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声音营销力:目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

阅读: 评论:0

威海海驴岛佳⽂速递声⾳营销⼒:⽬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
都》为例
编者按
团购平台有哪些
兴洋童鞋⼜作妖。这次不仅⾃⼰作妖,还带了三个,正好凑齐魑魅魍魉,魔乱舞。我就想代表⼴⼤科研⼯作者怼⼀句:听⾳乐、发论⽂之间的路径,信效度如何提升?最好彻底交代清楚,不要晃了⼀⼤波学术同胞激动并湿润的眼⾓。
兴洋的⽂章太复杂,扒拉⼀堆乱七⼋糟的模型,看上去很强⼤,反正我看不懂。我就说⼏句“正常话”吧。
民为贵。⼈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意不可违。《成都》是个什么调调?到底是成都(as a city)调动了⼴⼤众的兴趣,还是《成都》(as哆来咪发扫拉斯都)打动了各地的骚年?当然,⽂章⾥⾯有具体探索。然鹅,⼀曲歌能唱热⼀座城市,⾸先要感谢的是叶丽仪和许⽂强,然后要感谢汪峰,不过《成都》的传染⾯可能更⼤。成都的旅游营销⼝号是什么?“天府三九⼤”的总舵?其实吧,既然⼀⾸平实的歌曲也可以迅速⾛红成都,那么专家研讨论证、领导批⽰核准,喷薄⽽出的官⽅旅游⼝号要不要独领风骚?旅游营销的正统派、经院风⼀骑绝尘可能也不合适,有时候卷起裤腿、哼着⼩令,逛逛寻常百姓家,也不失⼤雅,毕竟爱在⼈间。
会忽悠。⼀⾸歌要多长时间?分分钟。⼤成都有多长时间?⼏千年。怎么能把⼏千年装进⼀⾸歌?问兴洋。我们只
能“望洋兴叹”。营销,会营才会销。成都的旅游营销,说千道万,苦⼝婆⼼,叽叽歪歪,最终都是为了塞给游客⼀个字:来。《成都》做到了。刻⾈不能求剑,花⾹⾃有蝶舞。在“⾃媒体”时代,⾃游⾏都会out,⾃由⾏才是真的⾏。游客不再被安排,你告诉我(游客)成都的好,怎么玩是我的事情。我来是给你⾯⼦,你好意思不给我“⾥⼦”?我相信,成都⾃不必说,在这个时代,⼤多数城市都不缺“好玩的地⽅”,问题是要把⼈“忽悠”来。满地都是⽠的情况下,就不要再⼀门⼼思发展⾃夸,琢磨琢磨怎么打开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好“王婆”,王道的王。
红多久?这点需要诸位争鸣,需要时间检验,然后可能还要总结和反思。就不展开了,⽂字写太多喧宾夺主,要被兴洋骂。先囤着,等兴洋再在学刊“妖⾔惑众”的时候,我再出来画符。
最后,我觉得学刊有必要链接《成都》《上海滩》和《北京,北京》。上海们、成都们东西合唱,共振武汉们和北京们。江头江尾江中江南北,共饮长江⽔。
——本期责任编辑:徐⼩波
1
作者简介
吕兴洋(1985—),男,辽宁沈阳⼈,博⼠,西南财经⼤学⼯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师,研究⽅向为旅游市场营销
Email:*****************
徐海军(1982—),男,江苏沭阳⼈,四川⼤学商学院博⼠,研究⽅向为营销管理
E-mail:***********,通讯作者
谭慧敏(1984—),⼥,四川成都⼈,博⼠,西南财经⼤学⼯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向为消费者⾏为学
刘⼩燕(1986—),⼥,江西吉安⼈,博⼠,西南财经⼤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研究⽅向为消费者⾏为学
海南省地图高清全图2
研究缘起与过程
偶遇
这个选题是⼀个很偶然的机会。2017年春节在家过年,早晨刷朋友圈的时候我发现被赵雷的《成都》刷屏了。赵雷以挑战者⾝份上《我是歌⼿》节⽬,⾸秀凭借这⼀⾸歌就获得了第⼆名的好成绩。奇怪的是:平时⾝边的朋友中没有很多⼈听赵雷的歌,但这次分享的⼈数却特别多;很多⽼家的朋友都没有去过成都,也在分享,⽽且还会配上“好想去成都⾛⼀⾛”这类的⽂字。
因为我⼀直做⽬的地营销研究,所以敏感地发现这⾸歌可能有很⼤的营销价值——它能激起⼈们去往⼀个⽬的地的愿望。这背后可能是⼀个⽬的地营销问题。但是当时还不是很确定可以进⾏研究,因为⽬的地营销领域对各类营销⼿段的研究都已经⼗分丰富了。真⼈秀、短视频、直播等任何⼀种新的营销形式出现,都马上会有研究跟进。歌曲在形式上并没什么新鲜的,说不定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了。所以尽管看到了这个现象,我也没马上开始,⽽是决定先查查⽂献再说。
广州华南植物园⽂献
⽂献梳理的过程中规中矩。不出意外,唱赞⼀个地⽅的歌曲很多,⽽且不⽌是流⾏歌曲,民歌等更具地⽅特点的歌曲也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所以,在选题阶段我⼀直在思考如果要研究《成都》这⾸歌的营销作⽤,这篇⽂章需要作出哪些贡献。
⽂献阅读过程中有两个研究令我印象深刻。⼀是朱竑、韩亚林、陈晓亮(2010)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藏族歌曲对西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这篇⽂章不仅论证了歌曲的⽬的地营销价值,⽽且建⽴起“⽬的地歌曲—⽬的地形象”的分析框架,并被后续相关研究⼴泛借鉴。在研究《成都》时,能否在此基础之上更进⼀步?另⼀个是张捷、张宏磊、仇梦嫄团队关于声景景观的系列研究,证明声⾳可以影响旅游者⾏为。那么对于歌曲⽽⾔,其在影响旅游者⾏为中是否有其独特的机制?在刚完成⽂献梳理⼯作的时候,我并不是很确定能完成上述理论⽬标,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赵雷唱的《成都》,也很喜欢成都这座城市,所以我决定试⼀试。
(赵雷《成都》——湖南卫视《我是歌⼿》节⽬中献唱)
因为《成都》,爱上成都?
研究开始的时候我先是边听着《成都》边在各个听歌的⽹站上看评论。很多⼈都说到“因为《成都》,爱上成都”。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认定这后⾯⼀定有东西可挖。《成都》这⾸歌原来叫做《写给成都的歌》,赵雷⼀定是爱这座城市的,喜欢这⾸歌的⼈也⼀定是爱成都的。看了⼏千条评论,最终到“情景展现”和“情绪诱发”两个⽐较能反映歌曲特点的变量。然⽽,在开始准备构建解释理论的时候,验证性访谈中出了⼤问题——还有⼈不喜欢《成都》。之前没能发现是因为不喜欢的⼈不会特意跑到歌曲的页⾯上留⾔,所以被忽略了。这可咋办……
如果不喜欢,⼜是为什么?
补充访谈过程越做⼼⾥越凉。《成都》并不是获得了所有⼈的认同,尤其是很多成都本地朋友跟我说,对赵雷的《成都》并不喜欢。这意味着原来的理论模型有可能被推翻。但是反过来想,这⼜是⼀个特别值得深挖的问题。如果能解释圆满,⼀定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运⽓好的是,知乎上有⼈替我提问了(“我为什么觉得赵雷的《成都》不好听”等)。借着⽹友们的回答、访谈资料和⽂献,最终发现不喜欢《成都》不是因为歌不好听,⽽是因为歌⾥唱的“成都”与听众⾃⼰⼼中的“成都”不⼀致。由此,提取出“感知⼀致性”这⼀调节变量,修复了模型,完成补充解释。
⼀个题外话,访谈的时候我问成都的朋友如果你不喜欢《成都》,那你觉得哪⾸歌最能代表成都,他说是谢帝唱的《⽼⼦明天不上班》。我来听了,确实!:D
定性研究之后为什么⼜做定量研究?
通常构建完成解释模型,研究可以收尾了,但是我觉得还有⼀些有意思的问题没能说清楚,⽐如:歌曲是由词和曲组成的,那么词和曲分别起了什么作⽤?再⽐如溢出效应,听了《成都》不仅想去成都,还会想去其他相似的地⽅吗?所以,⽂章补充了4个研究对模型和上述问题逐⼀验证。
3
3
结论
这篇⽂章开始得很有趣,因为对《成都》和成都的喜爱⽽开始的。研究过程很波折,理论模型构建中遭遇了很⼤的问题,对于理论内容检验让实验数量⼀加再加。这也导致研究过程很漫长,做了⼀年多才最终成稿。不过还是很开⼼,因为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天天都听着赵雷的歌,也很爱成都这座我⽣活了多年的城市。
这些年国内涌现出⼀批优秀的⽬的地歌曲,例如《去⼤理》《西安⼈的歌》等都赢得了很多的听众,也为⽬的地收获了极佳的营销效果。期待未来有更多原创⽬的地歌曲涌现,让我们的歌单和出⾏单变得更长!
后记:《成都》歌⾥唱的⼩酒馆,已经成为⼀个打卡景点了,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慕名前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成都的街头⾛⼀⾛,⽟林路的⽕锅、串串、冒菜、烧烤……总有⼀个你喜欢的:)
吕兴洋, 徐海军, 谭慧敏, 等. 声⾳营销⼒:⽬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 — —以歌曲《成都》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35(5):124-138.
LYU Xingyang, XU Haijun, Tan Huimin, et al.The marketing force of sound: The impact of destination song on tourists’attitude—Taking “Chengdu”for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124-138.
原⽂链接
语⾳主播 || 程远欣上海师范⼤学旅游学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北京联合⼤学旅游学院
图⽚来源 || 作者提供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导游词
穿什么衣服
Tourism Tribune
全国中⽂核⼼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社会科学引⽂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本文发布于:2023-07-22 20:0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43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成都   研究   营销   歌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