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南靖庄氏在四川的迁播与家族重建

阅读: 评论:0

2021年第1期(总第120期)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No.1.2021
General.No.120清代福建南靖庄氏在四川的迁播与家族重建
郑丽娟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福建南靖庄氏迁川队伍是清代“湖广填四川”队伍中的重要一支。在清雍乾时期,二十多
支庄氏族人多以家庭为单位迁川垦荒,庄氏迁川族人通过在川建宗祠、修族谱、排字辈等措施进行家族
社会的重建,加强家族力量的凝聚。又通过回祖地挖祖骨、抄族谱、回乡祭祖、买祭田等措施与祖地保
持着各种联系和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在地化发展,虽不断融入到当地社会发展中,但仍在语言、信仰、
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图尊祖敬宗等方面遗留着原乡的风俗,是一支较特殊的福建迁川移民
关键词:清代;庄氏;迁川;移民;家族重建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1)01-0050-08
“湖广填四川”是描述清代外省人口大规模迁徙四川、开发四川的一句民谚,这一说法在清代己经朝 野皆知,四川移民的痕迹至今还是四川民众集体记忆的重要一环,并通过口传以及族谱等民间文献私家 记录,代代相传。大移民的浪潮从康熙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乾隆中期才基本结束,主体阶段达一个多世 纪[11<-68>。四川移民来源地之广泛、移民规模之庞大、持续时间之长久,都是明清移民史上无与伦比的I
移民来源的多样性,造就了成都平原移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史载四川的“豫章、楚、闽、粤、黔 杂处,或多行其故,俗不能尽同”[31。迁移地己大大超过湖广地区,其中闽粤赣边山区特别是福建闽西南成 为迁川移民重要的来源地之…。诸多学者从迁川移民的民间信仰、经济互动、移民分布、移民影响等方面 进行了论述,陈世松先生的《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是一部叙述和分析闽粤迁川家族为主的移民 迁徙过程的著作,其构建了原乡一迁徙一定居—
—创业的观察框架,从移民的原乡入手,关注移民迁徙的 完整过程'刘正刚的《清代福建移民在四川分布考—
—兼补罗香林四川客家人说》通过地方史志及民间 族谱资料分析,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福建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分布状况,并就福建客家人的分布进行了 补充和更新|51。刘正刚等学者从四川移民分布、移民缘由、移民过程等角度论述了移民的宏观性问题,但 对于移民队伍中的个体家庭或家族发展等微观观察和论述较少。在四川闽粤移民体中,学者更多兴趣 于研究客家人的移民情况,对于闽南人的移民却较少关注161。而在福建的移民体中,学者更多的关注闽 台移民的研究,对于迁川移民研究甚少。福建特别是闽南迁川移民家族的研宄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真空。福建南靖庄氏家族是闽南迁川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之一,其处于闽南与客家文化交融区,原乡文化 就具有一定的闽客融合性,在迁川后的在地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在川建宗祠、修族谱、排字辈等措施加强 家族社会的重建,又通过回祖地挖祖骨、抄族谱、回乡祭祖、买祭田等措施与祖地保持着各种联系和传承。其既有融入当地社会的共性,又在语言、信仰、尊祖敬宗等方面遗留着原乡的风俗,是一支较特殊的福建 迁川移民。
(收稿日期〕2021-04-18
〔作者简介)郑丽娟(1977-),女,江西省高安市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在读博上研究生,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社科项目(M S20175);福建畨教育厅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H(闽教科[2017]丨丨5号),•50•
郑丽娟:清代福建南靖庄氏在四川的迁播1家族重建第1期
一、福建南靖庄氏迁川概况
(一) 福建南靖迁川概况
福建闽西南,及闽粤赣边界山区,自清初就潮起迁川之风。福建移民迁川时间多集中在康乾时期。这些移民家族大多有与祖地相连的族谱传世,虽经过几百年的传衍发展,逐渐融入到当地社会。据学者 刘正刚估算,清代入川的福建移民数量约有三十万左右|51,仅次于湖广、粤省籍移民。南靖县位于闽西南 山区漳州西北部,与龙岩适中、永定毗邻,处于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边缘区域。据《南靖县志》载:“清顺 治末年起,根据朝廷移湖广填川蜀的旨意,南靖有三千多人移居四川,仅次于迁台人数四千多人,今四川 彭州有四万多人是南靖县移民后裔。”又据《彭县志》资料记载,清代福建移民迁居彭县的姓氏主要有庄、简、林、游、魏、雷、陈等姓181。其中,庄、简是南靖县人,福建迁川移民多来源于闽西北及闽西南的山区,且多乡族结伴同往,迁入后也具有较集中的地缘聚居县区,如南靖迁川移民多聚集于新都、彭州、广汉等 地,如上所述,单彭县就有四万多南靖移民及后裔。漳州南靖县奎洋庄氏、梅林魏氏、简氏等,在清朝雍乾 年间入川支系都达二十多支,各姓氏族谱对其迁移入
川的经过均作了记录。如祖籍南靖隐溪的广汉金堂 吴氏,清初迁川,各支派有私谱,宣统年间修合谱。祖籍福建南靖默(梅)林的魏氏清康熙年间迁川,族谱 载:“进兴公派入川者近百支,散处成绵嘉定间,而新都为最。”[91以及南靖陈氏,迁川后在金堂建有规模宏 大的陈氏宗祠。可以看出南靖的一些大家族都有较大规模的迁川人数,并且在川大都建有宗祠。南靖的 庄、简、魏是当地的大姓,不仅是南靖迁川的主要队伍,也是迁台往南洋移民的重要家族。在清代外迁大 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南靖庄氏迁川情况
庄氏家族是南靖县一大望族,其开基祖庄三郎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从广东大埔迁入漳州南靖之龟 洋(后称奎洋),经过几百年繁衍生息,至清代己是人口超万的大家族^11^。从南靖庄氏族谱的迁川记载 (如表1)可知,从十二世至十七世的清雍正乾隆年间,迁往四川的家庭有二十三支,约一百多人®,繁衍至 现代后裔多达几万人。是南靖迁川家族中迁移人数较多的一支。
表1南靖庄氏迁川支系情况表
7世8世9世10世11世12世13世14世至17世
玄弼伯核望兴期怀曰节一美兆昌全家迁四川
一荣兆仁迁四川
曰智运礼兆勤一道迁川
玄甫伯义望周应文子材则炜添文选、文绵、文套、文尚俱迁四川
造叫恭、真迁四川
孙迁四川开研县
则煜志坑可钱合迁四川
子栋则烘志佳元臣迁四川
子植则熄志坑益昭李仙盛、双迁四川
应宗子极的推、庆、仁、魁、伏五子俱 迁川
应考子柱则燎志境尚唐撑、润、憑同迁四川
①根据表丨族谱汇总资料计算所得
成都游玩•51•
2021年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续表1
7世8世9世10世11世12世13世14世至17世
子模元榕志延良厚(荣贶)时占、时清、时汪、时洋、时深(雍正 五年同迁四川成都府新都县)
*臣时流(藏玉)迁四川成都府新都县
全伍石能、三妹、报生同 迁四川成都县
则璟志增凭直书昌迁四 川
志赤绵瓞、邁千迁四川成 都府金堂县
子樟则炷志堂必登居平迁四 川
纯直天配、天略、信思、五 祥同迁四川
子树任成可鑒承沘迁川
伯嵩应诵汝义乘云振万可钦士海迁四川成都府新都县独河桥
伯岳望虞应宏子儒则蜜、则鹤迁四川
子杰则炽志垤可蟎迁川
玄珪伯勖继溪庚、立、养迁川
(根据南靖庄氏族谱资料整理)
迁川队伍大多数为举家迁移,少的两人,多至兄弟、祖孙几代十多人同往。多散居于新都、彭州、广 汉、井研、郫县、眉县等区域,一般初定一处后,会经历几次迁移最后定居下来。南靖庄氏族谱中多有记载 族人迁川情况,如:南靖松峰庄氏族谱中有确切迁川记载:“时占、时清、时汪、时洋、时深,雍正五年同迁四 川成都府新都县”“雍正丁未去四川”[U1。而在四川庄氏约正(应宏)派族谱中,也有载“乾隆初年,自闽来 川,始至金邑(金堂县)毛家栈居住”[12K P8S)。四川温雅(应文)派族谱中,有“良端公讳可銀,于乾隆元年丁已 偕子侄携眷属来川,住新都、汉州等处”,又有“良正公次子其涵,乾隆二年弟兄六人同母迁移来川”[B]。在 南靖庄氏族谱中迁川的记载有二十多处,还有一些没有载入族谱,通过在川调研“浮出水面”的。可以看 出,南靖庄氏族人迁川是分批不同时段进行的,主要集中于雍乾时期,总体时间要晚于湖广地区,与龙岩、长汀地区的迁川队伍基本同步。
(三)庄氏迁川支系概况
按族谱记载支系来看有二十多支,但在乾隆年间筹建四川庄氏总祠泰丰祠时,只有七支入股筹资创 建,而更多的支系或因为经济原因或因为迁住距离较远没有加入。在七大支派中,并不是依据十三、四世 实际入川祖取派名。而是以更早的十世应字辈至十二世则字辈各取其祖为派名。所以七支派(俗称七 公)为:温雅公(十世应文)、坦常公(十一世子相)、和平公(十二世则燦)、景平公(十世应考)、约正公(十世 应宏)、任和公(十一世汝谨)、幼常公(十二世汝良),四川庄氏族人也称泰丰祠为“七公总祠”。其中温雅 派和约正派为大房头。
庄氏迁川家庭一般初迀时会经过几次再迁,直到到合适的定居地。有的在一处居住十年二十年 后,又分房散布周边各地居住。南靖庄氏族人入迁地记载有新都、彭州、金堂、广汉、井研等地,大多数现 居于成都、新都、青白江、广汉、彭州等区市。起初,一般以悃农身份租地务农,有一定积累以后购置田产,演变成地主身份。以约正派和温雅派为例来看,于乾隆初年迁川的约正派族谱记载:
.52•
郑丽娟:清代福建南靖庄氏在四川的迁播1-i家族重建第1期
来川始祖,可鍈公号永兴,谥温朴,时乾隆初年,自闽来川,始至金邑(金堂县)毛家栈居住。
乾隆乙丑生四房汝玉公,乾隆丁卯生五房汝芳公,未几岁次丁丑(1757年)迁移到新都县东门外
回二甲地名李家营侧近卜居於麻柳林,所买李姓田土四十余亩,价银六百余两。|I2】<P88>
约正派可鋪公夫妇于乾隆二年(1737年)携三儿三女一家八口入川,入川后又添二子,五子分五房。初迁金邑(金堂县)毛家桟居住,二十年后,1757年又迁新都县东门外回二甲李家营侧近卜居。经营二十 年就可拿出六百余两银购地四十余亩,从佃农转为地主,并划出专门的祭田,说明其务农佃田的收益还是 不错的。其后不久,在新都地名为牛车房的地方建了专门的约正派祠堂,因比较简朴小巧,后人俗称“烂 祠堂”。可蹣公殁后,五房人等将田地作为五股均分,留居地房屋宅名为老房子仍五房共居。随着族人人 口不断增加、族产不断积累,族产管理出现漏洞,在咸丰年间,有“不克肖之子孙,套借废公”M21,后又重新推 举管理者。入川一百多年后,因子孙繁衍甚众,房族亡人甚多,原有祠龛放容不下,五子房派又捐资增修 祠龛,并勒石刻碑永记。
温雅派十四世良正(可鮏)、良直(可钿)、良端(可賬)三兄弟家庭也是于乾隆二年迁台。而良正、良直 兄弟在妻儿迁台前的雍正十一、十三年就相继去世,只有良正之妻詹氏,带着六个儿子举家迁川。迁川之 时,幼子其洛只有四岁,五子其渥十二岁,四子其浩十四岁,其浩过继给良直为子。詹氏带着多为未成年 的儿子们西迁,一路艰辛,至四川初迁彭州大墓山,佃田家田耕种,并在田家的指点下,把良直祖骨从祖地 迁埋于大墓山。后詹氏又带着几个儿子分居广汉、新都、金堂等区域,后世子
孙或务农,或负贩,或从医从 教,至二三代就渐富,在广汉设崇雅祠堂,并参与四川庄氏总祠的建设。
世界十大奇迹
二、南靖庄氏迁川支系的家族重建
(_)建宗祠
庄氏聚居的南靖祖地,以南靖奎洋为中心方圆五十里范围内建有多达近百座宗祠。有一族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大宗祠,族内各房、各支房也往往有各自的支祠、房祠,赐以堂号以奉祀各自直系祖 先入迁川蜀的庄氏族人也仿祖地建总祠和分支祠堂。
由于入川居地不一,而且时常变动,迁居不定。一般迁移入川初期都经历过三次左右的移居或分居 地,有的是因为生存资源有限预寻更佳的生存空间;有的是因为兄弟分家各据一方拓展生存空间,多以 大杂居小聚居为主。这些为家族的融合与收族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为了加强族人的凝聚,庄氏 族人迁川不久就着手建立总祠泰丰祠,各房派也以其他形式形成小聚居地,如以居住地为中心建家族大 院子,类似于祖地的土楼。大院子以四合院为中心,周边一两公里范围圈田植树,划出家族墓地等。上百 人居于一处的大院子也是家族大散居小聚居进行收族的另一种表现。
早在乾隆年间庄氏族人纠合各支派建的泰丰祠,称为“大宗祠”。而更早有约正派的“烂祠堂”,温雅 派
的“崇雅堂”,是为“小宗祠”。还有更多的是在祖居的老院子厅堂设祖先牌位,并与祌明同龛祭拜,兼有 宗祠的性质。如彭州最早兴建的庄家老院子,后虽经翻修改造,厅堂仍设神龛,神主牌位包括南靖世系十 四世、入川一世祖良直、良正神牌,观音、保生大帝等祖先及神明牌位。这些神明也是原乡祖地的主要神 明。在新都明惠公叔和公兴建的庄家大院子,每年清明祭祖仍要派人去新都泰丰总祠拜祖。承继着原乡 信仰与强烈的家族意识。族谱载:
我庄氏泰丰祠者,在四川省新都县城垣内联升巷侧近,原本前清乾隆年间,七公主人自闽来川不忘木本永源,会同商议各捐底金,置买地点创修成祠,更其名曰泰丰祠,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矣,前人移建此祠,皆有不忍散离宗族,以取其族有万代千载之义也》M211P88>
宗祠修建、族谱纂修是家族凝聚和经济力量的重要体现。其功能不仅仅是收族合众,还是地方发展 中显示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的体现,门楣标榜、名权提字联等都是与地方政要、权力结合的体现,又通过 各种祠祭加强这种体现。另外宗祠也是本家族成员求学食宿的重要基地和资助中心,仿照祖地设立族 田、族产、学田等,鼓励族人考取功名。但庄氏族人在四川考取的门第不高,大都是举人或邑庠生。但其
•53•合肥十大旅游景点排名
2021 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通过家族联姻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如与张氏、陈氏等大家族联姻,在川庄氏几代祖公的墓志铭都为姻 亲张氏撰写。与大家族的世代姻亲为庄氏家族取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修族谱
福建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而族谱是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中 期以后,民间修谱之风盛行,南靖庄氏自明中期以来至民国时期共修谱二十余次,特别是在清中后期更趋 集中,修谱近十次。这与族人不断外迁,人口变动频繁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从迁川各支派族谱的修撰来看,南靖入川庄氏家族没有修总(合)谱,但各房派大都是各自修撰房派 或院落族谱,如约正派族谱(光绪二十二年,又2001.11),温雅派崇雅堂置庄氏族谱(光绪二十八年),彭州 富春记庄氏族谱(光绪四年),庄氏族谱(约正派下庄念从与何氏后裔X2009.8),青白江区弥牟镇三星村庄 家大院子新院子明惠公一叔和公派下族谱(2011.12)等。但从总体上看,南靖庄氏入迁四川两百多年有总 祠没有总谱,多为分支派下自修支谱。另外,入股七公房派并未包括入川的所有南靖庄氏族人。根据祖 地族谱记载,有二十多支迁移入川,而新都泰丰总祠只有七个支派,大多数未加入其中,总祠收族合众效 果也有限。族谱又载:“惜乎,我祠七公名下子孙,排行名不同一样,有长有短,同宗同音都甚多。”事实证 明,各派分居异处,甚至一派至三代后又陆续分散异处,各房各派联络有限,致使字辈排名各不同一。而 且在不同族谱中也稍有差异。
入川闽粤家族绝大多数在迁川三五十年后会组织编纂族谱,留存的多数族谱多集中在清后期光绪或 民国时期修撰,谱系侧重在川子孙的世系修撰,族源皆按祖地世系接续,说明有从祖地抄谱作为参照。如 四川庄氏族谱谱序所叙:
念自基祖文盛公,延及三郎公,传至温雅公,又传至良正、良直、良简,及来川其涣、其涵、其芳、其渥、其洛、其浩、其洛公,又十五世矣。大谱创修,前人备录,不必赞言。脉脉延续,后代薪 传,所宜急讲,兹惟将十六世来川祖考,以下元曾云能仍,仿前谱而叙述之,分支利派,之中仍有 合族联宗,之义不必纪远,至五世而止,后有贤孙依谱再续所厚望也。庶几后之视今,犹今之视 昔,於以贻谋燕翼於勿替也,是为序。
光绪二十八年岁次壬寅(1902年)仲秋月秋分日崇雅祠后裔续修识【|3】四川庄氏家族在房派多杂、分迁各处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编修族谱、修建祠堂、设立族田祭田等 措施,建立起与祖地相似的宗族组织,达到收族敬宗的目的。但族谱中都一致以祖地始祖世系接续,说明 两地存在接谱续修情况。
萧山天气预报以下是载于族谱的民国时期庄氏七公派代表商议合谱的聚会记录:
夫我庄氏泰丰总祠者,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矣。盖前人夥建此祠,皆有不忍散离宗族,以取其族 有万载之义也。惜乎我祠七公名下子孙排行诗句,不同一样,有长有短。同字同音者甚多。深虑 七公后世子孙年湮代远。恐尊卑辩解不清。昭穆次序不明。又成何总祠之谓哉。纵有能知七公 名下子孙排行诗句。
而不知伊是弟兄叔侄。即或家族偶然会面,临时令人碍难称呼,殊多隔塞之 情,毫无情爱之气,斯亦很不流通矣。是以屡向本祠七公首人会议搓商。若欲修撰七公全谱成部。
怎奈值此民国时间,世乱纷纷,人力不齐,办之不到。若再迟延不理,后来愈见模糊颠倒,糟浠已
极。我今思之,不如作一减切谱牒,编成图式一张。仍照老谱从桃源基祖文盛公起,逐一详明至古 溪公止,其中有功苦劳绩者略表之。又由我龟洋始祖三郎公,暂从一世起,挨次数至温雅公,名下 子孙排行诗句二十八字满,共许多世数,其余各公俱照此例推。原来温雅公居长房,与他为标准,有何不美。其中排行诗句,有不足者加补之,以归划一,免致参差不齐。此一我总祠中最要紧之事
也。嗣后家族相见,若有不识辈数,即问世数可知也。有此图式随时可观,利人利己。族有益,又
何惮而不为。特此略述始末緣由,盖不忍乱其秩序云耳。...
时逢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孟秋月上沅日敬撰n5K P1>可以看出,庄氏迁川族人早在乾隆年间就以合聚之力修建了相当于大宗祠的泰丰祠,但迟迟没有修 编总谱,至民国时期也仅就字辈排行做了统一,至今四川庄氏族人撰修总谱的愿望仍未实现。
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54•

本文发布于:2023-07-14 04:1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28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移民   四川   迁川   族谱   福建   祖地   闽南   入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