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阅读: 评论:0

黄山太平湖旅游攻略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山东青岛崂山天气预报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3、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
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利弊,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交往日益频繁,其发达的经济让我们羡慕,同时,我国国内各地反日情绪高涨,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牵动着两国人民的心,钓鱼岛争端使两国关系陷入冰冷的谷底。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本》。(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日本的位置、领土的组成:
地图──日本海陆位置、确定旅游地与中国的位置关系、组成(四个大岛)、主要城市位置(东京、横
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等。
2.日本的气候
西塘古镇图片 风景图片气候──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判断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概括气候特点(与北京比较)解决穿衣问题和雨具。
3.日本的交通
交通工具──海陆位置──岛国──轮船(与中国隔东海)或飞机。
4.日本的饮食
食:展示日本的传统饮食图片,如寿司、各种鱼片等。其中寿司的制作除主料大米外,其他大多为海产品(紫菜、鱼片),市场上也有很多海产品。师: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鱼?
(归纳)海陆位置──岛国──饮食习惯
5.讨论: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1)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归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所以多山、多火山、多地震、多温泉。
(2)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尽管日本地震多,但是每次地震死伤的人数很少。因为每年9月1日日本都要进行防震演习。只要大家掌握了地震知识,大家就不用慌张了,你了解防震知识吗?
活动1:防震模拟演习
140人飞机遇难
模拟演习:(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抽取情景题签,学生作出相应的反映)
情况一: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
情况二:你正在驾驶一辆汽车……
情况三: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
福州公园哪里好玩情况四: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
情况五: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
情况六:正在上课的学生……
活动2:地震后的自救
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纠正或指导。
(归纳)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过渡:那世界其他的地区有没有日本的产品呢?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图“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出日本的工业产品还出口到哪些地方?温州市人才网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在读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清楚地感受到日本经济的发达。
教师: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那么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小组活动要求:
(1)首先独立思考。
(2)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上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方面。
四、教后反思
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独立思考后的小组交流合作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在交流中领悟,在展示中升华。教师在学生展示完之后,提炼学生的主要观点,系统成板书,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听讲会更认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本文发布于:2023-07-28 18:1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53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学生   经济   发展   地震   特点   位置   工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