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

阅读: 评论:0

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
[中天门]中天门又叫二天门,双柱式石坊,题额中天门。它建在东西向横卧的黄岘岭之巅,这里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坊北有虎阜石,如虎卧伏;东北是二虎庙,里面祭祀着镇虎大将军骑着黑虎神,这座庙的西侧恰巧占压着虎头。古时在黄岘岭的北边是个大山坳,古木参天,荫荫森森,猛兽出没,虎狼伤人,特别是在夜晚,人们走到这里心里发毛,只好聚集在一起打着锣鼓、举着火把通过,于是后人便在这里建庙镇虎。
  庙的东侧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茶楼和中天门饭店;庙的对过是售货亭;庙的西侧是宾馆,再往西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别墅旧址,现在是中溪山宾馆。1983年国家投资在黄岘岭的西北侧创建了泰山索道中天门站。
  泰山客运电缆索道,下起中天门,上至南天门西侧的月观峰,全长2078米,落差602米。电缆车每车可乘座游客40人,上、下行两车相对而开,7分钟即达。2000年对其又进行了改造,引进奥地利循环吊箱式索道。索道的上、下站房是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筑,富丽堂皇,与山相映。
  黄岘岭东侧是峨峨高耸的中溪山,因是中溪的发源地而名。山巅有慈恩亭,是1989年台湾
陈英杰先生捐资创建的。亭内放置着台湾省澎湖县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希冀海峡两岸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亭外悬挂着大铜钟,上面刻铸着《道德经》。站在中溪山可东观旭日,西望晚霞,南瞰城廊新貌,北瞻巍巍岱顶。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为汉武帝登封古道,后来渐废,现在尚未开发。
  中天门与岱庙相距5.5公里,与南天门相距3.5公里,至大众桥为14.35公里,是游人上上下下的汇合处:或沿盘路继续攀登,或乘缆车空中一游,或步行沿中溪盘道直达泰城,或是乘旅游车沿西溪公路到火车站,都非常方便。西溪公路沿途还有抗金运动时四面绝壁的九女寨,有赤眉军起义遗址天胜寨,有惊险奇绝的扇子崖,有号称云龙三现的龙潭奇观以及神奇的龙洞甘霖”----白龙池。走进西溪窈然而深,蔚然而秀,别有洞天。
  另外,在中天门后面还建有大型停车场和各种类型的商店、旅社及饭店,2000年又对其进行了整修。
  中天门峻岭阔谷,风景秀丽,楼阁簇拥,登临可赏西溪诸景,可眺傲徕雄姿;可望徂徕似屏,汶水如带;可瞻峰拱岱,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清代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孔宪彝在此题刻长风莽荡日曛胧,回指天门又几重。云海平销三万里,朗吟人在众高峰。
  游人从山下至此一直是向上攀登,而中天门后却出现了下行的石阶,这就是倒三盘。东侧有吴大澄书写的大篆象形字,翘尾蹲坐,栩栩如生。
  [快活三里]由此向北至云步桥南叫做快活三里,又名快活天三亚美食推荐快活山。人们久登盘道忽逢坦途,气爽景幽,舒畅欢快,大自然的神工造就了波浪起伏的节奏感。沿倒三盘下行是马蹄形的后弯,中途有名泉,崖壁上书刻着玉液泉三个字。此泉与山下的王母泉、广生泉并称为泰山三大名泉。泉水甘美无比,含氧量高,又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饮此水能延年益寿,所以古人称之为泰山神水,现在是全国优质矿泉水之一。民国年间的医学家高宗岳在他的《泰山药物志》中,将此水列为泰山十二大名药之一。旧时泰山人流传着一首《名泉诗》:云泉雾泉白鹤泉,青泉龙泉护驾泉。醴泉双泉大众泉,石乳肝花戏珠泉。圣泉福泉广生泉,香泉神泉王母泉。大珠小珠落玉盘,马跑明堂万福泉。
  从后弯向北沿石阶而上就是增福庙,里面祭祀着福、禄、寿三尊神像。再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名。前面路东又有巨石,纹理盘旋若龙,上书蛟龙石,又名龙纹石。北为月牙亭故址,东崖之上遍布大字题刻:既雨晴亦佳、云路先声、山辉川媚、人间天上、天下名山第一等等。在这里还有一篇与泰山无关的杂文题刻,是民国初年
李星源撰写的。作者并非真正伤风遇寒得病,而是借题发挥,以暴风甚多,寒暖不时寓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当时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已侵入华夏大地,他沉痛地批判说:是物也何物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岂西人所谓人生之第二生命者耶,然英雄豪杰为汝坟,黑其心,灭其性,变易其操守,至死不悟。
  碑刻作为泰山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会让游客回味无穷,而石刻字谜更增加了泰山的情趣。在斗母宫附近我们曾看到虫二,在这里又看到了民国年间李和谦书写的形似小松鼠的字谜。李和谦原来在泰城当饭店小伙计,在店主的熏陶下也略通文墨,经常借助抹桌子的机会渐渐练了一手好字。一天,他与几个伙计登山,走到这里一看:青山绿水,景绝佳。便兴奋地在石壁上狂书了一个字谜:近看像松鼠,远看似玉兔,宛如在与游人逗乐。但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如果的字,有的说是如意的草书,还有的说是大好山河的组合狂草等。
  从这里隔溪而望是拦住山,山势险峻,古松遮日,怪姿跌宕。在山腰横耸一峦,似悬似系,叫做弄月岩,明代人在此建半山亭。《泰山小史》曾载,亭下有李斯小篆碑,字不多,而上官征取摩拓,殆无虚日。后来古亭废毁,秦刻便沉埋荒山。这里的《斯篆碑》在志书中从来没有记载,所以怀疑是《秦刻石》的复制品。如今拦住山弄月岩上,有大字题
跛松隔溪奏笙簧
  [巴厘岛旅游带多少钱云步桥]原来在快活三里北头有木桥,叫旅拍雪花桥1937年改建为石桥,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雾萦绕,杨承训在桥头西崖上大书云步桥。桥北大壑忽临断崖,壁立如削,这就是泰山三大断裂之一的云步桥断层。悬崖上石坪宽广,因传宋真宗曾在此搭帐驻跸,所以被称为御帐坪。如今柱窝仍历历在目。谷内诸水从云间奔流而来,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因而命名为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壁上到处是大字题刻: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明代陈凤梧赋诗: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
  桥头东有方形石亭,西侧额酌泉亭,北侧额观瀑亭。亭柱遍刻联语,西侧内联为清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刘光照撰书: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梦幻;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外联为同年刘振声撰书: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亭内侧有清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刘光启题:曲经通幽处,连山到海隅。西侧有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段友兰书: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北侧有1920年种蔗老圃题:且依门槛观飞瀑,再渡云桥坊爵松。
  在石桥的周围有:月泉声、云步跻天、绝岩飞流、耸壑昂霄、快活天、气象岩岩等题刻50多处,真、草、隶、篆、行书、飞白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真是名副其实的天然书法展览。
  自桥头西沿石阶而上是三蹬崖,因为陡险难攀,俗称三瞪眼巴黎铁塔。崖之上有排闼送青栏环翠秀等题刻。排闼送青北青旅语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在上面的平地上有巨石如屋,柯绍皋题飞来石。明万历三十一年即公元1603年的盛夏,遇到暴风雨,巨石从山巅滚落至此。
  在御帐坪东北的山坡上,有巨石叠罗,如老翁拱立,这就是著名的接驾石。传说宋真宗封泰山时有灵石接驾。
  [五大夫松]飞来石北有五大夫松石坊,旧称诚意门,又名小天门。原来石坊已毁,1984年重建。坊西有古松,据《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大树下,护驾有功,被封五大夫。秦代官爵共有二十级,五大夫是第九级。东汉《汉官仪》、《泰山记》均说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到了唐代,由于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便演义成五棵松树了。后来暴雨冲走了三棵,至明代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又被洪水冲走两棵,所以清代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钦差丁皂保奉皇帝之令重修泰山时
又补植了五株松,如今仅剩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古松西侧是五松亭,又名憩客亭。古亭面阔五间,环廊卷棚歇山顶,今为历代帝王塑像展室。为保护古松,2000年在北侧建秦封殿,将秦松置于半封闭的院落中。五松亭后拦住山上有望人松,长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这是泰山最珍贵的古树名木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
  [朝阳洞]望人松西北是朝阳洞,因有天然石洞向南而名,旧名迎阳,又叫云阳,洞的后壁有线刻元君像。如今朝阳洞前有一组现代建筑,是茶舍、饭馆。院北原是元君庙旧址,院南是乾隆驻跸亭旧址。
  朝阳洞东北有深涧大壑,高耸入云的绝壁上书刻着乾隆的《咏朝阳洞诗》: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碑高20余米,宽约9米,字大一米见方,因名万丈碑,又叫青摩崖碑。在它的东面又有摩崖石刻,是张宗昌于民国间题书。洞北有巨石,上面有大字题刻:峻极于天,发育万物。这就是泰山的主题。
  巨石之北原来有古松独挺山崖,虬屈苍劲,有君子傲然不倚之姿,明代涂为羞辱秦封五大夫,便在这里题书独立大夫,方元焕又题处士松。明代万历三十一年被风雨所毁,现在仅存题碣。前面就是新建对松山石坊。
  [对松山]请看,前面有两座大山,双峰对峙,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这就是著名的对松山,又名万松山松海十三层松。下有千仞之渊,上荫百仞之松,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则言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谷口内外有:松门、松云绝壁、举足腾云、雄山胜景、松涛云壑、至此又奇、苍松翠霭等题刻。西崖上还有一组线刻画:一只粗壮有力的拳头将披发山鬼打翻在地,上题永居九幽,迥异众刻,为岱阳唯一摩崖刻画。前有对松亭,耸立西岩崖,是明代乾坤楼旧址。亭南旧有圣水桥,原盘路在溪东,清乾隆末年改盘路于溪水西侧。亭对岸绝壁如垣,大字题刻尽述其胜:龙洞、林远尘、明月松翠、涛声云影等。
  对松山至此,谷愈狭,崖愈危,松愈挺,景更奇。民国年间任克溥题诗西崖:岩岩气象岱宗开,五岳首推信壮哉。势接沦溟藏雨露,形连霄汉起风雷。千丛脉秀龙鳞树,万丈骨高虎卧台。策枝重游堪纵目,盘桓懒去问蓬莱。在对松亭东南,沿大字石壁下的野径,
盘旋百余米即见红庙一间,这便是神秘的梦仙龛黄花城水长城天气预报”。单脊硬山顶,悬坠于对松山南端绝壑危崖之上。清代道光年间封见亭游泰山至此,见翠岩壁立,松荫茅屋,恰与曾在泰安任过知府的先父所云梦游泰山仙境相同,便建龛纪念。龛前镶嵌着双碣记其事。若在谷内远眺小庙,真乃万绿丛中一点红,分外引人注目。
  [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东壁上题写着问心朝山,十八盘自此处开始。开山之北,西崖上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书一笔大草龙门二字。这里今有龙门坊,东为大龙峪,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因见春节后朝山者甚多,旧盘道拥塞不堪,往往有人被挤坠崖谷,于是就在这里跨溪建拱桥,名为度天桥。并且顺大龙峪源头修建新盘,直达碧霞祠神门,让登岱顶的游人分上下两道,以免拥挤践踏。桥与新盘均毁于清代乾隆年间,1996年泰山管理部门重建新盘,直达碧霞祠。
  在盘口之北有两山陡立,中为一线天,因名石壁谷。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为十八盘,上有南天门,下有双柱式升仙坊。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这就是著名的天门云梯奇观。古时泰山十八盘是专指升仙坊以北的紧十八,因为这里陡险奇绝,难于攀登,古人便在盘道两侧各树立十八根大铁柱子,共计三十六根,恰于周天之术相吻合,
柱子上还挂着铁索链,这才是十八盘的真正来历。明清时以升仙坊为界,上为紧十八,下为慢十八;到了民国年间又出了三个十八盘,自开山至龙门坊为慢十八,龙门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00多级,2000年又予以整修。紧十八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云路千盘诸刻。中途有悬空巨岩,如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为迎客佛。三个十八盘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余米,何等峻拔、何等艰险!登上中天门翘首北望,南天门象嵌在翠峰间的红宝石,十八盘像玉皇大帝的天绅玉带飘挂在天门下的峡谷中,神采飞腾,令人遐想。登上十八盘,仰望天门,近在咫尺,门若悬空,陡崖欲坠,这时虽汗流浃背,万分艰险,但两旁天地交泰"如登天际努力登高共登青云梯等题刻却在不断鼓励着你登峰造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明代诗人祁承业有《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
---------
著名的泰山十八盘就从这里开始了。所谓泰山十八盘一,就是一段连续的石阶,从这里到南天门共97盘,1633级,乖直高度400余米,而两点距离却不足l公里,其陡峭便可想而知。十八盘共有3个,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过了对松山,盘道劈石而进,有一处两边残岩壁立,是开山修路的遗迹,像门一样,日称云门,亦叫开山,著名的泰山十八盘就从这里开始了。所谓一,就是一段连续的石阶,从这里到南天门共97盘,1633级,乖直高度400余米,而两点距离却不足l公里,其陡峭便可想而知。十八盘共有3个,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往往以99的倍数表示其多,3个十八盘即暗示着天门虽然在望,但行百里者半九十,道路依然很长,不能唾手即得。同时,它的紧紧慢慢又使得艰苦的行程并不单调,给人以在劳累中观赏、遐想与体味的余地。
踏上十八盘,翔凤岭."飞龙岩一左一右扑面而来,欲倾欲坠,大有泰山压顶之势;南天门雄踞两山之间,扼守极顶要冲,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接天门的盘道,如天梯倒挂,如银河下泄,沟通了人间与仙境;天门之上,摩空阁红墙黄瓦神采飞扬,迎山风而傲浮云,令人望之动情。在这里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了泰山的雄伟漫漫来途说明了它的大,人云的顶峰说明了它的高,竖直的天梯则是它的险峻。只有在登攀中,人们才能识得泰山。
从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是登山盘路中最为艰难处,盘与盘之间的距离,只不过
是两个台阶的宽度,人们到此常常汗流侠背,气喘吁吁,甚至有手足并用者,然而却无一人叫苦,更无一人退缩。是的,胜利的喜悦固然给人以动力,道旁石刻中古人留下的勉词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登青云梯”……也给人以鼓舞。但再看一看那身负重荷的挑山工,再想一想当年无名无姓的凿石修路人,眼下的艰苦谁还能放在心卜呢?大山无言,它自能激励人们向上,而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18:0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84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泰山   天门   盘道   题刻   人们   大字   飞瀑   西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