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名字的由来

阅读: 评论:0

焦作名字的由来
1、焦作名字的由来:“焦作”这个地名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元代许衡著的《鲁斋遗书》就有焦作这个地名。为什么叫焦作呢?“作”当取于“作坊”之意。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作坊”。因这里挖石取煤的窑业颇多,围绕窑业的发展,相继出现辅助工人生活的作坊以及挖煤取炭的作坊很多。据《焦作市志》记载,早年英商福公司在十四号井下,曾挖出过唐代“开元”铜钱。唐代开元年号是公元741年以前,那就是说早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在这里挖煤了。1976年焦作市博物馆在庙河、寺河两村发现两幢古碑,也记有宋代在这里开煤窑、修窑神庙——老君庙。《修武县志》上说,光绪年间这里有小煤窑一百多家,这说明当年挖煤业很兴旺。除煤窑以外,宋代烧制瓷器的窑业也很兴旺。据文献记载,宋代当阳峪(位于焦作偏东北八华里)就有百家瓷窑。据市博物馆考古调查,在焦作市郊发现宋、元时代瓷窑近十处。所以说,除煤业作坊之外,也不排除瓷业作坊。在从“焦”字来看,《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说“焦作”为煤业作坊也不无道理。
2、云台山名字的由来:云台山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有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云台山苍茫雄劲,神奥深蕴,外旷内幽,山水清音。有奇峰秀岭36座,天然异洞数十个,潭瀑泉池不计其数。
3、马村名字的由来: 在母系氏族时候,焦作还是一个部落,隶属于焦国。这里民风醇朴,牲口众多,是最好的天然牧场。部落东边的马,除了吃草就是吃草,很像现在某些为人民服务的仆人。因为只吃草不干活,所以养的骠肥体健,远近闻名,于是当地被称做“马村”。在“马村”之邻,还有一种马,从不吃草,然而在马夫的带领下,夜以继日的任人骑骋,因为这种马多为雌性,体形矫小,所以当地被叫做“小马村”。
4、山阳城名字的由来:在焦作部落的中部山区,天然放养着许多羊,吃的是天然的青草,产的是天然的羊奶、羊鞭,因为养羊大户“山羊”组(组,类似于当今企业),是部落首领的小舅子,所以“山羊”的产品,一律均为部落的免检产品。因为市场垄断,所以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后来,不知因为什么缘故,只知道“山羊”企业,做了商标变更登记,生产的还是羊奶、羊鞭,但品牌却变成了“山阳”。
    5、解放路名字的由来:据说,为了控制优良的后代,特意在部落西边,腾出一块地方,建设了“种站”。所有母马、母羊的交配,必须牵到“种站”,和部落首领指定的种马、种羊来进行交配。据说交配一次,收50-100元不等,私自交配所产的小羊羔、小马驹,都要由部落首领没收,做充公处理。这样一来,东边的马、中部的羊,都要牵到西部去交配。每天早上放,晚上接的,渐渐走出了一条“接放胡同”(今解放路)。
6、铜马名字的由来:焦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唯一没有统一的就是焦国。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率80万大军进军焦国。刚刚行至焦作部落,就因战马随地大小便,被部落里穿蓝马夹、手拿小镊子的大妈,数百万军饷,军心随之大乱。后因战马乱停乱放,被部落首领的合同制家丁们,全部牵走没收,其剽悍程度,让久经沙场的秦军将士为之胆寒。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焦作正在创卫。 秦始皇至死都没有攒够赊回战马的,由此,统一焦国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焦国特拨公款8万吨青铜给焦作部落,打造雕像“人仰马飞”,用以讽刺秦始皇,好让其无胆再来进犯焦国。经过层层转包,最终修建“人仰马飞”的包工头,所领得的青铜只有8万两。本来预计“实心浇筑”的工序,只好精简为空心。 君若不信,现在还可到雕像前,亲手敲一敲,听一听历史的声音。 然而,众的眼睛是雪亮的,8万吨的青铜,打造雕像的结果,居然才这么小一点。于是,部落子民都称此雕像为“大”铜马!
7、待王名字的由来:待王,就是待命武王的意思。焦作市马村区待王镇位于太行山南麓,在焦作市东9公里处,因武王伐纣时当地众于雪夜中“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得名。
  8、杭州宋城景区简介为什么娘娘庙不能随便拜 百间房名字的由来:解放前,百间房附近共计有100多间房屋,繁华得人称小上海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
开封府传奇在线全集
      9、苏蔺村:蔺相如随国王北归,途径此村病重,奄奄一息,国王呼唤着他:“爱卿,你醒醒啊”(苏醒),故名苏蔺     
中国国旅招聘费用低适合高三毕业生旅游
10、墙南村:因在汉代山阳古城墙南而得名,还有墙北村

本文发布于:2023-08-30 00:4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6034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焦作   部落   作坊   焦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