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梦游天姥吟留别_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

阅读: 评论: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
许四辈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青海西宁810008)摘要: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他人从不同角度作过不同论述,但多失偏颇。本文认为,该诗是李白道教理想的反映。诗人通过描绘道教理想胜地,宣泄他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失落与无奈,表达他对自由放达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道教理想自由放达
收稿日期:2007-04-16
作者简介:许四辈(1970-),男,汉族,青海民和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昆明到丽江《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体诗。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人利用弗洛伊德、荣格、弗里茨·皮尔斯等西方学者对梦的研究理论来做阐释。认为梦是“一个愿望的未达成,其实象征着另一种愿望的达成”,结论是李白“另一种愿望的达成,在大自然中到了精神的栖息地”,并且认为作者真的做了天姥一梦。[1]如果对《梦游》一诗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李白并没有真的做天姥一梦,
而是借此一梦抒发对现实的不平,表达他的以道教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理想。李白“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好创作,志气宏放”,[2]将梦境如实地写进诗中并呈于友人显然不是李白的性格。诗题又为《别东鲁诸公》,一般认为是李白从布衣而卿相的梦想破灭,被玄宗王关于旅游的网站有哪些
朝赐金放还的次年———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做,[3]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李白真正做过天姥一梦。要准确把握《梦游》诗的内涵,首先必须把准贯穿李白一生的思想主线“一方面要做君王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李白做此诗时,正是他从政失败、开始第二次云游的次年。他被奸佞排挤、被朝廷遗弃的不平和愤懑还未从心头消失,效力朝廷的思想仍然贯穿着他以后的生活。身欲退而功未成的尴尬,使他陷入更大的矛盾之中。他借梦虚构,
以道教的理想境地描绘出一幅飘渺神奇、瑰丽凄清、烟水迷茫、深远莫测的梦幻景象,以此表现他的超脱。但这种超脱是多么无奈。他想仿效仙人恣意漂游,正表达了他挣脱尘网羁绊的强烈愿望。“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没有一位像李白那样受到道教那么深刻的影响”。[4]李白年轻居于蜀
中时,与侠客道士一同隐居岷山、峨眉山,十分信仰道教,深受道教影响。他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他追随道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
歇”,追求道教理想胜地,“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
游”
,勤奋修道,“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道教思想是李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大杰就称李
白为
“天才、浪子、道人、神仙、豪侠、隐士”。[5]李白在许多诗中表现出道教思想。《登峨眉山》写道:“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
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倘逢骑羊
子,携手凌白日。”其中“青冥”意为青而暗昧,指
山峰,与《梦游》诗中“青冥”近义;“紫霞”,古书常
说仙人乘风餐霞。据《汉武内传》载: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
“锦囊术”即成仙之术。“倘逢骑羊子”,《列仙传》载:周时羌人葛由,喜欢刻木羊出卖。某次,骑羊进入西蜀,蜀中一些王侯贵人追随他登峨眉山西
南的绥山,都成仙而去。
“携手凌白日”即追随仙人,飞升成仙。其他如《江上吟》、《游泰山》、《西上莲花山》
、《怀仙歌》、《登高丘而望远海》等或表现自己学道求仙、向往仙境的喜好,或表现诗人以
身践道、
以求成仙的愿望,或希望得仙人点化而羽化登仙的想象,或宣泄时世混乱中访道求仙而不得的苦恼烦闷,都突出地表现了李白浓厚的道
教思想。可以说,访仙求道的行为贯穿李白一生的各个阶段,向往神仙境界、渴望得道成仙的思想作为他全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始终。《梦游》诗尤其表现了诗人想通过云游道教胜地、追随仙人来排遣从政不能、建功无望的失落。全
诗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不妨来看诗中麻城市人民政府网
的重要意象:1、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MinoritiesTeachersCollegeofQinghaiTeachersUniversity第19卷第2期Vol.19.22008年11月Nov.200828
许四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
曰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2、洞天:神仙所居胜境,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写道:“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
3、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
4、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永泰云顶自驾游旅游攻略5、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骑鹿云游。
6、霓衣风马: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来去迅急,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并混与而永生也。”
7、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驾车,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云笈七签》中写郑思远仁及鸟兽,曾喂养幼虎,公虎前来投奔,他下山便以虎为坐骑。后一相识牙痛要以虎须止痛,郑思远示意,老虎便乖乖躺下,让他拔取。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这种与天地一体、与鸟兽为伴的自由逍遥难道不正是李白所追求的吗?
天姥山是寄托李白思想的修道胜地,是道教中人普遍向往的仙境。《抱朴子·内篇》中,葛洪也描绘了两座仙山:(太远之山)“绝险绵邈,崔巍崎岖,和气氤氲,神意并游,玉井泓邃,灌溉匪休,百二十官,曹府相由,离坎列位,玄芝万株,绛树特生,其宝皆殊,金玉嵯峨,醴泉出隅。还年之士,挹其清秀,子能修之,乔松可俦”;(长谷山)“杳杳巍巍,玄气飘飘,玉液霏霏,金池紫房,在乎其隈……有道之士,登之不衰,采服黄精,以致天飞”。此二山山峰高耸,山势绵延,幽深迷蒙;绿水激
荡,清冽寒彻;珠宝美玉,琼浆玉液,奇树仙草;烟云弥漫,紫气氤氲。与《梦游》诗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是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所写异曲同工。如果说《梦游》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仙山奇景的话,诗的核心部分“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更是面中有点、特写似的描绘神仙洞天,非常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天福地的心驰神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人深感胜境难求,相
聚难久。在与友人告别之前,已将乘坐之白鹿放入山野丛中,作别后便乘其云游四海,寻访名山。必须清楚的是,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风骨中,所包含的正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通过侍奉奸邪、阿谀佞臣而去参与政事的傲然性格。
诗人离开长安,四海云游,貌似逍遥超脱,但这种超脱难以掩饰他内心的无奈和愤懑,我们不难理解他的酸楚和失落。天才的诗人李白,不仅对自己的诗才颇为自负,对自己的经济治世之才同样自视甚高。他常以管仲、乐毅、张良、武侯自比,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但朝廷并不给他提供实现抱负的机会和舞台。自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入世无门、治国无望的无奈苦闷一直伴随着他。《梦游》诗正是为了排遣这种无奈失落,利用道教理想,描绘出的一幅仙人胜境,想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超脱,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一种保存天真、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6]
参考文献:
[1]康怀远.回归自我的愿望达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臆测[J].名作欣赏,2004(2).
[2]王洪、田军主编.中国文学百科大辞典——
巽寮湾和双月湾哪个好玩
—唐诗百科大辞典[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7.
[4]罗宗强.李白与道教:道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罗宗强.李白与道教:道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依兰县天气预报(责任编辑:蒲生华)
29

本文发布于:2023-07-19 20:4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38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神仙   梦游   理想   诗人   思想   超脱   仙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