行完毕,婆婆再把鞋样本子的蓝布封皮送给媳妇。当地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娘家的本,婆家的确(音que)儿,打的粮食没处着(音zhuo,放的意思)。”娘家的本,就是说鞋样本子是由娘家陪送的,这是书本子
的主体;婆家的确儿,“确儿”是土语方言,一般用来指“袼褙”,即“葛贝”。“贝”应该是史前对纺织制品的统称,所以“葛贝”指的就是葛布,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服饰纺织制品之一。葛贝在当地最初是指鞋底,因为我们那儿手纳的鞋底都是用苘麻脱胶后梳理晾干制成的。山东很多地区都把“袼褙”称为“确儿”,如“布确儿”、“纸确儿”等。鞋样本子的封皮离不开“确儿”,因为单层布做封皮不够挺妥,太软,总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行。这个封皮的常规做法是先做同样大小的布确儿,在它外面贴附一层蓝新布,再做扣,镶扣眼儿,用线仿照线装书的样子在书脊处走明线,一来好看,这是一种对知识的载体的“克隆”,充溢着书卷气;二来多走几道线也结实耐用。婆家的“确儿”,言指外面的封皮是婆家给的。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也只有男女双方共同来完成,才会迎来新生活的完满与幸福:“打的粮食没处着”,将来的小日子年年有余,粮食多得没处搁!
  这是一种隐寓式的教育。在结婚这个人生重大的仪礼上借用“鞋样本子”这个符号来传达一种观念:今后的日子是两个人的日子,无论什么事情,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双方老人给这对新人最好的一个启示。
  中国人一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日子过得好与坏,与家里的女人有密切的关系。旧时妇女识字的不多,社会衡量她们的标准和现在不一样,是看她们的“妇德”。妇德除了性情
上海顾村公园好玩吗
、品格的要求之外,技能要求主要是女红。“红”在这儿读作“工”,也可写作“女工”、“女功”。一般女孩子不到10岁就开始学习针线活,比如纺织、刺绣、裁剪。结婚穿的衣服、被面、床单、陪嫁的纺织用品一般都是她们自己亲手做的。这样的巧手是各家都想娶的好媳妇,而且一个女人在婆家能够立足,赢得众人的尊重也主要靠这手好手艺。所以,婚礼时从自己娘家和婆家手里接过这个崭新的鞋样本子,有一种深层的寓意在里面,这就是接过了一个“家”,以后家好家坏,全凭她的手。这个本子里也逐渐会加满东西,有她从婆婆手里接过的丈夫的鞋样、她自己的鞋样、公婆的鞋样、孩子的鞋样,可能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鞋样,比如小叔子、小姑子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绣花样子、花线等等。等本子旧了,满了,她也就老了,该为下一代准备新的本子了。
  其实两家老人交给她的就是一种责任,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一种责任。很重。不过,我们老家对书本子还有一种说法:“娘家的本,婆家的确儿,生的孩子一小窝儿。”这种说法更为隐晦,意思是两家老人在儿女结婚时备下这一物件后,就会有利于生育,多子多福。娘家的本,喻意“瓤”,婆家的确儿,喻意“皮”,结婚后,皮和瓤套在一起,结成了完整的一个整体,用以比喻男女阴阳合体,永不分离,所以才会衍生出生命繁衍的主体——“生的孩子一小窝儿”。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书本子,既然负载着如此深远的意义与使
命,在结婚这一重大的人生关口,有谁还会弃而不用呢?这是一种信仰,一代又一代,只要女人的生活不变,她们在生活中充当的角不变,鞋样本子也就不会变。
福本子是当地本子”里夹着用各种纸料剪裁的鞋样,大大小小,孩子和他爸的鞋样都在一个本子里装着,做活的时候用着方便。福本子,又称“娘家的本”,里边画着花草虫鱼、人物戏曲,为了女儿娘家还真是用了心。  在山东鲁西南地区,人们将一些不足尺长的小型木版画装订成或厚或薄的本子、用家织蓝布制成封面封底,并在封面上钉缀扣鼻扣眼儿,其外形俨然一本本装帧精美的线装书,人称“书本子”。书本子主要用来夹放鞋样、绣花花样、绒线等一些女红物件,所以又被称为“鞋样本子”或“鞋样子本儿”。当地方言中,“书”通常被读作“福”,“书本子”也就念成了“福本子”,又增添了“幸福之本”的含义。
庙会  庙会是民间的宗教性节目。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庙宇,其中有供奉如来、观音、地藏的佛教封院,也有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药王庙等众多的道教观宇。每逢这些寺庙中所供神佛诞辰等重要纪念日,就是庙会的日子。 
庙会的规模有大有小。一般说,凡是庙院宽大、庙外宽敞,并处于四通八达、人口较为稠密之地,则庙会的辐射面广,规模也大。全国各地比较热闹的庙会,以农历四月为最多。
其原因,一是这个月里庙内法事多。四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又称浴佛节、放生节。四月十八是娘娘庙会,四月甘八是药王庙会。另一方面,自正月过年后,至此时已有三个多月没有重要节日,而四月又正是东北各地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时候,熬过漫长冬季的人们都想舒展一下筋骨和精神,所以逛庙赶会的热情自然也十分高涨。 
庙会的主体活动大致有三项:一是庙里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即举行祭祀神佛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扎成真人般的大小的神像托偶,举行游行式的祭典;二是善男信女们进香朝拜、许愿求福;三是借此机会进行的文艺和商贸活动。四面八方赶来的信徒加上逛庙会看热闹的人们,便构成了庙会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
赶庙会的人中,大多数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明确目的,而且依名庙供奉神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佛寺萨保佑自己和家人幸福安康、大吉大利。而去娘娘庙进香的人目的往往更加具体,娘娘庙所供主神,各庙有所不同。除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外,还有云霄、避霄、琼霄三霄娘娘以及送子娘娘、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等多种名目。拜娘娘庙的大多数都是妇女,而她们最主要的心愿之一又是求子。因为在过去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中,没有儿子几乎成了人生最大的不幸;而连生贵子多子多孙子孙满堂
是富人穷人都渴望达到的理想目标。因此,在无子求子、有子求多心理趋使下,往娘娘庙求拜的人也就特别从,其中也包括因娘娘显灵而喜得贵子前来谢恩还愿的。此外,由于旧时医疗卫生条件很差,患沙眼、天花等病的人很多,使得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神像前也就有了诸多祈求治病和防病的香客,被视为能包治百病的药王庙神则朝拜者更多。以前经济文化发展较之关内相对落后,建庙和供神也很杂,不少庙宇都不止供一种教门的神。有的是儒、佛、道三教结合,有的是关公、观音、娘娘同供一庙,就是为了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招徕更多的进香者。
赶庙会大多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人成帮结伙地前往。民国时期,一些城镇在重要的庙会日,机关、学校都放假一天,以方便人们前往。乡下的农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农活去赶庙会,四乡八镇聚集来的人,要吃、要住、要买东西、要看热闹,就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逢有较大规模的庙会,经营各种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丹的、打把式卖艺的、卖日用杂货的、唱大鼓拉洋片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手艺人、江湖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使庙会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事实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庙会既有民间自发的因素,也有当地政府或有关团体的推动。大型的庙会往往都不只进行一天,而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就开始形成氛围。戏班子早早就来搭台,
连演几天酬神大戏;生意人也有庙院周围支起帐篷挂出招幌,准备连发几天好财;地方的官府自然也要派人维持治安、收地皮税。如此一来,使得庙会正日子之前有序幕,之后有余波,中间有高潮,无论是官的民的、买的卖的、虔诚的悠闲的,都能自得其乐,满意而归。
  过庙庙会过庙在河北各地叫法不同,乡村多称为赶庙赶会,城镇则称为上庙上会香港太平山珠海金湾区房价。赤城县叫"赶庙会".
  庙会渊源于集市。相传,神农时代日中为市,太阳升至中天进行集市,互通有无,做好交易就散伙。后来,农业、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随之繁荣,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地点常固定在交通要道或衙门附近。南北朝时,崇尚佛法,大兴庙宇,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盛会应运而生,游客纷至沓来,商人见有利可图,便来庙前设摊,兜售生意,这就是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的庙会的由来。河北省古来有天下大庙数的说法,这是因为州(在今河北省任丘县)自唐宋以来的几个朝代里,一直地处我国南北交通要塞,水陆两便,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许多工商业产品在此销售。
    庙会的来历,源于教会的庆典、祭祀、弘法、朝拜等各项活动,由此发展、演变为现在的众性庙会活动。知名度高、规模大的庙会,有北京的白云观(道教)正月庙会;山西
五台山文殊院(佛教)六月庙会;山东曲阜孔府(儒教)九月盛会等等。
   
    一般农村的庙会,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规模和知名度,但是,却有着鲜明、浓郁的地域风情,以及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特,当你跻身于逛庙会的人之中,当你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餐桌旁边,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憨厚、淳朴的民风,炽热、真挚的友情,豪爽欢乐的气氛,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
   
    农村的庙会以庙宇为标志,供奉什么神,就是什么庙会。总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不在大,有神则灵。凡有寺院、道观、神庙、尼姑庵的地方,就有庙会活动。例如:龙王庙、河神庙、火神庙、山神庙、玉皇庙、王母庙、关帝庙、狐仙庙等等,还有寺、观、庵什么的很多很多。
   
    庙会由庙宇所在地的村主办,或由共同出资、出力,修缮庙宇、供奉香火的几个村联办,是为东道主,负责筹措资金,管理庙会期间的具体事务。因为庙会的时间、日期多不相同(也有少数重叠的),从正月到六、七月,隔三差五都有庙会活动。互相之间也常有密切联系和来往。所以,农村这一段时间是很欢乐的。
   
    庙会是地域民俗和风土人情的传承,是民间众性文化活动的阵地。除了极少数善男信女去烧香、朝拜、跳大神外,大量的是文化娱乐活动:唱大戏、耍社火、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歌舞、马术、杂技等等,有的圈场卖票,有的串街表演,应有尽有,围观者众,热闹非凡。
   
    庙会也是农用物资交流、土特产品集散、各种商品贸易的重要市场。还伴随着科技咨询,提供信息等为三农服务的项目。春夏来临,农事渐忙,机具上市;天气转暖,服饰用品,琳琅满目,购物者,都能乘兴而来,满载而归。且有冷饮热茶,时令小吃,风味快餐随时可用,决不会有饥渴之虞。
    庙会还是走亲访友,同事聚会,故交叙旧的交流场所。庙会东道主的家家户户,无论平时上班工作、外出经商,或者农事繁忙,在庙会期间都会挤出时间,备好酒菜茶饭,在家恭候亲友的到来,以尽地主之谊。每家以宾客盈门,亲朋爆满为荣,尽显主人的好客与热情。谁家门前冷落,客人稀少,说明其朋友不多,人缘不佳,是会被人嗤笑的。
   
    庙会又是农村青年男女交友觅伴、见面相亲的大好时机。俊男靓女,或三五成结伙搭伴,或成双成对缓步而行。一首《五朵金花》的插曲:“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等情郎”,就道出了在庙会期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与缠绵。
   
    庙会这种古老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充实更新,唯有不变的是的广大农民,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人们把参加庙会活动,说成是“赶庙”、“逛庙会”,足以体现出人们的心态和庙会的气氛。显示出庙会文化这一民间传统,有着深厚的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北京到青岛,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一队一队检阅式的走过你的面前;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一圈一圈展览式的让你欣赏。更有舞中幡深圳免费景点大全,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竿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除看之外,你也可以涂脂抹粉,穿上中国古装,加入到狂欢的行列,向游人表演你的绝活。
每年的庙会是老北京民俗的集中展现,那么庙会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叫庙会麦积山石窟简介
  答:据《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 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这种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6:1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00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庙会   鞋样   本子   民间   活动   文化   人们   娘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