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投稿丨漫游朱子故里五夫古镇

阅读: 评论:0

五夫,是福建省武夷山市下辖的一个古镇,庚子年盛夏,我们漫游了五夫古镇。

五夫,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真正让五夫扬名四海的是因为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朱熹在五夫生活了五十多年,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

五夫依山傍水,放眼望去,方塘座座,稻田青青。一尊巨大的汉白玉雕像矗立于青山绿水间,不用说,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雕像。朱熹祖籍婺源紫阳镇,所以他在五夫镇的故居叫紫阳楼。他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会讲鹅湖寺十余天,开启了书院会讲先河。朱熹与上饶有深厚的渊源,让我对这位大思想家、大儒学家又多了一份崇敬。尽管烈日当空,我们依然朝着朱文公雕像的方向行进,空旷的田野小径,不到可以遮阳的树木,走到朱熹的雕像前,已经浑身湿透。放下行李,顾不得擦汗,就向朱熹雕像行注目礼。朱熹雕像是五夫镇文公广场的主要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塑造朱熹雕像创作指导专家吕品昌教授就是我们上饶人。

仰视朱文公雕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他左手持书,右掌朝上,迎着太阳,踱着方步。仿佛要检查学子的功课,又好像在思考新的哲学话题。雕像背面,刻有朱熹的“延平答问”、“中庸章句”、“论语集注”、“易学启蒙”、“孝经刊误”、“近思录”等著述经卷。雕像后,有一口深水井,能照到蓝天白云,也能照见人的内心,让人联想朱熹的名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天光云影的映照下,这口井仿佛告诉游人,朱子学说与思想,源于山河大地、源于思考思辨。

瞻仰了朱熹雕像后,准备离开朱子文化广场。也许因为天气太热,也许不是双休日,广场上见不到游人,更没有可搭乘的车辆。这时,一位骑摩托车的村民闪电般路过,看我招手,他急忙刹车。知道我要去镇里参观,他说,对不起,只能带一人。打扰了这位村民,应该说对不起的是我。我把所有的行李放在他的摩托车上,老伴喜欢摄影,他可以边走边拍。路上,我跟村民聊天,知道他姓刘,三十多岁,家住五夫镇兴贤古街,干完农活准备回家休息。遇到热情的小刘,让我对五夫产生好感,五夫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果然淳朴。到了兴贤村口,我下车,小刘无论如何不肯收钱。这些年,我们旅途漫漫,总是遇到好人,得到帮助,让我们心存感恩。

在五夫镇车站附近,了一家民宿住下。换上干爽的衣服,立即去游兴贤村古街。兴贤村因兴贤书院得名,朱熹曾在兴贤书院读书。除了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万亩荷塘也是五夫镇的打卡景观。也许你会问,荷塘到处有,五夫的荷花有什么特别处?五夫的荷塘,不止是让游人观赏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还有食用、药用价值,变成了惠及村民的产业。行走在五夫镇的街头巷尾,家家敞开大门,户户低头剥莲子,剥莲子的不仅有老年人,还有许多年轻夫妻,看到这个景象,让我想到一个词:“爱莲”。五夫人种莲,爱莲,古风依然。这里的古宅多是砖木、黄泥结构,有些房子显得破旧,但每栋房子里都有人居住,有人剥莲子,卖莲子,使这座有些原始风貌的古镇显露出生机和活力。

在五夫镇万亩荷塘旁,有家清莲工坊,是武夷山市喊山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工坊用帆布搭建,里面坐满了剥莲子的男女。大家边剥边聊天,剥一斤莲子可挣三元,村民也可以将家里剥好的莲子拿到这来烘烤。工坊门前有幅对联,说的是吃了五夫建莲的事,“醒了头不痛,半夜口不渴”。真有那么神奇?从隋朝开始,五夫镇就有人种“建莲”,因为纬度、气候、湿度等原因,这里的莲子成为皇家贡品,小说红楼梦里就有描写建莲的章节。

在清莲工坊,看见脱去绿壳的莲子,粒大圆润,如凝脂,让我产生想咬一口的冲动。我试着帮村民剥几粒,看他们轻轻咬一下,再用手剥,饱满白嫩的莲子就从手中滚落。没想到,我一口咬下去,莲子就碎成了几瓣,只好饱口福了。我对村民说,像我这样剥莲子,只能喝西北风了,说得他们开怀大笑。还别说,五夫的生莲子吃到嘴里,香甜爽口,莲芯都没苦涩味,难怪有“建莲甲天下”之说。

五夫镇的主要景点在兴贤古街,古街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全长1000余米,我在兴贤街来来回回走了几趟,运动显示,我走了两万步。我以为,兴贤古街的魅力是没有过多的人工雕琢,脚下的麻条石浸润了岁月的年轮,时不时能发现脚下踩的就是古老文物,石板上刻有明代或清代的年月,仔细一看,这块石板原来是清道光年间是一位姓连官人的墓碑,我赶忙作揖,不知者不怪,失敬,失敬,赶紧挪开脚步。

如果是跟团游五夫,脚步匆匆,顶多两个来钟头就能打道回府。我们住在五夫镇,可以慢慢游,和当地人扯闲天。当地村民告诉我,兴贤古街,分上下街,上街住的是做官、教书或有名望者,下街则是经商干杂物的贩夫走卒。所以,“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朱子巷”等人文景点都集中在上街。

中晚唐时期,五夫街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由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鼎盛。史书上记载,当时的五夫商肆店铺密布,名人学者云集。可贵的是,虽经1000余年变故,五夫仍然保留着许多宋代时期的风格建筑,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兴贤古街许多景观,虽然有些残破,有的只留下一个显赫的牌坊,这些遗存虽未整修复原。其实,这就是兴贤古街最大看点,能让游人真实了解五夫历史,能从一砖一瓦中触摸到朱熹在五夫留存的印迹。而不是像有些古镇那样,一拆了之,面目全非。

在兴贤古街左侧,时不时有一口古水井出现在眼前,五夫人称它为五贤井。井栏石沿上可以见到“雍正四年重修”,“明朝万历十九年中秋,由王有节出资挖掘”等内容。五贤井的名称由来,据说与“五夫”地名有着密切关系,在宋代,五夫出了功名显赫的胡氏家族,即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其后人,才俊迭出,多为理学贤才和从教者,胡氏中的五位名人即胡安国、胡宪、胡宏、胡寅、胡宁,兴贤书院就是胡氏所建。他们都有着“士大夫”的荣耀,称为“五贤”,少年朱熹曾在兴贤书院读书,后来又在兴贤书院教书。有人因此认为“五夫”由此得名,后人将街上的这五口水井命名为“五贤井”,表示对胡家五位先贤的纪念。

朱子学堂,是五夫镇的现代国学课堂,学堂老师是年轻人,为了不打扰学生上课,我们站在外面悄悄察看教学活动。这是一个开放式课堂,可容纳二三十名学生,教室的另一侧坐的是家长,家长与孩子一同入国学堂,见证孩子的成长进步,挺好!这间课堂,悬挂了朱熹的著名诗词《观书有感》和《偶成》,课堂中央的书法和对联也是取自朱熹的墨迹,勉励朱子故乡的学子们“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值得赞扬的是这位年轻的国学老师,有朱熹遗风,严谨而认真,他俯身察看学生的练习时,腰弯成90C的直角。国学课堂外,细心的国学老师还放置了两大桶茶水,供学生和游人免费饮用。品凉茶,听国学。暖人心。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这里远离兴贤古街和闹市,非常安静,是个读书,思考,做学问的好地方。门前有条小河,半亩方塘,河边古树参天,屋后修竹成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看得出来,这座紫阳楼的部分建筑是重修的,虽然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但没有看兴贤古街那么意趣横生。紫阳楼的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祖籍婺源。堂中的“紫气氤氲徽州祖地,阳光輝耀闽邦后裔”的对联,应该是后人撰写,将朱熹的祖籍地名嵌入其中。鹅湖、南溪、白鹿洞、岳麓等书院也在紫阳楼展馆里作了重点展示和介绍。

我发现,无论在紫阳楼,还是普通的五夫村民家,厅堂里都挂有朱熹书写的:“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条幅,人们一时半会,未必能弄懂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但朱熹书写的“四个之本”,通俗易懂,非常实用,只要每个人都按照四个之本去做,持好自己的小家,大家,国家,就能少些麻烦,少些忧虑,多些和谐,多些,你说对吗?

五夫文公文化广场上的朱熹雕像

五夫兴贤古街

兴贤古街上的古老建筑

兴贤古街的“五贤井”

兴贤书院气派的牌楼

兴贤书院“胡氏五贤”介绍

兴贤书院讲堂

朱熹创办的五夫社仓

五贤会馆

兴贤古街上的冰糖莲子

遗存的古墓碑成了石阶

兴贤古街的朱子学堂

兴贤古街这对夫妻在剥莲子

专业合作社的莲子加工坊

村民在工坊剥莲子

大真能干,一上午剥了这么多莲子

年轻人也能耐下性子剥莲子

白生生,粉团团的莲子,看着就好吃!

早晨采回来的莲蓬,当天要剥完。

这是紫阳楼门前村民卖的荷花和莲蓬

征稿启事

悦读吧长期征集稿件,稿件主题可以涉及读书、生活、文艺、上饶文化大家谈等内容,字数不限。来稿必须原创,本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6:2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51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