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阅读: 评论:0

地理环境

九嵕山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历史沿革

陵名考义

唐太宗昭陵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古代谥法也有谥曰顺、贞、献等美好的字眼。

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贞陵、泰陵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

选址背景

昭陵远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因山为陵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除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

历代祭祀

昭陵石碑唐时昭陵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护陵军官的军衔为将军,还专门设立五品陵令管理。每年春二月,朝廷还要委派重要的大臣来昭陵祭祀。遇有太宗诞日、忌日,还安排大臣到昭陵侍奉太宗灵魂“起居”,仪仗蔽路,从不间断。

《唐会要·亲谒陵》载,有唐一代,高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亲谒昭陵,拜奠先帝。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唐高宗亲谒昭陵,庄严肃穆,规模空前。这次祭奠活动结束后,高宗诏令免除了醴泉县当年的租赋,并将护陵的将军、郎将进爵一等,对陵令、丞加阶赐物,又诏令在陵侧修建佛寺。

唐高宗时,唐军远征凯旋而归,献俘仪式也常在昭陵举行。依照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献俘通常都在太庙、太社举行,但高宗为了慰藉先帝未灭顽敌的遗憾,将献俘仪式移至昭陵。《唐会要·献俘》载,显庆三年(658年),苏定方俘叛将阿史那贺鲁,于十一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乾封元年(666年),李绩灭高丽擒高丽王,于十月二十一日献俘于昭陵。

昭陵石羊唐时昭陵陵区严禁随便出入,至于陵区内的一草一木就更不得损坏。《资治通鉴》载,仪凤二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按律当除名。大理寺奏报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奏道:“二人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多亏狄仁杰依法力谏,又罗列古代先贤事例,并明确表态:“臣不敢奉诏。”高宗怒气稍解,将权、范二人除名,流放岭南。

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唐玄宗亲谒昭陵,规模可能较高宗亲谒昭陵为小。唐玄宗这次祭奠昭陵,有高力士陪伴,史载高力士见到寝殿里太宗生前所用过的梳子等物,深为太宗的节俭所感动。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于昭陵正南方献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岖,石料搬运不便,所以,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北司马院内,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碑上尚存“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15字。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员所立的“御制祝文”碑。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

建筑特

设计建造

昭陵所在的九嵕山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太极宫。

主陵格局

昭陵现状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主要景观

主陵

昭陵主陵昭陵尚未发掘,墓道地宫的情况很难掌握,史料记载为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校译。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中室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
栈道遗迹在安厝长孙皇后的石洞口及接近山顶的地方,凿石扩地,修建了房舍、游殿,供墓主人灵魂游乐,用栈道与墓道口连接,使守陵的宫女能够“供养如平常”。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待太宗葬毕,为了保护陵寝安全,设计昭陵建制的山陵使阎立德奏道:“谨按故事,惟有寝宫安供养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望除栈道,固同山岳。”但高宗“呜咽不许”。
北司马门遗址北司马门遗址位于陵山北玄武门内,紧依
西阙门遗址朱雀门遗址在陵山正南的一道嵕梁上,距陵山主峰约800米,门外有双阙台,门内有献殿遗址。现存东西两阙址,间距约90米,均为夯筑,现呈圆丘形。
献殿遗址献殿位于朱雀门内,背依陵山,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当年里边主要供奉太宗的
寝宫遗址寝宫的宫城呈长方形,外围有近3米厚的城墙,其东西宽达238米,南北总长301米,宫城内距北墙达47米处有一道城墙使北部形成一个夹城。夹城内只有一处面积很小的建筑遗迹,大部分建筑遗迹分布在南侧的宫城内。宫城内的建筑由南到北共有三组,基本呈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三组建筑两边都连接有长条状建筑基址。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园,寝宫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精神,建筑在山上供奉太宗灵魂的建筑,后世皇帝谒陵祭拜时就在寝宫。根据考古发现,昭陵的寝宫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例寝宫遗址。昭陵寝宫曾受过火灾,遂有移到山下的议论,于是后世所建的寝宫便命名为“下宫”,

陪葬墓

唐陵陪葬沿袭了汉代制度:皇陵余地赐亲属、功臣、将相陪葬,给东园秘器。

贞观十年底,唐太宗首葬长孙皇后于昭陵后,即于第二年二月制《九嵕山卜陵诏》,除明确规定把昭陵作为自己和皇后的陵墓外,还号召文武大臣及皇亲国戚死后陪葬昭陵。接着,又下发补充诏书,允许子孙从父祖而葬昭陵,即所谓“其父祖陪葬,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允。”在太宗的号召下,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以陪葬昭陵为荣,从贞观年间开始,直至开元年间,有数百位显赫人物陪葬昭陵,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王陵园。

昭陵大致上采用两种方式来表现陪葬者的亲疏与等级,一是用墓葬地理位置来表现,二是用墓葬规格来表现。

用墓葬地理位置表现方面,可分山上靠近陵山的近陵部分和山下平原部分。唐太宗的妃子和嫡出公主都陪葬在靠近陵山的地方,享受这种礼遇的大臣墓发现了3座,它们分别是魏征墓、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墓主未最终确定)。魏征是贞观良相,太宗评价他“贞观以后,魏征之功”。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都爵郡王,是北方突厥民族入唐为官者的代表人物。庶出的公主、王子和文武大臣大多陪葬在山下平原。显然,靠近陵山的陪葬者地位尊崇,而陪葬山下者则较次之。

用墓葬规格表现方面,由高至低依次可分为五类。

规格最高的自然属“因山为陵”,魏征墓和唐太宗贵妃韦氏墓属于此类,但未号墓为陵。

其次是覆斗型墓葬。顾名思义,这种墓葬封土就像一只方斗扣在地上。秦汉时这种封土就被称为山陵,规格也很高。唐太宗嫡出的长乐、城阳、新城三公主墓属此类,都处在距离陵山很近的地方。

再次是为冢象山型封土,即把坟墓的封土堆成连绵不断的山形或和普通圆锥形一样,却明文规定它为象山形。此型墓葬已发现四座,即李靖墓、李绩(徐懋功)墓、阿史那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为冢象山型墓葬是唐王朝仿照西汉王朝为旌表霍去病、卫青对匈奴作战的战功而为他们营墓为冢象祁连山和庐山的故事,为功臣建造的特殊封土墓葬,所以规格也较高。

第四种是普通圆锥体型封土墓葬。这类墓葬在昭陵陪葬墓中占绝大多数,如尉迟敬德墓、房玄龄墓、程咬金墓等。

第五种是墓而不坟型墓葬,也就是墓葬不起封土。本来这样的墓葬在中国商周时非常普遍,其规格高低在墓内反映,但在昭陵陵园,除初唐功臣高士廉葬仪特别隆重却又墓而不坟外,其他的墓而不坟型墓葬规格极低,通常为等进妃嫔和宫女采用这种坟墓形式。但要说明的是,建在山底平原的墓葬,只能以封土形式表示其规格,而不能以距昭陵主峰的远近为其规格评判标准。位于平原的墓葬,是按照建墓时间迟早排列的,建墓早的,离陵山较近。

文物遗存

九嵕山属石灰岩质,易被风雨剥蚀,加之经过历代的兵荒马乱,陵山上的建筑今已毁坏无遗,但游殿、最初安厝长孙皇后的石窟以及栈道遗迹仍清晰可辨。昭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唯一架有栈道的帝王陵墓,在中国乃至世界帝陵建制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昭陵六骏

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如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全唐文》中。

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飒露紫”紫胭,前胸中一箭,为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
“拳毛騧(guā)”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为李世民平定
“青骓”苍白杂,为李世民平定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关于“什伐赤”的名称,日本学者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败窦建德时的坐骑。唐太宗赞语:“
“白蹄乌”纯黑,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石刻像

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昭陵石刻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

陪葬墓

韦贵妃墓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唐会要·陪陵名位》载,前后陪葬昭陵者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将军60人,计155人。游师雄《题唐太宗昭陵图》作165人。宋敏求《长安志》作166人。此数尚未含子从父、孙从祖及宫人(下等妃嫔宫女)陪葬者。

现古通过对整个陵园的实地考察,已确认昭陵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夫妇合葬墓,因而,陪葬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或有300多人;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

李勣墓陪葬墓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陪葬墓的石刻极为精美,温颜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艺术精品。从墓内还发现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绩墓中出土的“三梁进德冠”,花饰俊美,据说唐太宗亲自设计了三顶,赐予最有功之臣,李绩得了一顶。众多陪葬墓衬托了主陵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属,更能点缀陵园繁华景象。

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又屡遭战乱破坏,但陵园遍布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昭陵博物馆展示众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

昭陵陪葬墓列表(计185人)
越国太妃赵国太妃杨氏纪国太妃韦氏贤妃
才人徐氏郑国夫人彭城国夫人刘娘子(唐太宗乳母)蜀王李愔
蒋王李恽纪王李慎
子嗣纪王李澄赵王李福曹王李明子千金王李俊清河公主
驸马驸马驸马唐尚识(
驸马驸马窦怀哲(窦德素之子)
驸马长乐公主驸马长孙冲(长孙无忌长子)遂安公主驸马王大礼
南平公主驸马刘玄意(刘政会之子)衡阳公主驸马阿史那社尔新城公主
城阳公主驸马薛瓘长广公主驸马杨师道(杨雄之子)襄城公主
驸马萧锐长沙公主驸马豆卢怀让(豆卢宽之子)安康公主驸马独孤彦云(独孤谌)
临川公主驸马周道务(周孝范之子)普安公主驸马史仁表虞国公温彦博
褒国公段志玄郢国令宇文士及郑国公魏徵子卫尉卿魏叔玉右武卫将军李思摩
国子祭酒孔颖达礼部侍郎孔志约工部侍郎孔元惠晋州刺史裴艺芮国公豆卢宽
子芮国公豆卢仁业邠国公豆卢贞松将军豆卢承基琅琊郡公牛进达梁国公房玄龄
申国公高士廉太常卿薛收礼部尚书张胤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
子梓州刺史李震鄂国公尉迟敬德子卫尉卿尉迟宝琳嘉川郡公周护冠军大将军许洛仁
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卢国公程知节胡国公秦叔宝汉东郡公李孟尝洪州都督吴黑闼
内侍张阿难内侍王波利(王涛)中书令马周子吏部侍郎马载薛国公阿史那忠
莒国公唐俭子殿中少监唐嘉会太常卿褚亮左金吾大将军梁仁裕(梁敏)中书令崔敦礼
兵部尚书房仁裕郕国公姜行本(姜确)子吏部尚书姜遐子郕国公姜简邢国公王君愕
凉国公安元寿将军乙速孤晟子左领军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神庆孙右武卫将军乙速孤行俨中书令岑文本
并男岑方倩子秘书监岑曼倩宋国公萧瑀高阳郡公许敬宗赵国公长孙无忌
兵部尚书李大亮礼部尚书虞世南工部尚书阎立德(阎让)紫符观道士薛赜散骑常侍姚思廉
江夏王李道宗夔国公刘弘基观国公杨恭仁子右屯卫将军杨思训邳国公长孙顺德
幽州都督长孙敞郯国公张公谨虢国公张士贵西平王李琛丹阳郡公李客师
雁门郡公梁建方同安郡公郑仁泰朔方公执失善光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右武侯大将军丘行恭
右武卫大将军公孙武达河南县公元仲文皖城郡公张俭(张世师)范阳郡公张延师大将军史大奈
衡州刺史萧邺太学博士王恭原州都督李正明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大将军阿史那德昌
宁州刺史窦义节大将军史奕将军贺拔俨清河恭公斛斯政则潞国公薛万均
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道真(阿史那社尔之子)凉国公契苾何力右武卫大将军薛咄摩(薛延陀伊特勿失可汗)于阗王尉迟光(伏阇信)宗正卿李芝芳
光禄卿房光义并男原州别驾房晖咸阳县丞房曜卫尉卿房光敏并男阆州刺史房诞
左金吾将军房先忠清河郡主婿赠鸿胪卿窦廷兰金州刺史虞正松吏部郎中马觊临淮公李规
中山王李琚汝州别驾房渐左清道率房恒雍州长史李弼原州都督史幼虔
陕王府司马史为谦大将军苏泥热大将军贺兰整大将军怀德公于伯亿大将军李森
大将军公孙雅靖横野军都督拔拽都督浑大宁将军仇怀古将军麻仁靖
将军何道将军徐定成将军康野将军元思玄将军李承祖
将军薛承庆右卫郎将军尉迟昱中郎将段存爽萨宝王赞普新罗王女德真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昭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21日,昭陵被纳入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保护碑2011年1月10日,陕西省文物局邀请有关专家,组织礼泉县文物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对唐昭陵北司马门祭坛遗址保护工程和礼泉文庙保护维修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经过专家组商讨后,一致同意通过这两个保护工程的竣工验收。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72号)。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韦贵妃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73号)。

2013年2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墓保护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219号),原则同意《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保护工程方案》和意见。

2013年2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陪葬墓——韦贵妃墓保护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220号),原则同意《唐昭陵韦贵妃墓保护工程方案》和意见。

2014年06月20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昭陵文物保护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194号),原则同意所报昭陵保护规划。

2015年04月0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昭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63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价值意义

在中国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诉的传统。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唐诗纪事》引李洞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后世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企慕贞观之风,也常望着昭陵咏诗言志。宋陆游《遗怀》诗中就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的诗句。

唐和唐以后的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这说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旅游信息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九嵕山

门票:昭陵山门票旺季30元、淡季20元;昭陵博物馆门票旺季40元、淡季25元

开放时间:夏季8:30-18:00;冬季9:00-17:30

交通:1、从咸阳汽车站乘坐咸阳至烟霞、赵镇方向的汽车,在昭陵博物馆下车。

2、从西安城西客运站坐西安至烟霞、赵镇方向的汽车,在昭陵博物馆下车;或者城西客运站乘坐西安至礼泉高速,西安至礼泉、乾县方向的汽车在礼泉县下车,换乘礼泉至北屯的班车在博物馆下车。昭陵现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包车或租车。

3、自驾车:从312国道北上召路口向北直走28千米,到达北屯后,向左拐7千米即到。

获得荣誉

2022年2月16日,经有关市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推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评定,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5:4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4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昭陵郡
标签:昭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