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防川景区导游词

阅读: 评论:0

珲春防川景区导游词
珲春防川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颠簸,您辛苦了!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高兴在今天迎来在座的各位。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由我来担任您的导游,为您作讲解介绍。本人叫刘惟婧,大家可以称我为小刘或刘导。在我右手边的司机师傅姓王,大家可以称他为王师傅,这一路将由他为我们保驾护航。  我们即将到达的是珲春防川景区。
现在我们即将进入中,俄,朝三国交汇处的防川景区。防川景区包括防川村,龙虎阁,土字牌,沙丘公园,莲花湖以及张鼓峰战役展览馆等。2002年防川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入选“吉林八景”,2013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首先我们登上龙虎阁,这是“一眼望三国”的最佳观赏区,也是迎接曙光的最佳地点。龙虎阁底部为堡垒式设计,体现国之边关;顶部为仿古式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寓意边关堡垒坚不可摧。龙虎阁共13层,高64.8米,1楼为数字展览馆,2楼为历史馆,3~12楼为服务功能区和观光功能区,可容纳600人游览观光。国际排名前100的大学
登上龙皇阁,可以实现“一眼望三国”的愿望,脚下是中国领土,左侧与俄罗斯的包得歌尔那亚小镇陆地相连,右侧与朝鲜豆满江市隔图们江相望;在前方蜿蜒的图们江上,有一座铁路大桥连接俄罗斯和朝鲜,从此开始,图们江成为俄朝界江;再往远处瞭望就是海天相连的日本海。
在龙湖阁一楼树立着一个石碑---龙虎石刻,这是清政府督办边务大臣吴大澂留下的手迹。石碑为一块橙黄不规则花岗岩,高1.4米,宽1.38米,厚1米,正面平整,上面镌刻双沟大篆“龙虎”二字,龙虎二字是龙盘虎踞的缩写,寓意誓死保卫边疆,保卫家园的大无畏爱国精神。这块石碑是边疆各族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见证,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象征,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丰碑。
1881年吴大澂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防务和屯垦事宜,奔波于吉林,珲春,宁古塔之间。吴大澂前往珲春的途中路过凉水泉子,发现这里空无人烟,随命工匠修筑7所房屋,令人前来开发,并在一所房屋上挂有“劝农所”匾额,起初只有7户来此种田,以后几年间这里则变成了一个村庄。也就是在吴大澂的努力下,清廷于1881年废止了长达200多年的长白山封禁令。1886年4月,吴大澂再次前往珲春同沙俄重新勘察国界。5月吴大澂赴岩杵河与俄方
代表巴拉诺夫进行勘界谈判,增设了萨,啦,玛3各界碑,界碑之间添立26个石质边界记号,并将中俄东界11个木质界牌一律更换为石质界牌;长岭子要隘上设立高4.15米的铜柱,上刻吴大澂手书篆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12月,吴大澂与巴拉诺夫在岩杵河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1940年修筑图们至珲春公路时,向东北搬移300米立在图们江边山坡上。1985年修筑公路时将龙虎石刻移至珲春龙源公园。2012年在建设防川龙虎阁观光塔时,把龙虎石刻作为镇塔之宝
树立在龙虎阁一层大厅。为纪念吴大澂对开发吉林,保卫边疆作出卓越的贡献,激励后人不忘历史,奋发向上,2005年珲春市在沙丘公园前树立吴大澂花岗岩雕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沿着边境线参观历史界碑---土字牌。这个石碑原为中俄两国东端边界起始处第一块界碑。土字牌花岗岩石质,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中国一侧正中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其左竖向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1861年中俄签订《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规定,但俄方背信弃义,侵占中国领土,截断中国出海口。1886年中俄重堪珲春东部边界时,清政府勘界大员吴大澂与珲春副都统不辱使命亲自勘察,经过谈判重新树立土字牌,把土字牌向日本海方向推移16华里,设在顺图们江到入海
口30华里,径直至入海口27华里之处。历经120年的风风雨雨,土字牌碑体完整,字迹清晰,记录了中国近代保守侵略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1960年国家为保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疆域标志不被江水冲毁,修筑长1860米的江岸护堤。1993年中俄重新划定东段边界,在土字牌以南,距俄朝大桥511.9米处设立423界碑,从此,土字牌成为历史文物。
来到这里很多人都关心图们江出海权问题。中国原为日本海沿岸国,图们江为中国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当年沙皇俄国不断向东进行领土扩张,于1858年和1860年,威逼中国先后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中国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从而沙俄实现封锁中国图们江口的目的。1886年清政府爱国将领吴大澂据理力争,挣回图们江通海航行的权力。从1886年起,中国在珲春设立海关,沿图们江广泛开展同海航行活动,往返于珲春、朝鲜釜山、日本长崎以及上海之间,货运量达到可观的规模。1938年7月在图们江地区爆发张鼓峰事件,日军强行封锁图们江口,由此中国在图们江上通海航行活动被迫中断,一直延续到现在。
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防川村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这里收藏有张鼓峰事件遗留下来的坦克、火炮、长、子弹等。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半岛,清廷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到1904年日俄战争后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日本实现吞并朝鲜、征服满蒙、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东北。1938年“张鼓峰事件”就是日本大本营对苏联发动的一场试探性进攻和军事冲突。
张鼓峰位于防川村北1、5千米的中俄国界线上。1938年7月15日,日军声称在张鼓峰山顶上出现十几名苏联士兵,并在山顶西侧即伪满洲国一侧的山坡上构筑征地。日本照会苏联,要求从张鼓峰撤军,遭到苏方拒绝。日本大本营便在7月16日下达命令,派遣日军开进张鼓峰一带。7月20日,日本再次要求苏联从张鼓峰撤出,再到苏军拒绝。7月29日,日军分别向张
鼓峰、沙草峰的苏军进攻,并很快占领这两个高地。8月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进入哈桑湖地区,反击日军的武装挑衅,双方在张鼓峰、沙草峰一带展开激战。8月3日,苏联调集军队编成步兵第三十九军,从8月6日起全线进攻日军阵地,日军伤亡惨重,遭到致命打击,
最后不得不向苏军求和。8月10日签订停战协定,日军在张鼓峰对苏联的武装挑衅以失败告终
。在此之后,日本把希望寄托在“南进”上,发动太平洋战争,并把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二战进程朝着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的方向发展。张鼓峰事件后,日军把防川一带划为禁区,迁走当地居民140多户,又在图们江上立桩堵江、封锁航道,从此,中国利用图们江航道出海航行被迫完全中断。
【篇二:图们、防川导游词】
图们、防川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贵宾,大家好,现在我们出发前往祖国东方第一村----防川。在前往防川途中要经过边贸城市图们--中朝口岸国门,东北金三角---珲春市。
我们大约行车1小时就能到达图们,现在我们走的这段高速公里是延吉至图们的高速公里,他是敦化至珲春高速的一段。敦化至珲春的高速全长213公里,根据建设的需要,分几个阶段进行建设,设计标准为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
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是1997年5月18日开工,于2001年9月竣工通车。工程总投资8.5亿元,这段高速途经五个村,四次跨过布尔哈通河,穿越四座隧道,六座大桥,全线长为26公里,路基宽21米,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为山岭重区。管理处及收费站各一处。是我省第一条山区高速公里,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洲的第一条高速公里。
延吉至敦化段预计于2002年下半年开工,全长118公里,工期为四年,投资21亿;图们至珲春段预计于2007年开工,全长65公里,工期为四年,投资12亿,现今天这些高速已经全面通车运行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座边疆城市是图们市,图们市地处图们江下游,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咸境北道稳城郡隔江相望。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万,以朝、汉为主。其中朝鲜族占的比例为56.7%。图们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城市。素有“地理之要冲,
交通之咽喉”之称,亦被称为祖国的东大门,交通十分便利。铁路有直达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主要干线。现在还开辟了图们至清津至釜山的国际航线。西安哪家旅行社比较好
海底世界儿童画一等奖
图们其名来自满语“图们禽”,取意“万水之源”。图们市历史不长:100多年前,图们一带曾是一片林地和沼泽地。1644年—1881年曾属清朝“南荒围场”被封禁200多年。1933年长沙酒店预订
乌镇的景点介绍资料
和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资源和战争需要,先后开通了牡图和长图铁路。1945年光复后,把图们街改成延吉县图们市,1956年3月改称延吉县图们镇,196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图们县改成县级市。
大家现在向车的右边看这条河就是图们江。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麓,由长白山高山径流汇集而成,其中有一水流名为红土山水,水源出于布库里山,著名的圆池就在布库里山下。图们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界河,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条大河流。朝鲜语称豆满江。图们江全长525公里,其中,中朝界河510公里,“土”字牌以下15公里为俄朝界河段.根据中朝两国协议,在图们江上修筑任何工程,都需事前经过中朝两国共同协商,达成协议后方可进行。图们江流出我国国境后经苏朝边境流入日本海。中国拥有图们江的出海权。

本文发布于:2023-07-28 10:3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532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图们江   中国   珲春   图们   日本   防川   朝鲜   日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