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构建

阅读: 评论:0

【作者简介】聂颖(1983—),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生态、生态经济
【通讯作者】王大庆(1969—),男,研究员,博士,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海口经济学院(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项目基金】海南省社科联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专项课题《海南自贸港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研究》(HNSK                    (ZX)20-9));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自由贸易港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匹配下的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HNSK (YB)20-54);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海岛生态文明演                  变及绿产业循环型分工创新研究》(HNSK (ZX)18-118)。
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构建
聂颖1、2 曹菲1、2、3 王大庆*1、
2、4
(1.海口经济学院 2.海南省绿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3.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
【摘要】 国家为进一步发挥海南省生态优势,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
潮汕疫情最新消息今天试验区,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的背景下,海南省在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有了一些进展。本文通过分析海南省生态建设现状和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列举了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产业类型与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并提出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构建的对策建议,对推进海南省承接产业溢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分工,培育新型农民和增加就业,促进生态示范省建设和绿产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意义。【关键词】 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生态经济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1]
。海南省作为自然生态独立区域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热带资源,在自贸港建设机遇背景下,面临着自身生态基底条件受产业发展建设的威胁以及市政建设的挑战。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历史起点上,海南要准确把握
区域特征,以海南省土地利用为依据,以重点城市、节点城市、现有公路铁路网线和产业基础资源为依托,构建东承西接,南连北通的“一环二核井田组团式”生态产业空间布局,切实增强海南省一三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能力,进而推动一三产业深入互动共融。通过构建绿产业经济体系及融合型生态产业经济空间格局,对推进海南省承接产业溢出参与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分工,培育新型农民和增加就业,促进生态示范省建设和绿产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南省生态建设现状和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省生态建设现状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空前力度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在体制机制上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刚性约束。2015年,海南在
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划定并严
守生态保护红线。2016年,海南省率先颁布实施了《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同年出台了《海南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建设管理目录》[2]
。2018
年6月,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计划(2018-2020年)》,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有哪些同年11月,出台了《海南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2013~2019年7年间,海南省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造林近50030公顷,到2019年底,海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1%,区域内自然保护区5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71.7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95%,文明生态村达到19268个[3]。
(二)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发展带来生态问题,制约生态经济发展
一是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商品房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总量超过前10年的4倍。由于前几年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引导和管控,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布局,开发过程中,部分房地产由于存在规划及营运不规范,造成大量环境污染物及工程所在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部分项目严重侵占了海岸带、中部生态核心区、滨水(湖库)地带、重点景区、水源地等核心资源[4],甚至对生态资源造成不可逆的严重破坏。二是先期发展由于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制约了其他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造成其他行业发展缓慢。同时,高地价和高房价,挤压了本岛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给未来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本岛居民承受着高昂的物价和房价,无法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幸福指数降低,甚至排外情绪严重,参与生态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
积极性降低,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第一产业缺乏资金、技术
海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在热带水果、反季节瓜菜、南繁育种等产业优势明显。海南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由1978年第一产业占主导的53.1:22.3:24.6调整为2019年的第三产业占主导的20.3:20.7:59.0,产业占比由“一三二”到“三二一”。海南省第一产业由占比1/2到现在的1/4,一方面与农业生产存在耕作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渠道不畅、没有形成规模农业、产业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分不开;另一方面由于海南省第二、第三产业规模增大,第一产业劳动力部分转移至二、三产业,导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日趋下降,强农惠农资金相对其他产业匮乏,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3.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脱节
海南省第一产业发展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技术推广面较窄等问题。从海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目前三产主要以旅游酒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海南自贸港60条政策》中重点发展的金融保险、进出口贸易、国际能源、产权交易、会展产业、国际教育等现代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资本、技术、专利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5]。
4.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性较弱深圳水上乐园
海南省积极探索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出现了诸如农家乐、农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一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形态。但从产业协同性和连接紧密度方面与国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比较存在一定差距。从制约关键因素看,存在资金短缺、高新技术缺乏的问题。从发展总量和竞争力看,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目前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产业形态主要是以拓展农业功能的农家乐等旅游业、特农产品电商销售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养殖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服务类融合,总体来看规模小、辐射带动范围小[6]。
5.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海南省在资源利用上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模式,即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7],未整体上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态经济体系。与国内外发达区域相比,海南省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滞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部分地市未能建立科学、系统的长远规划,开发水平不高,过度开采现象严重,管理粗放,不计后果。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瓶颈制约也开始凸显。
二、构建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格局
(一)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产业类型
根据海南省产业经济圈和发展侧重点划分。
第一,鼓励海口市、三亚市等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以资本运作、财富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主的金融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加快“六所一中心”的建设。依托海口省会城市和金融资源优势,着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全方位打造海口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8]。同时,选取关键节点城市海口、琼海、三亚加快研发和创业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与转化,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海南建设研发基地,创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第二,区域战略定位,打通海口与湛江的通道,连接“水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形成“一带一路”环形经济圈;省内公路、铁路、水运交通网络,以海口为核心,澄迈、洋浦、东方、三亚、琼海、琼中为重要节点城市,重点发展由物流园区、市县物流中心、辐射末端的乡镇货运站的全省三级物流设施体系[9]。
第三,构建以三亚、陵水、乐东为主的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和以定安为主,屯昌、琼中、昌江3县为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为主的“五中心、四集、多点分布”的健康产业和特文体娱乐产业,打造组团式生态斑块产业集。
(二)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1.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层级架构
图1 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类型及层级架构
2.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根据海南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10],以环岛东西两线为框架,以海口市和三亚市为核心城市,以省内铁路、公路及河流为廊道,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产业,以生态旅游业、热作农业、健康产业、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为支撑,构建全域一三生态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一环二核井田组团”式融合型生态经济空间格局。其中:
“一环”:即环岛东西两线形成生态经济环线布局。
“二核”:即以海口市和三亚市为生态经济核心城市。
“井田”:即以省内现有公路、铁路交通布局形成井田式生态经济带。
天沐温泉度假村酒店
“组团”:即插花于一环和井田式生态经济网格里的生态经济“斑块”或组团布局。
三、对策建议
(一)基于生态修复的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生物修复、各种物理修复等工程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及资源进行优化组合[11],使生态环境、农田林地、旅游资源和产业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一,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以生态修复模型和“3S”技术、卫星和航拍设备(无人机等)为软、硬件支撑,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环境、土壤、森林、湿地、草原等监测及保护,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
第二,通过构建以自然景观(地理格局、水文过程、气候条件、生物活力) 、经济景观 (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风俗、信仰等)[12]等过程和功能在时、 空、 量、 构、 序范畴上于一体的多维耦合复合
生态网络。
第三,基于生态修复保障及生态景观的重构,以土地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为依据,构建一批与城市绿发展相适应的一三产业深入融合生态循环产业经济模式,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推动建立各运营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
(二)构建基于生态景观格局的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基于海南省山形水系框架,重点以中部山区为中心,以省内耕地、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为斑块,以省内现有环岛高铁和公路为网络为廊道,以海南省土地利用为依据,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中心城市+公路铁路交通网(生态廊道)+组团”或生态斑块(耕地、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重点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严格管控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按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指导,其中:重点开发区要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适度扩大城镇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增强生态产品提供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严控各类开发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
(三)构建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市场主体组织
巩固完善提高传统优势旅游产业,培育国际知名旅游企业。有限发展商业地产业及衍生新业态,重点发展健康产业和热带特农(牧)业及农业观光产业和多类市场主体,适度渐进培育文化教育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公司。加快完善机场、铁路、公路网络,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保税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冷链物流及各类物流企业。重点支持培育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幻化企业创新发展,增强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各类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重点参考国内外金融类企业和其他金融类市场主体,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着力提升金融业对一三产业融合型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创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优化一三产业资源配置
清远漂流门票多少钱
一方面促进农、林、牧、渔产业内部融合,构建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由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合作社、精深加工、农业博览会、大宗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功能式产业间融合;由智慧农业向数字产业形态演进,形成纵向融合与横向融合等[13]。
另一方面疏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为生产要素融入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农业产业结构是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六所一中心”建设,提高第三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使一三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五)加大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核心驱动力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海南省要实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模式创新并举,打造创新制高点,为海南省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另一方面海南省要建立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解决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建立符合海南省金融现状,自下而上的信用体系;健全有利于金融下乡的配套政策,完善法治建设,提升金融监管水平;鼓励支农金融产品创新,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以新的金融产品形式用于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v/hjgl/stbh/stbhhx/.
2019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v/tjj/tjgb/fzgb/n_79000/202003/t20200302_2755138.html.我省房地产开发“两个暂停”政策解读[N].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03-23.
邢元宵.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考[J].合作南澳岛天气预报15天
[1][2][3][4][5]经济与科技,2017,(04):7-8.
国庆等.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期刊,2017,(33):90-92.资树荣.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于经济因素的分析[J].经济学家期刊,2005,(04):26-30.金丹.海南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8,(21):4-5.代琳等.浅析产业融合视角下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及对策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20,(01):17-19.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海南
省人民政府网v/hainan/5309/201509/d0fbbfb584a4467591b9c9fe58eecc55.shtml.
李德昊.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述评[J].旅游
纵览,2018,(06):180-181.
谢尚虎.生态景观在城市森林中与人工的融合
[J].现代园艺,2017,(06):179-180.
孙洁.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6,(03):24-
27.
(责任编辑:朱晓雨)
[6][7][8][9][10][11][12][13](六)发展数字农业,推进产业形态演进
从产业结构形态与特征看,发达国家宏观产业结构按GDP占比为“三二一”类型,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具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达80%以上),并促使第一、第二产业形态与功能产生了根本性变革。海南宏观层面产业形态优化与持续升级值得期待,应保持战略自信和定力加速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一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和借鉴国际最高水平,能够形成的资源优势可以预期,对应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也比较明确,能够做到有针对性提前预判精准施策避免盲目性。二是产业形态演进的约束因素能够有效破除。
新一轮科技革命破除了创新和动能约束;数字经济和产业变革破除了技术约束;消费升级时代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发展战略破除了发展阶段约束;全岛自贸港战略破除了政策机制和资源约束;营商环境优化破除了企业发展约束;人才战略破除了经营管理约束;“一带一路”和两洋视野破除了区位约束。这些宏观社会要素的有机组合将在整体上推动海南主导产业形态优化与持续升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海南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内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强化产业间良性互动,实现更优产业形态的生成和演进。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3-08-27 21:5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600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业   生态   发展   经济   融合   海南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