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媒体报道实践解析与思考——基于气象视角的探究

阅读: 评论:0

2021·2(下)《科技传播》68
作者简介:苗艳丽,主任记者,中国气象报社,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涉及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气象新闻采编业务技巧等。
王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研究方向为气象宣传理论、气象科普应用、舆情分析研判等。防汛救灾媒体报道实践解析与思考
——基于气象视角的探究
苗艳丽,王  晨
上海好玩的地方有哪些免费
摘  要  2020年汛期,我国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两个战场,防汛救灾战场是媒体记者锤炼提升“四
力”实践场,新闻报道融入防汛救灾工作亦成为抵御自然灾害及风险的有效力量。文章从气象视角出发,借助案例分析,审视融媒体发展趋势下防汛救灾中媒体报道在主题选取、形式表达、思想引导等几个维度的做法,并提出向“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生产力、要共情不要煽情等促进理性传播、增强传播效能的思考。关键词  天气气候;防汛救灾;媒体融合;提升“四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7-0068-03
2020年汛期,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异常复杂。南方出现20余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极端性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段险情告急;北方进入雨季偏晚,降水总量偏多,多个台风一路向北,将东北置于狂风暴雨考验之下。在复工复产进入加速度之时,非常天气给防汛救灾工作带来非常挑战,给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峻威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每年6至9月主汛期必须攻下的一场硬仗,也是今年继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又一场全民战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闻媒体尽所长所能发挥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报道以正向价值观和坚决行动,成为贯穿防汛救灾战役全程的一股重要力量。部分媒体基于气象角度,着眼大局大势、聚焦百姓关切、创新表达方式、全媒深度发力,为我国防汛救灾阶段性重大胜利的取得提供了舆论支撑。
1  精定位,防汛救灾媒体报道多点着力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握我国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占比重高达75%,而气象因素还常常是其他自然灾害的诱发条件之一,把准了气象信息就把住
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防汛救灾新闻报道离不开气象视角,防汛救灾中的气象新闻容易成为焦点、重点和热点。那么,这类新闻的着力点定位于何处?
延安旅游攻略自助游2天1.1  发得快云水谣古镇门票价格
迅速传播重大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预报预警、灾情等信息。生产生活的每一个举动几乎都在天气气候的影响范畴,气象信息具有鲜明的服务属性,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产品经新闻化语言加工后便可转化为新闻。同时,传播重大预报预警信息也是媒体职责之一。特别是台风、暴力梅雨、龙卷风这类重大灾害性或突发性天气,及由其引发的山体滑坡、洪涝等都会成为新闻热点。中国气象局网从6月29日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合推《天气展望》栏目,每周以弹窗形式推送未来一周天气。6月29日开设至9月7日完成11次推送,总阅读量超过514万,单篇最高阅读量68万,并逐渐形成一批稳定读者。
来源于法定发布机构的预报预警信息经权威媒体传播更容易形成信任度的倍增效应,可有效指导生产经营行为主体和百姓临灾前采取精准响应措施,成功避免或有效控制灾损。在践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的实战中,依据预报预警提前转移躲过灾难的成功案例在多地接连上演,其实用功能可见一斑。
此外,灾情信息在满足人们好奇心方面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大批重庆市民聚集在朝天门围观洪峰过境主城的场面、多家媒体架上设备现场直播的做法便在迎合猎奇心理。关于灾情的报道也是客观反映灾害严重程度、防御救援力度等的一个依据。因此,媒体时常将关注点定位于灾情。1.2  报得准
实况与预报比对,引发关于预报准确率的探究。等一场姗姗来迟的降雨,媒体上从来不缺戏谑的声
遂宁旅游景点大全最新《科技传播》
69
音:求预报员心理阴影面积、说好的暴雨没有核酸检验证明、雨是好雨但风不正经……它们的背后都直指天气预报准确率问题。
天气预报准不准是一个气象科学、业务领域话题。一生致力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曾对记者表示,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这个话题同时也是媒体和受众感兴趣的社会焦点、科学难点,每年都有机会登上热搜或甚至引发网络狂欢。媒体回应网民关注、解答学术疑问、评价应急响应效果,会主动选择对天气机理研究成果、天气预报原理、气象科技进展做进一步挖掘,在开展舆论监督的同时引导形成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舆论氛围。
在2020年8月份北京的一次暴雨预警后,面对“全中国都在等”“龙王没有进京证”的焦躁、调侃声音,参考消息、中央政法委官方、新京报等平台纷纷发声,批驳漠视生命、以过度娱乐化消解严肃的做
法,探讨应急该有的态度、城市治理精细化、预报科学发展等问题,体现了理性克制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也反映了媒体的进步。1.3  用得上
强化专业解析和知识普及,提升公民自救互救能力。面对自然灾害需要具备充分的风险防范意识、防御技能,科学知识的普及无疑是提升公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举措。气象科普连续多年被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也因为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新闻性、实用性正在借助多媒体渠道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在气象领域,从国家级到省市级气象部门皆重视组建面向媒体的科普专家团队,汇集“最强大脑”通过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媒体现场连线、媒体推送等多种方式解答受众疑问,或者联合媒体共同设置科普议题、为媒体发布内容把关,形成了气象科普产品开发、供给、传播的完成链条。今年主汛期,在长江流域洪水频发、淮河超警、巢湖告急、海河严阵以待之时,《重点流域防汛气象权威解读》系列文章为社会大众稳定了心神;在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之际,由中国气象局官方媒体推送的专业解析文章《六问南方强降雨为什么持续这么久,强度这么猛?》抓住舆论关键点,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落地,精准回应了社会关切。
此外,气象灾害总是伴随着“信息灾害”,不少自媒体受点击量驱使常常“自愿”放弃辨识真伪和是非的能力,它们中有篡改预报结论、歪曲解读的,还有夸大灾害影响的,贻害无穷。官方媒体从科学角度发声可以起到科普知识扩音器作用,而批驳谣言则发挥了对负面信息的降噪消音作用,有责
任感的媒体和信息发布平台也常常主动寻求科学支
撑辨析真伪,消解公众恐慌、负面情绪、市场紊乱等不利影响。针对7月网络流传盛广的洪涝谣言,辟谣科普《今年南方洪涝系太阳活动引起?中国气象局专家辟谣》第一时间回应。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通过其、网站转载;澎湃新闻、知乎、新浪、网易等数十家媒体转载,形成有力回击。
2  融媒态,防汛救灾媒体报道多样化视觉呈现
媒体发展正处于迭代转型过程,创新表达呈现方式是顺应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对时代的致敬;也是优化媒体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是对内容的尊重。气象新闻的本身是一个数据载体,当它延伸向社会时,便被赋予丰富的画面感,具有天然的视觉表达诉求和视觉呈现张力。经观察分析,以下几种具有融媒态特征的呈现方式正在引导潮流。2.1  数据新闻
用好气象数据,是气象业务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当下防汛救灾报道的发力点。无论是官方主流媒体还是气象爱好者创办的自媒体都致力于在数据的加工表达、内涵挖掘上下功夫。数据新闻正在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树品牌的一个抓手。中国气象报社运维的中国气象局网和新华网自2016年联合开设的“聊天儿”栏目,告别用专业术语聊天气,转而用专业数据聊。例如《“进门看脸,出门看天”,八月天儿会不会给你“好看”?》《扎堆出现!台风最爱在哪儿登陆?》运用图表设计分析天气特征及影响,让生硬的内容不再枯燥。中国气象局气象与宣传科普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专业团队与澎湃新闻联
合制作的《68年风雨录:台风来去之间》, 以交互图表的方式简约美观地绘制出了1949年到2017年间登陆我国和未登陆我国台风路径和数量,读者能够直观读取哪些台风最具特、哪些省份“受伤”最重、哪些台风已被除名等信息,界面友好、信息丰富。这一作品在美国新闻设计协会公布的2017年最佳数字新闻设计奖中获图形专题策划报道类优秀奖。
媒体普遍认为,数据获取和数据质量是制约数据新闻发展的一大因素。气象领域的专业性决定了气象部门是提供气象信息的唯一权威途径,适应形势与需求,媒体和气象官方机构在共同用力打破数据壁垒。比如《聊天儿》栏目产品中涉及原始气象数据虽然比较晦涩,但胜在权威、全面,通过对数据进行精细分析、提取、加工,加之可视化效果不断改进,兼而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
得益于技术加持,数据新闻已从早期的单一样式发展为以可视图表、可听音频、视听结合短视频的多样化呈现;内容表达上也不再满足于以事实陈
述、回顾为主的解释性叙事,承载着预测预判、深度解析的价值期待。而天气恰恰处于可预测预报范畴,将之与社会因素叠加,加上智能算法,甚至可以实现一次供给侧的深度革新。比如《纽约时报》曾根据官方气象数据制成交互式的纽约市飓风疏散地图,被当地居民广泛采信应用。
2.2  海报新闻
新闻海报也是防汛救灾报道可视化新闻的表达方式之一,不同于数据新闻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等高门槛特征,它属于可视化产品中的“轻骑兵”,对照片、手绘图、视频等进行艺术处理后,可简明且迅速地传递新闻事实,表达情感和观点,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
2020年湖北在疫情过后又度过了43天超长梅雨期,经受了9轮区域性强降雨袭扰。大疫过后如何战大汛,《长江日报》聚焦新闻人物,推出英雄城@英雄人、热血防汛人、防汛十八领队等多个系列海报,勾画出湖北人的英勇气质、传递出饱满的战斗力。
在保证新闻性不打折扣的前提,动态、交互也是海报新闻的发展趋势,有的媒体已经开始在海报产品中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H5等表达形式,可视化产品的审美属性得到强化。防汛救灾中不乏打动人心的场面和故事,值得深入挖掘展示,进而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触发共鸣共情效应。
2.3  短视频和直播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3月增长3 777万;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较2020年3月增长248万。毫无疑问,短视频和直播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媒体形态,它们能满足当下受众在移动空间和碎片时间中获取信息的需求,可提供充分参与、互动和分享的契机,且后者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武夷山一日游最佳方案更加全面。
2020年8月27日,台风“巴威”在中朝边界附近的朝鲜平安北道登陆,这是个较为罕见的北上台风。在移动优先策略下,自带光环的“巴威”自26日以风云四号卫星监测的太空视角在央视频成为慢直播的主角,吸引大批网友观看。而在台风风雨影响一线,包括中国气象报社、新京报、辽宁日报在内的媒体纷纷开设视频直播。其中,中国气象报社联合人民日报App、央视频等18家媒体平台的直播,实现全网超555万的播放量。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是一个行业媒体无法企及的数字。
为充分激活视频创作潜能,中国气象报社先后派出十路记者奔赴防汛救灾一线,坚持移动优先,制作发布大量短视频作品;还以9赛区联动的方式
启动第二届气象短视频大赛,将日常业务与赛事结合,为防汛救灾工作敞开更大的表达空间。
3  结语
做精做优新闻报道、提升报道效能,离不开精细策划、精心采访,也离不开精彩呈现。在重点分析防汛救灾媒体报道的骨干(主题内容)和灵魂(表达方式)之余,气象视角的防汛救灾报道在操作层面上还有一些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做法。
水立方嬉水乐园好玩吗首先,坚持向“四力”要生产力。新闻工作者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是本领水平的重要构成,也是
提升素养重要渠道,终将投射到报道中,成为优秀报道的生产力。实践也一再证明,踏向基层脚印的深浅决定报道水准的高低、思想水平的高低,靠想象描绘烘托的温度永远抵不上自身燃烧的热度。讲道理不如讲故事,防汛救灾工作是一个火热现场,可见、可闻、可感、可思,只有置身其中、不断追问才能看见真貌领悟真知,生成走进百姓心里的报道。
其次,求共情拒煽情。新媒体时代,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坚持用户思维、用户意识,全面、正面分析用户画像,准与受众的共情点,尺度把握是关键。新闻产品功能实用或传递一致价值观等引发的共鸣共情,有助于驱动读者的互动行为,激活从心动到行动即由内而外的连锁反应——点赞、评论、转发,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新闻传播过程。某些情况下,煽情是引发共情的初级手段,但重大自然灾害性事件发生和处置期间,信息和情绪都容易被放大,冷漠揭露伤疤与过度煽情讨好都是逾矩行为,可能会引起受众的不适和反感,是禁忌之一。
再者,保持理性避免被动狂欢。社交媒体上,一个导向的建立和崩塌既剧情反转可能只隔瞬间,任何不经求证“跟着感觉走”“看热闹起哄”的信息和观念传递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以恶搞方式调侃天气预报、夸大灾情揭批政府不作为、将灾害与因果报应关联等行为几成套路而大多终以打脸收场。但是集体狂欢按钮一旦启动,总有媒体不自觉地被裹挟着走入旋涡。尊重自然,且要与之“斗”下去,关键是要有求证态度、相信科学、保持理性,媒体报道更需如此。
参考文献
[1]贺俊浩.新闻性 艺术性 微传播——简析理解新闻类海报创
作与传播的三个维度[J].中国记者,2020(7):93-96. [2]吴小坤,全凌辉.数据新闻现实困境、突破路径与发展态
势——基于国内7家数据新闻栏目负责人的访谈[J].中国出
版,2019(20):22-28.
2021·2(下)《科技传播》70

本文发布于:2023-08-26 21:0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598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媒体   气象   防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