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先秦时期(约7500~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凉州就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玉帛之路的重要节点,主要是游牧部落。

敦煌莫高窟图册夏商时期(约前2070~前1046),在夏商时期,雍州、凉州地处的犬戎的势力范围,河西走廊为西戎的驻地,西戎首领行使司法权,因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固定。

西周(前1046),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为北羌、马羌、西戎占据,此地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马羌、西戎是中国最古老的几个强悍部落,雄踞西北长达几个世纪。西周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东周(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此地为雍州属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雍州,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确的史载。黑水即张掖黑河,或谓即党河,或谓即大通河,诸说不一。是中国古九州之一。

秦朝初年(前22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雍州的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牧地,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此处是月氏人的属地,亦称月支、禺知的属地,隶属于雍州,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武威与敦煌地区,实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东汉的铁骑方阵西汉前元六年(前174),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城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二字来源于姑臧山,而姑臧山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游牧场所,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

西汉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因此而得名,至此从古雍州改名凉州,成为汉代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故姑臧有“雍凉之都”之美誉。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纳入西汉版图。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河西四郡。前106年武威郡辖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媪围、苍松、宣威十县。以姑臧为治所。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刺史部。在凉州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政府驻地武威郡,凉州刺史是西汉最重要的几个刺史之一,权力很大,凉州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郡、北地郡、张掖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司法权由郡守行使。

(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轨原为西晋凉州刺史,晋末大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张轨及其后来者对流民采取招抚政策,“课农桑,贤才,置崇文祭酒,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故凉州成为当时少有的地区之一。它的存在,使当时中国同中亚各国,同西域的关系不因中国动乱而中断,也使中原文化在凉州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

十六国后期,河西走廊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国家,即鲜卑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385-431),都苑川;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385-403),都姑臧;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397-439),都张掖;鲜卑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397-414),都廉川堡;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400-421),先后都敦煌、酒泉。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北方。

唐朝时期,7世纪到12世纪,唐代,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再度引起统治者的关注。河西走廊成为经济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苏杭的地区。那时的河西走廊各国商旅纵横,经济发达盛极一时。河西走廊一度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占据河西、陇右。

公元851年,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

两宋时期,北宋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南宋无法控制整个河西走廊。因而河西走廊的衰落日益明显,而青唐道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

地理环境

植被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

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系、猫头刺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

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地貌地形

河西走廊南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脉。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西宽东窄,由柴达木盆地至酒泉之间为最宽,约300公里。祁连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1峰海拔为6,305米,基本接近青藏高原大多数山峰的高度。祁连山北侧和南侧分别以大起大落的明显断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多米。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河西走廊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北侧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绝大多数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个别高峰达到了3,600米。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准平原。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

土地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走廊西部分布棕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水系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地。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嘉峪关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气候

河西走廊的石窟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以西为8~24。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时数增加,多数地区为3000小时,西部的敦煌高达3336小时。年均温5.8~9.3℃,但绝对最高温可达42.8℃,绝对最低温为-29.3℃,二者较差超过72.1℃。昼夜温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气候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由于位于两山夹缝间,易形成狭管效应,因此风力较大。

2018年8月6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在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发掘的木本植物木炭显示,距今约3700年前后,河西走廊的气候从温凉湿润开始变干旱了。

自然资源

河西走廊矿产资源丰富,区内有玉门石油、山丹煤田、九条岭煤矿、金昌镍矿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镜铁山矿探明储量就达6亿吨,占全省的90%以上。金昌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和90%以上。这里日光照强,也是季风口,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潜力巨大。日前,“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刘光鼎院士在题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专题报告上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的出路在于二次创业,要在目前出油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下面再探出油气资源来.他还提出,河西走廊是个“聚宝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储量也很丰富,亟待开发。

人口

2019年,河西五市常住人口共490.61万人。其中武威市2019年常住人口182.5万人;张掖市2019年常住人口123.76万人;金昌市2019年常住人口45.82万人;嘉峪关市2019年常住人口25.31万人;酒泉市2019年常住人口113.22万人。

民族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省内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从河西走廊少数民族分布情况来看,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裕固族(甘肃省的独有民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经济

2019年,河西五市共实现生产总值2179.1亿元。其中武威市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488.46亿元、增长4%;张掖市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448.73亿元,增长6.5%;金昌市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340.31亿元,增长9.7%;嘉峪关市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283.4亿元,增长6.5%;酒泉市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618.2亿元,增长7.7%。

农业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最重要农业区,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大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仔瓜和白兰瓜,果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历史文化

张掖山丹军马场图册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灿若星河。20世纪中国四大文献考古奇观:故宫明清档案、安阳甲骨、敦煌遗书、居延汉简,后两者都与河西走廊有关;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也从这儿出土,这里依旧保留着华夏族的农耕文明。

从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端凉州(武威)、甘州(张掖)、嘉峪关、肃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于是,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

评价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旅游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朵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至今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窟

俗称“万佛峡”,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现存41个洞窟,共保存壁画5650幅,彩塑272身,与莫高窟同一时期。其中,中唐25窟为其精华,因这里曾珍藏稀世珍宝象牙佛而闻名于世。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又称敦煌影视城、仿宋沙洲城。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是为中日合拍电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图”修建的人文景观和影视拍摄基地。现已拍摄过《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电影、电视片。

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玉门关雅丹魔鬼城,距玉门关西90公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落,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遇有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俗称魔鬼城。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墙、有街道,有大楼、有广场,有教堂、有雕塑,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形象生动、维妙维肖令世人瞠目。

安西桥湾城

位于安西县东85公里处。有“康熙夜梦桥湾城”、汉代长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环、雅丹地貌、大漠孤烟等人文自然景观;馆藏传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临摹品及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展览厅等服务设施。

海市蜃楼

在晴朗炎热的夏日,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两侧,可以看到波涛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这些景致若隐若现,十分壮观。

三危圣境

三危圣境以其神、奇、灵、峻而著称,三危山主峰与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危峰东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相传西王母、观音菩萨、太上老君曾云游此山,至今仍保留古建筑“王母宫”、“观音井”、“老君堂”等。特别是1600多年前,乐僔和尚云游此山,夕阳西下时万道金光中出现了千万尊佛的金身,便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

千佛洞洞

西千佛洞,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现存石窟17个,与莫高窟同一时代,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在光辉灿烂的敦煌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阳关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

阳关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位于阳关遗址西10公里处,由葡萄长廊、葡萄观赏园、沙生植物园等组成。总面积16.65平方公里。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月牙泉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掩埋,经千年而不干涸,实属自然奇观。

骊靬遗址

1999年,骊靬故县和骊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国际、国内有关方面的关注,海内外考察和研究骊靬故县和骊靬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浪潮,经十余年不衰,且势头越来越热,随之形成了骊靬文化,现已成为国内独具特的文化现象,为古老的骊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张掖丹霞国际地质公园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形成于600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510多平方千米,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丘陵彩之缤纷、面积之大冠绝全国。

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自1949年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是我军最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也是理地地塞上影视场地。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康拜因》、《长城》等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和军马场都名声大振,成为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

高台烈士陵园

高台烈士陵园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纪念亭、烈士公墓、纪念碑等纪念建筑物组成。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建成于2009年4月3日,纪念碑采用传统纪念碑造型,高29.37米。碑身上部的党徽寓意革命战士永远在党的领导下前进,碑体正面为曾任西路军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习近平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主要景点有文昌宫、山门、崇圣祠、大成殿、戟门、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尊经阁、儒学院等。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被称为“石窟鼻祖”。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18个洞窟,主体大佛窟开凿于盛唐时期,高达28米,是全身贴金铂的一尊大佛。主要景点有天梯大佛、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天梯湖、围堰坝等。

武威雷台

武威雷台因雷台汉墓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有汉式大门、音乐喷泉、汉代风格大型浮雕、四神图腾柱、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阵列、汉墓、雷台观、汉文化展览馆等。

武威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武威市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因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在白塔寺进行“凉州会谈”,并颁发《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主要景点有塔林、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凉州会谈纪念馆等。

罗什寺

罗什寺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最早建于后凉(386—400),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主要景点有鸠摩罗什舌舍利塔、大雄宝殿、图书馆等。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1:5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119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河西走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