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最新天气状况的预测

阅读: 评论:0

简介

天气预报】(weather forecast)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的事先估计和预告。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天气预报按预报范围而分,有区域天气预报和局地天气预报。按服务对象的需要而分有日常性的公众天气预报和专业天气预报。按时效的长短而分,有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气象台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公开发布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气预报技术最初是随着电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到本世纪50年代初,天气预报一直是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的。随着计算技术及探测技术的发展,除常规天气图方法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制作预报外,又将气象雷达和卫星探测资料应用于预报业务,同时发展了数值预报方法。该方法通过确定大气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守恒原理来预报大气的物理过程,显著地提高天气形势预报的质量,从而促进天气预报的客观定量化。

应用及发展

天气预报业务

天气预报业务正向更高时空分辨率发展,完美的预报服务,始终以向用户提供更高的精准度和更超前的预报信息为衡量标准,因此,发展更高时空分辨率、更长预报时效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始终是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核心任务,基于数值报模式产品的统计后处理技术和结合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的解释应用技术,以及满足各种需求的数字化预报技术是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数字化预报体系将进一步发展格点化的客观预报方法,提高数字化预报产品的时空精细化、预报要素的多样化和预报准确率,在此基础建立含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的全要素、多时效、多时次的产品体系,增强面向公众、专业气象的产品支持;增强数字预报业务平台的智能化、协同性的预报业务能力,提升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自动识别功能,改进格点要素预报图形化交互订正,支持多级协同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字化预报业务流程,实现国家级、省级、地县三级智能化的数字预报指导、反馈、协调、制作和发布。 

进入世纪,国家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发展以“数字化、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天气预报技术和产品体系是实现天气业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对学科理论发展和关键技术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天气预报技术进步的新高度,着眼于国际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努力在多源资料快速更新同化和预报技术、不同尺度集合预报系统、数字化预报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是推动天气预报技术新的变革与进步的必由之路。 

军事气象科技工作

新型军用高空探测设备、野战气象仪、军用地面多要素气象遥测设备、自动气象站等,为军队气象观测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军队气象观测探测工作逐步从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向现代化的自动化遥感遥测方向发展;数字化天气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先进的雷电探测设备研制成功并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危险天气、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卫星电视气象数据广播网、公用数据网的开通,以及重点地区的卫星通信网开始建立,使气象通信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气象信息的传递速度、覆盖范围、时效和质量明显提高;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天气图自动分析填绘、卫星云图自动接收处理、气象数据库等业务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使气象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利用银河一Ⅲ巨型计算机进行的数值天气预报以及先进的长期天气预报系统明显提高了气候预测水平,使天气预报和气象保障的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新型野战机动气象保障装备,在重大军事演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军事气象学科建设和高技术局部战争气象保障理论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军队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促进了军事气象保障能力的提高。 

农业防灾减灾

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型气象设备的应用,气象预报人员的技术提升,都在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确程度。因此,要应用好长期预报抵御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等自然灾害。长期气候预报可以对一定时间内所出现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如什么时间会出现低温,什么时间段会出现干旱,什么时段可能出现洪涝,什么时候有霜冻,由此可以根据预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如针对旱涝气候可以兴修水利,使农田的排涝、抗旱能力增强。植树造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改变区域气候,减少恶劣天气的发生率。而且长期预报可以为农业的生产规划有一个提前的指导,耕作中根据气候特点选择植物品种、种植时间、种植结构等。长期预报既能给人提前预防灾害的时间准备,又能合理利用天气变化特点选择种植类型,提高农业产能。 

新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技术应用于农业天气预报,对短时预报、短期预报的预测准确性,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高。通过这种雷达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变化情况和移动方向,保证天气预测精准度,减少农业灾害。而且这种天气预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市政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农业、水务等,形成预警联动机制。利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可对区域内的天气进行了解,若出现干旱时可以利用高炮、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进行人工增雨,若出现冰雹天气,还可以通过人力干预进行防雹。目前农业生产中有效防灾减灭重要措施就是人工影响,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则为其提供了气象信息,从而结合雷达实时监测,通过人工影响改变区域气象,达到抗旱、防雹、增雨等目的。如 2010 年柳州市降水量严重偏少,全市的农作物全面遭受旱灾,水库蓄水不足,森林防火局面也十分严峻,针对严重旱情柳州市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非作业区相比降雨量增多 20 mm,增雨效果达到 20%,彻底解除了农业旱情。实践证明,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加上人工作业影响可减少或者消除农业灾害。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如今人们外出,收听、观看或者查询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气情况。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古代预报

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

按照“天命论”的观点,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周期变化现象。人们对这些周期性变化能够做出较准确的预报。然而,人们又常常看不到规则的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这时,人们又指望能预先知道那些不规则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着对天文、对地震和对气象的预测。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口号。前句是要臣民服从皇帝。后句是要皇帝听信天意。天意给皇帝的行动有了制约。这些天意多来自对天(如日食)和对地(如地震)的不认识,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如雷电、旱灾、水灾、火灾、蝗虫灾害等的不可预测。对自然灾害的上(皇帝)下(臣民)无知为臣民们发表意见大开了方便之门。

早期,天文和气象是不分家的。天文和气象都要观测和预报。三千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包括风、云、虹、雨、雪、霜、霞、龙卷、雷暴等。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天气事件后,一些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对气候的认识。在我国古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用途是为了安排农事生产、祭祀及其他活动。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如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与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如果大署时节的气温不高,霜降时节无霜,大雪时节没有发生过降雪,大寒时节气温不低,说明天气反常了。可见,古人已经有了气候及其变化与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之间相对关系的意识。

几千年来,水手、渔民、农民和猎人看云、看风、看天象、看物象来预测天气,探索作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成了一套民间技艺。古代人观天象,测风云。前者是肉眼和简单仪器能够观测到的天空状况,不但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还记录了各种过去和当前发生的自然现象,并把总结的经验与当前观测结合起来,做出天气预报。《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和大雾天草船借箭的故事,都是因为诸葛亮认识了长江流域的气候和异常天气变化特点做出的短期天气预报在军事上的应用。15世纪的压板风速仪,以及唐玄宗王宫使用的相风旗和清道光年间的相风鸟,它们都是早期的风向或风力观测设备,表明仪器是天气预报走向定量化不可缺少的手段。

西方古人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一门应用科学。科学的成就发端于思想。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气象通论》(Meteorologica)。书中阐述了飓风、焚风和风的成因与分布,晕、虹、雷电等大气光象,云、雨、雹和霾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等。亚里士多德将先前所有的各种气象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自己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见解和理论,使之成为一门有系统的科学—古代气象学,即古代天气预报的思想基础。当时局地天气观测的描述决定了天气预报也是局地的。亚里士多德把局地天空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一曰天域(Celestial region)—月球轨道以外的区域,一曰地域—月球轨道以内到地面的范围。前者是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范围,后者中发生的大气现象属于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干暖的发散物即构成风,湿冷的发散物构成水汽,即雨水的来源,所以空气是水汽和风的媒介物,云、雨、雪、霜、露都是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主宰了西方气象学理论长达两千年之久。在17世纪末以前,西方所有有关气象学的著作和论著都没能脱离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的影响

发展历史

早期天气预报

数值是科学的语言。天气预报离不开仪器对大气运动的定量观测。我们可以把气象仪器的发明与应用定为早期天气预报的开始时间。 

西方15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量了。17-18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英国物理学家虎克(1635-1703)发明了湿度计。1606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39年,伽利略的弟子Benedetto Castelli发明雨量器。1644年,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计。1774年,Cotte发明了湿度计。18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进行高空探测的尝试。1748年,英国的A·威尔逊等人开始用风筝等携带温度表,观测低空温度。1752年,美国科学家B.富兰克林利用风筝等工具探测和研究雷暴云中的电荷性质。1783年,法国的J.A.C.査理第一次用氢气球携带温度、气压等自记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这些较早进行的高空探测,为以后研究大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 

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和观测网的建立,以及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为天气预报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1820年德国的H.W.布兰德斯利用《巴拉丁气象学会杂志》刊载的气象观测资料,将1783年各地同一时刻的气压和风的记录填在地图上,绘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后来分析气压、风与天气的关系,以及建立天气系统的概念模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天气图的诞生,是近代气象学理论研究和现代天气预报实践的标志。电报的发明,为各地气象观测资料的迅速传递和信息集中提供了条件,使绘制实时的天气图成为可能。1851年,英国的J.格莱舍利用电报传送资料,绘制了可供实际应用的瞬时天气图。 

近代天气预报

近百年来,一些气象领军人物充分利用大范围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与数理方法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天气预报理论的发展和天气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一个是挪威学派的环流理论和气旋波模型,二是芝加哥学派的长波理论,对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突出贡献。 

挪威学派的核心人物是V.皮叶克尼斯(1862-1951年)。他一直坚持不懈地把气象学从随意的观察资料收集和偶然的投机预测转变成严谨的科学,并致力于提高天气预报和长期天气类型预测的精确度。他的愿望是把气象学转变成一门权威学科,这个愿望在他就职于卑尔根气象学院的时候得以实现。军事、农业、航空和渔业迅速成为依赖皮叶克尼斯研究成果的行业。19世纪末,他提出将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大气运动的革命性想法。他的重要成果包括:1897年研究大气中的环流运动,首次引用力管的概念;1904年,提出数字化天气预报理念;1910年提出在天气图上绘制流线,以表示空气的水平运动状况,并分析辐合、辐散区;1918年发现低气压天气系统中冷锋和暖锋的区别,并确立了冷、暖锋的概念,取锋(Front)作为冷暖气团交界面的名称。 

挪威学派还有一位核心人物,云物理学家贝吉隆(Bergeron),他不但为云的物理学作出了贡献,在天气形势的分类上也做出了成就。他系统地对自己观测的和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19年提出了气旋锢囚阶段的理论,充实了气旋生命史模式。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他还提出了气团分类、锋区、锋生等概念,对天气分析和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酝酿,40年代形成并达到高峰,50~70年代持续繁荣。芝加哥学派(或美国学派)的核心人物C. G. 罗贝斯 (1898—1957年),在高空天气图上发现了长波。1939年,他提出了长波动力学,并由此推导出了位势涡度方程,创立了长波理论。20世纪40年代,他领导下的芝加哥学派,包括E.H 帕尔门等人,确认了高空西风急流和长波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它们与地面气旋波的关系。罗斯贝与芝加哥学派对天气预报的重大贡献是“罗斯贝波”,也称为“大气长波”。芝加哥学派的工作,增强了天气学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联系,充实了天气分析和预报的物理基础,也为研究大尺度大气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推进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天气预报

现代天气预报以现代探测技术(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和高速计算机支持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逐步取代常规天气图预报为标志。这些技术和方法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大致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设备

双站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

天气图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天气须知

雷雨天气

注意事项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员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避免使用电话和无线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驾等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切勿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物体。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工具物品扛在肩上。

10.不宜驾驶、骑行车辆赶路。

高温天气

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在户外工作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最好带冰凉的饮料;

二、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疾走,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

三、要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

四、要注意高温天饮食卫生,防止胃肠感冒;

五、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免疫力;

六、要注意对特殊人的关照,特别是老人和小孩,高温天容易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小儿不良症状;

七、要注意预防日光照晒后,日光性皮炎的发病。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等症状,应用凉水冲洗,严重者应到医院去;

八、要注意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怀疑是中暑早期症状,应立即休息,喝一些凉水降温,病情严重应立即到医院。

天气应对

在户外遭遇雷电天气时应尽快关掉手机,把身上的金属制品暂时放到5米以外。如果在树林里要避开最高的树,也不要站在树林边缘的树下,临时在树林的中间部位蹲下,尽量保持与树干5米的距离。如果是自驾车,要关好车窗,与车门、车窗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船上时,要躲到甲板下的舱内,远离金属物品。在空旷地方,手要放在膝盖上,并拢腿下蹲,切忌躺在地上,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不能在水边、洼地停留,以防发生山洪、泥石流。

当在室内遭遇雷电时,应拔掉宾馆内的电视、冰箱、电话、电脑等电源线。关闭门窗,与门窗保持距离。不要洗澡,特别是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暖气管、煤气管等电力设备。分散旅伴,不要挤在一起,更不要手牵手。此外,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也是雷暴天气避险成功的重要因素。

预报方法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1.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2.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3.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4.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要素预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经验预报方法

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的天气分布作出预测。例如低压移来并得到加强时,可预报未来将有阴雨天气或较大的降水。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又由于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并非一一对应,故预报效果不够稳定。

2.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3.动力统计

将数值预报方法算出的未来气象参数作为预报因子,用回归方程求得一组预报公式,作出要素预报。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此法的准确率可能稳定提高。

预报种类

时间范围

也就是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

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

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

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覆盖地区

根据覆盖地区来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预报服务

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互联网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天气在线等,中央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预报过程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

按照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地面和高空两种。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这些符号都是根据各地传来的气象电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天气。

表示云状的符号,有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大雾、连续性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及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把广大地区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以及阴、晴、雨、雪等统统填在一张天气图上。从而构成一张张代表不同时刻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加工,并将分析结果用不同颜的线条和符号表示出来。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画出各地重要的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雪暴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所在位置,绘制全图等压线,标出低压、高压中心及强度。经过这一分析,就可从图中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气压形势: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冷暖空气的交锋地带在哪里。

高空天气图上填写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高度,因而分析绘制的是相隔一定数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好后,就能看出当时高空的气压形势:哪里是低压槽,哪里是高压脊。然后再画出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与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情况,预报人员就可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气象台已经使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来提高气象预报的水平,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据报道,自1966年以来,发生在全世界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几乎没有一次逃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视和早期发现大型风暴、强烈的灾害性天气都有显著效用。

制作过程

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表(就是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

②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幕前“指指点点”,讲解天气(如何把握各个地区的位置,主持人只有一个秘诀——死记硬背)

③影视中心进行影像合成,在电脑上用过程①中的图表代替过程②中的蓝幕;

④影视中心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画面改版

2020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调整了包装镜面、主持形态和节目形象。

常用术语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凇),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生活指数

空调开启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长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2.2级部分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3.3级个别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4.4级一般不需要开启空调

5.5级开启制暖空调

穿衣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天气炎热,适宜着夏季服装。

2.2级天气较热,适宜着夏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长袖衬衫和单裤。

3.3级天气稍热,适宜着春秋过渡装。体弱者请适当增减衣服。

4.4级温度适中,建议着薄型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套装、夹克衫等。

5.5级天气较凉爽,建议着厚型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夹衣或风衣加羊毛衫。

6.6级气温较低,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7.7级温度很低,建议着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厚棉衣或冬大衣。

洗车

预报值指数级别

1.1级适宜

2.2级较适宜

3.3级较不适宜

4.4级不适宜

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紫外线强度 需采取的防护措施

一级 0,1,2 最弱。不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二级 3,4 弱。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涂檫防护霜等。

三级 5,6 中等。外出时戴好遮阳帽、太阳镜和太阳伞等,涂檫SPF指数大于15的防晒霜。

四级 7,8,9 强。除上述防护措施外,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时段避免外出,或尽可能在避荫处。

五级 10和大于10 很强。尽可能不在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污染扩散

指数级别简要说明

1级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3级气象条件属于中等水平

4级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5级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防晒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 属弱紫外辐射天气,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SPF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2.2级 紫外线强度较弱,建议涂擦SPF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3.3级 属中等强度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注意防护,建议涂擦SPF指数高于15. PA+的防晒护肤品。

4.4级 属强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在15—20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5.5级 紫外辐射极强,外出时应特别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并随时补涂。

应用

公众

报纸中的天气预报,图中为《观察者》和《世界报》的天气预报栏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假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

航空

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电力系统

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其它

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炎热天气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等。

现代预报

天气预报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1.收集数据

2.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3.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4.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5.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天气常识

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因为气象局每日提供给电视台,广播台,各大报纸的预报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地作出预报,怎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到突然的天气变化情况呢。从2009年9月开始,中国开通了121气象热线。平均每两小时就有一次新的预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例如扬州的121气象热线,可以同时接听60门电话,话费与普通的市话相等。大多数城市气象台(局)都开通官方天气微博。

植物预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通过观察一些植物,也能知道天气的变化。养一盆这样的植物在家,可以为生活增添许多趣味。“花儿知晴雨,草木报天气”。人们发现,在植物王国里,有些成员竟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最有名的“天气预报员”是我国广西忻城县龙顶村的一棵100多年的青冈树,晴天时,它的树叶呈深绿,天气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为红,雨后天气转晴时,树叶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经过了科学家的研究,原来,它树叶中除了叶绿素之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如果天气正常、叶绿素代谢也正常时,叶片颜自然呈深绿,一旦闷热强光天气来临,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就加速了,因而叶片转红。 

花也有“气象花”,我国西双版纳就有一种奇妙的菖蒲莲,每当暴风而将要来临时,它便开放出大量美丽的花朵、红的花瓣染遍了深山老林.染红了悬崖峭壁······菖蒲莲能预报风雨的奥秘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它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的激素,因而开放出大量的花朵。 

在瑞典南部还有一种“气温草”。它不仅能预报报天气,而且还能测量气温。这种草的叶片呈椭圆形,开出的花朵为蓝、黄、白三、听以人们又称它为三堇。这种植物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温度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当温度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叶片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当地的居民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在夏季的早晨,如果南瓜的藤头都向下翘,预示天要下雨;而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如果南瓜的藤头大多数都向上翘,预示晴天将要来临,这是因为南瓜藤具有向阳性和向阴性的本能。 

在湖塘水面上生长的菱角,如果菱角盘“沉水”,天将有风雨。这是因为阴雨天来临前,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湖塘底部的沉积物发酵,生成的沼气逸出,水面不断冒出水泡,水底的污泥和杂物泛起,粘在菱角的叶片上,使菱角盘的重量增加而下沉。下面,为您介绍一些植物气象预报员:

含羞草

当天空晴朗,空气干燥时,含羞草的闭合能力比摊开的能力要强许多。如果即将下雨,含羞草会受到湿度的影响,其恢复原状的速度要比闭合的速度要快。这时,如果我们碰它一下,含羞草收缩闭合得很慢,下垂迟缓,甚至稍一闭合又重新张开,这说明空气湿度大,快要下雨了。

马鞭草

马鞭草对湿度反应灵敏,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发霉并带白时,则预示有雨。

三堇

三堇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温度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温度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红花葱兰

红花葱兰与其它植物不同,风雨花是一种“风雨指示植物”,每当风雨将至,它便精神抖擞,含苞欲放。为什么风雨花就爱在风雨天里开放呢?原来是这样,在气温高、气压低、水分蒸腾量大的情况下,它鳞茎内的开花激素就会迅速倍增,刺激花芽生长,从而就开出了许多的花。

动物预报

在一些情况下,动物对变化的天气情况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力,它们能够捕捉到非常细微的变化。如下七种有趣的动物天气预报员让我们能深入地了解美好的一天。

土拨鼠

每年的2月2日,世界上最著名的土拨鼠天气预报员——菲尔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寒冷的空气中爬出洞来。如果有太阳,菲尔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我们将迎来超过6周的寒冬。

菲尔说,“只要土拨鼠还能看到它自己的影子,那么这个冬天就不会结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我必须去阻止它。”

冬去春又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在,与任何有代表性的鼠类的预言无关。这个传统最早起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这里不得不强调一点,国家的气候数据中心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土拨鼠预测天气的准确率只有39%。因而它们的预测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瓢虫

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瓢虫随处可见。它们对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瓢虫是一种冷血生物,一旦气温达到12-13°C,它们便会聚作一团。因而有人把它们作为气温回升的指南。

温室的出现使得瓢虫展示了其预报天气的另一个侧面。由秋入冬时,瓢虫便要寻一个温暖的地方冬眠。而当春天到来,它们又开始涌向户外。

奶牛

在过去,农民非常关注天气变化,因为天气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在过去的几千年,人们都是通过观察家禽的反应来预测天气,但后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奶牛不具备预报天气的本领,从而最终放弃了这种预测方式。

在牧场,牛是社会的产物。但是牛的集现象很可能与气候情况相关。当暴风雨即将来临,一牛便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取暖。

奶牛对天气情况的感知还能通过其他一些习惯表现出来,诸如它们会变得坐立不安,会因气压的变化而焦虑等等。

青蛙

在很多年前的德国,孩子们能捉到一种叫“Laubfrosch”的温带树蛙。这种青蛙在天气转暖时会爬上树枝。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这种蛙置于一个玻璃缸内,将一个木制梯子搁里头,你就会观察到青蛙随着气候的变化爬上爬下。

斯诺米什如今成为了人们的新宠,截止到一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五,在过去的六年里它每年都要做动物天气预报。

蚂蚁

看过《一个小虫的生命》的人都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细雨淋浴——蚂蚁,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灾难。事实上,蚂蚁在地底下筑巢,而把入口/出口建在地面上可能会引起一场灾难,但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丰富的生物。蚂蚁们摸索出一系列防御雨水渗入巢穴的方案,但它们是依赖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能预测何时会降雨。它们建立了特别高的蚁冢,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会搁一个门板或大块的卵石在那儿。

绵羊

羊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经过几千年的观察思考,牧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羊能够捕捉到来自环境的刺激。

像奶牛一样,羊能感受到来自环境的细微变化。温度、湿度以及气压的突然改变都能引起它们的焦虑。

毛毛虫

毛毛虫生长在美国的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的一些地区。这种小虫子两头是黑,中间呈红褐。据说,如果毛毛虫背上的那段棕带非常宽,那意味着将迎来一个暖冬,但如果毛毛虫背部的黑覆盖了大部分区域,那预示着接下来将会是一个严冬。

燕子

闷热天气,燕贴着地面飞行,是大风大雨即将来临的征兆。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的翅膀潮湿飞不高,为了捕捉虫子,燕子才低飞觅食。 

蜜蜂

采蜜时,它早出晚归,预示着第二天必定是晴天;假如它迟迟不离巢,或者离去晚,早早回归则预报不久将是阴雨天;倘若细雨时它去采蜜,又预示天将放晴。 

泥鳅

泥鳅被称作“活的晴雨表”。如果泥鳅烦躁不安,上下翻腾,水面冒出许多气泡,预示不久将下雨,或刮偏北大风;反之,泥鳅安静地栖息水底,则预示天气晴朗。 

蛇从洞穴中钻出,横盘于路上不动,或萎缩地朝一个方向慢慢爬动,预示着天要下雨了。若蛇出洞的次数增多,说明雨水较大;反之,雨水较小。 

蜘蛛

黄昏,它吐丝张网捕捉昆虫,这是告诉人们:近日天晴,万里无云;若吐丝下挂,则说明:阴雨天要来了。 

乌龟

它是一种冷血动物,龟甲易散热,体温比气温低,因此,一旦遇有乌龟背上“冒汗”,就说明天要下雨了。

从1973年开始,俄亥俄州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毛毛虫盛会。据大家说,毛毛虫盛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当地电视名人及WJW-TV的气象员迪克的推广,该节日扩大了影响力。

有传闻称,天气绵羊或天气青蛙将取代一些备受诟病的气象预测员。这不太可能。尽管土拨鼠有时会起到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定生物进化了几千年甚至是几百万年所形成的行为表现。而且,如果你要知道除了2月2日以外任何一天的天气情况,那你问菲尔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选择。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6:4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1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天气预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