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类学通论》

阅读: 评论:0

吉首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纸
2005——2006学年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考核方式:考试         
考试对象: 2005级民族学研究生    姓名: 粟应人  学号:200502007 丹霞地貌旅游景点在哪里           
论文题目:  评《人类学通论                                                     
论文构架:
评《人类学通论》
1、 北京周边温泉度假村排名阅读之初的感想;
2、 阅读后对该书内容的领悟;
3、 对《人类学通论》详读后的发散式思维的思考;
4、 仅限于笔者作为读者的身分对该书的参考性建议;
5、 桂林5月份适合旅游吗笔者仅以个人的观点对《人类学通论》作概括性总结
                      2006年元8日
评《人类学通论》
摘要:《人类学通论》可以说和《民族、文化与生境》一样,是一本很难得的人类学教科书。该书精辟地阐述了很多人类学关心的课题,称得上是目前人类学史上的一本巨著和经典之作。也是目前人类学著作在内容上最为全面的书,它几乎全面涵盖了当前世界人类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各章节都出自名家之手,每一部分都很精彩,观点的阐明也可以称得上言简意赅,虽然称不上精妙绝伦,但也可以说词能达意,论述透彻,是一本很好的
大学生教材学科工具书的典范。当然,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笔者不敢保证该书一点瑕疵也没有,在这方面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读者自已去认真地体会和领悟。
关键词:人类学通论、人类学、研究
出于考研的需要,我通过互联网查询,向福建师范大学邮购了一本庄孔韶先生主编的《人类学通论》。以前从未接触过人类学方面的书籍,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考研日近,只好硬着头皮似懂非懂地往下硬啃,加之书中章节甚多,而且笔调与论述方式也不尽一致,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整整花了我两个月的时间,总算走马观花似地把《人类学通论》读完,结果还是满脑子的浑沌和困惑,不知所云。后来,我读了《民族文化与生境》和《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有了一定人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了一些分析思路,再来重读《人类学通论》,一下觉得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一种雨后看山更明朗的感觉。心想:幸亏我来看第二遍,要不然就会失之交臂,留下后悔的遗憾。我认为,每个人读了《人类学通论》后都会有所感触,有所领会。我认为,读者书写心得体会和评论,这不仅是对于《人类学通论》而且对于国内的社会科学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现
在我把自己读《人类学通论》的想法写下来,供天下的朋友参考。 
在对《人类学通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通论》是本着这样一个宗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人类学教授胡鸿保向记者列举了国内人类学者编撰的几本综合性的教材:童恩正著的《文化人类学》(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林惠祥著的《文化人类学》(1991,上海文艺出版社)、黄淑娉 龚佩华著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996,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代最近的距今也有5年。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人类学民族学室的副研究员翁乃认为,国内大部分教材编撰较早,还存留着对欧美人类学研究简单批判的观点,跟国外新的理论还有距离,尤其对当今人类学的动向、研究比较少。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人类学教材并没有反映出国外的最新情况。”也就是认为国内还没有一本足够全面介绍人类学的教材,所以编写《人类学通论》的目的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学这门学科从发生时期直至稻城亚丁天气预报15天准确20世纪末的最新理论与研究成果,不仅包含了北美和欧洲学者的思想和观点,也包括我国学者自己的。”  也就是说:通论本身虽然作为国内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的顶尖学者合编的著作,但是宗旨还是以“介绍”为主。确实我们从80代初以来一直在做着社会学科的恢复建设工作,本着引进西方先进理论与成果,因为国内现有的教材的不足,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这种系统性的写作方法在过去的的著作中是比较少的,
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通论”,不失“通论”的本,这也是我们以后撰写其他学科“通论”的一种良好的借鉴和范例。
    通过对《人类学通论》的阅读,我们可以认识到该书体现了人类学研究的多重成果,引用了多种发展中的人类学交叉学科、传统的和新兴的理论构架、变迁中的分析方法等。作者在在介绍人类学理论构架和理论内涵时,采纳了三个方面的解说。一是介绍文化的概念及其理解,其中包括文化的中国古典含义以及英文北京冬季景点推荐culture(文化)的人类学内容,经便读者到中西不同思维的交接点,从而渐入人类学的文化诠释系统中去。二是重新整理以往中外教科书中常见的理论述说模式。三是关于人类学理论时空的轨迹与今日社会急遽社会变迁中的研究途径的选择问题。此外,该书还在后面的章节里在重提文化的内涵时,提供了“文化的环程”的另一种文化的解说。
《人类学通论》在谈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市场等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内容时,不是试图将经济独立出来加以研究,而是从人类本性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整体以及某些具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人类学通论》揭示了在有人参与的生态系统显然涉及人的生物性基础、文化与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物质是一种形态语言,表现为一定的形态和空间纬度,它有独立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表现为一定的风格特征和时间烙印,它是文化
的载体,表现为具体和抽象的文化内涵。《人类学通论》在关于语言学方面指出了掌握语言、语言研究的知识与方法,对了解一个民族与社会死对头重要。人类的谁知总是处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体的认知属性不能完全从个人的认知属性推知,也就是说体认识和个人认识有很大的差别。还指出,人类的心理受文化表象的影响,人类的认知也反作用于文化表象。揭示了文化与人格提供了了解人类人格的另一条途径,能够补充和验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现,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类行为的变异性。《人类学通论》上说,为了了解某一特定体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必须了解文化、价值观及态度。文化自我在不同的文化中,自我的概念存在着差异。然而,自我也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自我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加以定义的。自我的形式和发展是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有意义的他人、物质与对象、观念、信仰和价值几方面的内容互动的结果,即在互动过程中,自我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类学通论》展现了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取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实地调查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必要的和一贯的规矩,提供了田野工作的一些原则、方法、经验与技巧。在婚姻、家庭和制度方面,该书阐明了婚姻是建立在性关系上的契约,或者说是法律或确定的性的结合。亲属关系不是简单地对应于生物意义上的遗传关系或性关系,而是人类行为规范的秦皇岛地图
一种创造。书中还提供了家庭的分类、地方性变体、家庭的演化以及地域与家庭、亲属体的相互关联等重要知识。《人类学通论》指出,族籍仅仅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出身和世系所做的文化解释,然而,人们的族籍又基本上是根据其父或母的族籍来认领的。民族内婚和族籍通婚的维持族籍稳定和导致族籍变化的重要量。族认同经常是通过追溯设想的世系、起源来延伸的自我肯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认同的象征的、情感的、原生的或非理性的意义。《人类学通论》认为社会控制和比较法律的观察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学家把风俗习惯与习惯法的社会控制意义放在不亚于对成文法的研究的重视程度。现在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对中国本土的相关制度与组织的影响的研究。
《人类学通论》在人类宗教信仰方面是这样表述的:每一种宗教信仰的宗教师、信众、神祗、仪式和象征等层面分析宗教的内涵与特征。人类学通过宗教民族志,以及逐步在“进化论”、“功能论”到“象征”论等理论演化过程中寻改善对宗教信仰的文化诠释,尤为强调对某一信仰发生的场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综合探索,从而加深对人类的思维、认知和幻想、寄托以及所伴生的信仰行为方式的深度理解。《人类学通论》还介绍了美国教育人类学的文化研究特点,还特别介绍了欧洲教育人类学的人本研究,二者相辅相成的学术理念告诉读者中国教育研究歉收并蓄外来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意义,从而使人类学家在中国教育的历
程中,能够提供他们特有的学术观察。通过《人类学通论》使我们看到了女性文化在男女双重视角下交错观察的学术前景。该书认为人类是一种生命体,疾病就是一种不可小视的反生命因素。人与疾病的关系就成了医学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不论是人格化的医学体系,还是综合论医学体系所代表的医学文化,都有自己的患病观,也有与之对应的医疗保健理论与方法论。病人在病患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对病患和的理解,这一解释模式直接影响医生、患者和亲属等参与者对病患和医疗的理解与行动。
《人类学通论》对民族写作进行反思,指出文化描述的建构及其人为性质,然而这种反思最终是为了通过人类学家应该描述什么、如何描述和为什么要描述的问题来寻人类学写作的建设性因素。《人类学通论》说,“文学人类学”已经在学科互动中兴起,发展汲取诗的品质的人类学的新的叙述类型,以唤起经历他人的体验、借助隐喻的效力,达到深层认识人类自身的目 的。艺术的文化表现带着话语的转换,使得行动和思想更有意义。该书还对人类学的图像进行了研究,指出人类学影片必须遵循人类学的原则,应是在参与观察的基础上拍摄。还道出了人类一直过分依赖文字而导致怀疑和低估自身对形象地传达抽象观念的能力,而实际上人类还有其它的转换方式来理解文化,这就上影视人类学通过镜头和显影来建构、展示与深化对知识的另一种理解。
《人类学通论》还阐明了城市具有文化整合的机制,城市的文化角既能通过传递而保存文化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变迁的源泉。在所有的城市中因族卷入的政治经济结构所致,其关联性的文化研究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学通论》还对人类学的应用观进行了探讨:就目前来说,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希望能把人类学对人、文化和社会的知识转化成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行动。价值中立和价值策略两种不同态度,从而出现了促使社区自愿性变迁,以及人类学与人民共同策划的变迁的不同态度。《人类学通论》还对“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颖和可贵的观点。
通过对《人类学通论》第二遍的阅读,基本上领略了这本的内容和精髓,心中的成功感油然而生,觉得此书收集了人类学方面的丰富的研究途径和内容,论述的方法丰富、新颖而独到,阐明的观点实在、精辟且透彻,同时也展现了当今世界上最新的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称为“通论”,名符其实。所以笔者认为《人类学通论》是目前人类学史上的一本巨著和经典之作,是一本很好的大学教材学科工具书典范。
当然,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笔者不敢保证《人类学通论》一点瑕疵也没有,在这方面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读者自已去认真地体会和领悟。最近我在进一步思考人类学的过程中,对《人类学通论》这本书产生了一些联想,想借这次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类学通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教科书,而且也是人类学历史上的典籍(因为该书名为《人类学通论》,理应是人类学著作上的“通论”。否则以“通论”命名就“形”、“神”两离,而不象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既然是人类学著作史上的典籍(理应这样称呼),是否应该依照传统的人类学四大学科,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过度,作为著述的主线。 是否应本着人类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学特有的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横轴与人类演进的纵轴,将古人类学语言学有机的结合,因为在笔者看来这是人类演化出纷繁复杂特征的必然前提,社会人类学的出现似乎是一种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必然产物。 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不应该过分挑剔,毕竟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现在笔者只是本着读者身分的思想,发散式的思维,来探讨一些关于人类学著书的业余问题:翻开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人类学的思想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学的出现,有这样一个前提,即“在近、现代人类学的演变中,西方各国的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不同、提出的理论也不同。例如,英美人类学的古典时代,主要关注进化问题;德国人类学的古典时代主要关注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播问题;法国人类学一直关注社会结构和原始思维问题。到了20世纪,英国人类学转入功能主义;法国人类学出现结构的理论,而德国及美国的人类学则以文化史的理论为特征。” 换而言之,人类学并不简单的是纯学术的面貌出现的,英国有殖民地问题要处理,美国有她
的印地安人要管理,德国要寻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法国人关注社会本身与艺术的起源。而我们(中华民族)要干什么? 笔者无知,想斗胆地提一提自己的想法:我们(中华民族)应该看到,外蒙古已另立灶台,陈水扁还在搞“去中国化”(台湾尚未统一,有分裂的危险),虽已基本温饱,“小康”还要去“奔”,“和谐社会”尚待筹建。

本文发布于:2023-08-06 07:4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68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类学   文化   通论   研究   人类   社会   理论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