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教案

阅读: 评论:0

第2课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桂林乐满地度假酒店
一、导入新课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要说的事物),下句点题。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其新意在于:(1)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2)多用普通话而少用陕北方言;(3)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二、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深圳最新出行政策
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写作背景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重庆近郊二日游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油馍.(mó )脑畔.(pàn  )
眼眶.(kuàng  )盏.(zhǎn  )
糜.子(méi    )白羊肚.(dǔ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宝塔山:在延安城东南,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
杜甫川:延安城南的一条小河。
柳林铺:延安城南的一个村子。1956年,诗人和其他代表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那里受到众的欢迎。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1945年诗人和其他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粘性的黍类谷物。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社主任: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
小七孔风景区景点介绍杨家岭:延安城北的一个村子,1938年1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枣园:在延安城西北,同志住过的地方。
赤卫军: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众武装组织。
五、层次结构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话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赞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颂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六、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凤凰古城旅游住宿推荐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明确:(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5.第五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明确: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明确:(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
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一位学生作答。)
1.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的,请从诗中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
(4)表颜的有:白生生等。
2.诗歌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广州必去景点攻略解析:诗人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这种诗歌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①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抒发情感。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血肉相连。
②描写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打上了延安烙印,有地域特和生活气息。
③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地方特更为浓郁。如多次出现叠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使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3.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

本文发布于:2023-09-11 00:1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6163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延安   革命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