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首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六十一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四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然进入青海。

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唐末,“嗢味”一度控制河湟地区。五代十国时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宋时,唃厮啰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臣属于宋。徽宗初,唃厮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

崇宁三年(1103年),宋崇宁崇宁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带的吐蕃吐蕃部落。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阿端、曲先、罕东(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连山北麓地区)。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十六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

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

民国四年(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地形地貌

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海拔6851米,最低点位于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垣乡境内青海省最东端与甘肃交界处,海拔1644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东北和东部与黄土高原、秦岭山地相过渡,北部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过阿尔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与藏北高原相接,东南部通过山地和高原盆地与四川盆地相连。省内平原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28.3%;山地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8.9%;丘陵面积为10.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4.6%;台地面积为5.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2%。

气候特征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年平均气温受地形的影响,其总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7.4~-4.7℃,其中祁连托勒为最冷的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民和为最热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局年气温在6~9℃左右。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无霜期东部农业区为3~5个月,其他地区仅1~2个月,三江源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高原,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5860~740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时数在2336~3341小时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青海省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1%从青海流出,每年有596亿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资源量为281.6亿立方米;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个,省内湖水总面积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青海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中、工农业经济总量少,但水资源丰富。

柴尔达

土地资源

截止2015年,青海省土地实测总面积共69.66万平方公里(0.6966亿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10.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5%。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4081.21万公顷,林地面积354.15万公顷,园地面积0.61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3.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0.49%;未利用地面积2421.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77%。青海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耕区,自西而东,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东部农业区形成川、浅、脑立体阶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地区及东部地区。

青海湖截止2015年,青海省草地面积4193.3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866.67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为2366.16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在草地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地占86.72%,其中夏秋草场1825.3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总产牧草8093万吨。全省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5.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7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49.6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70万公顷,其中,油料作物面积14.47万公顷,占25.91%;蔬菜种植面积4.96万公顷,占8.88%;枸杞2.96万公顷。农作物复种指数95%。201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102.72万吨、油料30.48万吨、蔬菜166.4万吨、水果1.5万吨。主要农产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胡麻等。主要水果品种有红元帅、红星、红富士、贵德长把梨、软儿梨、杏、桃、李子、樱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等。

全省耕地面积846.30万亩。其中,水浇地265.63万亩,占全省耕地的31.39%,旱地580.67万亩,占68.61%。海东市、西宁市、海南州3个市州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74.90%。其中,海东市294.72万亩,西宁市190.46万亩,海南州148.69万亩,海北州87.22万亩,海西州68.09万亩,黄南州32.39万亩,玉树州23.84万亩,果洛州0.89万亩。

种植园用地面积93.50万亩。其中,果园5.88万亩,占6.29%;其他园地87.62万亩,占93.71%。园地主要分布在海西州,面积为84.57万亩,占全省园地的90.45%,海南州4.39万亩,海东市3.92万亩,黄南州0.60万亩,西宁市0.02万亩,海北州、果洛州、玉树州均无园地分布。

林地面积6905.39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011.69万亩,占14.65%;灌木林地5541.00万亩,占80.24%;其他林地352.70万亩,占5.11%。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等3个州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2.44%。其中,果洛州1459.33万亩,玉树州1196.97万亩,海西州965.19万亩,海北州792.78万亩,海东市700.63万亩,黄南州678.01万亩,海南州576.15万亩,西宁市536.33万亩。

草地面积59206.23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54995.88万亩,占92.89%;人工牧草地133.67万亩,占0.23%;其他草地4076.68万亩,占6.88%。草地主要分布在玉树州和海西州,占全省草地的69.11%。其中,玉树州22752.77万亩,海西州18162.47万亩,果洛州7800.73万亩,海南州4878.60万亩,海北州2763.65万亩,黄南州1843.61万亩,海东市753.82万亩,西宁市250.57万亩。

湿地面积7651.78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沼泽草地5948.59万亩,占77.74%;内陆滩涂1561.86万亩,占20.41%;沼泽地141.33万亩,占1.85%。湿地主要分布在玉树州、海西州、果洛州等3个州,占全省湿地的92.43%。其中,玉树州4173.14万亩,海西州1832.28万亩,果洛州1067.11万亩,海北州394.30万亩,黄南州90.21万亩,海南州84.54万亩,海东市7.42万亩,西宁市2.79万亩。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551.72万亩。其中,城市用地32.21万亩,占5.84%;建制镇用地57.15万亩,占10.36%;村庄用地172.66万亩,占31.29%;采矿用地277.69万亩,占50.3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2.01万亩,占2.18%。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10.82万亩。其中,铁路用地16.66万亩,占7.90%;轨道交通用地0.03万亩,占0.01%;公路用地97.60万亩,占46.30%;农村道路93.39万亩,占44.30%;机场用地2.95万亩,占1.40%;港口码头用地0.02万亩,占0.01%;管道运输用地0.17万亩,占0.0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669.93万亩。其中,河流水面652.11万亩,占17.77%;湖泊水面2257.27万亩,占61.51%;水库水面109.28万亩,占2.98%;坑塘水面3.48万亩,占0.09%;沟渠9.13万亩,占0.25%;水工建筑用地3.76万亩,占0.10%;冰川及常年积雪634.90万亩,占17.30%。海西州、玉树州2个州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64.92%。其中,海西州1287.22万亩,玉树州1095.34万亩,海南州462.74万亩,海北州392.28万亩,果洛州385.57万亩,黄南州21.56万亩,海东市17.95万亩,西宁市7.27万亩。

矿产资源

龙羊峡青海省境内祁连成矿带以有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部分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各类矿产135种,查明矿产88种,单矿种产地数1121个,其中,大型184个,中型224个,小型713个。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矿、石棉矿、饰面用蛇纹岩、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5种排在前三位。

动物资源

藏羚羊青海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类约1100种,有经济价值动物250种,鸟类别294种、兽类103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69种。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颈鹤、藏雪鸡、天鹅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主要有水獭、喜玛拉雅旱獭、赤狐、猞猁、香鼬、兔狲、金猫、石貂、豹、岩羊、原羚、黄羊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牦牛、藏系羊、玉树马、贵南黑紫羊、环湖改良细毛羊、骆驼、山羊、黄牛、犏牛、“浩门马”、河曲马、大通马、柴达木马等。其它有益动物主要有灰鹤、鸿雁、豆雁、大鸨、岩鸽、藏马鸡、金雕、啄木鸟、猫头鹰等。

植物资源

青海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万种,蕨类植物800余种,其中,经济植物75类331属1000余种,涉及药用、纤维、淀粉、糖类、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观赏花卉等植物种类。药用植物约500余种,其中,著名中药5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藏茵陈、党参、黄芪、羌活、莨菪、麻黄等。纤维植物有50余种,主要有紫斑罗布麻、箭叶锦鸡儿、马兰、芦苇、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亚麻等70余种。淀粉类植物有蕨麻、锁阳、黄精、玉竹等50余种。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柽柳等50余种。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余种。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40余种。食用菌类有发菜、蘑菇、黑木耳等10余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青海省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省政府驻西宁市城中区西大街12号。

区划详情
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车牌区划代码
西宁市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青A630100
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B630200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青C632200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青D632300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同德县、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青E632500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青F632600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青G632700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青H632800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60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9万人。按城乡分,城镇常住人口337.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9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52%,比上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289.99万人,占47.71%。全年人口出生率13.66‰,比上年低0.6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08‰,比上年低0.17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7.58‰,比上年低0.48个千分点。全省人户分离的人口为115.8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5.20万人。年末全省户籍人口589.03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42.67万人,占全省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0%;乡村户籍人口346.36万人,占58.80%。全省农民工93.0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66.9万人,本地农民工26.1万人。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青海省0—14岁人口占比20.81%;15—59岁人口占比67.04%;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2.1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68%。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青海每十万人口中大学生人口数为14880。

民族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

政治

青海省党政领导一览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委员会书记
副书记
其他常委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秘书长
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
副省长
秘书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经济

综述

2018年,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6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8.1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47.0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350.07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1%。人均生产总值47689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3%。西宁市新建商品住宅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4.4%。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8.5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87亿元,增长10.8%;上半年中央收入175.71亿元,增长8.1%。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增值税92.18亿元,增长4.0%;企业所得税25.03亿元,增长7.7%;个人所得税11.17亿元,增长24.6%。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7.4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交通运输支出增长3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3%,农林水支出增长10.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9.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8.6%,教育支出增长7.2%,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4.2%。

2020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5.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4.30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3.55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528.07亿元,同比增长0.1%。

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19年,青海省生产总值296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1.9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59.75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30亿元,增长6.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7%。人均生产总值48981元,比上年增长5.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07万人次。

2019年,青海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9.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5%。西宁市新建住宅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3.8%,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2%。

2019年,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14亿元,增长3.4%;上划中央收入174.71亿元,下降0.6%。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98.68亿元,下降3.3%。其中,增值税92.99亿元,增长0.9%;企业所得税24.43亿元,下降2.4%;个人所得税6.85亿元,下降38.7%;资源税18.31亿元,下降9.7%;城市维护建设税13.33亿元,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乡社区支出增长40.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7.7%,农林水支出增长1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3%,教育支出增长11.0%,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5%。

2020年1月24日,在2019年各省份GDP排行中,青海以0.297万亿元排在倒数第2;其GDP增速为6.30%,持平全国成绩。

2020年4月22日,一季度,青海省实现生产总值6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4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6.24亿元,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370亿元,下降3.4%。

2021年1月,青海公布2020年GDP数据,其2020年GDP增速为1.5%。

2021年7月19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青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29元。

2021年上半年,GDP为1557.4亿元,GDP增速9.1%,两年平均增速为5.0%。

2022年1月19日,青海省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年青海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34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两年平均增长3.6%。

2022年1月,国家统计局更新公布了31省份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青海以25919元排名第27位。

2022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青海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689亿元。

第一产业

2019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3.5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71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2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6千公顷。其中,小麦102.41千公顷,减少9.19千公顷;青稞63.85千公顷,增加15.17千公顷;玉米20.97千公顷,增加2.52千公顷;豆类14.00千公顷,增加1.24千公顷;薯类77.10千公顷,减少11.17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3.3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66千公顷。其中,油料142.25千公顷,减少5.66千公顷;药材44.52千公顷,增加0.46千公顷(其中枸杞33.96千公顷,减少1.57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44.39千公顷,增加0.43千公顷;青饲料38.13千公顷,增加2.79千公顷。粮食产量105.54万吨,比上年增产2.48万吨,为近五年来最高。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牛存栏494.61万头,比上年末下降3.8%;羊存栏1326.88万只,下降0.7%;生猪存栏34.65万头,下降55.7%;家禽存栏149.38万只,下降51.1%。全年全省牛出栏148.06万头,比上年增长9.2%;羊出栏804.43万只,增长7.5%;生猪出栏98.77万头,下降15.2%;家禽出栏498.19万只,增长0.8%。肉类产量37.40万吨,比上年增长2.4%。

第二产业

2019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817.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7.6%,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2%。按门类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30.8%,有金属产业增加值增长4.1%,盐湖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3.9%,生物产业增加值增长9.3%,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2%。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5%。规模以上工业32个行业中,18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019年,青海省建筑业增加值34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65个,比上年末增加27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04.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竣工面积396.48万平方米,增长6.3%。

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2%,比2019年同期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4.4%。1-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有生产的33个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0.6%。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9%、有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9.4%、黑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1.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7.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5.2%、有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4.1%。

第三产业

2019年,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工业投资增长23.5%。按三大门类分,制造业投资增长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1.1%,采矿业投资增长21.4%。民间投资增长8.2%。短板领域投资继续加强,惠民生投资增长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6.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0%。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26.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6.1%。

2019年,青海省货物进出口总值37.25亿元,比上年下降22.7%。其中,出口值20.20亿元,下降35.1%;进口值17.04亿元,下降0.1%。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46.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463.86亿元,增长7.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416.73亿元,下降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639.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39.38亿元,增长30.1%;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688.35亿元,下降2.9%。

2019年,青海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7.50亿元,增长8.2%;财产险保费收入41.76亿元,增长12.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9.18亿元,增长20.1%。全年保险赔付额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寿险赔付额6.13亿元,下降35.9%;财产险赔付额20.82亿元,增长12.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7.86亿元,增长19.8%。

文化

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综述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的民间刺绣。

非遗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民族地域的曲种之一。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花儿会。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重要节日

青海省拟漫画燃灯节: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土族波波会: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热贡六月会: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体舞蹈为中心。

饮食文化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和民族风格,做到、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青海特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青稞酒。甜点三宝有酿皮、酸奶、甜醅。

名优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旱獭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黑枸杞,红景天,秦艽等。

交通

综述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铁路营运里程235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376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6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51公里,增加123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67104公里,增加21368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19.9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8.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99.98万辆,增长9.3%。民用轿车保有量57.17万辆,增长8.1%,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9.56万辆,增长8.3%。

铁路

参见:兰青铁路、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

航空

格尔木机场参见: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德令哈机场、花土沟机场、果洛玛沁机场

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

社会

教育

2019年,青海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8%,与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12.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9%,与上年持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444人,在校生6033人,毕业生1288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8万人,在校生8.86万人,毕业生2.3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19万人,在校生8.02万人,毕业生2.0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2万人,在校生12.63万人,毕业生4.16万人。初中学校招生7.39万人,在校生22.53万人,毕业生7.20万人。普通小学招生9.03万人,在校生49.85万人,毕业生7.4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63人,在校生1952人,毕业生1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9万人。

2020年2月10日,青海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针对医疗队员及子女的相关入学、升学优惠政策,支持医疗队员安心放心、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一线。

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
西宁市青海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大学昆仑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海东市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

2019年,青海省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45项,比上年增加27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24项,应用技术成果401项,软科学成果20项。专利申请5010件,比上年增加57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28件。专利授权3043件,比上年增加3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1件。签订技术合同836项,比上年减少235项;成交金额9.1亿元,比上年下降88.5%。年末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2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56个,地震台站132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体育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有等级运动员74人,其中,一级运动员42人,二级运动员32人。参加国内外比赛1766人次,共获得第一名38个、第二名41个、第三名51个。全年销售体育8.13亿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46个,公共图书馆51个,博物馆24个,档案馆55个,广播电视电台4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2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8%,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比上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杂志268万册、报纸8079万份、图书1340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389万册(张)。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医疗卫生机构6511家,床位4.06万张。其中,医院220个,床位3.46万张;乡镇卫生院408个,床位4728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个,村卫生室4512个,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91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4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6.2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4万人,注册护士1.89万人。全年总诊疗人次2660.71万人次,出院人数104.75万人次。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16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73万人,增加6.3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1.15万人,增加15.5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00万人,增加1.26万人。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7.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3.75万人,增加4.3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4.17万人,减少1.76万人。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3.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8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0.30万人。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3.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11.77万人。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年末全省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44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07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8个,比上年增加23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68个,增加21个。社会服务床位7572张,增加1389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6120张,增加1800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403个,社区服务站4620个。

环境保护

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有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8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0.74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520.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6%。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800.1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397.71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面积367.8万公顷。全年全民义务植树1500万株,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6.05平方公里,造林面积28.9万公顷。全年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1%。

脱贫攻坚

2020年4月21日,青海宣布贫困县“清零”。

旅游

综述

大美青海--门源油菜花海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

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2019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08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国内游客5072.86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7.31万人次,增长5.7%。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59.03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3335.67万美元,下降7.7%。

主要景点

青海湖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西山、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陈运和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孟达林区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于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秀丽,气候宜人。

塔尔寺

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三江源

大美青海--茶卡盐湖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宛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美。

茶卡盐湖

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与国内其它盐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漫步湖上,犹如进入盐的世界。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东关清真大寺

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瞿昙寺

位于海东市乐都县,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为藏传佛教寺院,其总体结构布局和北京故宫相仿,人称“小故宫”。拥有历史悠久的壁画和石雕,以佛教为主题,技法纯熟,彩鲜艳。

代表人物

政治家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角厮罗,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

军事将领

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文学家

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

艺术家

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邓敏,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周光辉、张思宪等。

科学家

唐初名医直鲁古,清代中医李世泰等。

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却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

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羌酋滇零、“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韩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贺锦等。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3:5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14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青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