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皮肤病四种

阅读: 评论:0

看图识四病
麻风 疣状皮肤结核 挤奶人结节 副肿瘤类天疱疮
躯干部散在红和淡褐斑块,边界清楚
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
一、病史
  患者 女 62岁。
  主诉:面、颈、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一拇指甲大小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皮疹逐渐扩大并延及后背、四肢。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遂来我科就诊。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病史。务农,5年前迁居内蒙呼和浩特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惠州千万不能碰的十大楼盘: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和淡褐斑块,2×3cm~10×18cm大小,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阴性
二、诊断
诊断:麻风病(leprosy)。
  诊断依据
  1.患者老年,慢性病程;
  2.皮损特点: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和淡褐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
  3.神经功能检查: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见右图。
左手背暗红疣状增生性斑块,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一、病史
患者 男,61岁
  主诉:左手背皮损18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18年前患者左手无名指因外伤而行截指术。2个月后,左手背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皮疹,缓慢增大,渐累及整个左手背,逐渐出现破溃,有渗出,伴疼痛。曾诊断为“孢子丝
菌病” “着芽生菌病”,先后口服伊曲康唑、10%碘化钾、特比萘芬等,均无明显效果。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食欲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9年,1996年患脑血栓,发现糖尿病1个月。否认结核病史。
山东七日游最佳攻略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崀山风景名胜区图片
  皮肤科检查:左手背9cm×10cm暗红疣状增生性斑块,上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覆盖黄痂,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糖6.14mmol/L,胸片正常,皮损脓液培养、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多次阴性。组织匀浆革兰染未见细菌、抗酸染阴性、培养无细菌生长、无结核菌生长。PPD试验阳性。
  PCR扩增病损组织分枝杆菌16S rRNA基因,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030bp相符, 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IS6110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23bp相符,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
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有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PAS染阴性。
  二、诊断
诊断: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患者,慢性病程,有外伤史;
  2.皮损特点:以疣状增生斑块为主;
  3.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呈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4.PPD试验阳性;
  5.PCR检测:皮损中结核杆菌基因阳性。
该患者由于一直误诊为着芽生菌病,口服抗真菌药物无效,故给予患者左手背病变切除游离植皮术,术中可见有脓性分泌物,完全切除左手背病变。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之后在左手小指掌关节处又出现类似改变,进行第2次手术切除植皮,伤口愈合良好, 同时口服抗结核药,随访半年无复发。
左拇指皮肤可见一隆起结节,淡黄
一、病史
  患者 女,39岁。
  主诉:左拇指皮损2周,双手、前臂皮疹1天。
  现病史:2周前发现左拇指皮肤出现一绿豆大小紫红皮疹,微痒不痛,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于当地医院手术切开引流,无好转。1天前双手突然出现多数红皮疹,痒,迅速延及前臂。
  既往史:患者从事挤奶工作,约1月前发现一奶牛乳房出红皮疹,未加注意。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拇指皮肤可见一直径约1cm大小隆起结节,质硬,界清,无压痛,表面淡黄。双手、前臂多数米粒至黄豆大小红斑、丘疹,部分融合,呈多形红斑样。躯干、下肢未见皮疹,双肘、腋窝淋巴结不大。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细胞不规则增生,棘层上半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可见气球状变性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
二、诊断
诊断:挤奶人结节(milker’s nodules)。
  诊断依据
  1.患者中年女性,有病牛接触史;
  2. 皮损特点:左拇指皮肤可见一小隆起结节。
  3.组织病理:棘层上半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可见气球状变性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
  三、
  给予患者去氯羟嗪25 mg ,日服3次,百多邦、去炎松氯霉素乳膏外用。1周后,双手、前臂皮疹消退。轿子雪山天气
  四、本病简述
  挤奶人结节(milker’s nodules)是由副牛痘病毒引起,副牛痘病毒多在牛中传播,人与病牛接触而感染此病。也有报告非农场工人通过污染物、污染水而得挤奶人结节。故在诊断过程中,详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潜伏期4~15天。好发于手、前臂等暴露部位。皮损典
型临床经过分六期,即斑丘疹期、靶期、急性渗出期、结节期、乳头状期、消退期。皮损一般不痛,全身症状轻。有些病人在结节出现的1~2周内,上下肢及颈部等处可出现丘疹、丘疱疹、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样皮疹。是一种毒性或变态反应表现,1~2周内可消退。
挤奶人结节病程6~8周,可自愈,不留瘢痕。给予一般处理及防治感染即可。
  五、鉴别诊断
  挤奶人结节很少见。多数病人是在结节期继发感染、疼痛时来就诊,易误诊。本病例就在当地医院误诊为一般脓肿,进行了切开引流,故应引起皮科医生的注意。
  1.疖:是一种急性化脓性单个毛囊炎及毛囊周围感染。好发于面、颈、臂、腕、臀部和生殖器区域。为鲜红或暗红结节,表面发亮,紧张,自觉疼痛,压痛明显。之后,结节顶端发生脓疱或整个结节化脓变软,扪之有波动感,穿破后有脓液排出。早期可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等,如疖中心坏死形成脓栓,则可夹出脓栓;如已形成脓肿有波动感时可切开引流。必要时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
  2.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血管反应性增生性疾病。损害为单个鲜红或暗红高起的小结节,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基底缩窄成蒂状,常有领圈状边缘围绕在基底。有时表面糜烂,附有脓性渗出物或结痂,轻微损伤很易出血。起病前常有外伤史。采用手术切除、冷冻、或激光等。
上、下唇广泛糜烂,结痂
双股内侧紫红斑丘疹或斑块
双手掌融合红斑肿胀,表面有鳞屑
一、病史
 患者 男, 39岁。
  主诉:口腔、阴部糜烂2个月,泛发全身1个月,加重2周。
  现病史:2个月前舌面、龟头、包皮、肛周出现红斑、肿胀、水疱、糜烂。1个月前, 双手足、腋窝、腹股沟和耳廓出现浮肿性红斑,并逐渐增多融合,口腔及眼结膜发红,分泌物增多。近2周来,原有皮损加重,且不断有新疹出现。
  既往史:体健,否认过敏史和家族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眼周、口周、耳廓、鼻孔周围、躯干、四肢、手掌和手背、足背和足跖部、肛周、阴茎及阴囊皮肤上散在多数大小不一的浮肿性红斑、丘疹;双前臂及手背红斑上出现数个黄豆和蚕豆大小的张力性水疱。双眼睑结膜充血,多数分泌物。口唇及唇内侧粘膜、颊粘膜、上腭、舌面和舌下广泛糜烂。
  实验室检查:ESR 58mm/Hr;IgG 18.Og/L↑;ANA 1:160;其余血化验结果均未见异常。
皮肤组织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阴性。以正常人皮肤及小鼠膀胱为底物,取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IIF):示C3和IgG棘细胞间沉积,滴度1:640。以患者血清作免疫印迹可见210kd和190kd两个条带。特异性ELISA试验证实患者血清识别的这两个抗原分别为封斑素和周斑素。腹部B超及CT示腹膜后占位病变。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右股部苔藓样皮损示表皮角化亢进,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肥厚,皮突延伸,全层有多数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浸润。水疱样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层上出现棘层松解,产生裂隙和表皮内疱;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下图)。
二、诊断
诊断: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
  诊断依据
南京一日游跟团  1.患者中年男性,先是口腔、会阴等黏膜部位广泛糜烂。之后出现多形性皮损,糖皮质激素无明显效果。
  2.组织病理可见棘层松解、界面改变和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3.以正常人皮肤及小鼠膀胱为底物,患者血清IIF示C3和IgG棘细胞间沉积。血清行免疫印迹可见210kd和190kd两个条带;
  4.CT显示腹膜后占位病变。
  三、
  入院后先给予泼尼松龙60mg/d,皮损继续加重,加服环孢菌素A 400mg/d,皮肤和粘膜损害好转。遂进行手术,手术所见肿物在腹膜后,光滑,中等硬度,有完整包膜,7.0cm×5.0cm×6.0cm大小。肿物组织病理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肿瘤。术后皮损逐渐消退,遗留明显的素沉着,但口咽部、鼻腔部粘膜损害存在时间较长,约半年后停用激素。随访7年无复发。
四、本病简述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1990年由Anhalt等命名的一种自身
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严重的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为特点,血清中存在有多种自身抗体,同时伴随肿瘤。
  PNP大多在中青年发病。临床上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口唇和口腔黏膜广泛糜烂、疼痛,且顽固难治。外阴粘膜、眼结膜均可受累。以后出现皮肤损害,呈多形性,常见有融合性红斑,伴水疱、大疱、糜烂和结痂;扁平苔藓样损害及多形红斑样损害;掌跖片状红斑是PNP 的特征性表现。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细胞上棘层松解性水疱或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浸润。以小鼠膀胱为底物,以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C3和IgG棘细胞间沉积。

本文发布于:2023-09-12 09:4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6186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皮损   出现   结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