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厦门的建筑文化

阅读: 评论:0

骑楼——厦门建筑文化
作者:陈洁
来源:《科学24小时》2013年第04
        认识一座城市,从远眺其轮廓到徜徉于街道,再到置身于每一幢建筑,我们经历了从宏观(城市)到中观(街道)再到微观(建筑)这一系列逐步递进的认识。传统中国城市从宏观层次看是高耸的城墙包裹着城市;中观层次的街道在北宋市坊改革之前,依然是厚重的坊墙;而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微观层次的建筑聚落,则是千古不变的合院体系。
        建筑是城市的细胞,两者间最直接的界面莫过于街道。先秦以来,我国古代城市处于一种严密封闭街区模式的基本结构,主要表现为用围墙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白天开放,黄昏关闭,住宅区内禁止经商,这便是我国城市传统的市坊制度。自北宋后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允许商人在街道上随处开设店铺,而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随之而来的,便是逐步形成连檐而廊,当街开店的新城市街道景观。
出家后庙里真的很黑暗
        厦门在五口通商前属正统中国文化圈,具体到建筑文化,则直接接受闽南地区漳泉建筑文化圈的影响。厦鼓地区至今尚存多处清代的大厝(横店圆明园门票价格“是闽南语的意思),红砖白石燕尾脊翘。在1842年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厦门被规定为五个通商口岸港口之一(其余为: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成为了列强侵略的跳板。五口通商后,夷人入境,建洋行设领馆,以征服者的姿态进行嵌入式的外来异地文化输入,厦鼓地区的建筑文化、城市建设,也因这种中心文化的碰撞而嬗变,而这种嬗变恰恰是从城市的微观层次——单体建筑开始的。
        厦门作为福建省唯一联系南洋的口岸,和广东的汕头及香港并称为我国近代民众出入南洋的三大港口,许多产业的兴衰都与华侨有关。1927年至1932年,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夕和初期,海外华侨急于规避投资风险,而当时各行业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均处险境,唯地产业的利润高于其他行业;又因当时浙西大峡谷在哪银价发生了暴跌……海外巨款巨量流入,其中有许多都作投资之用;此时恰逢厦门进行市政改革,这为侨汇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对象,加上华侨有买田起国外哪个地方旅游好玩怀化学院的习惯,也乐于投资地产业;与此同时内地治安骚乱,部分侨民不敢回乡,只好在厦门觅地置产,这些最终导致了厦门地产业的一片繁荣景象。众多华侨华人纷纷在厦门投资兴业的同时,带来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崭新的建筑格调。19
37年《厦门市政府公报》指出:泰宁大金湖图片查厦门岛自辟马路,改良新市区,旅外华侨不惜以多年勤劳积累之金钱,返回投资,重金购买地皮,建筑新式楼房,繁荣市区,提高厦岛地位。虽然政府提倡有方,倘非华侨热心桑梓,踊跃投资,则建设新厦门恐非易事。

本文发布于:2023-08-21 07:1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90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建筑   厦门   投资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