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

阅读: 评论:0

《安徽省林业发展⼗三五规划》下
(四)全⾯深化林业改⾰
⼀是全⾯完成 141个国有林场改⾰任务,明确界定国有林场⽣态责任和保护⽅式,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办社会职能分离,健全富余职⼯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使全省国有林场⽣态功能显著提升,职⼯众⽣产⽣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创新。探索国有苗圃改⾰模式,积极推进国有苗圃改⾰。⼆是进⼀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建⽴健全省、市、县(市、区)林权交易服务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指导监管;建⽴和完善林业融资担保机构、林权收储中⼼,⼤⼒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森林保险体系,加强承包经营纠纷调处,积极推进县级林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建设,探索建⽴林业法律援助机制,维护林农合法权益。三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减少⽆效供给,扩⼤有效供给,加快推进林业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林业产业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林业要素⽣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五)全⾯加强依法治林
⼀是加快完善地⽅林业法规规定,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民共和国野⽣动物保护法〉办法》,制定《安徽省林业有害⽣物防治条例》,出台《安徽省天然林保护管理办法》、《安徽省湿地⽣态效益补偿办法》、《安徽省林⽊良种补贴实施办法》、《安徽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等规章。⼆是严格执法,全⾯普法,推进依法治林。建⽴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林业执法队伍以及覆盖全⾯的执法体系。对⾼发多发、社会敏感度⾼、影响⼤的破坏林业资源资产案件,组织开展“专项⾏动”、“联合⾏动”,提⾼震慑效果。通过普法宣传将法治精神变成全社会的共同⾏动,内化于⼼,外见于⾏,提升⽂化⾃觉,培养⾏为规范,⽤法治意识构筑全社会保护⽣态的⽆形红线。
五、重⼤⼯程
(⼀)林业⽣态建设⼯程
1、新⼀轮退耕还林⼯程(巩固成果)。⼀是加强对现有退耕还林的管理和提升,巩固已有成果,切实保护退耕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后续产业培育,确保已退耕的坡耕地不反弹。⼆是实施好新⼀轮退耕还林⼯程。以“治理⽔⼟流失、改善⾃然⽣态,为农民⽣产⽣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态条件”为总⽬标,根据“农民⾃愿,政府引导”的原则,落实政策措施,减少陡坡地耕种,缓解⽔⼟流失严重、⽣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主要建设任务:将全省 25 度以上坡耕地、15-25 度重要⽔源地梯⽥及严重污染耕地逐步退耕还林。
2、长江防护林建设⼯程。重点在沿长江、淮河两侧⽣态区位较为重要的县(市、区)。长江沿岸以建设⼈⼯防浪林、护堤林为主,其他区域以实施封⼭育林为主;淮河流域重点开展⼈⼯造林,以增加森林总量为主,淮河以北地区以⼤⼒营造农⽥防护林为主,加快⾼标准农⽥林⽹建设步伐。低产低效林改造以有效遏制防护林退化、全⾯提⾼防护林质量、增强⽣态功能为⽬标,以灾害损失严重、⽣态脆弱地区退化防护林改造和黄河故道沙化治理为重点。主要建设任务:完成造林绿化 450 万亩,其中⼈⼯造林 100 万亩、封⼭育林 150 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 200 万亩。
3、林业⾎防⼯程。以防病抑螺为中⼼,以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为⼿段,把抑螺防病、为民除害放在⾸要位置,兼顾林业⽣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建⽴抑螺防病林等⼈⼯措施,改变钉螺的孳⽣环境,降低钉螺密度,切断⼈畜接触疫⽔途径,从根本上抑制⾎吸⾍病的传播,通过林地隔离、⼟壤翻耕、林下间种、开沟沥⽔等综合营林管护措施,进⼀步稳固、强化抑螺效果;另⼀⽅⾯通过开展抑螺防病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对低效抑螺防病林进⾏更新改造和森林抚育,建⽴科技⽰范区,开展抑螺防病林多功能最佳效益的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充分发挥抑螺防病林多功能林业的典范作⽤。主要建设任务:在纳⼊全国⼯程区范围的义安、宿松、望江、枞阳、怀宁等 39 个县(市、区),新造抑螺防病林 56 万亩,低效抑螺防病林成效提升改造 74 万亩。
4、城乡绿化提升⼯程。⼀是以改善城乡⼈居环境为⽬标,⼤⼒发展城市林业和乡村绿化,推进城乡绿化⼀体化建设。积极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不断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
提升绿化质量,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均衡、⽣态良好的森林系统和绿地系统。主要建设任务: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 5 个、省级森林城市 30 个,创建森林乡镇 500 个,森林村庄 1500 个。⼆是⼤⼒创建森林长廊⽰范段。以⽣态廊道为纽带,联接各种现有绿化资源,共同构筑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态安全保障体系,增强森林⽣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提⾼森林⽣态效益。主要建设任务:新建森林长廊⽰范段 5000 千⽶,全省森林长廊总长度达到 1 万千⽶。
(⼆)林业⽣态保护⼯程
5、天然林保护⼯程。全⾯停⽌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政府与集体、个⼈签订停伐协议,明确保护责任。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形成远⼭设瞭望、近⼭巡护、委托代理的森林管护模式,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有效保护 2867 万亩天然林资源。主要建设任务:将 140 万亩国有天然林和有培育成为国有天然林潜⼒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林地全部纳⼊天然林保护范围。
6、公益林培育⼯程。科学开展公益林培育经营,保育结合,⼈⼯促进天然更新和森林演替,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培育天然复层异龄林;对稀疏的天然林实⾏封育和补植补造,对重要⽔源地、风景区等地的中幼林进⾏培育改造,确保天然林分⾯积逐渐增加,质量明显提升;推进⼈⼯公益林近⾃然经营,优先选择乡⼟树种、深根系树种作为⽬标树,⼤⼒培育混交、复层森林结构,
根据林分⽣长状况和⾃然分化情况,科学实施抚育经营,适时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长。主要建设任务:建设⽣态公益林 2500 万亩,重点⽣态公益林中阔叶林、混交林的⽐重达 70%以上,林分质量进⼀步优化。
7、野⽣动植物保护及⾃然保护区建设⼯程。加⼤野⽣动植物资源保护⼒度,提升野⽣动物救护繁育能⼒,加快实施极⼩种野⽣动植物拯救⼯程;建⽴健全国家⽣物物种保护平台、野⽣动植物及栖息地监测体系和陆⽣野⽣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妥善应对野⽣动植物突发和敏感事件;加强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救护繁育。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省级⾃然保护区,积极发展市、县级⾃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稳步推进以⾃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然保护体系建设;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然保护区资源本底和社区普查。主要建设任务:实施⼀批国家级⾃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加⼤扬⼦鳄野外放归⼒度,巩固国家级陆⽣野⽣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建设省级陆⽣野⽣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继续实施扬⼦鳄、云豹、⿊麂等濒危野⽣动物和野⽣雉类、兰科植物等野⽣动植物拯救与保护⼯程,加强野⽣动物救护中⼼装备建
设。
8、湿地保护与恢复⼯程。实⾏湿地资源总量管理,严守全省湿地⽣态红线,对现有 1563 万亩湿地逐⼀编⽬、登记和公布,逐级分解落实保护任务,明确保护责任;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
地公园和⾃然保护区严格禁⽌开发,在省级重要湿地采取设⽴⾃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然保护⼩区等⽅式加强保护,并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主要建设任务:新建⼀批湿地公园和⾃然保护区,通过实施湿地公园和⾃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有效恢复湿地。
9、森林防⽕⼯程。强化森林⽕灾责任、信息、救灾三个体系建设,提⾼综合防控能⼒。重点加强森林防⽕通信和指挥、⽕险预警和林⽕监测、森林⽕灾⾼风险区综合治理、森林航空消防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级指挥调度平台以及各市、县(市、区)森林防⽕指挥机构实现互联互通,提升指挥调度能⼒;加强专、兼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I、II、III级森林⽕险县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数分别达到 100 ⼈、50 ⼈、25 ⼈以上,实现专业队伍装备、营房和训练设施建设标准化;完善全省林⽕阻隔⽹络,积极推进⽣物防⽕林带和重点区域森林防⽕应急道路建设,基本实现重点林区和林缘地带⽣物防⽕林带全布局、全贯通;加快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森林防⽕物资储备库建设,积极开展航空护林,应⽤远程视频监控、⽆⼈机、卫星云图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科学防⽕⽔平。主要建设任务: 实施 45 个森林⽕灾⾼危区综合治理项⽬,建设森林航空消防项⽬,建⽴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防⽕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
10、林业有害⽣物防治⼯程。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服务保障等防控体系。建设省级监测预警平台,加强 37 个国家级中⼼测报点和 10 个省级测报点建设,开展市、县级测报站和基层测报点建设;完善省级检验室,加强市、县级检疫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为防治检疫站(局)配备检疫执
法装备和检疫追溯系统,完善 60 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检疫执法装备;建设省级应急指挥中⼼,建⽴灾损评估与处置专家决策⽀持系统和⼯作机制;建设省级药剂药械库,加强县级应急防治专业队建设,充实和完善县级防治检疫站(局)的地⾯防治设施设备;加强宣传培训、防治技术研发与推⼴,推进防治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完善⽹络森林医院,建⽴省、市、县(市、区)三级专家服务体系,培育⼀批社会化防治组织。主要建设任务:实施重点地区以松材线⾍病、美国⽩蛾为主的重⼤林业有害⽣物防控项⽬,建⽴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监测预警体系。
赣南医学院11、森林公园建设⼯程。完善全省森林公园⽹络体系,精⼼打造华东地区最具影响⼒的森林旅游⽬的地;加快森林公园和⽣态公园建设步伐,提⾼森林风景资源质量,加强风景廊道建设,完善保护利⽤设施,提⾼接待能⼒和服务⽔平。规划到 2020 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达到 100 处,其中国家级 35 处,省级 65 处,经营总⾯积 270 万亩。建成在国内外享有较⼤影响的重点森林公园 15 处,打造 8 条⽣态体验精品路线,建设⼀批⽣态体验驿站和⾃驾游公共营地。实现年接待游客 5000 万⼈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 300 亿元。形成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然景观在内,具有鲜明特⾊的森林公园协调发展的建设管理和开发利⽤体系。主要建设任务: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 4 处、省级森林公园 12 处,有重点地实施⼀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项⽬,提升森林公园基础设施能⼒。
12、古树名⽊保护⼯程。开展第三次古树名⽊资源普查⼯作,进⼀步查清全省古树名⽊资源总量、种类、分布、⽣长
12、古树名⽊保护⼯程。开展第三次古树名⽊资源普查⼯作,进⼀步查清全省古树名⽊资源总量、种类、分布、⽣长状况等,全⾯掌握古树名⽊资源保护现状,建⽴全省古树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加快推进古树名⽊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抢救和复壮濒危、长势衰弱、受威胁的古树名⽊,加强古树名⽊周边⽣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探索建⽴古树名⽊保护基⾦制度。主要建设任务:实施全省古树名⽊挂牌项⽬,完善古树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13、重点⽔源地⽔源涵养林保护⼯程。实施长江、淮河、新安江流域和环巢湖、⼤别⼭库区⽔源涵养林⼯程。加强森林经营,采取良种壮苗、森林抚育、退化防护林修复等措施,促进森林健康,提⾼森林⽣态系统稳定性。主要建设任务:实施营造林 153 万亩,其中⼈⼯造林 13 万亩、封⼭育林 20 万亩、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120 万亩。
(三)林业提质增效⼯程
南京总统府
14、中幼龄林抚育经营⼯程。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构建健康、稳定、⾼效的森林⽣态系统为⽬标,以创新政策机制为动⼒,应⽤先进技术和科学经营措施,进⼀步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经营⽔平,提⾼单位⾯积森林蓄积量,提⾼林地⽣产⼒、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以⽤材林和防护林为重点,实⾏分类经营、定向培育、分类指导。重点是中央森林抚育试点国有林和集体个⼈的公益林抚育经营,以及千万亩森林增长⼯程新造林所形成的幼龄林及部分急需抚育经营的中龄林,全⾯提升
森林的多种功能,满⾜社会多样化需求。主要建设任务: 实施中幼林抚育 1500 万亩,其中中央补贴森林抚育 500 万亩、省森林抚育 1000 万亩。
15、低产低效林和退化防护林改造⼯程。以增加森林资源、提⾼林地⽣产⼒、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根本,根据低产低效林成因与程度,科学合理确定改造模式,实⾏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通过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造、封⼭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多种⽅式进⾏,充分发挥当地⼟地资源、⽓候资源和⼈⼒资源优势,使林分年⽣长量、单位⾯积蓄积量、经济林地产出率、林农收⼊、森林⽣态效益五个⽅⾯得到⼤幅度提升。⼀是对树种不适、病⾍害危害严重、⽣产⼒严重衰退的低产低效林,采取更新改造的⽅式,调整林种、树种和品种结构。⼆是对中度退化低产低效林,根据枯死、濒死⽊分布状况,采⽤抚育改造⽅式,伐除枯死、濒死⽊,并补植补造,优化林分结构。三是对轻度退化低产低效林,进⾏补植补造,采取疏伐、修枝、平茬、嫁接、浇⽔、施肥等⽅式促进林⽊⽣长,提⾼林分质量。主要建设任务: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 300 万亩,使林地产出率提⾼ 20%以上,森林内在结构更趋合理,森林的多种功能更加稳定和增强,带动全省森林质量的整体提升。
16、⽊本油料发展⼯程。积极发展油茶、⼭核桃、薄壳⼭核桃、油⽤牡丹、⾹榧等⽊本油料基地,改造现有低产低效林。在皖南、皖西两⼤⼭区⼤⼒发展油茶基地;在皖南以沿天⽬⼭脉的宁国、绩溪、歙县为中⼼,在皖西⼤别⼭以⾦寨、霍⼭为中⼼,发展⼭核桃基地;以⾩阳、宿州、亳州、滁州和黄
⼭等市积极发展薄壳⼭核桃基地;以黄⼭、宣城、池州为建设区域⼤⼒发展⾹榧基地;以亳州、⾩阳、铜陵、芜湖、六安等地积极发展油⽤牡丹基地。主要建设任务:全省⽊本油料种植⾯积达到 494 万亩,建成 39 个油茶、薄壳⼭核桃、⼭核桃、⾹榧、油⽤牡丹等⽊本油料⽣产重点县、126个重点乡镇,年产⽊本⾷⽤油 6 万吨左右。同时,积极扶持⼀批国家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范带动板栗等⽊本粮⾷基地建设。
17、特⾊经济林发展⼯程。⼀是⼤⼒发展地⽅特⾊经济林。在黄河故道及淮北地区重点发展以苹果、梨、⽯榴、葡萄为特⾊的⽔果,沿淮地区重点发展杞柳及加⼯基地。在江淮丘陵地区重点发展枣、桃、杏、柿等⽔果基地。在宣城、池州、黄⼭、芜湖等皖南⼭区和沿江地区重点发展青檀、蜜枣等特⾊经济林基地。在皖西、皖南⼭区以及滁州和沿江地区重点发展⼭茱萸、杜仲、望春花、宣⽊⽠等为主的⽊本中药材基地。重点发展⼀批特⾊经济林标准化⽣产园区。主要建设任务:新建特⾊经济林基地 10 万亩,对现有 200 万亩低产低效经济林提质增效,到 2020 年,全省实现特⾊经济林年产值 100 亿元以上。⼆是⼤⼒发展特⾊原料林。⼤⼒发展⿇栎、青檀、黄连⽊等特⾊原料林基地建设,增加森林后备资源。主要建设任务:在⼤别⼭区、皖南⼭区、江淮丘陵区,积极发展⿇栎、青檀、黄连⽊、油桐、乌桕为主的特⾊原料林基地 15 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 30 万亩。
18、⽵林增效⼯程。⼀是在⼴德、宁国等重点县(市、区) 扩⼤⽵林增产增效科技⽰范园⾯积,带动⽵农开展⽑⽵新造和垦复,因地制宜建设红壳⽵、元⽵等基地。⼆是实⾏新造和培育相结合,开展丰产
技术措施落实和⽵农的培训,以新造扩鞭发展⽵林资源和⽵林垦复为重点,加⼤各类优质⾼效原料林基地建设⼒度。三是在皖南、皖西等地发展丰产笋⽤林,培育丰产笋材两⽤林。注重整合优化⽵加⼯业,⼤⼒筹建和引进先进产品⽣产线和⽣产⼯艺,重视新产品研发,提⾼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四是积极推进⽵⽣态旅游和⽵⽂化发展。主要建设任务: 新造和扩鞭扩园新增⽵林 40 万亩,其中新造笋⽤林、笋材两⽤林 10 万亩,完成⽵林质量提升 100 万亩,全省⽵林⾯积达到 600 万亩,年产⽵材突破20000 万根、元杂⽵ 45 万吨、⽵笋 40 万吨,到 2020 年全省⽵产业年产值达到 260 亿元。
19、特殊林⽊培育⼯程。⼀是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全⾯提⾼基地⽊材产出率、解决我省⽊材需求和保障⽊材安全为⽬标,以新造、低低效产林改造及现有林定向培育为主要⽅式,集约化经营,淮北地区重点建设以杨树为主的纸浆、⼈造板原料林基地,同时注重⾹椿、苦楝、刺槐、国槐、楸树等乡⼟树种的培育;淮河以南地区重点建设的树种包括杉⽊、马尾松、国外松、⽑⽵、栎类、枫⾹、榉树、红⾖杉等为主的⼯业原料林。主要建设任务:建成⽊材战略储备⽣产基地 188 万亩,其中:新造林 67 万亩,现有林培育 121 万亩。⼆是加快特殊林⽊和珍稀树种培育。优选⽴地条件好的地段开展基地造林和四旁零星栽植,重点突出我省珍稀树种的森林景观和⽣物多样性以及森林⽂化基地的特点,
好的地段开展基地造林和四旁零星栽植,重点突出我省珍稀树种的森林景观和⽣物多样性以及森林⽂化基地的特点,增加森林后备资源。在⼭区利⽤树⽊的天然下种和萌芽萌蘖能⼒,对具备封育条件的
疏林地、灌丛地等,采取限时封禁和相应的育林技术措施,⼈⼯促进天然更新,逐步恢复珍稀树种的森林植被。主要建设任务:特殊林⽊和珍稀树种新造林 10 万亩,封⼭抚育经营 20 万亩,建设林⽊良种繁育基地 6 个,新育苗⾯积 1 万亩。
20、林下经济发展⼯程。结合全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林下经济产业优势及产业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位优势,确定区域林下经济发展⽅向,着⼒打造“⼀县⼀业”、“⼀乡⼀品”,以发展林下种养业、林间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增收致富。规划在地域上继续建设五⼤特⾊林下经济⽰范⽚,即沿淮淮北林下中药材与蔬果种植⽰范⽚、沿江苗⽊种植与⽣态旅游休闲⽰范⽚、江淮丘陵种植养殖⽰范⽚、⼤别⼭中药材种植与林产品采集加⼯⽰范⽚、皖南⼭区林产品采集加⼯与森林旅游⽰范⽚。主要建设任务:发展林下经济⾯积达到 2800 万亩,全省创建 500 个林下经济⽰范点,打造以林下经济为主体的 30个现代林业⽰范区,林下经济产值在 2015 年基础上年均增长 10%以上,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均收⼊实现翻番。
21、花卉苗⽊建设⼯程。进⼀步打造好“中国(合肥)中部花⽊城”,积极构建以省会合肥为中⼼的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五⼤苗⽊花卉产业区和沿江苗⽊花卉产业带。⼤⼒培育优良观赏苗⽊和花卉,以培育优质绿化苗⽊和特⾊花卉为重点,不断满⾜⽇益增长的苗⽊花卉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合理利⽤乡⼟野⽣⽵藤花卉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的名特优新品种。主要建设任务:建成 10 个全
鄂州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国领先的优质⾼效苗⽊花卉⽰范基地,全省苗⽊花卉种植⾯积达到 250
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 100 亿元以上,基本实现林⽊种苗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实现苗⽊花卉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什刹海电视剧免费观看(四)林业基础保障⼯程
22、林⽊良种建设⼯程。全⾯推进林⽊种质资源保护利⽤、林⽊良种选育推⼴和林⽊种苗的⽣产供应、⾏政执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有效保护和利⽤林⽊种质资源。完成全省林⽊种质资源普查,制定全省林⽊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开发利⽤计划。在皖南⼭区、皖西⼤别⼭区、皖东丘陵区和皖北平原区建⽴优良珍稀树种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使全省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规模达到 5 万亩。⼆是选育⼀批优良品系,经省审(认) 定推⼴使⽤的林⽊优良品系达到 200个,并建⽴⼀批林⽊良种推⼴⽰范林。三是依托国有林场、⾃然保护区、国有苗圃,建设⼀批国家级和省级林⽊良种基地,规划新建和续建林⽊良种基地 3.5 万亩。四是新建⼀批以薄壳⼭核桃、⾹榧、红⾖杉为主的⽊本粮油树种和⽣物质能源树种、珍贵⽤材树种等林⽊良种基地。五是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林⽊种苗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加强林⽊种苗执法能⼒和服务⽹络建设。主要建设任务:实施⼀批国家和省级林⽊良种基地、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提升全省林⽊种苗检测检验储藏能⼒。
23、林业科技创新和⽰范推⼴⼯程。建设林业科技⽀撑体系,全⾯提升林业科技⽔平。加强科技成果
转化,⼒争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以上,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全⾯的科技⽀撑。⼀是加快林业科技⾃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科技进步贡献率。⾯向⽣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主战场,深化科技体制改⾰,建⽴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林业科技持续创新能⼒。⼆是加快林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和⾏业标准为核⼼,地⽅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补充,覆盖林业⼀、⼆、三产业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执⾏,建⽴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三是加强林业科技推⼴⽰范基地建设,建设⼀批⾼标准林业科技⽰范基地,通过应⽤先进实⽤技术,实⾏集约化经营,提⾼森林质量,取得更⾼综合效益,发挥⽰范辐射作⽤。四是加强对林业科技推⼴⼈员和林业科技⽰范户的技术培训。制定全省林业科技推⼴机构推⼴⼈员技术培训规划,使全省林业科技推⼴机构的推⼴⼈员全部轮训⼀遍。五是推进林业科技推⼴⼯作机制创新。努⼒推进林业科技推⼴⼯作与“互联⽹+”相结合,试点建设“互联⽹+” 林业技术推⼴平台,使互联⽹真正成为林业科技推⼴⼈员与新型林农、林业企业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直接⾼效互动交流的平台。推进社会化林业科技推⼴服务实体建设,试点建⽴社会化、专业化的林业科技推⼴服务实体具体实施科技推⼴项⽬。主要建设任务:建设林业科技推⼴⽰范基地 20 万亩;完成各级林业科技推⼴机构推⼴⼈员培训 1000 ⼈次、林业科技⽰范户及林农培训 3 万⼈次;加强林业科技推⼴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林业科技推⼴体系。
24、林业基层组织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程。⼀是稳定、巩固、完善全省 806 个基层林业⼯作站,建
⽴健全省、市、县 (市、区)三级林业⼯作站管理体系,积极推⾏乡镇林业⼯作站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模式。⼆是加快林业⼯作站、⽊⽵检查站、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等标准化建设,整合各类林业基层站点功能,推进多功能综合型站点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主要建设任务:完成全省 25%林业基层站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巩固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成果,完善供⽔、供电、通信、⼩区绿化等配套设施,提⾼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加强林区道路建设,新建“断头路”连接道路和桥涵,升级改造现有通⾏状况较差的道路,加强休闲游憩绿道⽹建设。
25、森林公安装备体系建设⼯程。建⽴健全森林公安机构,科学配置警⼒,形成覆盖全省的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完善经费保障体系,进⼀步理顺教育训练、表彰奖励等经费使⽤渠道; 建⽴督查机构,落实督查⼯作保障,建⽴健全森林公安警务督查体系;加强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争全省森林公安机构均具备独⽴办公条件;加强森林公安装备建设,森林公安民警标准化装备配备率达到 100%;加强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以数据采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突破⼝,推进林区警务、执法监督、涉林重点场所监控等应⽤系统建设,构建森林公安信息化⼯作业务体系。主要建设任务:实施
进林区警务、执法监督、涉林重点场所监控等应⽤系统建设,构建森林公安信息化⼯作业务体系。主要建设任务:实施⼀批基层森林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项⽬,完善森林公安装备化体系。
26、林业信息化建设⼯程。依托“互联⽹+”、物联⽹等先进理念以及⼤数据、云计算、⼈⼯智能等新兴
技术,以实施“⼀个⽹站集,四个应⽤平台,⼋个业务系统”为建设重点,即以整合和共享全省各类林业⽹站信息资源为突破⼝,全⼒抓好林业资源共享、林业成果展⽰、林权交易和林业电商交易等四个平台建设,以“安徽林业法治”、“安徽林业资源”、“安徽林业保护”、“安徽林业科技”、“安徽林业产业”、“安徽⽣态⽂化”、 “安徽林业党建”、“安徽林业办公”系统建设为重点,将快速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化服务,渗透到林业⾏业各领域、各环节,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各级⼈民政府、涉林单位和个⼈,以林业信息化推动林业现代化,引领林业向“智慧化”迈进。主要建设任务:完善省、市、县(市、区)林业信息⽹站,建⽴健全林业信息⽹络体系。
27、林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程。强化林地及森林资源“⼀张图”建设、应⽤和维护更新,开展年度动态更新,形成“⼀个体系、⼀个库、⼀套数”的管理系统,保证森林资源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林地及森林资源“以图管地”的精确调查与有效监管,满⾜资源“批、供、⽤、补、查”⽇常监管的需要,为森林资源年度出数、林业⽣态建设和林业“双增”⽬标考核,以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标责任制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深化遥感、定位、通信技术全⾯应⽤,加快构建天空地⼀体化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加强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建设,实时掌握⽣态资源状况及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评估重⼤⽣态灾害、重⼤⽣态环境损害情况。推进森林、湿地、野⽣动植物栖息地调查监测业务与空间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建⽴系统科学、准确快捷的⽣态监测评价标准,加快编制林⽊、林地、湿地等林业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损害森林资源责任追究制度建设,为推⾏⽣态政绩考核和⽣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建设内容是:全⾯建成全省林地资源“⼀张图”,提升森林资源监测基础设施能⼒。
四川九寨沟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28、林业宣传教育⼯程。整合现有林业科普资源,促进林业科普基地的建设,加强⽣态⽂化传播平台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态⽂化创意产品与服务;开展⽣态价值观教育,积极参加全国“湿地⽇”、“野⽣动植物⽇”、“植树节”、“爱鸟周”、“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地球⽇”等⼤型科普宣传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的积极性,更好的向公众普及林业⽣态科学知识,促进公众对⽣态建设、⽣态安全、⽣态⽂明的关注和参与,提⾼公众的⽣态意识,培养爱护森林、保护⾃然的理念。加强林业职业教育和林业⼲部培训,提升林业职业技术培训能⼒。主要建设任务:完善林业宣传教育体系,建⽴省、市、县(市、区)各级林业宣传教育活动基地或宣教中⼼,提升林业宣教能⼒。完成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加快推进学院专升本。
六、保障措施
(⼀)强化依法治林
苏州海洋馆怎么样加强和改⾰林业⽴法⼯作,实现林业⽴法和改⾰决策相衔接、⽴法进程与发展进程相适应。紧紧围绕林业⽣态红线管理、林业有害⽣物防治、森林防⽕、⾃然保护区管理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调研谋划,加快推进⽴法修法⼯作。健全落实依法⾏政⼯作机制,进⼀步加强重⼤⾏政决策和林业规范性⽂件合法性审查⼯作,定期开展规范性⽂件清理,及时⽴新废旧,实现动态管理。加强林业法制队伍建设,建⽴完善林业法律顾问制度。深化林业⾏政审批制度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系统推进权⼒清
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设,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授权不可为。严格执⾏《⽔⼟保持法》,凡植树造林和林⽊采伐⾏为,⼀律要求制定⽔⼟流失预防措施。加强林业⾏政执法队伍建设,深⼊推进林业综合⾏政执法,调整执法职能,整合执法资源。进⼀步完善林业执法程序,建⽴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执⾏重⼤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利⽤“植树节”、“安徽湿地⽇”、“爱鸟周”等重要节点,依托国有林杨、⾃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基地,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弘扬⽣态⽂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然、保护森林和湿地的良好氛围。
(⼆)健全投⼊机制
建⽴健全林业政策保障和投⼊机制,形成⽀持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持林业的政策体系,重点加⼤对⽣态保护、⽣态修复、资源监测、科技⽀撑和林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度,不断完善新造林、森林抚育经营、林下经济、林业灾害监测和防治等补助制度,强化林业项⽬资⾦管理。完善林业⾦融⽀撑服务制度,进⼀步争取⾦融机构加⼤对林业建设的贷款投⼊⼒度,争取各级财政加⼤贷款贴息⼒度,落实好林业贴息政策。⿎励地⽅政府建⽴集体林权交易市场、林权收储中⼼和担保中⼼,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为,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持保险机构建⽴森林保险专业查勘定损平台,推动建⽴再保险机制和森林巨灾风险基⾦,逐步由保物化成本转为保价值,增强林业抗风险能⼒。在国家储备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林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优先探索实施 PPP(政府与社
会资本合作模式)项⽬。
(三)深化林业改⾰
全⾯深化林业改⾰,加快林业制度体系建设,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加强林权保护管理,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权益,突出国有林场的⽣态功能和服务社会能⼒。健全完善林业⽣态红线制度,积极

本文发布于:2023-07-23 16:2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452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林业   建设   森林   加强   资源   体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