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房村,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辖村

阅读: 评论:0

建制沿革与现状

房山区佛子庄乡石板房村位于房山区西北,距房山区政府约50公里。石板房村民委员会,设立于1983年,原属长操乡。1993年6月,长操乡与其相邻的东班各庄乡合并,成立佛子庄乡,石板房划归佛子庄乡所辖。村委会下辖石板房、磨石台、梨树台3个自然村,驻地石板房。

石板房村[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辖村]石板房,北邻梨树台,南邻九道河。清代成村。初名“石房”,因村前有一形同房屋的石堂而得名;后因村舍多为石板房,故更名“石板房”。该村位于山前坡地上,海拔338.5米,聚落较为分散,略呈长方形。

磨石台,南邻梨树台,北依山岭。近代成村。村居山前台地上,因附近产磨石,故名。地处深山谷地,海拔373米。居住较为分散,略呈方形。

梨树台,北邻磨石台,南邻石板房。清末民初成村。村居高台地上,有两棵大梨树,因名梨树台。地处深山,背山面谷,西高东低,海拔353米。村舍分散,略呈方形。

石板房村多山石,修建房屋时,村民就地取材,墙体一般使用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块堆砌而成,房顶铺薄石板。房屋整体沿着山谷河道呈西北—东南分布。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逃避当地土匪抢劫以及日寇的进犯,村民的房屋大都安置在山顶或者山腰以上。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村民们方向下搬迁。

三个自然村之间由一条路相连,公路向东南延伸,与108国道接通。据《北京房山年鉴2005》记录,2004年10月,佛子庄乡道路“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解决了北峪村、石板房村、长操村等2274户、6405人的交通问题。

自然环境与资源

石板房村地处佛子庄乡西南部。佛子庄乡处于太行山西山余脉,属中低山区,大部分区域为山前暖区,较适合农业的发展。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房山母亲河——大石河在乡域曲折流过。村内有河沟,东部有小水库一座。

佛子庄乡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2 ℃,年降水量约550毫米,无霜期160—180天。

石板房村一队佛子庄境内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如建材石灰石、大理石、石板、原煤矿、叶腊石等,还有潜在银矿有待开发。石板房村有丰富的石板资源,从裸露在道路两侧的山体即可略见一斑。但是石板房村土地资源有限。村民常在坡地上开垦小块梯田,甚至用石块填补山石之间的空隙,以使土地平整,便于耕种。

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以及近代以来对山体的大量开采,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据文献记载,1939年7月,佛子庄乡九道河沟泥石流(高密度沟谷型泥石流)导致30人死亡,冲走石板房村全部房屋和土地。1950年,石板房村曾发生泥石流,死亡3人,损毁民房2间。气候灾害方面,有记载的是1969年的大雹灾,导致三个自然村林果及粮食作物损失惨重。

为了保证村民安全,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山区村庄的排险工作,并适当将危险区域的居民迁移。据《北京房山年鉴2005》记录,2004年4—5月,对距离村民居住地垂直100米、水平距离80米的巨石进行了5次排险爆破,消除了石板房村26户、70多人的居住安全隐患。2012年,为了防止洪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又将位于泥石流高危地段部分村民(二队村民)转移至房山区公主坟安置。

村中还设有专门的护林人员,由55岁以下村民担任,负责森林防火和树木保护。

人口与社会状况

据佛子庄乡信息,截至2016年4月24日,石板房村有户籍人口291人,常住人口205人,村干部5人。根据实地走访和村民口述,村中大多数年轻人外出谋生,常住村民多为五六十岁的老年人,约80户(冬天更少,仅有四五十户)。2017年,村中最高寿者为陈景富老人,98岁。村中以陈、史为大姓。

据《房山地名志》载,1931—1945年,石板房建有小学一所,梨树台、磨石台的儿童均来此地上学。1992年时,有联办小学一所。石板房村现今没有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学龄的孩子们须随父母在外租房上学。

石板房村没有医院、药店等医疗机构。村民生病时,往往需要赶去几里外的长操乡医疗点,或前往良乡甚至市区的医院。缺医少药的局面,为村民,尤其是村里的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文化特

石板房村中老人多称祖上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历史记载,北京地区有几次大的人口迁入,洪武四年(1371),移至良乡23屯,2881户;永乐三年(1405)“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当时,官府在陕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内设总迁移机构,办理移民迁移手续。据说,广济寺有棵大槐树,来自山西各县的移民在此编队遣送,洪洞大槐树就变成了山西移民离别故乡的启程地。石板房村民祖上可能来自山西。但是村民中未见族谱流传,村中没有祠堂,未见大片的墓地。

石板房村多山石,山谷中有滚落下来的石块,从裸露的山体中随处可见层次分明的板状岩石。在修建房屋时,村民就地取材,墙体一般使用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块堆砌而成,房顶铺薄石板。他们亦以石块填补两块巨石之间的夹缝,搭建出一块平整的土地用于耕种。用石料建房子并不容易,随便将石块堆积起来,建造的房子也容易散架。据驻村第一书记梁盼说,要想砌出一面牢固的石墙,需要专门的手艺,现在村子里依然有人懂这一技术。

经济和产业状况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房山居民曾以煤矿业、石油化工、采石(房山的石头在历史上有盛名,故宫、清东陵等古建筑的汉白玉石、青石等就多为房山所产)为生。石板房村内有丰富的石板资源,曾建有石板厂。据驻村第一书记介绍,石板房村附近有煤矿资源,过去村民或挖掘或运输,俨然已形成一条小型的产业链,生活较为富足。后来,由于炸石对山体的破坏巨大,石材的开采被禁止。在资源减少、政策变化、经济转型的共同作用下,这些产业逐渐没落。

据《房山地名志》载,1984—1989年间,石板房村成立修缮队,成为长操乡的11家村办企业之一。然而,2017年,石板房村已无企业。

石板房村石板房村的主导产业有林果业、养殖业,产柿子、核桃、仁用杏、板栗、苹果、花椒等,主要饲养羊、猪。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由于山区土地有限、气候干旱,无法大规模种植农作物,产出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中的大量年轻人或通过升学进入城市,或选择进城务工,家庭收入重心有所转移。

1989年,房山区进行第二次林业区划,“百花山中山水源涵养林区”即为其中之一。该区位于房山区西北部,包括史家营、霞云岭、蒲洼、大安山及十渡镇东西太平、长操乡等,石板房村亦在其中。2010年《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报告》确立了“北线山野奇趣乡村旅游带”,其范围包括房山区的河北镇、佛子庄乡、南窖乡等7个乡镇,形成“一带八谷”的空间格局。其中,石板房作为“八谷”之一,被定位为“原生态观光之谷”,主要开发项目有原生态古村落观光体验、森林度假。

石板房村驻村第一书记梁盼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将石板房的旅游开发进一步推进。他曾联系有意向的开发商来村考察,计划将居民转移后闲置的房屋用于发展民宿旅游。但一方面石板房村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另一方面转移的村民尚未得到妥善安置,房屋产权并未移交村集体。将石板房的旅游开发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05:0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1766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石板房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