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区,河南省三门峡下辖区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湖滨区因地处黄河三门峡水库(人工湖)之滨而得名。

远在旧石器时代,现湖滨区域的上村沟、会兴沟、王官沟就有人类开拓生息。五、六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已出现较大的氏族落。夏商时属豫州。西周时先后属焦国、虢国。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期为魏地。秦时属三川郡陕县。汉属弘农郡。三国属魏国之恒农郡。晋朝属弘农郡。北魏时先属恒农郡,太和十一年(487年)属陕州陕县。隋朝为河南郡之地。唐属河南道陕州。五代改道为军,梁时属镇国军陕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属保义军陕州。宋属永兴军陕州。金初属西安军河南府,后属金昌府陕州硖石县。元属河南路陕州陕县。明属河南府陕州。清初沿明置,雍正二年(1724年)属河陕汝道直隶陕州。湖滨区俯瞰图民国2年(1913年)属河洛道陕县。

民国17年(1928年)属豫西第三行政区陕县。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陕县。

1949年10月属陕州专区陕县。

1952年属洛阳专区陕县,是城关区和会兴镇区的大部分。1956年4月,从陕县划出会兴镇区建立三门峡工区。9月,三门峡工区更名为洛阳专员公署三门峡办事处。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三门峡市(地级),原洛阳专员公署三门峡办事处同时撤销。6月,设立三门峡市郊区,8月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三门峡市郊区办事处,隶属三门峡市市政委员会。1958年11月成立郊区人民公社。

1959年6月,陕县改归三门峡市领导,11月建置撤销,并入三门峡市。1960年2月,中共三门峡市委决定:原陕县城关行政区一部分与三门峡市郊区公社合并,建立陕州人民公社。

1960年6月,陕州人民公社并入湖滨区(城市)人民公社,称湖滨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中共三门峡市委决定湖滨区人民公社的农村部分定名为陕州人民公社,8月改称陕州区,1O月又改称郊区。

1961年10月,陕县从三门峡市分出,恢复建置,三门峡降为县级市,隶属洛阳专员公署。

1963年12月,郊区名称撤销。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级为地级市。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三门峡市境域的基础上,成立湖滨区,归三门峡市管辖。

2000年,湖滨区辖5个街道、1个镇、4个乡:湖滨街道、车站街道、大安街道、前进街道、涧河街道、会兴镇、磁钟乡、高庙乡、交口乡、崖底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湖滨区总人口288746人,其中:湖滨街道33268人、前进街道37409人、车站街道42589人、涧河街道52585人、大安街道460人、会兴镇20490人、崖底乡40130人、交口乡19910人、磁钟乡8800人、高庙乡12418人、开发区虚拟镇20687人。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会兴乡撤乡设镇。会兴镇辖会兴、上村、槐树洼、建房、山前、山后、新兴、王官、马家坡、东坡10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

2005年,湖滨区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湖滨区辖5个街道、3个乡:湖滨街道、车站街道、大安街道、前进街道、涧河街道;磁钟乡、交口乡、高庙乡。其中,5个街道合计35个居委会,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21.8万人;3个乡合计52个村委会,335个村民小组,面积199.9平方千米,人口11.42万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湖滨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介于北纬34°40'~34°50'、东经111°08'~111°24'之间,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相望,东西南三面为陕县环围,总面积189平方千米。

地质

湖滨区位于华北地台的西南缘,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华熊上元拗褶带上、崤山和黄河的地堑之间。地质构造体系属于祁连山一吕梁山一贺兰山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同时又属于三门峡盆地的一部分。三门峡古盆地形成于8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受新华夏系的太行山隆起带及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复合控制,这两大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及复合,同时影响和规定着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盆地南北两侧为断裂控制,南缘为华山断裂的东延部分。北缘为中条山南坡断裂,形成了南深北浅的半封闭的对称性断陷盆地。其基底的构成为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系的海相沉积地层,石炭、二迭系煤系地层,中基性喷出岩及各时代的侵人体。在盆地中存在着温塘古岛和磁钟古陆,两者近东西向遥相对应,两古陆梁将盆地分成四个凹陷,其中磁钟古陆北侧为东坡凹陷,南侧为交口凹陷,野鹿凹陷最深,沉积厚度达2800米。距今约200万年,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湖滨区开始抬升,湖盆结束,河流贯穿,阶地发育,并且至今该区仍处于上升时期。湖滨区图片

地貌

湖滨区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系豫西丘陵山区,海拔高度在300~923米之间,南为秦岭支脉,西、北、东为中条山支脉。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最高点樱桃山。海拔923米,西南最低点是青龙涧河人黄河口处,海拔300米。

湖滨区地形概括为两岭(富村岭、磁钟岭)一山(高庙山)一道川(青龙涧河川),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山地一丘陵一涧河谷地一黄河阶地。区内中山21座,峁粱48个,大小沟系113个。地貌分四种形态:山区面积9.23万亩,占地面积30.1%;丘陵5万亩,占16%;河川缓坡地12.2万亩,占39.9%地面河川缓坡地面4.5万亩,占14%。耕地多分布在400~600米高程,林地、牧地在600~850米之间。

气候

湖滨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但降水少而不均,风多,气候干燥,地区差异性比较大。

春季在3月下旬后期开始(候平均气温10~22℃),长56天;夏季在5月下旬初开始(候平均气温高于22℃),长103天;秋季在9月上旬初开始(候平均气温10~22℃),长66天;冬季在11月上旬后期开始(候平均气温低于10℃),长140天。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较短。

光照

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54.4小时,日照率为53%,最多日照时数为2533.7小时(1965年),日照率为58%,最少日照时数为1975.7小时(1964年),日照率为44%,相差558小时。在5月到8月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日照充足,各月日照时数都在200小时以上,日照率在55%以上,2月到6月递增,6月到次年2月递减。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为13.9℃。1961年为最暖年,年平均气温为14.6℃;1964年为最冷年,年平均气温为13.1℃。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于1966年6月21日,气温为432℃;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1958年1月16日,气温为-16.5℃。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6.7℃;最冷月为元月,月平均气温为-0.7℃。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为:1月到7月递升,8月到12月递减,3月到4月升温最快,11月到12月降温迅速。

降水量

根据1957~1980年观测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54.9毫米。但年际变化大,降水量最多年份是1958年,为828.5毫米,最少年份是1969年,为388.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87.8天,最多达126天。日最大降水量在1957年7月17日,为123.3毫米。年降水量在480毫米以上的保证率为83%,500毫米以上的保证率为67%。降水时间分配是: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为118.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1.3%;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26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6.9%;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为159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8.7%;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为17.5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2%。一年内月最大降水量出现在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19.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1.6%;月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月份,平均降水量只有5.1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0.9%。降水集中于6~9月份,这4个月平均降水为34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6%。从正常年份看,降水基本可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年际差大,年内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冬春缺雨,伏旱严重,秋季雨量集中。

河流

黄河

自陕州风景区西边入境,由西向东,从湖滨区境北部沿崖底、会兴、高庙三个乡,到三门峡下游出境,其间总长3l公里,坡降1‰。该河段多弯曲,宽窄不同,一般河宽约500~700米,蓄水以后河面宽1~3公里不等。不受洪水影响时,常流量水深2~4米;受洪水影响时,一般较大洪水水深可达10~15米;非汛期蓄水运用,坝前水深可达20~26米。此处黄河水文情况变化较大,洪枯水最大变化幅度可达数百倍之多。较大瞬时流量为8900立方米/秒(1977年8月7日),较小瞬时流量为85立方米/秒(1974年6月18日),最小流量在关闸蓄水时为0,历史上最大瞬时流量为36000立方米/秒(清道光二十三年),为千年一遇,洪痕高程为306.5米,其次是1933年8月10日,为220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以1964年最高,为685.3亿立方米,最低的是1928年的200.9亿立方米。

青龙涧河

即《水经注》所称橐水,分东青龙涧河和南青龙涧河。南青龙涧河较长,发源于陕县店子乡十八盘的南部及摩云岭西张村乡内的葫芦峪,流经西张村、店子、菜园三个乡和湖滨区交口乡的南梁、北梁、杨家沟、侯家沟、朱家沟等村。东青龙涧河发源于陕县张茅乡的瓦山沟,流经张茅、东凡两个乡和湖滨区马家店、芦家店等村。二涧至交口乡的交口村汇合后,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湖滨区交口乡的侯桥、野鹿和崖底乡的斜桥、东贺家庄、西贺家庄、师家渠、家王庄、向阳、三里桥等村,于陕州风景区西注入黄河。

青龙涧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415.3平方公里,流经湖滨区23公里,其中南涧6公里,东涧9公里,合流后8公里。干流平均坡降为12.5‰。青龙涧河河床宽窄不等,最窄处30米,最宽处300米左右。该河冬春两季,水量较少,最小流量为0.3立方米/秒,盛夏汛期,河水暴涨,历史上最大洪峰出现在1914年,流量为2740立方米/秒,历时四至六小时,1938年的一次流量为1183立方米/秒,1982年8月2日为202448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周边地区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已探明的矿产共66种,占河南省前三位的有31种,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亿元。已开发利用的2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水力、电力、煤炭等能源供应充足,形成五大工业基地:一是能源基地。黄河年过境水量300亿立方米。截至2004年,电力装机容量已达154万千瓦,2005年将达到256万千瓦。湖滨区企业生产、生活用电畅开供应。二是煤化工基地。煤炭生产能力为年产1400万吨。三是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黄金年产量在40万两左右,位居全国第二。四是铝工业基地。铝矾土资源十分丰富,电解铝生产能力22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在220万吨以上。五是林果生产加工基地。三门峡是全国著名的苹果产区,利用丰富的果品资源,建成了一批果汁、板材企业。湖滨区图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湖滨区下辖7个街道、3个乡:湖滨街道、前进街道、车站街道、涧河街道、大安街道、会兴街道、崖底街道、交口乡、磁钟乡、高庙乡。共39个社区,336个居民小组;47个村,305个村民小组。区政府驻北堤路与文化路交叉口。

面积(平方千米)人口(2005年)辖区(2006年)
湖滨街道2.14.3万市场社区、茅津社区、黄南社区、建设社区、黄北社区、供电公司社区、桥西社区
前进街道4.24.9万和平社区、器材社区、六楼社区、建西社区、友谊社区、水文社区、量仪社区、棉纺社区、二印社区
车站街道4.55.2万车站社区、建北社区、宏远社区、东风社区、湾道社区、文峪社区、峡东社区、天元社区
涧河街道5.86.5万文一社区、文二社区、永安社区、六西社区、涧南社区、枢纽局社区、一公司社区、化工厂社区、化机厂社区、冶炼厂社区
大安街道0.9万坝头社区
会兴街道32.4会兴村、上村、槐树洼村、
崖底街道崖底村、东贺家庄村、西贺家庄村、陈宋坡村、岗上村、家王庄村、
交口乡38.55.82万交口村、
磁钟乡253.4万磁钟村、赵家后村、
高庙乡602.2万大安村、小安村、位家沟村、羊虎山村、黄底村、王家岭村、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14.913405向阳、三里桥、后川、韩庄、南关

人口民族

人口

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湖滨区总人口198569人。其中男性103353人,女性95216人,男女比例为108.6:100;城市人口112692人,占湖滨区人口的56.8%,农村人口85877人,占湖滨区人口的43.2%;总户数51666户,平均每户3.59人。

2018年,湖滨区总人口32万人。少数民族有4521人,其中回族2781人,蒙古族178人,满族1116人,维吾尔族41人,其他405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湖滨区常住人口326682人。

民族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湖滨区总人口198569人,其中,汉族人口196276人,占湖滨区总人口的98.85%;各少数民族人口2293人,占1.15%。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1703人,占总人口的0.86%;满族439人,占总人口的0.22%;蒙古族48人,占0.02%;壮族38人,占0.019%;朝鲜族25人,占0.01%,其余藏族18人,维吾尔族、土家族各6人,苗族4人,彝族、白族各2人,纳西族、毛难族各1人。

经济

2004年,湖滨区实现生产总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6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4.09亿元,增长26.2%;第三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0.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7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3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92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41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150元。

2020年,湖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8%和6.9%。

2021年,湖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84亿元。

第一产业

1956~1957年,湖滨区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8~1978年,由于、人民公社、高指标、瞎指挥等一系列左的倾向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农业生产受到挫折,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进人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35年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与1956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增加3.8万亩,增长54.3%;总产量增加1886.9万公斤,增长2.5倍;亩产增加135.6公斤,增长1.3倍。油料种植面积增加较多,产量增长幅度更大,1990年与始有统计记载的1962年相比,面积增加1.55万亩,增长38.8倍;总产量增加195.15万公斤,增长300.2倍;亩产增加106.7公斤,增长6.5倍。蔬菜生产1990年与1956年相比,面积增加近千亩,增长27%,总产量增加2591.2万公斤,增长4倍;亩产增加5430.4公斤,增长近3倍。

2020年,湖滨区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家,新认证绿食品3个。粮食产量2350万公斤,增长22%。

第二产业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会兴镇办起染坊、木匠铺、糖坊等手工业作坊。民国10~35年(1921~1946年),会兴镇先后办起弹花房、卷烟厂、铁匠铺、酒厂等手工业作坊。至三门峡工区建立以前,辖区少部分手工业社组,不仅生产条件差,设备简陋,而且产量有限。1956年4月,建立三门峡工区,当年组办手工业社(组)12个,从业人员872人。1957年建立三门峡市后,辖区工业迅速发展,当年建工厂3家,加上手工业社组,有工业企业15个,总产值23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16万元的38.1%。

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钢铁厂、铸造厂、水泥厂、玻璃厂、化肥厂、铝厂、炼铁厂等停办,部分企业由国营转为集体经营,年底有42个工厂,工业总产值为2189万元。1965~1973年.先后兴建和扩建大中型工厂7个:河南第二印染厂、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会兴棉纺织厂、中原量仪厂、三门峡铝厂、三门峡矿山机械厂、河南农药厂。在此期间,还兴建了铸造厂、油泵修配厂、长征电器厂、造纸厂、针织厂、灯泡厂、制药厂,197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530万元,比1965年的1306万元翻三番多。1975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0448万元。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5737万元,下降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1978~1980年,连续三年无经营性亏损。1985年,原三门峡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13家,职工3.35万人,总产值45814万元(1980年不变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6867万元。工业企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3个,集体所有制企业70个。

1986年建区时,区属工业只有8个小企业。职工135人,年产值54万元,固定资产13万元。经过整顿、改革和发展,至1990年底,区办工业企业达到41个,职工1151人,年产值1575万元,固定资产945万元。

1986年后,驻区市以上所属工业发展较快,新建、扩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建成了中原黄金冶炼厂、电熔刚玉厂、三门峡铝厂铝箔分厂等,至1990年,企业发展到102个,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03946万元。

2010年,湖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增长46.6%、54%和8.2%,产销率达98.2%,综合效益指数为129.1。工业园区框架拉大,新建成项目4个、完成投资1.61亿元,在建、续建项目13个、计划投资7.13亿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两大集团不断壮大。湖滨果汁公司率先成为中国果汁行业和全市第一个上市公司,被列入全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和外商投资“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河洛板业东厂区5个项目、7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外经外贸取得新成绩。2010年吸收利用外资增长44.7%,出口创汇完成1600万美元。

2020年,湖滨区签约引进项目8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实施重点项目56个,其中建成12个,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列入市重点的19个项目完成投资111.5亿元,占年计划的158%,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任务。

第三产业

湖滨辖区陕州故城,历史上位于水陆要道,至民国初年,城内尚有转运公司、货栈、过载行、骆驼场、马车店等服务行业数10家,东西南北四大街道,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会兴镇在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已是境内一个较大的集镇,为山西潞盐集散地,每年运往洛阳、临汝等县的潞盐达5万多吨,同时山西省晋南地区数十个县大量的土特产品和众所需要的日用杂货等物资,都经这里集散,成为方圆百里的物资集散中心,市场日渐繁荣,居民约有3千余人,大小店铺40余家,其中,盐商9家,杂货过载行10余家,车马店4家,棉花行1家,百货、碎货商15家,还有妓院。抗日战争期间,商业逐渐衰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会兴为陕县第七区所在地,区供销社设有百货、日杂等门市部,在各大自然村设有代购代销点和个体户的流动货郎担,会兴街私人店铺有29家,市场日渐繁荣。

1956年4月,洛阳行署在会兴东街设立零售公司,并在会兴、大安、史家滩、马家河等地设置国营商业网点29处,加上原会兴的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店(组)、经销、代销点以及会兴供销合作社的9个购销点,湖滨区共有商业、服务网点83个,商业服务人员305人。

1957年三门峡建市,商业市场由会兴迁往新城。在支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第一的方针思想指导下,抽调240余名人员,分赴全国30余个城市和地区,积极组织货源,保证了供应。

1958年,左的指导思想导致商业经营活动脱离实际,实行大购大销,盲目采购,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库存有问题商品多,当年纯购进7873万元,纯销售4376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27%和264%,年末库存商品3247万元,比上年增加210%。时期,辖区商业损失2200万元。

由于受影响,1961~1963年企业连年亏损,市场上粮食、副食品、蔬菜及部分日用品紧缺,供应量下降。从1961年起,贯彻商业工作一百条和《关于商业工作的规定》,对商业机构进行了整顿和清理,积极开展购销业务活动,搞好经营管理,同时部分商品采取凭票供应、高价供应、议价供应、特需供应等临时措施。1964年,商业扭转了亏损局面,盈利29万元。1965年纯销售1777.1万元,盈利60.1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经营管理混乱,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下降,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商店内外排队买东西的人日有增加,争购现象严重,辖区商业发展缓慢,到1976年,商业网点127个,职工1304人,商业总销售为2691.6万元。

1977年以后,立足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行各项经营承包责任制。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营方式,使辖区商业空前发展和壮大,到1990年,辖区国营、集体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发展到391个,职工6356人,商品销售总额47478万元。另有个体商业饮食服务摊点2198个,3338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64万元。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5%。

2020年,湖滨区为企业减税降费近8000万元,清理民营企业欠款490余万元,协助企业贷款5亿余元,为各类市场主体授信14亿余元。全区市场主体数量新增5508家、增长17.8%。

文化

地名由来

湖滨区因地处黄河三门峡水库(人工湖)之滨而得名。

文物古迹

虢国车马坑

虢国车马坑,为长方形,坑底南北长15米,东西宽3.82米,深4.1米,坑内保存有战车5辆,战马10匹,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铜车饰、铜马饰及其它陪葬品,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东西周相交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交通

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西客运专线贯穿东西、209国道、三(门峡)洛(宁)公路纵穿南北,东距洛阳机场115公里,西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20公里,北据运城机场约50公里。黄河水运直达潼关,区域内城乡公路连接成网。

社会

科技

1986年6月,成立湖滨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有职工9人。1990年底,区科委直属有区科学技术开发服务公司和区科学技术监督办公室,崖底、交口、会兴、磁钟、高庙5个乡均成立了科委,并有两个乡配备有科技副乡长。五年间,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科学技术素质。至199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1258人,开展工农业科研项目25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8项。

湖滨区强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精品高效农业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截至2012年,该区3万余名农民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依靠科学技术搞起了特种植、养殖。养殖专业村(小区)、规模养殖场分别达到10个和58个。蔬菜种植面积1.51万亩,年产值突破4600万元。花卉苗木年产值1000余万元。

2020年,湖滨区为企业争取科技研发等政策性奖补资金1416.3万元,认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2.6%。

教育

据1936年《陕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713~741年),陕州城建立儒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建召南学院,后又在会兴建砥柱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乡试考榴。晚清以陕州城为中心开办义学,其北路在河底、会兴,轮流授业。光绪年间(1875~1908年),设陕州中学堂、师范学堂和陕州、会兴两个高等小学堂。民国24年(1935年),辖区有中学1所,农村实验学校1所,简易乡村师范1所,完全小学3所,初级小学64所,短期义务小学8所,乡村师资训练所1处。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6年建市以来,湖滨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6年,辖区有小学10所,在校学生3656人;普通初中1所,在校学生192人。到1990年底,辖区共有幼儿园14所,接收幼儿3422人;小学71所,在校学生13841人;普通初中23所,在校学生8793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2642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620人;技工学校5所,在校学生1954人;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980人。其中湖滨区属:幼儿园1所,接收幼儿350人;小学56所,在校学生9213人;普通初中12所,在校学生2896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

截至2010年,湖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所和4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其中城市小学5所,农村小学35所,初中4所,高中1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共有中小学生13578名,共有教师1689人(其中在职教师1288人,离退休教师401人,农村教师779人,城区教师910人)。学校单体建筑190栋,总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有市级示范性学校(园)6所,市级规范化学校(园)28所。

截至2010年,有民办教育机构58家(其中幼儿园34所,培训机构23所,民办学校1所)。民办教育教师共计900余人,在校学生共计12000余人。共有“市级规范性幼儿园”5所,“区级管理先进单位”8所,“区级示范性办学单位”4所,“区级规范化办学单位”8所。

2020年,湖滨区撤销整合无生源小学及教学点6个,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82%。

2018年,三门峡市湖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62人,在校生229人,毕业生103人。普通高中招生117人,在校生385人,毕业生172人。初中学校招生233人,在校生792人,毕业生321人。普通小学招生1640人,在校生9470人,毕业生1323人。

文化事业

1957年,三门峡市文化馆组织众开展业余文艺创作。此年至1959年,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党委宣传部办《砥柱》文艺专辑,刊载作者作品,《三门峡日报》辟《砥柱》副刊,每周1期,共办11期,刊载作品80余篇。1962年,市文化馆创办《砥柱》文学期刊,至1979年,共出版9期,仅后3期刊载文艺作品141篇。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天然和著名作家姚雪垠曾为该刊题写刊头,著名文学家、译作家曹靖华向该刊祝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的文学刨作再次出现高潮,有很多作者的作品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并获奖。1982年,国家文艺出版社编的《中国文艺年鉴》中介绍了《砥柱》概况,列其为河南文学期刊之一。1984年,三门峡市成立了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市有了文学创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文学创作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9~1985年,省内外报刊共发表三门峡市作者的作品77篇,平均每年11篇。

1957年,以歌颂黄河和三门峡工程为题材,先后发表的著名人物的主要作品有: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张海峰的诗《黄河服从了人民的意志》、国家原副主席董必武的《观三门峡枢纽工程》、郭沫若的《诗八章》、雷加的报告文学《黄河谣》、《神门河之战》和小说《黄河在咆哮》、吴烟痕的诗集《黄河诗抄》、《三门峡诗抄》、华山的散文《童话的时代》、贺敬之的长诗《三门峡之歌》、顾丰年的报告文学《趟破黄河百丈冰》和故事《治黄水》、徐迟《三门峡序曲》,本籍作家李根红的出版小说集《新媳妇收麦》、《共同上升》等。

1986~1988年,湖滨辖区作者作品共发表48篇,平均每年16篇。1989~1990年,湖滨辖区作者作品共发表3篇。

卫生

据记载,现湖滨辖区,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有卫生福利设施。道光十年(1830年)建立中草药店。1912年传入西医西药。1934年建立第一座官办医院。四十年代出现两所教会医院。

1956年4月,三门峡工区设卫生科。工区内有联合诊所2个,医务人员14名。1957年建市后,相继建立市卫生防设站、妇幼保健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郊区医院(1968年撤销)、中医门诊部。1960年5月,成立市湖滨医院(后改为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1961年撤销)。

2020年,湖滨区投资2800余万元,更新医疗设备。

截至2018年,湖滨区共有卫生机构197所,其中区级以上医院1所,卫生院4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院1所,一级医院7个,门诊部8个,个体诊所106个,村卫生室4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个。

社会保障

2020年,湖滨区城镇新增就业62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发放临时价格补贴381.8万元,惠及困难众8万余人次。剩余119户231人全部如期脱贫。

旅游

现存文物古迹30余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8处,珍贵文物1.7万余件。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闻名海内外,然而三门峡虢国车马坑比兵马俑还要早600年。2003年虢国车马坑博物馆荣获“全国十大精品博物馆”称号。陕州城遗址内的古建筑宝轮寺塔,是我国现存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比北京天坛回音壁早358年。

三门峡黄河大坝

三门峡大坝即三门峡黄河大坝。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三门峡黄河大坝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三门峡黄河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大坝是AAAA级旅游区(点)。距三门峡市区14公里,车程17分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古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黄河古栈道不仅是古代黄河纤夫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国东西交通史和黄河漕运史的珍贵文物。

虢国博物馆

位于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是在取得惊世发现的虢国贵族墓葬的中心区域建设起来的一座综合性、全面展示虢国文化的博物馆,由虢国春秋、虢国出土文物展、梁姬墓出土文物展、虢国车马坑展几个专题展馆组成。虢国贵族墓葬总面积58万平方米,在经文物部门钻探的14万平方米内,共有各种贵族墓葬142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9座,车马坑12座,其它种类的祭祀坑50余座。在已发掘清理的9座墓葬中,有国君墓2座,太子墓1座,姬妃墓1座,车马坑2座。共出土铜、铁、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类文物17000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200余件,大部分铸有铭文。缀玉面罩被确认为春秋战国“瞑目”的祖型。玉组串饰为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出土的八件甬钟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唯一完整的一套。由十二件金器组成的黄金带饰为周古中所罕见。大量珍贵兵器,尤其是玉柄铜芯铁剑的出土,被确认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的发现将中国冶铁的年代上溯了—个多世纪,堪称“中华第一剑”。

陕州风景区

1985年,原三门峡市政府开辟陕州老城风景区。经历年建设与经营,已初具规模,成为融山水自然风光和园林景致为一体的游览地,野趣盎然,每到黄河蓄水季节,为湖水环围,碧波万顷,水光山相映,景宜人。风景区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效使用土地面积为2070亩,水面约18000亩。已绿化面积88万平方米,存活树木70万棵,计有针叶类乔木17个品种,落叶乔木25个品种,花灌木27个品种,果树11个品种,藤科3个品种,在这些品种中有一些珍贵树种,如银杏等。还对宝轮寺塔进行了整修加固,新建博物馆1座、黄河游石码头和简易码头各1座、儿童游乐园1个、景亭5座、花坛3座、长1120米宽6米的混凝土主干道,铺水泥路面1800平方米,连接各景点的基础路面已形成,长约6000米,至1990年底,已接待中外游客80万人次,成为黄河旅游热线游览区之一。

会兴渡口

位于会兴村北约一公里黄河南岸,渡口以村名。渡口对岸为山西省平陆县古茅津堡,有茅津渡。东汉末年,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由此仓皇北逃。辛亥革命中,秦陇豫复汉军两次东征,一部渡河占据茅津,在两渡附近与清兵激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渡是转移中共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津。1947年8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大军从济源长泉渡至茅津渡之间过黄河。从茅津渡过河的大军乘油包从会兴渡口附近的王官渡上岸,过了三天三夜。1960年,为抢救平陆61个阶级弟兄,老艄公王希坚曾在此处夜渡求药,打破自古黄河不夜渡的惯例。历代山西潞盐入豫,多由此摆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会兴渡口的建设,先后修筑了至渡口的柏油公路和码头。现会兴渡口设三门峡航运公司,有1号低水位和2、3号深水位码头3个。102吨双主机木质轮渡船1只和钢壳双主机驳船两只,年客运量181.4万人次,轮渡车辆1万多辆,货运周转量200.3万吨公里,为黄河中游最大的机动船舶渡口。此渡形势险要,河景壮观,为古今游览胜处,茅津晚渡为陕州八景之一。

甘棠苑

甘棠苑,钟鼓楼,建于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占地12000余平方米,是一处在原遗址上重建的、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钟鼓楼

钟鼓楼,又称谯(qiao)楼,始建于唐,跨街而建,气势恢弘。楼下是用大青砖砌起的大拱门,楼上有鼓,系古代“晨钟暮鼓”敲击之用。在钟鼓楼的汇面是书法家启功亲笔题写的“钟鼓楼”和范曾题写的“云浮千秋”;背面是范曾题写的“旺山万古”,两边是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书写的楹联:“世长势短奠以势欺世,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

代表人物

张华

张华,1966年1月生,河南三门峡人,1988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6月加入农工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毕业。现任深圳市副市长、农工党省委会常委。

王正印

王正印,河南三门峡人,1967年8月生,中山大学动物学专业毕业,1989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11月加入民建。现任惠州市政协副主席。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0:5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103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泸西文庙
标签:湖滨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