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浮山道教历史

阅读: 评论:0

三亚学院是几本
09思政一班  090301111  纪淑云
浅析罗浮前期山道教历史
唐人卢弼在题咏罗浮朱明洞的诗句“药槽丹灶几春秋”中有意无意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什么时候,是什么人,揭开了罗浮道教的历史?史籍中关于罗浮道教的传说,有不少内容所涉及的年代远早于两汉。有传说在周灵王时浮丘公偕王子晋上嵩山,后得道于罗浮;又相传秦朝的安期生到罗浮采服山涧菖蒲而长生不老,为秦始皇所关注;汉代更有朱灵芝、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等在罗浮修道飞升的记述。这些说法,多见于《列仙传》或《神仙传》,但由于是传说,所以不能尽信。在一些典籍文献中可以查出最早把道教带进罗浮山的,应该是晋代的葛洪。千百年来,葛洪在朱明洞天留下的“药槽丹灶”,见证着罗浮道教的久远历史。
以下便是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对葛洪与罗浮山前期道教的关系的论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陆贾奉刘邦之命,出使岭南安抚赵佗,回去后撰写了一篇《南越行记》, 记中说“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1 这篇文章中是最早出现以文字记载罗浮这个名字的。陆贾就因此被称为“开辟罗浮之祖”。2 但罗浮山真正与道教结
上海长风海洋世界攻略缘而成为神仙福地、道教名山,还是在晋代葛洪进山修道之后。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谪惠州,对罗浮山作顺道两日游,曾写下《书单道开传后》一文,文中说:“葛稚川与单道开皆西晋人,而没于东晋,又皆隐于罗浮。使稚川见道开,必有述焉。而《抱朴子内篇》皆不及道开,岂稚川化时,道开尚未至罗浮也?”——苏轼这一问,确实问得有理。单道开是最早把佛教带进罗浮山的僧人,时为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而葛洪首至罗浮则是在晋光熙元年(306)稍后不久,3 大概要比单道开早五十年左右。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人,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学者、炼丹家。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博览经史,熟读百家之书,以儒学知名于世。又受从祖葛玄影响,好神仙导养之法,跟随葛玄弟子郑隐研修灵宝经。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嵇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举荐葛洪为参军。葛洪到广州后听到嵇含遇害的消息,于是入罗浮隐居修道。当时的南海太守鲍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道行高深。葛洪遂拜鲍靓为师,娶鲍靓女鲍姑为妻,从受《石室三皇文》,直至晋愍帝建兴二年(313)才离开罗浮返归故里。晋成帝咸和七年(332),葛洪听说交址产丹砂,可用于修炼丹药,一再上书求为句漏令(句漏山在今广西省北流县东北),终获成帝准许,率子侄南下至广州,被当时的广州刺史邓岳挽留,上表荐其任东官(惠州前身)太守。葛洪坚
现在去什么地方旅游最合适
决推辞,重入罗浮,炼丹修道,著述不辍,直至逝于山中。4
葛洪二入罗浮修道,留下了不少奇谈异闻。例如,相传住在广州的鲍靓常常夜入罗浮冲虚观,与葛洪长谈至天亮才离去。人但见其来而门无车马,独有双燕往还,好生奇怪,便设法把燕子网住,一看,原来竟是鲍靓穿的一双鞋子。5 于是,好事者便在鲍葛晤谈处建了遗履轩。关于葛洪的死,《晋书》本传又有这样的记载:一日,住在罗浮山的葛洪忽然寄书给广州刺史邓岳,说是“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待邓岳匆忙赶往道别,葛洪已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相传葛洪尸解后的遗衣被葬在冲虚观右侧半山腰,后人为其立“衣冠冢”碑。
所谓的“尸解”,若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似乎是荒诞不经,但对于虔诚的道教徒来说,得道成仙不但真实可信,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极终境界。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几乎所有的宗教提出的都是讨论‘关于人死后如何’的问题,然而道教所要讨论的则是‘人如何不死’的问题。”6 葛洪对道教的最大贡献,恰恰就在于他对这一问题首先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回答,初步建立起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他认为神仙实有,只是一般人为能力和经验所限不能识别判断。人是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但不能仅靠方术,还必须以忠孝和顺仁信
为本,内修形神,外攘邪恶,积善立功。“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7 很显然,葛洪的神仙道教理论引入了儒家传统思想,有着浓厚的伦常观念和入世彩。他把《抱朴子》分为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8浙江最新消息今天 正见其外儒内道的思想框架。(在教育问题上,葛洪同样坚持儒道殊途同归,故应调和互用的理论原则,认为在朝在野,皆为人臣;或仕或隐,俱应兴教,只是各负的责任有所区别,“在朝者陈力以秉庶事;山林者修德以厉贪浊”。9 当是时,对各级官员的选用主要讲究出身门第,门阀世族子弟自恃有世袭的特权,不学而仕,仕后废学,“风化成习,大道渐芜。后生昧然,儒训遂堙”,社会普遍视读书为无用,以致出现了教育衰落、人才凋零的局面。葛洪有感于此,在《抱朴子外篇》专以“学”和“崇教”二章鼓吹崇儒兴教,指出“饰治之术,莫良于学”;“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焉”;提倡“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进德修业,温故知新”,强调教育要抓早,“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葛洪在罗浮山南北东西分别建庵,广收弟子,往来讲学,实践自己提出的“山林者修德以厉贪浊”的主张,后人评价他 “是一位熔儒、道为一炉的神仙道教教育家”。10 他的主要理论著作《抱朴子》内外篇,为我们了解葛洪乃至于汉晋时期儒、道二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在罗浮山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
葛洪还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和中医学教育家。他在罗浮期间编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在序言中,他说编撰此书的目的就是“备急”之用,所记方药“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己,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对缺医少药的乡村穷人有很大的便利和帮助,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获得后人“简便验廉”的高度评价。葛洪行医兼带学徒,传授医术和医德,开了惠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
追随葛洪修道学医的弟子众多,如腾升、安海君、望世、黄野人等等,黄野人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相传黄野人是东莞石龙水南乡人,本是一介农夫,被葛洪雇为佣工,葛洪栖山炼丹、采药行医,野人追随受教,继承了葛洪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终于修成正果。关于黄野人得道成仙,罗浮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说是葛洪尸解飞升的那一天,黄野人刚好有事外出,闻讯匆匆赶回时已不见恩师的踪影。他悲伤地徘徊良久,意外发现了葛洪遗下的一粒丹丸,吞食后竟就成了仙人,可惜一粒丹丸药力不够送他升天,只能留在地上,正是“可怜黄野归来晚,留与人间作地仙”(宋孙载《葛仙祠》诗)。自此,黄野人便在人间行走,以老师为榜样施药助贫,治病救人,遇上缺嘴(即所谓兔唇)的就削树皮弥补,遇上患脚疮的就捏泥土敷治,无不灵验,人称其为黄大仙。在岭南地区,关于黄野人
的趣闻传说颇多,《田舍恒谈》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昔东坡安置循州(按惠州古称循州,故云)时,尝入罗浮,思见黄野人不可得,日坐田间,怅望太息。遇一村妇,散发垂乳,襁子挈食,往来馌耕。坡公戏赠曰:“双鬓蓬松两乳酥,朝朝担饭馌田夫。”——其妇应声答曰:“是非只为多开口,曾记君王贬你无?”坡公惊曰:“此必黄野人矣!”急起就之,失妇所在。
这自然是无可稽考的传说,不过也足以说明:在惠州乃至于更广阔的地区,人民百姓把自已的人生智慧和美好愿望都赋予这位神医身上,他不但能治人身之病,亦能治人心之病。黄野人的仙逝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天他从墟上喝得大醉归来,拿起炭块在山洞石壁上写了四句诗:“云意不归沧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未归。”写完,径向大海走去,踏着浩渺的海浪不再回来。这种种浪漫奇幻的传说,蕴涵了人们对这位赤脚神医的尊敬和怀念。
罗浮山道士历来有采药行医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这传统正始自葛洪、黄野人师徒二人,它体现了道教博爱的人文情怀。因为受了葛洪师徒的影响,罗浮山中医药业历史久远,颇为发达,历代不衰的冲虚观药市是有名的粤东四市之一。为纪念葛洪和黄野人,罗浮冲虚
观内设有葛仙祠和黄大仙祠,二祠至今仍信众无数,香火不绝。葛仙祠悬有一联云:“神仙忠孝有完人,抱扑存真,功侔雨地参天,不尽飞裾成蝶化;道术儒修无二致,丸泥济世,泽衍药池丹灶,可徙遗履认鳬踪。”概括和颂扬了葛洪在罗浮山的业绩。香格里拉和丽江哪个好
【注释】
【1】据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页。
【3】钱穆《葛洪年谱》:光熙元年,洪年二十四,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同年嵇含遇害,洪遂停南土多年。按该《年谱》载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同不另注),下册,第802页。
【4】关于葛洪的卒年,学术界大体持有两说:一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时年八十一岁。一说卒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时年六十一岁。详参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附录》,第795页。
【5】明陈继儒《香案牍》引自《墉城集仙录》。
【6】《早期道教史》,汤一介著,昆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4页。
【7】详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3頁。
安徽四大垃圾学院
【8】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序》,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第1页。
【9】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第100页。
【10】《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3-08-23 21:3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939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野人   神仙   罗浮   修道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