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阅读: 评论:0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09.06
【字 号】黔府发[2013]24号
【施行日期】2013.09.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3〕2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乐山大佛景区现在开放没有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3年9月6日
  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加快特优势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提高县域经济比重,特制定本计划。
梵蒂冈疫情灭国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着眼实现“三个同步”,构建“六大体系”,着力发展县域特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的产业平台,全力打好县域特优势产业项目建设五年攻坚战,以产业项目投资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比重,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经济规律、具有贵州特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0700亿元左右,占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1%。具体目标为:
  (一)发展实力增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特区)35个,超过200亿元的县(市、特区)14个,超过300亿元的县(市、特区)5个,超过500亿元的县(市、特区)2个,超过700亿元的县(市、特区)2个;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300亿元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0亿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
蓬莱长岛旅游景点会保障厅、省农委、省扶贫办等部门配合落实)
  (二)产业结构优化。到2017年,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双双提高到50%以上,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部门配合落实)
  (三)创新能力提高。到2017年,县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5个。(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配合落实)
  (四)品牌培育强化。到2017年,县域培育驰名商标30件,贵州省著名商标50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0件;培育贵州名牌产品80个;培育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100个。(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农委等部门和各市、州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促进强县更强、弱县跟进,带动中等县增比进位。
  (二)坚持产业集聚、项目带动。加强配套协作,打造大园区,建设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推动产业集聚集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落地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三)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落实“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四)坚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升级发展。
  四、黄沙古渡重点任务
  (一)牢牢把握县域特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重点发展“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特优势产业,带动引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1.大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加快发展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形成协作配套的优势产业集。到2017年,县域培育15个100亿元级集团企业,矿产资源就地深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增加值达1000亿元以上,占县域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贵州电网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配合落实)
直播阿根廷vs巴西  2.做强做亮“五张名片”。加强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工程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烟、酒、茶、民族医药、特食品“五张名片”,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行业影响力,推动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到2017年,县域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00个以上,亿元级龙头企业达29个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100亿元以上;“五张名片”工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以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农委、省发展
改革委、省水利厅、省粮食局、省扶贫办、省烟草专卖局、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配合落实)
  3.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到2017年,县域形成20个亿元级高新技术产业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等部门配合落实)
  4.大力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延长服务链和产业链,促进旅游业向综合业态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县域形成5个以上5亿元级龙头旅游企业集团;培育20个以上5000万元级物流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00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4000亿元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旅游局牵头,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配合落实)
  (二)大力构建支撑县域特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平台。加快县域园区(景区)基础设施
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全力构建特优势产业发展平台,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以规模化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1.大力构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集发展平台。加快遵义市仁怀---习水名酒工业园、黔南州福泉---瓮安磷煤电一体化示范基地等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白酒产业集,推动煤电磷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2个1000亿元级产业园区。加快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遵义市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着力打造10个100亿元级产业园区。加快毕节市金沙县产业园区、黔东南州丹寨县金钟工业园区等80个地方特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投资强度,着力打造10个50亿元级产业园区。引导推动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向园区集聚,延长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推动产业集发展壮大。到2017年,县域园区工业投资达350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以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商务厅、省水利厅、贵州电网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配合落实)
鼓浪屿图片真实照片
  2.大力构建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的特农业发展平台。加快凤冈县现代烟草、湄潭县现代高效茶、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平坝县高峰镇优质稻、威宁县脱毒马铃薯、安
龙县金州出口蔬菜、松桃县盘石生态畜牧业、普定循环农业等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到2017年,县域园区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园区企业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省农委牵头,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粮食局、省扶贫办、省供销社、省烟草专卖局、贵州电网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配合落实)
  3.大力构建以示范小城镇为载体的产城互动发展平台。加快仁怀茅台、息烽小寨坝等90个县域示范小城镇建设,推动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互动,产城同步推进,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实现园区带动城区、城区反哺园区、产城互动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拓展民营经济发展地理空间,促进民营经济产业向城镇集聚,做大民营经济总量,提高民营经济比重。到2017年,县域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6%;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000亿元以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民营经济发展局、贵州电网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配合落实)

本文发布于:2023-07-26 20:0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50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县域   经济   加快   推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