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何香凝的信,撰写的信

阅读: 评论:0

作品原文

给何香凝的信

(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五日)香凝先生:

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年青,这是大家觉得的。看了柳亚子先生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只不知他现时的政治意见如何?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作甚大努力方能达到。敬祝健康!

六月二十五日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书信选集》刊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广东南海人。国民党左派政治活动家,画家,廖仲恺夫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四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双清词草》,是廖仲恺的诗词集,一九二八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影印出版。

3.承志,即廖承志(一九○八一九八三),广东惠阳人。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当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4.柳亚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江苏吴江人。国民党左派,诗人。九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经常为何香凝组织的“寒之友社”成员题画,共同表达胸中的愤慨。

创作背景

人物简介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中山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从“四一二”事变到新中国成立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后,与宋庆龄、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21:2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61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