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海】家在远方,也在脚下上海火车站春运记忆

阅读: 评论:0

【话说上海】家在远⽅,也在脚下上海⽕车站春运记忆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论离家有多远,⼈们都要尽量在除⼣前回家团聚,共度新春。⽆尽的等待和旅途的⾟劳也挡不住归乡的思情,⽕车站台上的灯光照亮了许多⼈的脸。站前⼴场上巨⼤的时钟时针不停旋转,撩拨的不只是流逝的时间,还划动着游⼦的⼼弦。这就是春运,被称为“全球罕见的⼈⼝⼤规模流动现象”。
北京香山公园景点1
由来已久的“春运”
1934年春节前⼣,京沪(南京⾄上海)铁路管理局曾向社会公布过年期间的加开“临客”⽅案:“当局以废历(国民政府废除农历,故称为“废历”)年关已届,⼀般内地旅沪⼈⼠,多返原籍,度其快乐之新年。连⽇纷纷离沪者,倍多于平时。特⾃⼆⽉⼋⽇起在京沪路上加开三四等车⼀班,以资调剂。惟施⾏以来,依然拥挤不堪。故决⾃⼗⽇⾄⼗三⽇⽌,复加开⾃沪⾄锡之特快车⼀班。”
1936年过年期间,京沪铁路局同样在春节前后加开临客。⽽且,铁路针对上海“⼯⼚林⽴,劳⼯众盛”的实际情况,特意组织⼯作⼈员到各个⼯⼚,将加车的具体安排及时刻表送到⼯⼈⼿中,以⽅便他们乘车。这说明当时的京沪铁路(南京⾄上海)已经有春运便民服务。
1949年2⽉的上海⽕车站(⽼北站),春节期间⼈满为患的站台和车厢。当时由于受时局影响,从上海南下的客流剧增1949年后,根据节假⽇旅客输送规律,将元旦、五⼀劳动节及国庆节节⽇前后5天,春节前后各20天,以及暑假期7、8
两个⽉,列为节假⽇运输期。春节运输则是其中运量最⼤、⼯作最为繁忙的⼀段。1950年1⽉,为使⼴⼤旅客平安地欢度上海解放后的第⼀个春节,组建不到1年的上海铁路管理局(1949年8⽉1⽇)便成⽴了旅客春节还乡委员会,并相应组织旅客服务⼤队,各分局和基层站段分别成⽴分会和⽀会,以做好春运服务⼯作。此后每年春运开始,上海铁路局均成⽴春运领导⼩组,直⾄今⽇。
1957年春节前⼣,《⼈民⽇报》刊登旅客运输的相关报道
⼗⼀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各项⼯作及社会运⾏⽇渐步⼊正轨。新闻媒体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春节期间的旅客运送。1979年1⽉8⽇,《⼈民⽇报》刊登的新华社消息“从⼀⽉⼋⽇起,全国铁路部门开始接送春节期间休假、探亲的旅客。各铁路局为做好这⼀⼯作做了⼤量的准备⼯作。据铁路部门调查了解,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铁路的旅客流量将有⼀亿多⼈次,每天的平均数将⽐平时增长40%左右。”
⽽“春运”这个专⽤名词的提法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1980年1⽉11⽇《⼈民⽇报》转发《⼈民铁道》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
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词第⼀次出现在《⼈民⽇报》上,此前《⼈民⽇报》也⼏次出现过“春运”两字,但不是指⼤规模的春节客运。新华社的数据库⾥,电头为1980年12⽉18⽇的新华社电讯稿第⼀次⽤了“春运”的字样。
2
⾼峰的到来
春运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改⾰的进⾏和户籍制度的松动,春节期间客流由原来较为单⼀的探亲访友客流转⽽更多元更多向,流量开始激增。1984年开始,进城务⼯⼈员客流逐渐成为春运的主流。据上海铁路局⽼职⼯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春运:“⼤家只是要把⾃⼰塞进车厢,哪怕爬窗户、被硬塞进车门也⽆所谓,⼀⼼的想法就是‘回得去’,完成从⼯作城市到⽼家的⼀次‘位移’。”
1976年上海⽕车站(⽼北站)春节期间⼤量旅客在⼴场排队等候进站
上海地区的春节旅客输送任务,绝⼤部分由上海站承担,责任重⼤,压⼒也是空前的。为了摸清客流动向,上海站事先
上海地区的春节旅客输送任务,绝⼤部分由上海站承担,责任重⼤,压⼒也是空前的。为了摸清客流
动向,上海站事先就开展春运的客流调查,每年春节前3个⽉,就以路局主任计划员为主,组织有关⼈员,对学⽣、进城务⼯⼈员等⼤宗客流进⾏为期1个⽉的调查。调查组深⼊各⼚矿企业和⼤专院校,了解放假⽇期天数,旅客流量流向(元旦与寒假因与春节相近,故与春节⼀并调查),为春运⼯作奠定基础。由于春运期间⼯作量巨⼤,上海路局和上海站除了要调集⼤量机车和车辆还需要增添⼤量⼈⼿,除从其他单位抽调外,还有⼤批解放军和武警来站⽀援。1990年春节,采取职⼯停
⽌“⼤休”、给予加班津贴的办法,克服⼈员不⾜的⽭盾,才结束近40年来都要外单位⼈员助勤的局⾯。1990年,上海铁路局颁布《上海铁路局春运⼯作条例(试⾏)》,使春运⼯作进⼀步规范化。
1983年春运期间,上海⽕车站(⽼北站)职⼯在站台上⽤⼩推车帮旅客运送⾏李
1984年2⽉6⽇,春运期间上海⽕车站(⽼北站)忙碌的场景(谢伟民摄)
1972~1990年若⼲年份上海站春运旅客发送⼈数统计(单位:万⼈)
年份节前发送⼈数节后发送⼈数节期40天
水上乐园尴尬高光时刻
合计⼈数⽇均发送
197257.944.2102.1  2.6
197574.766.1140.8  3.5
198094.679.8174.4  4.4
1985115.6105.6221.2  5.5
1988133.9100.2234.1  5.9
1989149.2131.0280.27.0
1990123.099.4222.4  5.6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站,也就是俗称的“⽼北站”是沿⽤建于1909年的⽼站,能⼒⼩,设备差,站场受周边建筑的限制,⽆法拓展。候车室不⾜4000平⽅⽶,每天却有5万旅客候车。⼀到节假⽇客流骤增,更显得拥挤不堪。1984年春节运输⾼峰期间,曾出现⽇候车⼈数达7.5万⼈,列车始发⾼峰时,候车室内每2平⽅⽶内要站⽴5个旅客。上海⽼站采取各种办法,如封闭站前⼴场,作为旅客的临时候车场地;组织服务员、民警及助勤的解放军引导旅客进站上车;逢到下⾬天,尽量安排旅客在候车室及临时搭建在上海铁路局⼤院内的棚内休息,或与列车乘务员联系,提前检票上车。当年,⼀到春运⾼峰期间,⽼北站周边的宝⼭路、天⽬路都会出现严重拥堵。这种情况直到1987年底,上海⽕车站新站(俗称新客站)建成后才得以缓解。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上海⽕车站(⽼北站)主⼊⼝
20世纪80年代,上海⽼北站候车室内景
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上海⽕车站(新客站)
刚落成不久的上海⽕车站(新客站)内景,宽敞的候车⼤厅使运能⼤增
1989年2⽉5⽇(除⼣)。上海新客站站前⼴场的花坛边和台阶上,坐满了准备返乡的外来务⼯⼈员和⾛亲访友的上海市民(谢伟民摄)
这⼀时期,春运客流的主⼒毫⽆疑问是进城务⼯⼈员。这类客流激增是改⾰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必然结果。⽽在铁路旅客运输中,这是新课题。它的特点是流量⼤、突发性强,且产⽣源点的⾼峰期和流向分布相对集中。根据上海铁路局1994年的调查,上海站的务⼯客流主要来源是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1989年出现第⼀次⾼潮,其后是1992年和1993年。
据上海铁路局⽼员⼯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铁路部门为补充春节期间的运⼒,还会加开“敞篷车”。“那种加班车条件更差,只有⼏节车厢连起来,没有茶炉,也没有卫⽣间,⼀般⽤于补充短途运⼒,有些西装⾰履的乘客买不到绿⽪车车票,也不得不乘坐这种敞篷车。”
1990年,⼀趟临客到达上海西站(原真如站),乘客纷纷下车。这种临时改装的篷车条件较差,⼀般只⽤于短途(陆杰摄)
20世纪90年代,春运期间的上海新客站,拥挤的站台,拥挤的车厢。车窗成为上下客的捷径
当年的这些硬卡纸车票和临时加票不知让多少⼈费尽⼼机,嬉笑怒骂
3
新时代的⾼铁春运
1999年,国务院出台⾼校扩招政策,我国⼤专院校学⽣总量剧增,学⽣流和民⼯流⼀道,成为春运的主⼒军。与此同时,我国铁路运⼒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从1988年到2008年,中国铁路的运营⾥程从5.7万公⾥增长到7.97万公⾥,20年间仅增长40%。⽽上海新客站在使⽤⼆⼗年之后也不再“新”,1993年3⽉23⽇,上海站发送旅客9.1万⼈次,超历史同期记录;1995年春运期间的1⽉28⽇,上海站发送旅客超过10万⼈次,创下当时单⽇旅客发送历史之最……
进⼊21世纪,上海经济、⾦融、贸易、航运中⼼建设渐⼊佳境,2002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定格为3118万⼈次,从2000万到3000万,上海⽤了15年,然⽽仅3年后,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便踏上4000万的新台阶。
2007年春节前⼣,上海新客站南⼴场春运售票处前挤满了购买⽕车票的⼈
铁路⽹快速扩张,运⾏速度也在持续提升。从1997年4⽉1⽇的铁路第⼀次⼤提速,到2007年4⽉18⽇的铁路第六次⼤提速,10年间中国铁路从传统的“绿⽪车”扩展⾄“K字头”“T字头”“Z字头”,到动车、⾼铁,列车的最⾼时速从120公⾥/⼩时提升⾄250公⾥/⼩时,神州⼤地“千⾥江陵⼀⽇还”已成为现实。
北京欢乐谷门票预约运能的提升也带来购票等诸多现实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车票还是那种硬纸板,发站和到站都是⽤浆糊黏在上⾯,票价纯⼿⼯计算。上海站⼀位⽼员⼯回忆“到1998年微机联⽹售票出现,打印的红⾊纸质票才流⾏起来,铁路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提升。”即便如此,还是需要⼤量的⼈⼯售票窗⼝,⽽且⼈⼒毕竟有极限,遇春运等⾼峰更捉襟见肘,买⽕车票依旧在“拼体⼒”。为⽅便旅客购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卖场”,最⾼峰时开设售票窗⼝达200个,却依然是“⼤排长龙”。⾯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也是夜以继⽇,超负荷⼯作。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创下⼀个夜班10⼩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售票最⾼纪录,平均每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2006年上海站借⽤虹⼝体育馆开设春运售票⼤卖场,以解燃眉之急
拉萨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2006年上海站借⽤虹⼝体育馆开设春运售票⼤卖场,以解燃眉之急
马尔济斯犬多少钱一只
2006年1⽉20⽇,⼀位焦急万分的旅客正在上海⽕车站临时售票点门⼝求购车票
虽然捉襟见肘,但上海⽕车站仍然不断挖潜,除了改造站厅还不断在运⾏管理机制上下功夫。2007年春运期间,作为第六次⼤提速主战场之⼀的上海铁路局做了充分准备。京沪、沪杭、浙赣线路电⽓化改造已投运,相关线路、桥梁、通讯、信号已全⾯改造整治完成,该局1300 公⾥提速线路实⾏全封闭⽴交防护措施。2007年春运期间的1⽉28⽇,⾸列国产动车组列车⾃上海新客站始发。该列车采⽤CRH1、CRH2型动车组车底,配备航空化、⼈性化基础设施。开设动车组售票专窗,实⾏专窗售票。对密集开⾏动车组列车的沪宁杭⼤站,运⽤⾃动售检票系统。开辟专⽤候车室,安排旅客专⽤通道,进站、候车、上车实⾏封闭式管理。
2007年1⽉28⽇,上海⽕车南站已经投⼊运⾏。⼀列CRH动车缓缓驶离站台。南站的投运缓解了新客站的运能压⼒(张锁庆摄)
2011年1⽉13⽇,从上海⽕车站开出的第⼀辆临客列车,各⽅⾯条件也已⼤⼤改善(傅国林摄)
2010年7⽉1⽇,铁路上海虹桥站正式运营。该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虹桥站的投运⼤⼤缓解了上海铁路的运能压⼒。同年7⽉和10⽉,沪宁、沪杭⾼速铁路建成通车。2011年6⽉,京沪⾼铁建成通车。上海铁路各⽕车站点的运能⼤⼤提升,2011年起,12306⽹络订票问世,购票⽅式开始颠覆性变⾰,乘客再不⽤跑到售票窗⼝排队等候,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机订购⽕车票。
2016年春运中的虹桥⽕车站 (王溶江摄)
2017年春运40天,上海铁路三站(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共计增开列车2361趟,遍及川渝、云贵、西北、湖北、湖南、江西、中原及长三⾓地区。春运期间这三站共计发送旅客1201.1万⼈次,与2016年同期相⽐增加106.2万⼈次,增长9.7%。
曾经以为我的家是⼀张张的票根
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另外⼀个陌⽣
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
终点⼜回到起点......
春运⾥蕴含着深厚的“家”的概念,
是朝圣般的回归。扛着⼤包⼩包,
不管是舒适的⾼铁,还是曾经拥挤的普快,
我们⼀起⾛过⼀起经历
终点都是⼀个——家。
END
⽂字资料:《上海铁路志》各年份《上海年鉴》等去八达岭长城怎么坐车
部分图⽚为《上海年鉴》作者拍摄部分图⽚源⾃⽹络“申知沪志”⼩组诚意奉献如需转载烦请标明出处

本文发布于:2023-08-04 08:1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647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海   旅客   春运   铁路   车站   车票   售票   客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