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探讨——江西婺源思溪延村、李坑、篁岭对比分析

阅读: 评论:0

——江西婺源思溪延村、李坑、篁岭对比分析
焦梦菲,董英伟
意大利vs北马其顿摘要:伴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因其迥异于城市的乡村景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成为新热点。然而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村落原有空间格局、建筑、生活氛围被打破的情况,导致了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和商业符号化的问题。基于对江西婺源县思溪延村、李坑村、篁岭村不同旅游开发模式在经济收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景观维护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梳理不同旅游开发模式的适用情况,探讨以乡村遗产保护为主导的传统村落与以旅游服务主导的传统村落的多元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江西婺源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兴盛发展,一部分具有特殊自然景观、悠久历史、独特文化、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禀赋的传统村落,因其资源与景观的稀缺性和独特性、迥异于城市的生活体验、休闲游憩功能成为旅游的新热点。近些年,随着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程度的增加,与商业化相应而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矛盾逐渐凸显。过度开发打破了传统的村落结构,改变了村落的空间景观和生活氛围,对村落传
天津旅游景点排名前十统建筑也造成一定的破坏,与整体氛围不符的现代商业形态等开始出现,与休闲度假相关的场所和活动成为村落主体,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经济、社会、文化排斥,逐渐被隔离或边缘化。
江西婺源古村落,地处江西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之处,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本文选取严格管控下保有历史遗产风貌、商业化程度较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思溪延村,基于公司整体开发与居民自主经营发展为符号化商业空间的李坑,以及开发公司整体打造的舞台化古村篁岭,三类旅游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梳理不同旅游开发模式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探索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可行之路。
1 婺源旅游发展概况
1.1 婺源历史地理概况
婺源隶属上饶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处赣、皖、浙三省交界一带,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素有“书乡”、“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相传其商周时期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婺源县,县治设清华,隶江南西道歙州管辖;宋宣和三年(公元 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地)区(现为上饶市),至今仍属江西省
上饶市管辖。
图1 婺源县区位图
时钟同步
1.2 婺源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婺源的传统村落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黛瓦粉墙极具特,做工精美、风格独特
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截至2016年3月,婺源全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沱川理坑、江湾汪口、思口延村、浙源虹关和思口思溪)、中国传统村落19个。
图2 婺源县旅游资源分布图
婺源县村落旅游多以古村古镇田园风光、乡村特文化,以及遗留至今、保存较好且具有欣赏价值的聚落建筑为核心旅游吸引物,其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婺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较好,田园风光秀丽,建筑精美,尤其是春季油菜花海映衬黛瓦粉墙的别致景。封建社会时期,村里的商贾、学者、高官事业有成之后大多会衣锦还乡,修筑私宅、改建村庄,利用其财富与学识,为全村人营造美如山水画卷的村落环境,以明清时期最盛。
(二)婺源传统村落年代久远。婺源古镇古村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甚至更早的历史。以思溪延村等为例,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元丰年间,村中的传统建筑大都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且保存较完好。
(三)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较为脆弱。以油菜花田形成的独特景观容易因游客数量过多,以及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收到破坏;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历史久远,大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很难修复;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严峻的考验。
(四)婺源的文化地域特明显。具体表现婺源古村彼此之间在建筑风格、风俗习惯、服饰文化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村与村之间,即使地理位置相近,也会受经济基础、宗族文化等的影响,形成各自
不同的特点。以建筑风格为例,黛瓦粉墙的徽派建筑颇具地方特,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住宅连着住宅,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作为宅第之间的界限;外墙、门楼水磨青砖雕琢并镶嵌装饰,木雕、石雕、砖雕图案多样,寓意丰富;堂屋有三间式、四合式、大厅式、穿堂式,均以“天井”采光和导引雨水;内部的梁枋、斗拱、门楣、窗棂之上,皆雕刻吉祥寓意的纹饰,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五)宗族文化浓厚。以延村金姓为代表的婺源古村各姓氏大都设有自己的宗祠、族谱等,婺源景区中就有汪口俞氏宗祠、百柱宗祠等特景点。
1.3 婺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秦皇岛旅行社排名四川乐山最出名小吃婺源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其旅游发展在全国传统村落中,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快。婺源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其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各具特。1993年,香港摄影家陈复礼举办了“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主题影展,成为婺源旅游发展的起点[1]。
婺源具有发展旅游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环境。从旅游市场来看,婺源地处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之间的地带,旅游区位优越,有较好的旅游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婺源县交通便捷,婺源、江湾镇都设有高速公路下道口,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主要村落均设有景点游客中心,村内有农家乐等可为
游客提供食宿。旅游开发方面,婺源县自2000年起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运营,吸引民资和企业参与婺源传统村落旅游的开发;2007年成立婺源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统一经营的模式,有力推动了婺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Mitchell提出的遗产性乡村创造性破坏的六阶段分析模型[2],将传统村落的商业化进程分为前商业化阶段、初级商业化阶段、高级商业化阶段、初级破坏阶段、高级破坏阶段和后破坏阶段6个阶段[3],传统村落的发展经过一个从商业化投资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博弈的过程,居民从支持商业化、到意识到商业化负面影响、再到部分迁出,最终达到一个只有少数居民留守、非遗产性投资占主导的状态,传统村落从生产式乡村景点演变为后生产式遗产景观,继而演变为非生产式休闲景观,转变成为一个旅游点。基于这一理论,婺源的旅游发展目前应处于高级商业化阶段和初级破坏阶段,经过近30年的发展,婺源地区的商业化投
资有一定规模,部分村落甚至出现过度商业化的情况,而保护主义者积极反对非遗产型的投资及其对遗产的破坏,在部分居民从事旅游工作的同时已有部分居民意识到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不同传统村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婺源村落呈现多元发展模式。
图3 婺源县旅游发展示意图
2 婺源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本文选取严格管控下保有历史遗产风貌的思溪延村、商业空间符号化的李坑和舞台化古村篁岭三类旅游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研究。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思溪延村的旅游模式以游客自行游览明清古建筑为主,当地居民参与度低,村落的商业化程度低;李坑的旅游开发采用公司开发和当地居民自主经营的模式,村落具有自己的特产品,商业化程度较高,商业空间趋于符号化,但仍保留有一成都春熙路一日游攻略
定生活氛围的传统村落;篁岭则采用了最为“极端”的方式,由私人企业承包,迁走所有原住民,利用古建筑打造专门的“旅游景区”。
2.1思溪延村旅游开发模式
思溪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境内,由延村和思溪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于2008年第四批和2014年第六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2012年和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在依循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思溪延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以儒商文化为其特,“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建筑、院落无不体现儒商风范,题客题匾,设庭院、凿景窗、置盆景、石桌石凳、花坛水缸,一应俱全。基于商宅建筑这一独特旅游资源,思溪延村整体的旅游模式以游客自行游览明清古建筑为主,商业化程度较低,居民的参与程度较低。思溪村曾为《聊斋》、《青花》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地,以此发展起来的摄影、写生旅游和体验式旅游,近些年也有所发展。村里的年轻人多在外打工经商,留下的居民以老人和孩子为主,以村中种植水稻、茶叶、红薯、油菜等作物为主业,旅游开发为居民带来的收入基本为百姓家里招待游客吃住的收入(除农家乐,普通村民家也可招待游客吃住)。
值得一提的是,延村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特民宿村,村中的传统建筑多被省内外乃至国
内外的商人购买,用于民宿开发,以将军府为代表。将军府又称福绥堂,原为商宅,系于清朝乾隆末
期所建,因住过左宗棠和唐式遵两位将军而得名。2014年,婺源茶艺文化传承人方秀瑛与另外两名同伴,将将军府打造成了一个以婺源茶道为特的高端民宿旅馆,在其带动下,近两年延村民宿迅速发展。这一过程造成了非常突出的问题,大量传统建筑被圈为工地因而闭门谢客,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原因公示却门户紧锁,令游客难以接近,有损游客对思溪延村的旅游体验和整体印象,也妨碍了思溪延村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展示。
思溪延村的旅游开发模式,优点十分鲜明,即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得到了较好保留,村落结构、街道格局和建筑环境都基本保有原貌,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古村生活,感受古村气息。不过其缺点同样突出,由于开发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的景区管理,村落的公共设施如洗手间、垃圾桶等以及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如餐饮住宿服务不足。此外,景区游览缺乏统一规划,导览系统欠缺,游客往往会不知该游览什么、不知在游览什么、不知该如何游览,这些都使得思溪延村整体游客体验较差。
2.2 李坑旅游开发模式
李坑的旅游开发采用公司开发和当地居民自主经营的模式,随着村民自发进行的无序经营活动日益增多,李坑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以“小桥流水人家”为典型符号的溪水两岸的商业空间。2001年初,李坑旅游开发公司成立,投资兴建了村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厕、垃圾箱及青石板游步道等设施,使
李坑游客迅速增加。在主干道和李坑溪涧两侧村民和秋口镇居民陆续开设了20家餐馆、旅馆和20余家商店[4]。在供不应求的利好驱动下,村民大规模进行商业开发活动,商业客栈、餐馆、店铺成为景区游览线路上的主要景观,很多村民改建后的建筑风格、外墙立面和门面并不符合古村和田园风貌,出现许多不属于徽州民居风格的元素;每家每户都在溪上架起小桥,并加宽驳岸以供自家商业经营使用,导致作为李坑核心景观的水道变窄,严重破坏了原有乡村景观;游线两侧的过度开发导致商业集中布置,游线附近村民外迁现象严重,原有的村落生活交往中心如戏台等让位于主要游线[3],原有生活氛围被打破。这种符号化的消费景观已经成为婺源县传统村落历史村落的一个标志,过度商业化甚至使游客产生反感。另一方面,与婺源旅游股份公司的经济利益矛盾逐渐激化,激烈的利益博弈爆发于2011年发生了村民集体拦车、挡路,不让游客进村的社会事件。
与李坑开发模式相似的,有晓起[5]、江湾[3]等村,皆是以游线商业街为主。这类村落村民自发进行的商业化容易因发展无序和过度商业化导致对村落传统风貌的破坏,因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很好的实现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配套,游客体验并不好,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的反感心理。
2.3篁岭旅游开发模式
相比于前两者,篁岭的开发模式最为“极端”。由私人企业承包,迁走所有原住民,改善区域设施条件和环境水平,利用村落原始建筑和“修旧如旧”或异地重建的仿古建筑打造专门的“旅游景区”。

本文发布于:2023-07-11 14:2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233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村落   旅游   传统   婺源   开发   发展   游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