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道,河北大名马陵道

阅读: 评论:0

文献

根据《大名县志》、《大名府志》、《东周列国志》和《方舆纪要》等均记载:“马陵道在大名南”。据《辞海》记述:公元前341年,孙膑逐日减灶,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大名东南)险要地区,万箭齐发,全歼魏军10万。《史记》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兵书《三十六计》也记载马陵道在河北省大名县境内。据西马陵一带众反映,那带村民在“”年代深翻土地时,还从地下发现过成片灶炕的遗迹。

历史研究

《史记》是具有权威性的史书。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他写《史记》时距马陵之战只有二百多年,这样大的事件他是不会搞错的。他的记载和大名马陵的实际情况如此相符,这绝不是巧合,这是历史事实。

孙膑为什么选用马陵道这个地方歼灭魏军?1、因为是交通要道。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卫宣公长子急,次子寿从卫国去齐国,在大道行之莘野(今山东莘县)三河镇过江时被杀,在二子过江处葬之。三河镇遂改名为冢北。冢北村现属于大名,距马陵20华里。2、孙膑在安贤镇(今束馆)居住过,熟悉马陵一带的地形。据《燕召公世家》和张建华同志编著的《邯郸辞典》记载:孙燕在安贤镇建燕国国都时,曾将他的叔父孙膑从齐国请来,帮他演兵和训练黄牛,摆犟牛阵。现在束馆街路东还有孙膑的饮牛坑。同时在大名束馆镇一带还有很多孙膑的传说故事,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人,孙氏的祖先本姓陈,齐国人。春秋时因攻莒有功,被齐王赐姓孙。现今大名的束馆镇就是古时的安贤镇,地处齐、魏、卫交界处。因春秋时国无定界,有时归齐,有时归魏或卫,因而传说孙膑从小生活在束馆南街(距马陵五里)。现在的束馆南街还存有孙膑的饮牛坑。传说下雨时或除夕夜,在坑边能看到牛蹄印,还有传说:距束馆三里处的花园头村是孙膑的花园等等。从文字记载和传说故事中,可证实孙膑在束馆居住过,了解马陵是交通要道,地形适宜伏击战,所以把魏军引到了马陵。

孙膑射庞涓处,据当地传说,庞涓被乱箭射死后,人们非常痛恨庞涓残害朋友,怕他以后再托生害人,将其分尸成六块,分别挖深坑将庞涓深埋封固六处,叫他不能再托生。因此,形成了现在的白、马、郭、冯、王、于六个封固村。这六个封固村,分别距马陵几里远。有人在古书上看到过庞涓坟就在马陵周围,正是六个封固村这个位置。这六个封固村至今没姓封、姓固的,因此封埋庞涓形成的村名是可信的。

上述佐证充分说明,马陵道古战场理应在河北省大名县境内。

历史故事

从地形上看,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马陵道万弩射庞涓”时描述孙膑:时刻使人听庞涓消息,魏军已过沙麓山,不分昼夜,兼程而行。孙膑屈指计程,日暮必至马陵。那马陵道在两山之间,溪深隘,堪以伏兵……孙膑令部将袁达、独孤陈各选手五千,左右埋伏,吩咐:但看树下火光起时,一齐发弩。再令田婴引兵一万,离马陵三里埋伏。只待魏军已过,便从后截杀。分拨已定,自与田忌引兵远远屯扎,准备迎敌。这些记载,正符合马陵一带的地形。

今日马陵村

现在六个马陵村的郭、刘、李、江四个马陵村距东、西两个马陵村20华里,中间一条甬道,宽三丈余。出西马陵村,东西南北均有四条大甬道,都是这样的地形。道两侧山高耸,荆棘丛生,是伏兵的好地方。四十年代末,这里的甬道还有一丈多深,现在已经成平地了。据查,现在的南北沙窝庙、沙河路、大龙、土门头(前普明滩村)、劝善等村,是沙麓山遗址。当时,此土山像五只形态各异的梅花鹿,又像一条长龙,因此取名沙麓山。《辞海》记载:“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东。”这沙麓山蜿蜒起伏几十里,耸立在马陵西北部。在马陵村的东部有一山岳村,该村历来没有姓山和岳的住户,因有山峰,故叫山岳村。据当地众传说:过去有六个山峰,山岳村距今马陵村只有六里之近,这就证实了马陵在东西两山之间的位置。马陵也就自然形成了南北长20华里的一个大甬道,故名马陵道。

经过2300多年的侵蚀,人们耕种,风刮水冲,地壳变动,土山变迁,沙土山虽然不见了,这一带还是遗留很多沙丘,山的遗址仍在。历史记载,山的名称仍在,众的口碑铁证如山,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马陵道过去在两山之间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24 13:0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164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马陵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