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气

阅读: 评论:0

王志安:警惕反社会行为的频频发生
青青子衿    发表于2010年05月14日 22:35 阅读(1) 评论(0)
这“戾气”,本草认为,就是本草一直关注的“恶狗”的邪气也。你看这“戾”字,貌似被关在屋子里的黑犬,“黑犬”被关得久了,跑出屋子,就是一阵狂吠,散发出来的就是戾气......
“戾”的本义是“犬出户下”。但户下必有门限(阈),既有门限之限,犬必“偏曲其身”;犬既“偏曲其身”而出,必然恶气暴涨,遇人必狂吠滥咬矣。
王志安:警惕反社会行为的频频发生
2008年07月05日 新京报
  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爆发骚乱。7月1日,一名男子冲进上海闸北公安分局,杀死6人,伤4人。这两起事件有一些共同点,都是针对公安机关的犯罪行为,都带有强烈的反社会彩。
  反社会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犯罪的对象和犯罪嫌疑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在贵州瓮安骚乱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和直接当事人并没有关系;而上海袭警事件中,犯罪嫌疑人杨某的整个袭击过程,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近些年来,类似案件频繁发生。2005年8月9日,福建一位癌症患者,将一辆公共汽车焚毁,导致31人受伤。2006年7月14日,陕西安康农民邱兴华因为琐事连杀10人,在逃窜期间又杀害1人,重伤1人。反社会行为因为犯罪嫌疑人的施害对象往往是无辜的第三者,犯罪目的常常以杀害受害人性命为目的,因此社会危害极大;从受害人角度看,这种犯罪基本上都属于无因受害,也无法在生活中有效防范,所以最容易引起公众恐慌。
  从社会学上讲,反社会犯罪的当事人,多数在人格上有缺陷,例如极端、固执、狭隘等,但在外因上,在转型时期的社会中,反社会行为明显呈高发趋势。一些地方社会不公、救济渠道不畅、社会两极分化,是反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贵州省官方在事后总结事件发生原因时归纳了五点,其中一点就是“民众有怨气”。这一点,既是客观描述,也是最值得警惕的。上海袭警事件发生后,有媒体认为,上海市的警方安检措施防范不严,但其实,多数这类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本身在犯罪时就没想到生还,所以,再严的安检措施,也很难彻底防范。
  从根本上讲,反社会行为要想杜绝非常困难,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因素,很难通过社会发展得到根绝。像美国近些年类似的事件也常有发生,俄荷拉克玛爆炸案、校园击案等都属于这类犯罪。但是,对一个社会来讲,将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外因降到最低限度,将有助于反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漳州天气
  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贫富出现了分化,公权力也出现了腐败,由此导致部分社会弱势体难以遵循既定畅通的渠道,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一旦出现纷争又难以通过合理的渠道寻求社会救济。如果我们分析“公众的怨气”来自何方,这些当是主因。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具有极端人格的犯罪嫌疑人,就有可能将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宣泄到整个社会上,因为在这些人看来,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这样的局面如果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反社会行为还可能会继续发生,发生的频率甚至会增加,而这一切,通过短期行政领导接访的方式“维稳”很难改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长期看,如果要改变这一危险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体系,通过公共财政有效地调节贫富分化,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政府部门权力的机制,构建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系统。而这些工作,还任重道远
现在的中国,遍地的戾气---开宝马的女人
2006年6月2日,天津市南开区发生了一起惊心血案。三条人命转瞬之间灰飞烟灭,究其缘由,仅仅起因于一次微不足道的剐蹭事件。是凶手残忍过度,还是逝者罪有应得,目击者众说纷纭。
是日,一时尚女子驾程一辆宝马735路过一个自行车修理摊,剐倒了一辆待修的自行车。女子遂下车,要求修车师傅赔偿其损失,并对修车师傅百般辱骂。起先,修车师傅据理力争,表明对方驾车撞倒自己区域内静止物品,对方应承担主要责任。时尚女子哪肯罢休,于是上前推搡修车师傅。修车师傅挥手阻拦,碰巧把时尚女子衣服弄脏。出现此等变故,时尚女子更是不依不饶。放言,车子的事情暂且不算,必须先拿3000元出来赔自己衣服。
事情发展到此时,曾有过路者出面调解。修车师傅也忍气吞声的向时尚女子道歉,并且表示愿意为她清洗衣服。可时尚女子并不领情,一边继续辱骂修车师傅和上前调解的过路者,一边掏出了她的手机开始求援。此时此刻,她做出了一个足以让他悔恨终身的决定,虽然她的生命仅仅剩下不足一小时。
时尚抛求援的对象正是她的父母,她们一家三口就住在对面的贵族社区。其父来到现场,并未对事情原委做任何了解,便径直抄起地上的打气筒朝修车师傅头部猛砸数下。顿时,修车师傅头部血如泉涌。部分实在看不下去的围观者开始指责其父行为,并有几个欲意上前劝架。其父竟扬言,如果有谁敢靠近就会给他同样的下场。此时,其父继续猛踢被他用打气筒砸倒的修车师傅腹部,其母则站在一旁破口大骂为修车师傅说话的路人和围观者。时尚女子则一直地坐在开着空调的宝马车里,得意洋洋的看着这场闹剧的上演。四川最值得去的旅游景点
几分钟过后,时尚女子父母打累了,也骂累了。其父对修车师傅说:“一刻钟之内,老子要是看不到3000块钱,以后你他M就别在天津混了,你这条溅命值几个钱,做了你也省得老子看了你堵心”。修车师傅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吐了几口血唾沫,艰难的说到:“你等一下,我这就去拿”,然后步履蹒跚的向贵族社区对面的贫民区走去。此时此刻,四名当事者的心境迥乎不同,但是都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约摸十来分钟的样子,修车师傅返回了事发现场,来到时尚女子父亲对面。其父冷笑一声,便伸手跨步上前。就在此时,修车师傅猛地抽出怀中的右手,手滥媚并非是一沓钞票,而是一柄雪亮的西瓜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向了对方的心脏,然后在同一部位又
补了两刀,其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便栽倒在地。紧接着,修车师傅两三步跨到其母近前,转瞬之间连捅三刀。杀红了眼的修车师傅并没有放过宝马车里早已目瞪口呆的时尚女子,拎小鸡般将她提出车外,连捅数刀后,扔于路边。
几分钟后,警方和救护车均已赶到现场。警方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凶手逮捕。而刚刚还鲜活的三条人命,连急救的程序都没有进行便撒手人寰。
此类案件的发生,不会存在一个胜利者,修车师傅同样必死无疑。记得一个好友曾经跟我说过:“现在的中国,遍地的戾气”。诚然,这遍地的戾气也不知道是何时开始悄然而生的,而且一直在加剧。这起案件是一个惨剧,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根源问题不解决,这样的惨剧将越来越多……
中国国民戾气另人忧
重申:所有转贴“不代表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错别字亦未作改动。
中国国民戾气另人忧
dgzs701018发表于2007-5-26
blogxz/blog/user1/1599/archives/2007/12246.htm
广东佛山近日发生灭门惨案,一家三口被害,原因是婚外恋暴露;几天后,该省肇庆市又发生一家五口被杀的灭门案,凶手竟是为钱财恩将仇报。
西山国家森林国家公园以“灭门”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竟有200万条结果。
“灭门案”接连不断,却没有一个是源于惊天动地的血海深仇。鸡毛蒜皮的冲突或者蝇头小利的贪恋,都能成为灭门的。
贫穷百姓会在瞬间由唯唯诺诺的顺民变为穷凶极恶的暴民,目的不过是为了一时快意,或攫取微不足道的意外之财;大学生也会由老师家长们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瞬间成为刽子手,目的只是为了排遣郁闷、发泄不满;作家也会由谦谦君子瞬间变为让人血泪横飞的武夫,辩解理由是“作家也是人”;官员们不仅会以武行政,更会杀人,目的无非剪除异己、摆平政敌或摆脱……
在这个温良恭俭让著称于世的礼仪之邦里,是什么让世界上最平和、从容的人们变得如此毫无耐心,曾经善良的眼睛里布满戾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詹姆斯·布坎南认为,任何社会都是道德共同体、道德秩序、道德无政府状态这三种要素的混合,“一个社会的聚合力,由道德共同体和道德秩序共同形成,而因该社会的成员中存在的道德无政府状态而减弱”。
套用布坎南的话,中国国民戾气上升、弥漫,正源于道德秩序不堪一击甚或压根就没成形,道德共同体也是名存实亡的空中楼阁,而社会成员却普遍安于道德无政府状态。
道德无政府状态的普遍化,如果简单地把账算到市场经济头上,既是懒汉思维又显苍白无力:有的国家市场经济更久远、更彻底,为何确立了道德秩序、建构起道德共同体?
对于这一状态,政商学界谁都百般卸责,可谁都推脱不了责任。笔者以为,社会精英首先应该对道德无政府状态和国民戾气上升负责。
当腐败官僚痞气、霸气、匪气十足地横行霸道,当公权力不仅不能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甚至成为侵害、剥夺他们利益的直接工具,甚至留给他们的最后一道救济线——司法也变得横行时,他们怎能还有从容平和?其良心又怎能不渐渐硬化以至趋于麻木?
当财富精英们沉湎于借法制空白、体制漏洞圈占财富的游戏而乐此不疲,当他们一边聚敛
唐山乐亭月坨岛住宿财富一边腐蚀政界、学界,当他们穷奢极欲之余纷纷转移财富、移师海外,而将为他们财富付出血汗的底层民众无情抛弃在原地,任其苦苦挣扎、自生自灭时,让人不寒而栗的戾气怎能不生?
被剥离感将社会底层的人们打击得毫无信心,还要面对财富精英们不依不饶地对其人格进行践踏,无立锥之地而眼见他人时,戾气怎能不生?
若从小就接受“人对人是狼”的处世哲学熏陶,被灌输以“人生价值就是‘赚大钱、抓大权’”时,原本纯洁的心灵,怎能不日趋钝化以至于麻木不仁?
当教师们如商人般忙于赚钱而视教学为副业,学生们远离家庭、远离社会,原本充满激情和期待的眼神怎能不瞬间变为落寞、无聊和愤懑?花费父母毕生心血步入学校,毕业后却瞬间成为社会弃儿时,原本平和从容的眼神怎能不生戾气?
社会精英们不仅没有不遗余力地创造真善美,尽职尽责地引导普罗大众追求真善美,反而嘲弄纯真、蔑视善良、践踏美好,听任文化流氓将所有足以让国民平和从容的文艺经典、道德教条彻底颠覆,而无心亦无力去建构新的价值体系以归化天下,自身虽然忝列精英行列却早已布满戾气,社会又怎能不戾气弥漫?
戾气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 孔方兄    转载于2010年05月14日 22:22 阅读(0) 评论(0)

本文发布于:2023-09-02 15:3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607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自评报告范本
下一篇:三字经小故事
标签:社会   修车   发生   犯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