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方式与对策

阅读: 评论:0

文化传播第3卷第24期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方式与对策
陈宁
(山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留学生汉语水平、先见和跨文化差异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介技术所营造的视觉、听觉等体验,可以还原文化情境,比单纯的文化讲解更阽合留学生的感受。因此,需要加强新媒介与课堂授课模式的 结合,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直观呈现和具象转化,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可感性。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 的各种媒介传播的推荐,加大传统文化传播对留学生生活环境的渗透和覆盖,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呈现和展示。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 24-0150-02
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学习、感知和认同,是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方 式,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在当下的媒体 环境下,了解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和接受 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对他们有效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 国际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来华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新媒介时代,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接 受也变得多样化。如果从传播途径区分,大致可分为线下类 和线上类。以山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从线下层面 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在中级以上的汉语班中设 置,书法、茶艺、太极拳、锦灰堆等课程也作为常年必选课程 在国际教育学院各级别留学生中设置。同时,在辅助教学的 第二课堂活动中,传统文化也是受留学生欢迎的活动项目,如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室装饰比赛、书法比赛、中华经典 故事传说讲评、中国古典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另外,学院组 织参加的传统艺术展览、参观博物馆、包粽子、制作月饼、包 饺子等活动,也从生活层面中拓展了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体验层面;从线上层面上说,影像传播、网络直播和移动端 的普及,也给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来华留学生感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很多,但 这些接受方式也需要依据他们自身的接受特点来进行。笔者 在拙作《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与认同规律一一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中曾经从留学生感知特点,对 他们的接收方式进行了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知识和 技法的传授类(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学等课程的知识讲解),比赛和竞赛类(诗词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游戏娱乐)类 (如与传统文化知识有关的娱乐游戏、音乐舞剧欣赏等),活 动体验类(如参观博物馆),生活感受类(即生活环境对留学 生文化接受的影响,如留学生个人的文化古城旅行、过中国
传统节日等)。这些接受特点和接收方式会影响来华留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
二、当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与留学生的接受情况
笔者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过传统文化在山东理工大学留学生中的传播和接受现状。在参与调查的110名留学 生中,其语言水平涵盖了初级、中级和高级水平。调查内容涵 盖了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方法、动机、兴趣、领域、制约因素等。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受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先见和跨 文化差异影响较大。无论是《百家讲坛》等影像传媒对传统文化的推介,还是《中国概况》等较为系统和精深的传统文化课 程,在留学生初级语言班中都较难推广,因为他们的汉语水 平无法达到认知的程度;另外,调查显示,太极拳、书法等课 程是受留学生欢迎的课程,因为留学生来华前便己通过本国 媒介的宣传得以了解,而那些与留学生本国文化差异较大,或者留学生在本国未曾了解过的传统文化项目,其传播便存 在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传统文化选修课《锦灰堆》,在首次来 山东理工大学学习的留学生中的选修概率很低,而在具有一 定中国生活经历的留学生中具有较高概率。这说明,对传统 文化的“先见”制约着留学生的选择,而这些“先见”与他们通 过本国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关。“在语言水平受制约的 情况下,仍然会有不少留学生选择通过自己国家的宣传媒介 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不同层次留学生的接受现 状会对这些传播方式进行过滤和筛选。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认识到,新媒介技术所营 造的传统文化视觉、听觉等感官和娱乐体验,比单纯的文化 知识讲解,更容易被留学生接受。现代媒介环境使得信息具 有很高的接收率,接收率越高,那么人们对信息的吸纳也就 越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讲授亦是如此。其中的症结问题在 于,如何营造传统文化知识对留学生课堂的有效接受和覆 盖?实践证明,有效利用新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输,可显 著提高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度。因为,某些抽象的传统 文化知识,需要留学生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后才可以理解,这些抽象知识建立在人的感性体验之上,与人的直接感受 隔了一层。而新媒介技术所营造的视觉、听觉、娱乐等感官体 验,则隶属于人的第一体验,这些感性体验,可跨越语言文化 等差异,直接传递到留学生的感受系统,第一时间被留学生 吸纳和理解:比如,网络化、移动端等现代媒介,其中的书法 学习、古诗词学习等APP,汉字书写、成语接龙等的竞赛与游 戏,也会转化为一种娱乐体验,可使传统文化知识变得易于 接受。
除课堂授课环节,留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 中,基于感受、生活、实际操作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更易 于被留学生接受。而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对这些 活动的宣传和介绍,也会加大此类活动在留学生中的覆盖面 和影响力。
三亚疫情风险等级三、新媒介环境下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对策分析
基于留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方式、特点,以及留学生在 新媒介环境中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传统(下转第152页)
作者简介:陈宁,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课题项目:山东理工大学校级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理工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认知与认同研究’’(2018GJY03)。
文化传播H媒p第3卷第24期
遗产品能够有效对接文化市场,这样非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得到显著增强。在具体实践中,相关部门需深入调查本 地区的非遗项目,整合同系列的非遗资源,深入开发衍生产 品。适当增加投入力度,将非遗产业基地打造起来,通过产品 结构的丰富,促使规模效益得到发挥,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得 到提高。要高效整合非遗产业链,将涵盖研发、设计、生产、运 输等诸多环节的产业链条完整构建起来,有效积聚与拓展非 遗产业,且向关联产业逐渐渗透非遗的理念和文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保障机制
(一) 完善反哺机制
为可持续利用非遗资源,需将非遗、文化产业之间的良 性互动机制构建起来,文化产业需要反哺非遗项目。通过非 遗产业化的实施,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理应在 非遗保护方面投入相应的资源。非遗开发商需增强自身的责 任意识和民族意识,充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资金、技术等 角
度扶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充分融合保护式开发、开发式保护策略,促使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得到增强。同时,政 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将相应的规范、奖惩制度等 构建起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诸多手段,引导非遗开发商 能够融合发展目标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而促使非遗与文 化产业的互利双赢局面得到形成。
(二)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非遗产业保护传承的基础,目前非遗产业缺乏 足够的从业人员,且一部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在 很大程度上制约到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采取措施,将 非遗产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构建起来。首先,要对非遗传承人 队伍进行建设。受非遗项目传承方式的影响,很多非遗项目 传承人流失、断代等问题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对
(上接第150页)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可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新媒介与传统文化授课模式的结合,使授课 模式渐趋多样化。在来华留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多媒体 技术虽己普及,但跨媒介传播、新媒体的多屏互动、各种APP、等移动端的有效利用,可挖掘的空间仍然很大。这也 正如有论者所说:“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在当今融媒 体的环境下进行跨媒介的传播,以期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 度。%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使得新媒体与课堂讲解 有效衔接和互融,使其纳入有节奏、有重点的传统文化教学 中,是教师需要把握的重点。
第二,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新媒介技术,加强对传统文 化知识的直观呈现与具象转化,以增强传统文化知识对留学 生的可感性和娱乐性。同时,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类、分层 和细化,寻循序渐进、适合不同留学生语言水平、文化差异 的传输渠道。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使人仰之弥高,成为许多人毕生致力研究和学习的领域。因此,这对于很多 汉语水平有限的留学生来说,要想学得深入,是一个不小的 挑战。因此,将传统文化知识直观化、具象化,使之深入浅出,是新媒介技术的优势。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 节目非常适宜于中级及以上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观看,它们能 使得抽象晦涩的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文化娱乐节目;《舌 尖上的中国》则是留学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很好的影像资 源……由此可见,现代媒介环境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和传统 文化的融合,改变了单一抽象的文化传播形式,使传统文化 可以多渠道、直观而具象地呈现给留学生。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适当提高,设置专门的 津贴补助,鼓励其将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要对非遗项目带徒 授艺范围进行拓展,将更多的年轻人吸引过来。同时,也可创 新培养方式,如开设培训班、于中小学进行宣传等气此外,非遗项目的新老艺人需对自身创新意识进行增强,既要将非 遗的精髓、内涵等继承下去,又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进行 必要的创新和改进,以便促使非遗产品的时代内涵得到凸 显,艺术魅力得到增强。其次,要对非遗产业人才积极建设。非遗产业化的推进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产业人才的努力。政府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引导非遗传承人对企业 管理、市场运行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学习,促使其产业化意识、能力水平等得到提高。要通过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将社会 中的优秀产业人才吸引过来,促使非遗产业化的人才力量得 到充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传承难度日趋提升,甚至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 失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克 服传统静态保护的弊端,市场化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开 发之中保护和传承,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可持续 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
1月去哪旅游最好>北京八达岭长城门票价格
2019(2):132-133.
[2] 王春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
导刊,2019(4):42-44.
[3] 赵东勇,徐峰.景观体育视角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研究—
淀山湖风景区
以蚌埠花鼓灯产业开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9
纯洁の圆舞曲下卷看(10):6-10,
第三,加强对传统文化媒介的呈现和推荐,加大传统文 化传播对留学生生活环境的渗透和覆盖。例如向留学生推 荐相关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抖音、影像视频、比赛直播 等,在留学生公寓、教室、餐厅墙壁等地方进行含有传统文化 元素的装饰和宣传。
第四,加强新媒介对留学生学习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的
呈现和展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他们文化感 受的影响是最为直观的,因此,来华留学生所在地的传统文 化,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学习接受的天然优势。“高校管理部 门可以采用线下的方式与当地政府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进 行对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高校 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如山东高校可通过线上各种媒介手 段向留学生介绍齐鲁文化等。同时,加强线下的课堂设计和 实践活动,从而深化留学生对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的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使 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其传播不是概念化的宣扬,而是贴合感 受、还原情境的文化认同过程,而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恰为我 们提供了这种便利。
石家庄未来15天的天气预报注释:
①陈宁.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与认同规律—
—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2).
② 郝丽丽.现代媒介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7
(9).
③ 尚春燕.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和接受现状[J].青年记者.
2018(35).

本文发布于:2023-07-25 17: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48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传统   留学生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